夏雪芬
田野調查是人類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獲得第一手資料的最基本途徑。人類學之外的眾多學科領域越來越青睞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它甚至代表了當下教育科研的走向和范式變革。
保險教育科研工作者也應該重視田野調查,建立起保險教育科研的主體性意識,走向廣闊深厚的“田野”,獲得鮮活而厚重的真實體驗,扎實地把保險論文寫在大地上,把保險課題做在實踐中。于書本之外、“田野”之上、實踐之中,變革保險教育科研的范式,切切實實地進入研究情境,進行科學深入的觀察,從而探求到事物的本質,以期解決保險業(yè)發(fā)展中的實際問題,收獲真正的學術升華和理論頓悟。
我們解讀“田野”二字的含義時,不能僅僅理解為是“野外”或“鄉(xiāng)村”之意,更為合適的解讀是將其視為“現場”的代名詞。躬身“田野”,深入現場,全身心地感受和體驗當地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特征、社會心理和風土人情等,更好地認識中國、認識社會、認識城鄉(xiāng),推動保險教育科研工作者,到現實生活中去,到人民群眾中去,發(fā)現和描述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讓保險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現代保險制度是踏著國際貿易的腳步來到中國的,但其生存發(fā)展離不開世情國情省情市情縣情區(qū)情鄉(xiāng)情村情組情民情。保險教育科研工作者應該秉持人文關懷,樹立問題意識,開闊學術視野,尊重科學規(guī)律,注重追求“本土性”“現在時”和“在場感”,拿出更多的親身體驗、親眼所見、親耳聆聽的能夠反映國情民情的“三親”科研成果。要像社會學的田野調查一樣,深入體驗和共情理解真實的生產生活場景,真正掌握什么樣的保險產品是消費者所需要的,什么樣的保險服務是社會大眾所期盼的,什么樣的功能實現和作用發(fā)揮才能真正彰顯保險在中國社會的價值存在,從而使保險這一科學制度更好地為社會大眾轉嫁風險,為國民經濟平穩(wěn)運行和社會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