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人民性意蘊

2022-11-22 20:48
關鍵詞:人民性共同體中華民族

劉 姍 葉 強

(1.華中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2.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法治發(fā)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3)

面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作為解決多民族國家的民族問題的系統(tǒng)理論核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是我黨民族理論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盵1]為深入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本文緊緊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著重發(fā)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人民性意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整體視域下探索其作為動力源泉的價值內涵與實踐邏輯。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反映了人民性的內在要求

何謂人民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指出:“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盵2]由于人民性的內核是要實現(xiàn)、維護和發(fā)展好人民的利益,這就要求“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形勢的變化,總書記在探索和完善新發(fā)展理念的過程中,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發(fā)展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并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將其確立下來?!耙匀嗣駷橹行牡陌l(fā)展思想”蘊含著豐富的人民性特質,同樣貫穿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終,由此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了總要求。

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內在要求。就中華民族的發(fā)展而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同“中國夢”緊密關聯(lián)的。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中首次提出了“中國夢”這一原創(chuàng)性概念。后來,他又多次論述“中國夢”,形成了系列重要論述,是全面推進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指引。

就本質內容而言,“中國夢”不同于“美國夢”的根本之處在于:“美國夢”是體現(xiàn)個人主義的個體奮斗夢,而“中國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三者協(xié)調發(fā)展、高度統(tǒng)一的夢,這一點是由我國的歷史發(fā)展特點尤其是近代的遭遇決定的。從實踐過程來看,“中國夢”的實踐既依托于人民群眾,又依賴于各民族。一方面,“中國夢”著眼于“現(xiàn)實的人”,以解決人民的各項訴求,滿足人民的合法權益為中心;另一方面,由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國情,“中國夢”的實現(xiàn)也有賴于各民族的共同參與。

由于“中國夢”不僅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也是中華民族的夢,只有國家好、民族好,人民才會好,這就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了內在要求。因為人民倘若沒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無法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就無法凝聚成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磅礴力量。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盵1]

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美好生活”的內在要求。就中國人民的發(fā)展而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適應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首次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3]后來,他又在多個場合使用“美好生活”概念,不斷豐富“美好生活”的內涵,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美好生活”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范疇:既帶有個人主觀感受的一面,也帶有社會需求被滿足的一面。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的如期順利完成,各民族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仍然有若干問題亟待破解。這就涉及到費孝通先生在晚年提出的如何構建“心態(tài)秩序”的問題[4],即國家在關注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同時,還要關注民族地區(qū)的情感認同問題。

民族心態(tài)秩序作為民族情感的集中反映,是民族共同體保持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心理基礎,也是建立一個“美好社會”的認同基礎。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民族地區(qū)的全面小康和現(xiàn)代化,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和現(xiàn)代化?!盵5]完整準確理解“民族地區(qū)的全面小康和現(xiàn)代化”,就需加深對民族心態(tài)秩序的認識。因為“美好社會”一定是一個心態(tài)秩序健康的社會,“美好生活”一定是一種充滿著健康心態(tài)的生活。

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就人民個體的發(fā)展而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為了實現(xiàn)每個中國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核心理論。馬克思從“現(xiàn)實的個人”出發(fā),分析了現(xiàn)實人的真實處境以及異化問題,進而為人的解放尋找出路。在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發(fā)展包含著人作為類存在物的發(fā)展、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發(fā)展和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發(fā)展等多重意義[6]。由此,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永恒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秉持人民情懷,多次論述“人的全面發(fā)展”,將中國共產黨人回答“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提升到一個歷史新高度。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將“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列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5]。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他強調要“扎實推動共同富?!?,這樣的表述在黨的全會歷史文件中還是第一次[7],這就對黨和政府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實條件來看,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中,才能從物的異化中解放出來,實現(xiàn)自由和發(fā)展,即馬克思所說的“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lián)合中并通過這種聯(lián)合獲得自己的自由”[8],這就意味著個人不能離開共同體而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fā)展。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各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是各民族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演進形成的,已經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xiàn)了人民性的價值預設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由特定的意識驅動的實踐活動,必然會反映出某種特質的價值體系。這一價值體系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規(guī)律,緊緊圍繞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展開,貫穿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過程中[9]。由于人民性價值不僅表征著中國人民的總體價值,而且也表征著各族人民的具體價值,這就涉及到與人民性相關的價值關系問題。據(jù)此,人民性價值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預設,應在妥當處理人民與國家、人民與民族、人民與共同體這三重關系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

1.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第十三段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句話雖然是對共和國歷史的事實陳述,但通過憲法正文中諸如人民主權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民族平等原則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等各項原則和制度加以保障,從而具有了極為強烈的價值屬性,彰顯了共和國的人民性價值。

在近代各種政治力量探索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的過程中,圍繞建立一個單一民族國家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曾經發(fā)生過一場較大的爭論。中國共產黨結合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理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多民族國家的解決方案。例如毛澤東同志在1939年底發(fā)表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專列“中華民族”一章,指出“中國是一個由多數(shù)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10]。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民族積極攜手抵抗侵略,最終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新中國成立前夕,為了進一步團結各族人民,中國共產黨又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首次提出“四個共同”,即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創(chuàng)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11],高度概括和總結了“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由此可見,各族人民理應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行動主體,通過對“四個共同”的學習和體認,更好發(fā)揮自我的主人翁作用,激發(fā)自身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進一步增進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2.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家庭構成了中國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國人理解生活世界的起點。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12],并從中華民族重視家庭的歷史傳統(tǒng)出發(fā),將中華民族比擬為“大家庭”。這一生動比喻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其背后反映的是“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的人民性價值。

“中華民族大家庭”話語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價值追求與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相結合而形成的政治智慧。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先后在多個場合使用“中華民族大家庭”話語[13]來指導民族工作。例如,毛澤東同志于1951年底在《給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會議的復電》中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國各民族就開始團結成為友愛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戰(zhàn)勝任何帝國主義的侵略,并且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為繁榮強盛的國家?!盵1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結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內涵,多次使用“中華民族大家庭”話語。這就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充分認識到了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中,既要處理好人民與國家的認同關系,還要處理好人民各自所在的民族與國家的認同關系。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xiàn)的根本保證?!盵11]據(jù)此,各族人民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理應超越狹隘的民族意識,相互借鑒和學習,共同增進國家認同,增進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

3.中華民族是各族人民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針對國內外“民族-國家”構建中的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出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兩個共同體”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交匯交融的最新成果,彰顯了各族人民休戚與共的人民性價值和各國人民休戚與共的人類發(fā)展價值。

何謂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盵15]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形成有諸多的主客觀條件,如中華大地相對封閉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農耕和游牧民族之間的經濟交往、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綿延、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政治制度[16],以及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和各地區(qū)資源稟賦差異產生的統(tǒng)籌發(fā)展的需求等等。

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超越了民族國家理論的限度,不依賴于民族主義范式,而是扎根于中華大地的歷史和現(xiàn)實,圍繞共同體與人的關系,從人出發(fā),從人心出發(fā),彰顯了人民性價值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重要地位。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眾志成城。民族團結說到底是人與人的團結。”[17]據(jù)此,各族人民理應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shù)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觀念,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推動各族人民形成和發(fā)展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的核心作用,從而增進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蘊含了人民性的實踐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工作要見物,更要見人。做民族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盵17]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按照人民性價值的要求,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人民性和黨性、人民性和國家性、人民性和民族性、人民性和法律性這四重辯證關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實踐中真正做到緊緊依靠人民。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增進“五個認同”?!皥猿贮h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觀點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工作重要論述的重大論斷。他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和2016年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從正面論述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tǒng)一的”。這一論斷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不僅對于指導新時代的新聞和宣傳工作有著正確指引,而且對于指導其他工作也有著重要的方法論價值。對于做好民族工作而言,首先應該從“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精神和原則出發(f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各民族群眾中增進“五個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盵17]中華民族共同體之所以越來越朝著命運共同體的方向發(fā)展,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清醒意識到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如何充分發(fā)揮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yōu)勢和動員能力做好民族工作,就要在“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走民族事務治理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的道路,將“五個認同”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來落實。

在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的重要論斷[18]?!拔鍌€認同”的提出實現(xiàn)了國家、民族、文化、政黨和制度的有機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理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落實好“五個認同”,就要繼續(xù)發(fā)揚群眾路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將群眾路線走深走實。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民族地區(qū)調研,做到訪真貧、扶真貧,從而親自指導制定了“精準脫貧”戰(zhàn)略,實現(xiàn)了“全面實現(xiàn)小康,少數(shù)民族一個都不能少”的宏偉目標。

2.堅持統(tǒng)一和自治相結合,維護國家團結統(tǒng)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團結統(tǒng)一是國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國家團結統(tǒng)一,就談不上民族自治?!盵17]中華民族之所以五千年來生生不息、屹立不倒,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國家團結統(tǒng)一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政治基因,構成了每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從而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國家性。中華民族這種政治觀念和文化性格,使得人民性和國家性之間構成了互相融合、互相推進的關系。

我國是單一制國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是中央授權的結果?!睹褡鍏^(qū)域自治法》第4條規(guī)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行使憲法規(guī)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照憲法和本法以及其他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边^去,有民族自治地方的同志認為,只有實行區(qū)域自治的民族才享有行使自治權的成員身份。事實上,這一看法不僅不符合《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第16條、第17條和第18條的規(guī)定,也不符合人民性的價值要求。在民族自治地方,實行區(qū)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民族都共同參與自治權的行使[19]。

在人民性和國家性的關系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人民性實踐是以人民民主為基礎的。人民民主一方面構成了地方自治的基礎,另一方面也構成了地方自治的限度。在2022年最新修訂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在地方人民政府的職權中增加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1)見該法第73條第(9)項和第76條第(5)項。,回應了地方維護國家團結統(tǒng)一的要求。

3.堅持民族因素和區(qū)域因素相結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懊褡褰煌涣鹘蝗凇笔侵袊伯a黨人以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為指導,結合我國民族工作實踐探索出來的科學理論。由于交往交流交融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者互為因果,而交往交流交融本身就是通過人的活動進而實現(xiàn)民族不斷融合的過程,這不僅說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是在人民性的實踐中才能得到發(fā)展,而且也說明了人民性和民族性之間不是彼此沖突的關系。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交往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交往形成了人類積累、傳遞、繼承和發(fā)展生產力的社會機制[20]。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大和交往深度的擴展,就會帶來民族關系的變動和發(fā)展。從交往與民族的關系來看,一方面,交往促進了民族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發(fā)展的不同步,交往也會出現(xiàn)異化的情況。為了克服異化的交往,馬克思認為應消除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根源。具體到當代中國,雖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除了階級剝削的基礎,但發(fā)展不平衡的情況依然存在,各族人民在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不和諧的聲音。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區(qū)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區(qū)域因素。民族區(qū)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地方?!盵17]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就要走堅持民族因素和區(qū)域因素相結合的道路。這不僅符合我國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也符合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的基本原理。為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從民族自治地方的各族人民之間的交往出發(fā),持續(xù)推動形成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不斷促進民族交融。

4.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強公民身份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xiàn)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顯著優(yōu)勢[21]?!皥猿指髅褡逡宦善降取毙杞鉀Q兩個主要問題:其一,如何認識各民族在法律規(guī)范上的平等和在法律實施中的平等之間的關系;其二,如何認識作為民族的集體利益與作為民族成員的個體利益之間的關系。這就涉及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人民性和法律性關系問題。為深入理解這一問題,需將其納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的“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的視野中進行分析。

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理論批判了一些民族被另一些民族壓迫的不正義問題,這為社會主義國家在憲法上規(guī)定“各民族一律平等”提供了理論基礎。然而規(guī)范上的民族平等,體現(xiàn)的是一種形式正義的平等觀,尚需其他制度和政策解決實質正義觀的民族平等問題。例如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給予少數(shù)民族一定的優(yōu)惠政策等等,但是這些差別化政策一旦固化就容易出現(xiàn)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不一致的現(xiàn)實問題。據(jù)此,“各民族一律平等”應該是一種動態(tài)的平等,是一種在共同性和差異性之間處于動態(tài)平衡的平等。

實現(xiàn)各民族動態(tài)的平等,需要通過法律身份和法律權利的建構來促進公民身份認同。由于公民身份的內核是公民美德,而公民美德離不開持續(xù)的公民訓練和公民實踐,可是公民個體在現(xiàn)實中不可避免地帶有自利的傾向,這就意味著公民身份認同是一個需要在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進行取舍的發(fā)展過程。尤其是當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即對民族身份下的集體權利更加有利時,歸屬于這一民族的公民個體更傾向于選擇民族身份而不是公民身份。例如,調整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高考加分政策自從《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fā)〔2014〕35號)公布時起就開始推動,但是要完全廢止這一高考加分政策則需謹慎的論證。為了推動少數(shù)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調整,應從公民身份與公平合理精神出發(fā),更多以地域因素而不是以民族因素思考高考公平問題,例如出臺“增加邊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shù)”的政策。由此可見,就處理好人民性和法律性的關系而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人民性實踐應充分運用法治手段平衡民族利益與公民利益的關系,更多推動因公民身份而得到的法律保障,從而加強公民身份認同。

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彰顯了人民性的結果評價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精髓就是由人民來評價發(fā)展結果的好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蘊含人民性精神的科學理論,也必然要求由人民來對其實施效果進行評價。這可以從人民的三個維度,即集體中的人民、法律中的人民、倫理中的人民來審視。

1.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是各族人民的切身感受。從集體中的人民來看,由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命運共同體,那么強韌有力的中華民族凝聚力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維系的根本保證。對此,《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列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目標,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了戰(zhàn)略性部署。

“中華民族凝聚力”充分彰顯了由人民來評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效的原則。因為中華民族凝聚力首先是一種精神活動,是人民可以切身感受的心理活動。中國抗擊疫情的成功實踐,是一次弘揚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偉大實踐。我國之所以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zhàn),就是因為緊緊依靠人民進行抗疫,使得中華民族凝聚力空前提高,讓人民受到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然而,中華民族凝聚力不僅僅表現(xiàn)為精神活動,歸根到底,是由這個民族所依賴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22]。隨著各民族地區(qū)絕對貧困問題的歷史性解決,走向共同富裕成為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著力點。為此,就需加快各地區(qū)的均衡發(fā)展和協(xié)調發(fā)展,讓各族人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2.“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符合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制度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為了實現(xiàn)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習近平法治思想應運而生。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要求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這是因為:從法律中的人民來看,只有通過法律規(guī)范將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涉及的公民的權利義務關系確立下來,才能更好理清“民族問題”與“涉民族因素問題”的區(qū)別,滿足各族人民對法治的新需求。這也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通過民族政策和民族習慣法來管理,雖然民族政策和民族習慣法確實在民族事務治理實踐中發(fā)揮著重要功能,但是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背景下,民族政策應不斷法律化,民族習慣法應與上位法的原則精神保持一致。例如,我國過去在運用民族政策處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糾紛”時有時存在某種程度的”和稀泥“現(xiàn)象,認為只要當事人是少數(shù)民族群眾,就定性為“民族問題”而做特殊對待。事實上,在民族地區(qū)發(fā)生的糾紛更多是涉及民族因素的糾紛,可以通過法律來處理[23];再比如,《民法典》第10條規(guī)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guī)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边@就需要對各民族的習慣法進行必要的清理,適應民法典的要求。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力增強契合各族群眾的個體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倫理保證。自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開始,到黨的十八大提煉和概括了以“三個倡導”為內容的24個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到2018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入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漸成為了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公民個人層面,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對于公民個體而言,“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礎。愛國是個體作為公民的基本要求,既是權利更是需要履行的義務;“敬業(yè)”是個體作為勞動者的基本要求,勞動作為個體的存在方式,敬業(yè)是蘊涵于勞動之中的;“誠信”是個體作為社會人的基本要求,個體只有在社會交往中才能獲得生存和發(fā)展的機會,而誠信是社會交往持續(xù)的必要條件;“友善”是個體作為生物人的基本人性要求,人如果沒有友善的品性,就很難實現(xiàn)自我在良性軌道上的生長。各族群眾中的個體對于自己作為公民、勞動者、社會人和生物人的責任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追求,由此能更好地感知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核,也會更加積極地投身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中。

猜你喜歡
人民性共同體中華民族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愛的共同體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哪項世界遺產被 譽為“中華民族不 屈的脊梁”
論《飛越大西洋》中的共同體書寫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tǒng)一
努力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
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價值探索
始終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內在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