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忠瑤
電影《綠皮書》的文化密碼——基于麥茨電影符號學的解讀
莊忠瑤
(貴州師范大學 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2019年在中國內(nèi)地上映的美國電影《綠皮書》套用好萊塢公路片的劇情,以詼諧幽默的影像聲響組合,揭示了美國文化中的種族問題,留給觀眾無盡的沉思。通過運用法國克里斯蒂安·麥茨的電影符號學理論,對電影《綠皮書》中出現(xiàn)的部分符號進行探析,從而挖掘符號背后所隱藏的文化內(nèi)涵,以期更深入體會此部影片的主題意蘊及審美價值。
《綠皮書》;電影符號學;克里斯蒂安·麥茨;文化意義
電影《綠皮書》源來自美國現(xiàn)實社會中的真實事件,主要講述白人托尼·利普開車帶黑人鋼琴家唐·謝利一路南下前往各個音樂廳巡演的故事。在一路南下的旅程中,處于黑白兩極文化中的托尼與謝利慢慢對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兩人互相影響、互相改變,最后突破文化界限成為佳友,體現(xiàn)出不同文化之間的可融合性。在這部影片中,導演彼得·法雷利精心選擇了許多有內(nèi)涵的符號,使此片在劇情、人物、道具等方面獨具特色,讓人耳目一新。
誕生于法國的電影符號學現(xiàn)今已成為電影理論中較為重要的理論之一,其產(chǎn)生與發(fā)展進一步開拓了電影研究的視野。
20世紀60年代,隨著結構主義思想運動的熱潮電影符號學應運而生。電影符號學是以法國符號學家克里斯蒂安·麥茨(Christian Metz,1931-1993)于1964年發(fā)表的《電影:語言系統(tǒng)還是語言?》一文為標志的,其理論基礎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語言學和結構主義符號學。索緒爾先把語言當作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再從整體中的部分逐層進行深入剖析,提出用“能指”和“所指”兩個概念將語言符號的兩個系統(tǒng)進行區(qū)分?!八^‘能指’是指符號的物質(zhì)方面,簡單來說就是符號的物理存在,‘所指’就是‘能指’所代表的意義,在一部影片中,‘所指’通過‘能指’來呈現(xiàn)給觀眾。”[1]麥茨通過把索緒爾的語言學和符號學的相關理論運用到電影研究中,實則想把電影作為一種具備“所指”符號和“能指”功能的系統(tǒng)進行研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電影符號學主要是通過剝開表層的物質(zhì)性符號,對隱藏于電影深處的意指性功能系統(tǒng)進行深入解讀,從而揭示電影作為表意系統(tǒng)的內(nèi)在涵蘊。
一般來說,電影符號學經(jīng)歷了電影第一符號學和電影第二符號學兩個發(fā)展階段?!半娪暗谝环枌W以法國麥茨的《電影:語言還是言語》、意大利帕索里尼的《詩的電影》、溫別爾托·艾柯的《電影符碼分節(jié)》等為標志,主要是運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分析電影作品的結構形式。而電影第二符號學則以麥茨的《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與電影》一書的出版為標志,主要側重于通過精神分析的方式來研究電影的符號內(nèi)涵。”[2]由上可知,電影符號學實際上是一種綜合符號系統(tǒng),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掘隱喻性符號的深層內(nèi)涵。
電影《綠皮書》()是由美國導演彼得·法雷利(Peter Farrelly)執(zhí)導的一部幽默而溫暖的劇情片,該影片的主要劇情是:意裔美國白人托尼·利普因就職的科帕卡巴納俱樂部關門整改,一時失去經(jīng)濟收入的他急需一份新工作來養(yǎng)家糊口。此時,托尼的一個朋友提議他去參加一位音樂博士舉辦的司機面試。而當托尼到達面試地點后,發(fā)現(xiàn)這位老板是一位名叫唐納德·謝利的黑人鋼琴家,因要前往南方巡演,所以需要一個私人司機一路開車陪同。托尼對于謝利博士的要求本是拒絕的,可后來屈于可觀的收入還是拿著“綠皮書”成了謝利的專職司機。托尼與謝利從紐約出發(fā),一路向南,在約八周的時間里途徑十幾個地方進行演出,兩人在巡演途中發(fā)生的一系列幽默而感動的事件構成了整部影片的主要情節(jié),既讓觀眾在幽默和諧的氛圍中看完此片,又引人思考其中突出的文化問題。
《綠皮書》這部電影以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歷史為背景,以現(xiàn)實社會中黑人郵遞員所編寫的黑人旅行指南《綠皮書》為引線,演繹了不同膚色、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兩個人在巡演途中相互磨合、相互理解而成為彼此朋友的絕妙劇作,從側面折射出種族矛盾的緩和趨勢?!毒G皮書》成為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黑馬”,導演在其影片中注入了許多隱喻性的“能指”符號,深化了整部影片的主題。
“符號能指即電影中的影像,也就是電影情節(jié)中的符象層,符號所指則指情節(jié)、故事背后的內(nèi)涵意義,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說是隱喻。”[3]電影《綠皮書》中有大量具有象征意義的影像符號,這些符號間接突顯了電影的獨特魅力。通過從影片中的情節(jié)符號、人物符號、場景符號、道具符號四個方面進行剖析,探尋符號背后潛藏的社會文化和現(xiàn)實意義。
電影《綠皮書》的故事背景定位于美國種族歧視較為嚴重的南部地區(qū),黑人謝利和白人托尼要南下巡演八周。從影片中可看到,他們越是往南,所受到的非議和不公正待遇就越多,種族文化的差異性也就越突出。不管是衣食住行方面,還是行為舉止方面,南方之人都是戴著有色眼鏡打量謝利,他們也想不明白為什么身為白人的托尼要為一個黑人開車。可知南下巡演的外殼下包裹的是美國歷史上的種族歧視現(xiàn)象,折射出的是美國種族文化的階級差異性。
在《綠皮書》中,南下巡演途中的很多情節(jié)符號都隱含了文化意義,如兩次“炸雞事件”。在托尼和謝利快到肯塔基州時,托尼臨時停下車去路旁買炸雞。等他回到車上后,一只手握著方向盤,另一只手拿著大塊炸雞吃得油光滿面,他還拿一大塊給謝利,但謝利一開始持拒絕姿態(tài),最后在托尼的軟磨硬泡下謝利初次吃了炸雞。待他們抵達路易斯維爾莊園后,主人特意為謝利準備了家常炸雞塊,當鏡頭拉近到謝利臉上,隱約看到的是他尷尬地一笑,無任何言語表示。這兩段看似幽默而和諧的“炸雞”情節(jié),背后實則蘊藏了美國黑人奴隸的血淚史。據(jù)資料記載,當時美國奴隸主為了節(jié)省食物的開銷,便允許黑人自己養(yǎng)一種家禽,那就是“雞”,因為雞個頭比較小,不會占很多空間,并且雞還可以自己去覓食,養(yǎng)起來也不會花費太多時間,那樣黑人還可以繼續(xù)為奴隸主服務。但如果黑人想要贖回自由身,則必須拿出足夠的錢給奴隸主贖身,而他們掙錢的方法就是賣掉自己養(yǎng)的雞。所以這樣極其珍貴的肉類,黑人在平時是不會享用的,只有重大節(jié)日里,黑人才會舍得做一道炸雞大餐。但是黑人吃炸雞后,種族主義者就把炸雞貶作低下的食物。1882年,《紐約時報》刊出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黑人和雞擁有很多相同的愛好,他們都喜歡暖色調(diào),都會在不合時宜的時段放聲歌唱,都會一直不停地吃東西,而且分量毫無節(jié)制?!盵4]故電影中的謝利一開始就拒絕吃炸雞。可知導演安排這一情節(jié)是別有用心的,通過“炸雞”這一情節(jié)符號串聯(lián)起的是美國的種族文化史,其內(nèi)涵確實引人深思。
每一幀情節(jié)符號下隱藏都是導演傾心表達的某種社會現(xiàn)實或文化內(nèi)涵。整部影片的情節(jié)雖是以圖像符號的方式投影到屏幕上,但其“所指”之意仍能透過屏幕體會出來,從而激起觀眾的共鳴。
電影中的人物符號化是指導演借人物的形象來表達超越文本之外的某種情緒或思想,因此電影中的主要人物大多具有多重象征意義。在《綠皮書》這部影片中,主要圍繞黑人鋼琴家謝利和白人司機托尼兩位人物展開,從他們膚色、職業(yè)、性格、行為等方面足以窺見文化的差異和階級的隔閡。
影片中的謝利是一位生活在美國的黑人鋼琴家,他知識淵博,文采極棒,說話有修養(yǎng),更因精湛的琴藝頗具盛名,從他的服裝和行為舉止來看,可以說是一位文質(zhì)彬彬的上流人士。特別是當謝利到巡演第一站匹茲堡賓夕法尼亞州演出時,那位女士是這樣介紹的:“唐·謝利博士是一位優(yōu)秀的美國藝術家,三歲時第一次登臺演出,十八歲時受阿瑟·菲德勒邀請與波士頓流行樂團進行了人生首場音樂會,他擁有心理學、音樂學、以及禮義藝術學的博士學位,他是真正的大師。”從這一介紹中足以看出謝利的成就和地位,感受到他的物質(zhì)優(yōu)越性。但是這樣一位藝術大師卻礙于膚色、種族和職業(yè)成了社會中的“局外人”,他的內(nèi)心深處充滿的是孤獨和寂寞。謝利每天晚上都要獨自一人飲酒,可能是為了更好地入睡,也可能是排遣心中煩悶之緒。畢竟身為黑人的他只有在舞臺上穿著燕尾服演奏時才得到了應有的尊重,一旦離開舞臺,他還是他者口中的“黑鬼”,甚至他的職業(yè)迫使他逐漸疏遠了自己的家人,遠離了自己的族群,找不到自我的歸屬感。單從表層來看,謝利是一個生活在上層社會中的“有錢人”,他游走在各種上流人士中間,活得多么光鮮亮麗。然扒開人物符號的表層后,謝利內(nèi)心深處的孤獨意識溢滿整個屏幕,他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惹人氣憤,讓觀眾深刻領悟到平等權利、文化認同的重要性。
反觀影片的另一人物托尼,他一出場就是在夜總會耍小聰明賺錢,打架斗毆,以致失去了工作;后又與他人比賽吃熱狗掙錢,以保證家庭的開支。作為白人的托尼生活在底層社會,每天想的都是如何掙錢,這與謝利博士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看托尼的性格,他是一個沒有多少知識的“莽漢”,當他去應聘謝利博士的工作面試,竟只知道“Doctor”是醫(yī)生之意,不知道還有博士的含義;而當他遇到不順眼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揮動拳頭,以暴力解決問題,由此可看出托尼的無知和魯莽。特別是當他和謝利博士同在車里時,他滿口臟話、邋里邋遢,這確實刷新了大眾刻板印象中的白人形象。導演特意把托尼塑造成這樣一個狂妄隨性、不拘小節(jié)的人,一方面是與謝利形成強烈的反差,增加影片的沖擊感;另一方面則是借人物符號來凸顯影片的現(xiàn)實意義,即生活在底層社會中的人并不都是痛苦無望的,雖然沒有錢,沒有文化,但是有平等的權利、個人的自由、幸福的家庭等,這些都是上層社會所不能匹敵的。
綜上所論,電影中的主要人物實則具有作為符號的表象和象征的雙重意義。在觀影時不應只聚焦于人物符號的表層,更重要的是要深刻挖掘這些表象符號下的人物情緒和思想,這樣才能全方位地了解影片背后的多重意義。
麥茨曾說過:“電影符號存在于任何一個場景之中,電影的影像像文字,場景則像句子,場景由影像構成,正如同句子是由文字構成一樣?!盵5]可見場景作為一種獨特的符號,建構了影片的內(nèi)容和形式,承載著導演所要表達的深層內(nèi)涵,同時也帶動了觀眾的思緒流動。而電影《綠皮書》中有一些特定的場景符號也發(fā)揮著隱性功能,下面選取最明顯的酒吧和音樂廳兩個場景加以闡釋。
《綠皮書》一開篇,伴隨著音樂映入眼簾的是“科帕卡巴納俱樂部”字樣,隨之便進入了俱樂部內(nèi)部,這個所謂的俱樂部其實就是今天所說的酒吧。托尼就是在這個酒吧打架而失去了工作,這個酒吧對托尼來說算是一個舊生活結束而新生活開始的轉折點,也充當了揭開電影序幕的角色。酒吧第二次出現(xiàn)是在托尼拒絕唐·謝利提出的工作要求后,他到酒吧喝酒排憂,此時遇到奧吉的諷刺,更增加了托尼內(nèi)心的憂郁。酒吧的兩次出現(xiàn)都是托尼工作不順之時,這顯然更加突出了托尼當時的窘境,為后面與謝利一路南行的旅途埋下伏筆。隨后托尼與謝利到第五站路易斯維爾肯塔基州時,謝利住進了僅限黑人入住的旅館,托尼則另住旁邊的伊斯頓旅館,在這個地方酒吧第三次出現(xiàn)。謝利獨自一人到當?shù)氐囊粋€酒吧喝酒買醉,不料卻被酒吧里的白人毆打,還打算把他當奴隸,讓他去做苦力,待托尼趕來相救后謝利才得以解脫。從影片中可以得知,謝利平時都是晚上在住所獨自飲酒,但這次卻破例走進了不屬于自己的酒吧,其折射出了他內(nèi)心的苦悶和孤獨已超過了限度,只能另尋一隅進行排泄,放縱自我?!熬瓢伞弊鳛橐环N電影符號,常以隱喻空間的形式表現(xiàn)出了人物內(nèi)心的情緒變化,《綠皮書》中三次出現(xiàn)的酒吧也照射了托尼和謝利內(nèi)心世界的波折。
音樂廳這個場景作為一個符號,指涉音樂對于個人修養(yǎng)和情操陶冶的重要性,它是一個讓人放松、令人心情愉悅的地方。在《綠皮書》中,托尼和謝利的初識也是在一個名叫卡內(nèi)基的音樂演出廳中,且后面向南巡演的八周時間里,每到一個地方都必去當?shù)匾魳窂d進行演出。在一定程度上,音樂廳就是謝利身份和職位的象征,他穿著華麗的燕尾服,坐在精致的鋼琴面前,作為一位受人尊重的音樂藝術家彈奏著優(yōu)美的曲調(diào),感染著在座的每一位聽眾。但是換個角度看,離開音樂廳的謝利實則是遭人鄙視,受人嘲諷的黑人,是白人眼中的奴隸,所有的主角光環(huán)瞬間消失殆盡,就像是一只失去保護色的枯葉蝶,無依無靠。處于這樣一種反差巨大的環(huán)境中,離開音樂廳的謝利自然也只能走進酒吧排憂解難。故酒吧和音樂廳兩個場景符號喻示了兩位主人公的生存環(huán)境和情緒波動。
電影中的道具作為一種符號化的物質(zhì),往往能夠透過其表象折射出某種深層蘊涵。經(jīng)過導演精挑細選后的道具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和作用,或展現(xiàn)人物性格及情感的變化,或渲染影片的氣氛和格調(diào),或串聯(lián)整個故事的發(fā)展脈絡,推動劇情發(fā)展等?!毒G皮書》中的“綠皮書”和“鋼琴”作為較為突出的兩大道具,也蘊涵了豐富的涵義。
“綠皮書”是由一位黑人郵遞員編寫的一本供黑人旅行的專用書,里面梳理出了美國當時可供黑人入住的旅館和吃飯的餐館,為的是避免黑人誤闖到不屬于自己的地方而慘遭他人的虐待和殺害。在這部電影中,“綠皮書”一直放在托尼的身上,他每天睡覺前都會翻閱書中的內(nèi)容,按照冊子上的指示進行餐館和旅店的選擇,以此保證謝利巡演路途中的安全。這本書從側面反映出的是美國對黑人行動的限制和人格的踐踏,而電影直接以道具“綠皮書”命名,更加彰顯出整部電影的文化內(nèi)涵。
《綠皮書》中的另一道具“鋼琴”也有深刻的涵義。鋼琴的表層是樂器的一種,能給人帶來動聽的琴音,電影中的鋼琴同樣具備表層上的功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謝利巡演合同中對鋼琴的牌子有一定要求,必須是斯坦威牌子的,而斯坦威牌鋼琴是一種高端的立式琴,它是全手工雕刻的,圖案華麗,外觀繁復,可算作是高貴身份的代表。影片中的謝利一開始就對鋼琴有所要求,其體現(xiàn)出了他對個人尊嚴的維護和對平等權利的訴求;若放大來看,即是以謝利為代表的黑人對當時美國社會種族歧視的反抗,他們希望消除種族之間的偏見和隔閡,享受和白人一樣的待遇和權利。由此可知,鋼琴這一道具符號寄托了美國黑人的愿望,承載了他們內(nèi)心對平等身份、平等權利的訴求。
電影符號學的創(chuàng)始人克里斯蒂安·麥茨認為:“電影的特性應該取決于影像的特性,而影像是電影獨有的藝術形式,影片鏡頭中的每一格影像都可以看成是電影‘最小的’元素,除語言的高低強弱、音質(zhì)的粗細等語言符號之外,影像中還有各種人體、物體的形象、色彩、服裝、家具、風景、音樂等元素,幾乎每一種元素都可以構成獨立的符號系統(tǒng)?!盵6]根據(jù)麥茨的觀點,電影實際上是一種充滿各種符碼的交流活動,影片中的每一個符號都承載了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信息,具備一定的社會文化意義。因此從電影符號學來解讀電影,不僅是對影片表層內(nèi)容進行梳理的過程,還是對其深層內(nèi)涵進行解碼的過程,從而真正理解此部電影所要傳達的感情和思想。
電影《綠皮書》本身就具有獨特的文化蘊涵,通過從電影符號學的角度進行解讀,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美國歷史上種族問題的尖銳性,引導觀眾反觀現(xiàn)今世界上仍存在的文化不平等問題,反思如教育、醫(yī)療等各領域出現(xiàn)的不平等現(xiàn)象。影片中具有隱喻性的各種符號留給人的是無盡的思考,觀眾以自己的角度對這些視覺符號進行解碼,有利于全方位、多層次地認識電影的意義,同時也可以賦予影片更多的新內(nèi)涵,提升影片的價值。
電影《綠皮書》中大量的隱喻性符號結合運用,使整部影片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人物形象也更加飽滿,毫不夸張地說這確實是一部既滿足觀眾視覺審美又極富文化內(nèi)涵的佳片。通過以電影符號學的理論去解讀影片中出現(xiàn)的各種符號,能夠進一步理解這些符號的雙重蘊涵,深入領悟電影的多重主題思想,進而引發(fā)個體對自身現(xiàn)存狀態(tài)和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思。
[1] 陳南南. 從符號學角度解讀電影《芳華》[J]. 視聽, 2019(9):79-80.
[2] 彭吉象. 影視美學(修訂版)[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271-275.
[3] 徐玉潔. 電影《無名之輩》的符號象征意義[J]. 新聞研究導刊, 2021(4) :141-142.
[4] 趙嵐, 李少洋. 電影《綠皮書》中的隱喻解讀[J]. 電影文學, 2019(13) :67-69.
[5] 麥茨. 電影的意義[M]. 劉森堯, 譯.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5:4.
[6] 趙曉珊. 麥茨的電影符號學及其意義[J]. 文藝研究, 2008(10):77-87.
The Cultural Code of the Film: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Metz’s Film Semiotics
ZHUANG Zhongyao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The American filmreleased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in 2019applies the plot of a Hollywood road movies and uses a humorous combination of image and sound to reveal the issue of race in American culture, leaving the audience with endless meditation. By using the film semiotics theory of French Christian Metz,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symbols in the film, so as to dig out the hidden cultural connotation behind the symbol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theme implication and aesthetic value of this film.
; Film semiotics; Christian Metz; Cultural connotation
2021-09-24
莊忠瑤,女,貴州安順人,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J905
A
1672-3724(2022)02-01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