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雯
《湖山唱和集》考述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陳詩雯
(寧波大學 人文與傳媒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湖山唱和集》是謝遷、馮蘭二人后半生友情的生動見證。正德元年,自謝遷致仕賦閑后,二人優(yōu)游于林壑汝湖、宴飲于杏山之麓,摹寫風物的明凈可喜,恣意書寫躬耕生活和田園之樂,同時帶動了一大批同寅、同年和同鄉(xiāng)士人吟詠其間,促進了“泗門”詩壇的興起和繁榮。甬上地區(qū)自明初以來怡老結社頗為興盛,自謝、馮后,在當?shù)爻欣^二老聯(lián)句唱和,前后踵繼、代代相傳,不僅促進了余姚泗門詩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xù)繁榮,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成化、正德年間雅集風氣的下移,即從廟堂走向江湖、從館閣走向山林,從而推動了地域詩壇的崛起。
《湖山唱和集》;謝遷;馮蘭;唱和詩;泗門
謝遷(1449—1531),字子喬,號木齋,余姚泗門人。成化十一年(1475)進士第一,授修撰,累遷左庶子。弘治八年(1495)入內閣參預機務,不久后加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后,謝遷見事機敏、秉持操守、善持論,與李東陽、劉健同輔政,時人稱其為賢相,贊曰“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武宗即位后重用以劉瑾為首的“八虎”宦官,謝遷接連上書犯顏直諫,請求誅殺,帝弗聽。正德元年(1506)冬,謝遷等以“言不為信”請求避位讓賢,遂與劉健同致仕,歸老于杏山草堂,與馮雪湖優(yōu)游唱和呈一時之盛。嘉靖六年(1527),世宗下詔起用謝遷為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遣人奉手勅敦促啟程赴京,居位數(shù)月,隨即告老還鄉(xiāng)。嘉靖十年(1531)謝遷病故,卒謚文正。所著有《謝遷文正公集》四十卷,曾在嘉靖中倭亂被毀,具體篇目均已亡佚無存,現(xiàn)有《歸田稿》八卷、《湖山唱和集》二卷傳世。
馮蘭(?—1520),字佩之,號雪湖,浙江余姚人。成化五年(1469)進士,選為庶吉士。成化二十年(1484),馮蘭由刑部郎中擢江西提學副使。弘治年間致仕,自歸鄉(xiāng)后便重拓桃花莊,自題為“雪湖別墅”。正德元年(1506),謝遷以宰輔歸田后與馮雪湖唱和無虛日,后由知縣劉應征為刊《湖山唱和集》兩卷。馮蘭卒于正德十五年(1520),謝遷有《祭馮雪湖親家文》深情緬懷:“惟我與公夙惇道誼,自壯至老,曾無間然,晚締姻盟,愛好彌篤。胡天不憗,溘焉棄予,俛仰之間遽成永隔。湖山行樂,誰復與俱?”[1]流露自己無盡的哀思,可見二人友情之篤深。《千傾堂書目》著有《雪湖詠史錄》二卷,傳世有明刻本。
弘治十七年(1505)弘治皇帝駕崩,年輕貪玩的武宗即位。一面是“顧命大臣”的耳提面命和“減織造、裁傳奉、黜內侍”的諍諫革新,一面是宦官劉瑾勾結馬永成等“八虎”聯(lián)成閹黨集團,日日引誘“童心未泯”的武宗以狗馬鷹犬、歌舞角抵為戲。當謝遷一次次拳拳求治的革舊除弊落空后,盡管在“先帝委以腹心”的殊遇下始終懷抱濟世行道的使命感,但他面對“朝廷乃信其巧言,曲為庇護,寧廢國法、誤邊計而不顧”[2]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驚悸于變幻莫測的官場,日漸加深的失望不斷消磨著他的耐心,不斷萌生退隱情愫。同年十月,謝遷致仕歸鄉(xiāng)。遠離臺閣和郎署后,謝遷宦情日減,主動與仕途保持安全距離,自此“杜門僻處,絕口世故,惟與一二故老徜徉山水間”[3],把全副心思投入于吟詠山水、領略自然的妙趣上,細致地咀嚼著老年生活。
關于謝、馮的唱和情誼以及《湖山唱和集》的編集,在《湖山唱和集》序中述之甚詳。據(jù)《湖山唱和集》序所述,謝遷、馮蘭二人的唱和始于正德元年(1506),根據(jù)二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唱和詩歌的具體內容,又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正德元年到正德三年(1506—1508)。相近的甲子,失意的仕途,使得二人在人生道路和世道人心的看法上日漸趨向合流。正德元年(1506),謝遷作《正德丙寅冬致政歸途次懷雪湖憲副周同年洪都憲韻二首》,熱情招呼老友來看望自己這個“鬢已星星也”的老叟,仿效白樂天“洛社耆英會”以結社賦詩相樂,當馮蘭收到“邀請函”后即作《臘月廿一日得木齋閣老歸舟見懷詩二首次韻奉答》,自此謝、馮陶情于文詠唱和、漁釣琴棋,以詠觴為樂,“日相與性還雪、汝兩湖之間,山水頗幽勝,盤桓不厭……有唱斯和,因以為樂,不知老之將至”[4]。這種閑淡疏放的人生態(tài)度也帶動了一大批同寅、同年和同鄉(xiāng)士人吟詠其間、賦詩作文,形成了以老年退休官員為主的“泗門閑適詩人群”。第二階段為正德七年到正德十年(1512—1515)。盡管致仕后的謝遷已從政治中心被擠兌到政治邊緣,正德四年劉瑾還是以“浙江應詔所舉懷才抱德之士,余姚周禮、徐子元、徐龍,上虞徐文彪,皆遷同鄉(xiāng),而草詔由健,欲因此而為二人罪。矯旨謂‘余姚隱士何多,此必徇私援引’”[5]之由,下詔逮捕并抄謝家,后經(jīng)李東陽苦苦的奏請才獲準贖免,謝遷也因此被追奪誥命,革去官爵,追還所賜玉帶服飾。這一重大打擊深深地加劇了謝遷的畏禍心理,使他再也不敢直抒對時局的看法,于是主動建構起一面心墻來隔絕外界的動蕩紛爭,日與兒孫下弈、斗草,時馮蘭又丁母之憂,唱和便杳然絕響三載。
牛屯、銀杏和雪湖山莊是謝、馮晚年雅集聚會酬唱的主要場所。據(jù)明胡東皋《記略》載:“太傅謝公夙具巖壑之概,初由中秘,省覲南還,即構故居為牛屯山莊。及以宰輔致仕,復構銀杏山莊為頤老之所,竹籬茅舍與老農(nóng)為伍。然湖光山翠,拭目蕩胸,當與公之清德輝映宇宙矣?!盵6]可知牛屯、銀杏山莊皆為謝遷別墅,莊有梅亭、水亭、有北軒、有山池,園中有“屋角梅花”“新菊漫籬”,有“三徑竹開”“杏花滿天”,心境與物象兩相契合。作為其親近自然、縱情山水的“逸老之所”,謝遷用心營造了一個與外界世界相對獨立的小天地,在這方悠然凈土上過著實實在在的歸田生活。雪湖山莊與牛屯山莊兩山相隔,園內多種竹、松,逾嶺而東(即廣教寺墅之西)為千金湖(又名雪湖),其詩曰:“鏡里流年縱老去,山中舊業(yè)得生還?!保ā斗顟讶A廷禧少參》)即指此也。境由心造,與竹松為伴、與菊梅為友,在這一草一木的布置背后實際上寄寓了二人對精神品質的理解和追求。共同的閑人身份和閑資生活無疑是謝、馮唱和的基礎,而寧靜秀麗的別墅山莊則為諸耆老提供了一個獨善其身的最佳場所。
從唱和人員構成上來看,《湖山唱和集》兩卷雖收入了近500多首詩作,但絕大部分是謝、馮二人的酬唱贈答,在卷后存有聯(lián)句唱和28首。從現(xiàn)存詩作來看,在此期間與謝、馮直接或間接交往的有王華、屠滽、李東陽、潘府、潘應、謝迪、謝丕、馮絅、馮著、魏朝端、宋允恭等人,參加唱和者多為致仕官員或年高德劭的老臣,他們以白居易香山文會、文彥博洛陽耆英會為標榜,彰顯文人士大夫的雅趣,盡顯文人風流。明代是怡老會的全面繁榮時期,據(jù)《四庫全書總目·浙元三會錄》提要所述,成化十五年(1479),胡謐、沈繼先、楊文卿、黃珣、謝遷及楊守陳、楊守阯于正月十六日在謝遷宅舉浙元會,是為“七元會”。成化二十二年(1486)春,楊氏兄弟又集胡謐、沈繼先、謝遷、王華、李旻七人,舉“后七元會”。盡管具體唱和情況現(xiàn)已未能詳知,但寶貴的同鄉(xiāng)情誼加之年齡、資歷的趨近,都為日后同鄉(xiāng)間的聚會聯(lián)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遠離臺閣,宦情日減,兩人將目光轉向山林,創(chuàng)作思想也由對政治時事的關注轉為個人日常生活的吟詠,將大部分日常活動變成了詩歌的素材來源,表現(xiàn)出“日?;钡膶懽鲀A向?!逗匠图分械膬热菹喈斬S富,涉及的場合也不盡相同,既有宴集娛樂、喬遷祝壽,亦有觀梅賞菊、桃李饋贈。體裁上既有五古、也有七律,既有單篇次韻唱和,亦有長篇唱和組詩?!逗匠图肥嵌松缃患瘯驮姼璩瓿漠a(chǎn)物,也是考察謝、馮晚年心態(tài)和社會交往的一手資料。
遠離魏闕而接近江湖,謝遷、馮蘭把全身心沉浸于對自然的吟詠,從日常生活的感發(fā)到游覽登高中的幽思,他們將日常生活進行詩意的濃縮,用詩歌記錄每一天的感懷。如描述在寂寞枯索中忽聞客至的喜悅,“忽報西岡來款段,足音空谷正跫然”(《再答雪湖》);表達畦蔬朱果帶來的盤饗自足,“信手拈書倦即休,清茶白飯更何求”(《睡起二首柬雪湖》);記錄友人送瓜而引起的欣慰感念(《園橘被盜,木齋念及老母,分惠數(shù)百顆且辱長句見慰次韻奉謝》);渲染慵懶散漫的寧靜淡泊,“嗟余飽飯惟捧腹,百事忙然癡睡足”(《和雪湖題史都憲墨竹長句》)……可以說“天地兩閑人”將大部分的日常活動變成了詩歌的素材來源,他們從生活細節(jié)中提煉詩意,用細膩的眼光觀察山巒江湖和草木蟲魚,并將“閑”不厭其煩地形諸吟詠,且看謝、馮一組唱和組詩:
興來欲放汝湖船,日永槐堂想晝眠。
白鶴林深崗似雨,綠蕪洲遠水如天。
課兒頻過城南墅,怡老閑看谷口田。
高興并隨新札至,開椷驢背一忻然。
馮蘭《用前韻答木齋》
并岸菰蒲浪泊船,野鳧披翼護雛眠。
一川花氣新流水,萬壑松陰小洞天。
老去衡門深草徑,年來斥鹵又桑田。
曲肱疏食皆真樂,卻笑陶朱學計然。
筆床茶灶矮蓬船,綠樹重陰起晏眠。
馴鹿暮歸溪上月,驚魚時破水中天。
鄰雞傍午催豳馌,靈雨通宵足舜田。
愿取西成人共飽,醉鄉(xiāng)深處樂陶然。
謝遷《用前韻寫懷呈雪湖二首》
一蓑高臥雪湖船,絕勝長安聽鼓眠。
寧戚謾勞歌白石,杜陵何必問高天。
醒看野老時爭席,閑喚村童午餉田。
飽飯謳歌吾事足,晚云相對更怡然。
馮蘭《再柬木齋》
夏日熏風南來,詩人自比簞食瓢飲的顏回,卯酒后便悠然曲肱而眠,睡足后便優(yōu)游于山林,享受濯足之樂,聆聽潺潺流水,安享徐徐涼風,終無事務之擾,回想京城“長安客”在現(xiàn)實的輾轉中奔波辛勞,頓覺眼前生活的幸福安適。閑臥、曲肱、漫步的日常舉止,再配上衡門、小舟、白云、綠陰、軒窗、竹床等道具,為我們呈現(xiàn)了二老歸田后的慵懶舒適,閑適之趣從平淡的詩語中流露,頗具出塵之意。“晝寢”作為閑適生活的組成部分在這組唱和詩中被來回提及,這種被孔子斥責為“朽木不可雕也”的行為卻成為謝、馮二人津津樂道的詩材且樂在其中,表現(xiàn)了詩人懶散無為的生活,同時寄托了自己知足飽和的人生追求。除“晝寢”外,“掩門”“閉門”“閉戶”等語匯在《湖山唱和集》中出現(xiàn)的頻率頗高,譬如“徑路草深客稀過,衡門晝掩成獨坐”(《葡萄西瓜饋雪湖辱示長句次韻奉答》)、“靜掩衡門遂潦倒,回思阿閣漸嶙峋”(《病目初愈用前韻寫懷》)、“老去杜門深避俗,閑來命駕偶隨緣”(《答雪湖方橋道中見懷用前韻》)、“門掩榆槐聊避俗,盤供蔬菜漫隨緣”(《湖亭次公輊黃門韻》)……“門”作為對外聯(lián)系的一個出口,既是物理意義上的樞紐,也是精神上的樞紐,其開與關的背后隱藏著許多象征意義?!伴_”是一種敞開式狀態(tài),包含著出入與吐納,是一種主動面向外部環(huán)境、積極面對人生世事的態(tài)度;而“關”則是一種合攏、禁閉的狀態(tài),包含著內收與逃離。因此,“關門”既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生活行為習慣,也可以作為其關閉心靈世界的象征[7]。在《湖山唱和集》中,謝、馮用一門一戶自覺地阻斷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與喧囂的世俗保持安全的距離,在這片安適的棲息地上,他們躬耕稼穡、韋編課子、養(yǎng)病蘇生、煮酒烹茶,謝絕世俗的賓客,享受家庭生活的天倫之樂,以“斗酒只雞”招待近鄰,偶有一二知己拜訪,足以“倒屣衡門迓故人,翛然風采共清真”(《王德輝太宰偕雪湖見過次聯(lián)句韻》)。清幽雅致的私家別墅加之優(yōu)美的田園自然契合了兩顆渴望恬淡的心靈,由此極大地誘發(fā)了二人“閑情”的滋長,創(chuàng)作出大量標榜“閑逸”的詩風。
如前所述,面對成化至正德的惡化局勢,官場的爾虞我詐、大權旁落于宦官之手,謝遷選擇歸去來保全殘年,但謝遷從未對現(xiàn)實生活放棄過希望,并未選擇佛道遁入空門或膺服老莊之說,在焦芳“造為不根之謗激怒瑾賊,必欲置公于淵”的境況下,也從未黯淡拳拳老臣“始終心存乎國”的決心,因此我們不難從“閑”的背后咀嚼出另一番滋味。如《再答雪湖》云:“千傾湖波一葉船,白云堆里任閑眠。燈前誰話巴山雨,酒后真憂杞國天。大庇萬間慚廣廈,力耕方寸當良田。臨流照見雙篷鬢,俯仰乾坤一慨然?!北M管全詩仍將意立在“閑”之上,寫詩人歸園后枕臥船舷,備述安適之樂,但攬鏡自照早已衰鬢蒼蒼,欲作為而不可為,籠罩全詩的是一種難以明言的苦悶和痛楚。又如《食瓜有感》:“…農(nóng)圃理舊業(yè),園田嗟久荒。勸課勤荷鋤,力至瓜蔓長。蔓長味亦佳,持以詫窮鄉(xiāng)。流傳實異種,沾溉有馀芳。野人知美芹,何由獻君王?;厥拙盘焐希伙埡赏?。涓埃未能報,撫案徒自傷?!痹姷暮蟀氩糠忠读凶印钪臁贰耙叭双I芹”之典,保存了詩人“每飯不忘君”的感激之情,為自己不能報“涓?!倍鋈蛔詡??!爱敃r匡濟無長策,今日遺安只舊田。最是國恩酬未得,鼎湖翹首一潸然?!保ā对俅鹧┖罚╇y掩詩人深負皇恩的愧疚之感,回響著有志之士的落拓之音。謝遷雖位處鄉(xiāng)野已屬垂暮之年,心仍憂戚于廟堂,他不可能對時局充耳不聞,當時的處境使得謝遷不得不“杜門僻處,絕口世故”而三緘其口,但在他的唱和詩中又分明將壯志未酬的失落及老病無成的焦灼融入于對國家命運的關懷中,在疏遠政治的表象下晦澀地暗示出詩人回天乏術的無奈,利用尸位素餐獲得的閑暇與士大夫理應具有的社會責任感之間的矛盾為其“閑適平和”注入了“郁郁不平”,也正是這股郁郁不平之氣使他的作品始終貫注著磊落瘦硬,進而擺脫了當時詩風日趨疲弱的流弊。
暮年致仕后的謝遷和馮蘭迎來了創(chuàng)作的高峰,他們志趣相投,徜徉于杏山之麓,選勝賦詩,雅慕陶淵明之為人,一時耆俊勝集,以同題、次韻、聯(lián)句為創(chuàng)作形式,借詩文唱和抒寫性靈。從卷后所存的聯(lián)句詩中我們可大致勾勒出當時私宴唱和的場景。在這片自由的天地中,不同于一般宴集的縱酒笙歌、聲色狗馬,謝、馮所舉辦的雅集活動多為雅致的茶宴,以野鶴、鷗鷺、明月、梅菊佐伴,以輕柔之筆描繪江南的風土人情,摹寫風物的明凈可喜,表現(xiàn)頤養(yǎng)天年的朋輩情誼。聯(lián)唱有詩“便弁剪燭到深更”(謝遷)、“久坐寒侵月下袍”(潘府),可見歡聚時的通宵達旦,無論是內容還是風格皆承襲了白居易始創(chuàng)的“洛陽耆英會”?!皻q月”是他們雅會酬唱的一大主題,在唱和中我們明顯可見詩人對衰老、疾病、死亡的關注,他們極其敏感于時間的流逝,屢屢在詩中吟詠自己的衰老與疾病,譬如“老來青眼只湖山,造物何緣妒我閑?!保ā恫∧吭侬B山自韻遣悶柬雪湖》)用戲謔的口吻描述了自己病目的切身感受;“老態(tài)婆娑兩鬢疏,涼颼喜動井邊桐。”(《答木齋新秋見懷》)歲暮的氣息往往觸動詩人敏感的心弦,通過運用“井桐”的意象來強化詩歌中的時間主題;“馀齒無多愿加愛,莫矜舌在忽衰殘?!保ā堆浪庰佈┖蚣亩^》)“衰顏未必輸青鏡,短發(fā)惟應怯舊簪?!保ā冻暄┖姂讯子藐戫崱贰坝冶奂铀徂茈y,重揩昏睫嘆衰殘?!保ā秶@衰》)在這里詩人又以“疏齒”“短鬢”“酸臂”“病目”為關注對象,書寫歲月老去的真切感受。
相較于一般的文人士大夫,謝遷和馮蘭親歷農(nóng)桑,切身地體會到了農(nóng)耕的艱辛,多了一段“攜鋤不剪庭前草,束帶躬耕墓下田”的晚年生活。煨芋、種秫、插秧、捕魚、養(yǎng)蠶在他們的詩歌唱和中被頻頻提及,也正是由于這份置身其中的農(nóng)事體驗,使得他們能夠近距離地聚焦于鄉(xiāng)野閭巷,細致地描摹鄉(xiāng)村生活。他們熱切地關注天候節(jié)氣,關心自然的變化,毫不避諱地表達對農(nóng)民和農(nóng)事的關心。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生活場景讓他們牽掛,久旱不雨,二人欲問“天公借銀河水”(《七夕立秋》);淫雨成災,二人又埋怨上天“當時何苦不為霖”(《苦雨二絕》);久旱得雨,二人又由憂轉喜,希冀皇天雨露“直從瀕海到神州”(《喜雨用舊韻呈雪湖》)。在這無理的訴求背后實際上吐露著的是他們悲天憫人的仁愛情懷。他們因春雨惠農(nóng)而喜,也因淫雨成災而憂,表現(xiàn)出謝、馮二人憂心民瘼的現(xiàn)實關懷。
此外,詩人還將筆觸深入社會和生活中,反映民生疾苦和社會的不公,嗟嘆農(nóng)民的艱辛生活。如《憫農(nóng)二首(其一)》言:“憂時長自祝年豐,造化沾濡苦未公。白露已零猶渴雨,青苗欲秀蚤摧風。預憐官府催科拙,坐見閭閻杼軸空。道與觀風諸使者,好將民瘼逹宸聰。”一邊是自然災害導致莊稼歉收,民生凋敝、百姓饑餓困苦,一邊是官府忙著納稅“催科”,生活捉襟見肘,詩人用真實的筆觸反映了自然災害和官府繁重的賦稅帶給人民的苦難,希望有體恤民情的觀風者能見此情景而上疏切諫,為民請命。不可否認,謝、馮二人的唱和雖然不時有“但愿屢豐今日始,萬方民物總安舒”“海鄉(xiāng)安得皆豐樂,鼓腹謳吟答圣君”之類的臺閣之氣,又多以次韻為主、難以避免在唱和中有為文造詞之嫌,但謝、馮二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和日?;脑姼栾L格為其文學創(chuàng)作增添了一道亮麗的色彩,在他們的田園唱和中既有“北窗下臥”式的怡然自樂,也有“帶月荷鋤”式的艱辛,這便與以往只歌詠盛世、娛老怡情的怡老詩社截然不同,從而在整體上提升了詩歌的品位,增加了耆老酬唱的厚重感。
《湖山唱和集》主要集中于日常題材的寫作,將“草坡歸犢皆詩料”屢屢訴諸詩筆,題材趨于瑣碎,自然在詩歌內容上缺乏一種強烈的情感。謝、馮之間幾乎有詩必回,且次韻作為難度最大的一種唱酬形式,頻繁的奉和勢必在無形之中將作詩變成了一項繁瑣的“任務”,正如謝遷常戲稱自己背負“詩債”,是謂“詩札往還如索債”,因而“有佳句而無佳篇”的通病在所難免。盡管如此,其中優(yōu)秀的篇章仍能將生活瑣事寫得新鮮活潑:
炎天何地著衰翁,竹里空堂一榻風。
露渚光搖螢綴草,月林影亂鵲驚叢。
臥看星斗揮輕箑,渴憶溪泉喚小童。
忽聽鄰雞狂起舞,奮身欲上廣寒宮。
謝遷《納涼》
全詩的第一句詩人直接發(fā)問:夏天的傍晚酷暑難當,何地可以“貯藏”我這個衰翁呢?在清風無力、坐臥難眠的情況下,詩人選擇外出取涼。在露天的竹榻上,詩人享受習習涼風,臥看斗轉星移。月光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螢火蟲漫天飛舞點綴在草間。尾聯(lián)則充分展現(xiàn)了作者想落天外的想象:家禽如此焦躁不安,頻頻展翅,難道是想飛往廣寒宮去避暑納涼嗎?妙趣童真的言語將“酷暑”題材翻新出奇。在謝、馮二人的筆下,新蟬可以競“號秋”(《聞蟬》)、漁舟可以“帶夕陽”(《晚步》)、春水蛙聲會“卜秋”(《湖亭次公輊黃門韻二首》)、“皓月不來如索價”(《池上二首》)、鄰雞傍午能“催人”(《用前韻寫懷呈雪湖》),兩位“老頑童”懷抱赤子之心,抓住瞬間產(chǎn)生的詩意并付諸筆墨,用童心和妙筆再現(xiàn)了生活的天真可愛。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謝、馮還加以別出心裁的藝術表達,在述賓搭配上常常突破固定的思維,推敲出一些新的“技法”,譬如“湖頭煙水蘸垂楊”“吟榻?jīng)錾鹱语L”“山下草堂慚綠野”“云間松鶴訝青田”,帶給人們以陌生化的新鮮感受,極類于“誠齋體”的風格,呈現(xiàn)出清新活潑的諧趣特色。
此外,《湖山唱和集》還明顯地受到了陶淵明詩歌風格的影響,不論是立意或意象都深深地打上了陶潛的烙印,表現(xiàn)出明顯的宗陶傾向,具體情形又可分為如下兩類:一是借用或化用陶淵明有關的典故,在意象選擇上多以“秋菊”“三徑”“東籬”“種柳”“南窗”為主。例如“冬煖凈依南牖日,夏長高臥北窗風”,令人聯(lián)想到陶淵明《與子儼等疏》有言:“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又如“欲制頹齡儲菊釀,為清塵耳迓松風”,脫胎于陶淵明《九日閑居》:“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倍閯?chuàng)作了大量的次韻“擬陶”“和陶”之作,表現(xiàn)出二人對陶淵明的追慕,如:
侵晨理孤棹,山居將避喧。
好風忽南來,吹我烏帽偏。
宿鷺未移渚,落月猶在山。
侯門兩稚子,問我何時還。
高山與流水,此意向誰言。
謝遷《早過山莊避暑用陶韻》
歸老此卜居,林深遠塵喧。
親戚屢相過,幸茲樂事偏。
水窮境逾曠,舉頭云在山。
海鷗已忘機,顧我去復還。
掃石坐松月,意到兩無言。
馮蘭《和木齋山莊避暑》
這兩首和陶詩為我們全景式地展現(xiàn)了二人“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圖景,筆調清新明快,既敘述了躬耕自足的生活經(jīng)歷,也描寫了居處茅屋、好風南來的適意自得,充滿了對田間生活真切的體驗,絲毫沒有矯飾的色彩,將《飲酒·其五》中的“情”“景”“事”“理”四要素進行了重組融合,另現(xiàn)了陶詩的意境。正德二年(1507)劉瑾矯詔“奸黨”名單,四年(1509)春又炮制“徇私援引”罪名欲置其于死地,政治形勢的巨大變化使謝遷產(chǎn)生了全身隱退的想法,此時的他在心態(tài)上也更易于接近陶潛,其“歸去來兮”式的隱退策略、“悠然見南山”的處世哲學、“躬耕非所嘆”的生活實踐都為二人提供了效仿的榜樣,也讓他們從日常生活中獲得了不同凡俗的審美享受。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是儒家所奉行的傳統(tǒng)觀念,在與劉瑾為首的宦官集團斗爭失敗后,謝遷選擇在正德元年遞交辭呈,隨后辭職回鄉(xiāng)。歸田后,謝遷日以唱和,與馮蘭優(yōu)游于山水,耽玩于交友,日涉田園、琴書自樂,在旖旎的湖光山色中安頓自己的心靈,大力取法元、白次韻唱和,創(chuàng)作了一批描寫日常生活和閑適心境的詩歌,為茶陵余波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盡管他們杜絕了一切功名利祿之念,但從未摒卻家國社稷之思,在唱和中頻頻流露的是拳拳老臣的憂國之心,表現(xiàn)了謝、馮二人憂心民瘼的現(xiàn)實關懷。值得注意的是,謝遷致仕后在泗門優(yōu)游唱酬、與里中高年耆老集會,將臺閣官僚的宴游風尚帶到了地方,由此形成了以謝遷、馮蘭為中心的文人結集團體,而這類日常的文學唱和活動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成化、正德年間雅集風氣的下移,即從廟堂走向江湖、從館閣走向山林,從而推動了地域詩壇的崛起。
[1] 謝遷. 歸田稿(卷3)[M]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35.
[2] 明武宗實錄(卷10)[M] . 上海: 上海古籍書店, 1983: 315.
[3] 倪宗正. 文正謝公年譜[M]. 出版單位不詳, 清康熙刻本: 14.
[4] 謝遷. 湖山唱和集[M]//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卷969 ). 北京: 中國國家圖書館, 2014: 1527.
[5] 張廷玉. 明史(卷181)[M] //謝遷傳.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4819.
[6] 楊積芳. 余姚六倉志(卷22)[M] . 出版單位不詳, 民國九年(1920): 417.
[7] 黃繼泓. 王維詩歌中的“門”意象[J]. 文化學刊, 2019(5):221-223.
Study on
CHEN Shiwen
(The Faculty of Art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China)
is a vivid demonstration of the friendship between Xie Qian and Feng Lan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In the first year of Zhengde (1506), Xie Qian resigned from the imperial court, and the two friends began to visit the beautiful forests, valleys, and lakes. They would drink and feast at the foot of Mount Xingshan, writing about the clear and adorable scenes. They would also depict their farming and joyful rural life. Naturally, a big group of scholars, including their coworkers, peers and people coming from the same village with them, followed suit to recite poems there, which led to the emerging and flourishing of Simen poetic circle. In Ningbo, since the Ming Dynasty, elderly people had a tendency to set up circles. After Xie and Feng, generations of people in Ningbo carried on their tradition to compose joint poems or Changhe poems. As a result, Simen poetic circle in Yuyao flourished for quite a long time, which also revealed that in Chenghua (1465-1487) and Zhengde (1506-1521)years, the gatherings of refined scholars had moved from imperial court down to the grass roots, thus bringing the thriving of local poem circles.
; Xie Qian; Feng Lan; Changhe poems; Simen town
2021-07-21
陳詩雯,女,浙江寧波人,寧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與浙東文化。
I207
A
1672-3724(2022)02-0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