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心怡,林 靖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醫(y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四川成都 611137;2.貴州省人民醫(yī)院輸血科,貴州貴陽 550002
β-地中海貧血(簡稱β-地貧)是我國南方地區(qū)常見的一種遺傳性溶血性貧血病,臨床表現(xiàn)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β-地貧是由于β-珠蛋白(HBB)基因突變導致β-珠蛋白肽鏈缺如(β0)或合成不足(β+)引起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1-2]。到目前為止,在人類血紅蛋白(Hb)變異和地中海貧血數(shù)據(jù)庫(HbVar:https://globin.bx.psu.edu/)中收錄的β-地貧突變類型有300多種。不同地域和人群之間的β-地貧基因突變譜存在較大差異。目前在中國人群中已發(fā)現(xiàn)129種HBB基因點突變(含異常Hb)和16種β-地貧缺失突變。其中8種突變(c.124_127delTTCT、c.52A>T、c.316-197C>T、c.-78A>G、c.216_217insA、c.79G>A、c.92+1G>T、c.-79A>G)占中國人β-地貧突變總體的95%以上[3]。隨著測序技術(shù)在臨床上的廣泛運用,一些罕見突變類型也不斷被發(fā)現(xiàn),為臨床遺傳咨詢和產(chǎn)前診斷提供了更多的依據(jù)[4-5]。本研究發(fā)現(xiàn)了2例罕見IVS Ⅱ-705(T>G) β-地貧攜帶者,現(xiàn)對其臨床表型及基因型進行分析。
1.1一般資料 2例患兒之間無血緣關(guān)系,患兒1為女性,年齡10個月;患兒2為男性,2歲?;純涸谫F州省人民醫(yī)院血常規(guī)檢測時發(fā)現(xiàn)有小細胞低色素貧血表現(xiàn),Hb電泳發(fā)現(xiàn)HbA2升高,需進一步做β-地貧基因檢測。經(jīng)家屬知情同意后抽取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外周靜脈血2 mL。
1.2主要儀器與試劑 Sysmex XN-90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法國Sebia毛細管電泳儀及配套試劑;天隆NP968核酸自動提取儀,E-Cycler TM 96 PCR擴增儀;β-地貧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由凱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方法
1.3.1血液學檢測 在儀器最佳狀態(tài)下檢測標本,嚴格按照操作程序檢測紅細胞計數(shù)(RBC)、Hb水平、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的標準差(RDW-SD)等紅細胞參數(shù)。采用Sebia毛細管電泳儀檢測HbA、HbA2、HbF等Hb成分的相對水平。
1.3.2β-地貧基因檢測 采用PCR結(jié)合反向點雜交(RBD-PCR)技術(shù)[6],檢測17種HBB基因點突變,依次為CD41-42(-TCTT)、IVS-Ⅱ-654(C>T)、CD17(A>T)、-28(A>G)、CD26(G>A)、CD71-72(+A)、CD43(G>T)、-29(A>G)、Int(T>G)、CD14-15(+G)、CD27-28(+C)、-32(C>A)、-30(T>C)、IVS-Ⅰ-1(G>T)、IVS-Ⅰ-5(G>C)、CD31(-C)、CAP +40-+43(-AAAC)。對罕見β-地貧基因突變類型,應用PCR技術(shù)擴增HBB基因全長,引物序列為F:5′-ACGGCTGTCATCACTTAGAC-3′,R:5′-CTCCCACATTCCCTTTTTAG-3′。擴增產(chǎn)物送至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進行雙向測序,測序結(jié)果與GeneBank上的HBB基因參考序列進行比對分析測,查找是否存在其他罕見突變類型。
2.1血液學檢測結(jié)果 2例患兒的血液學檢測結(jié)果均為輕度小細胞低色素貧血,MCV、MCH降低,血紅蛋白電泳HbA2水平升高,HbF水平輕度升高,提示為輕型β-地貧(攜帶者)。見表1。
表1 2例患兒的血液學表型結(jié)果
2.2基因檢測結(jié)果 2例患兒均未檢出17種中國人群常見的β-地貧基因突變類型。經(jīng)HBB基因序列分析,發(fā)現(xiàn)2例患兒均為HBB基因IVS Ⅱ-705(T>G)雜合突變,國際命名法(HGVS name)為HBB:c.316-146T>G。該突變?yōu)镠BB基因第二個內(nèi)含子的705號堿基T突變?yōu)镚,為致病性突變,臨床表型為β+。見圖1。IVS Ⅱ-705(T>G)突變形成的異常HBB基因mRNA剪接體見圖2。
注:A、B分別為患兒1、患兒2的HBB基因IVS Ⅱ-705(T>G)雜合突變(箭頭所示為突變基因位點)。圖1 2例患兒HBB基因測序結(jié)果
注:標識508的箭頭為IVS Ⅱ-508位點,潛在的3′剪接受體;標識705的箭頭為IVS Ⅱ-705(T>G)突變位點,產(chǎn)生5′剪接位點。圖2 IVS Ⅱ-705(T>G)突變引起異常剪接示意圖
β-地貧是一種遺傳異質(zhì)性較大的溶血性貧血病,已發(fā)現(xiàn)的HBB基因突變類型有800多種,其中致病性突變有300多種。不同地域和人群的β-地貧基因突變譜存在較大差異。盡管我國南方地區(qū)常見β-地貧基因突變類型基本一致,但不同地區(qū)最常見的突變類型有所不同,如廣東、廣西以CD41-42(-TCTT)最為常見,福建、江西以IVS-Ⅱ-654(C>T)最為常見,貴州、重慶以CD17(A>T)最為常見,云南以CD26(G>A)最為常見[7]。目前國內(nèi)臨床實驗室常用β-地貧基因檢測方法可檢出中國人群常見的17種突變類型,但不能檢測到罕見的突變類型,在臨床應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中的2例患兒均表現(xiàn)為輕度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且Hb電泳HbA2升高,為典型的輕型β-地貧表型。采用常用的β-地貧基因檢測方法未檢測出中國人群常見的17種突變類型,考慮可能存在罕見β-地貧基因類型。采用Sanger測序發(fā)現(xiàn)2例患兒均為HBB基因IVS Ⅱ-705(T>G)雜合攜帶者。在HbVar數(shù)據(jù)庫的收錄信息顯示為致病性突變,臨床表型為β+。2例患兒的基因型與表型一致,診斷輕型β-地貧明確。
IVS Ⅱ-705(T>G)是一種非常罕見的β-地貧基因突變類型,最早是由美國學者MAQUAT等[8]于1980年報道。隨后,DOBKIN等[9]研究發(fā)現(xiàn),IVS Ⅱ-705(T>G)突變導致了在HBB基因IVS Ⅱ內(nèi)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功能性的5′剪接位點GAG GTA AGA,與IVS Ⅱ正常的3′剪接受體之間產(chǎn)前一個潛在的剪接體。同時,IVS Ⅱ-705(T>G)突變還激活了IVSⅡ第508位潛在的3′剪接受體,與IVS Ⅱ正常的5′剪接供體之間產(chǎn)前異常剪接。因此,IVS Ⅱ-705(T>G)突變阻止了IVS Ⅱ正常的5′剪接位點與3′剪接受體之間的剪接,從而形成異常的HBB基因mRNA剪接體(圖2)。
國內(nèi)外對IVS Ⅱ-705(T>G)突變位點的報道很少。國內(nèi)僅JIANG等[10]在廣東的一個家系中發(fā)現(xiàn)2例IVS Ⅱ-705(T>G)雜合攜帶者,紅細胞參數(shù)均表現(xiàn)為MCV、MCH降低,HbA2升高,其中1例有輕度貧血。MURAD等[11]在一個敘利亞家系中發(fā)現(xiàn)2例IVS-Ⅰ-1(G>A)/IVS-Ⅱ-705(T>G)復合雜合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重型β-地貧,Hb分別為46 g/L和52 g/L。本研究發(fā)現(xiàn)的2例IVS Ⅱ-705(T>G)雜合攜帶者均表現(xiàn)為輕度小細胞低色素貧血。因此,IVS Ⅱ-705(T>G)突變攜帶者臨床上表現(xiàn)為輕型β-地貧,多數(shù)有輕度貧血。當IVS Ⅱ-705(T>G)突變合并有其他β-地貧基因突變位點時,可表現(xiàn)為重型或中間型β-地貧。其他人群中尚未見該突變位點報道。本研究在貴州地區(qū)發(fā)現(xiàn)較罕見的IVS Ⅱ-705(T>G)突變。
IVS Ⅱ-705(T>G)突變位點不在常規(guī)實驗室β-地貧基因突變檢測的位點范圍內(nèi),容易造成漏診。為提高β-地貧基因突變檢測的靈敏度,需要結(jié)合患者的血液學表型和基因型進行綜合分析。經(jīng)血液學表型檢查提示為β-地貧,但常規(guī)方法檢測為陰性的樣本,需要進一步采用Sange測序和MLPA技術(shù)等二線技術(shù)檢測罕見的HBB基因點突變和大片段缺失突變。此外,有條件的實驗室也可采用二代測序(NGS)技術(shù)直接檢測β-地貧基因突變。有研究報道NGS可將地中海貧血高風險夫婦基因突變的檢出率提高到23.2%[12-13]。盡管NGS檢測β-地貧基因的靈敏度很高,尤其是提高了罕見突變類型的檢測率,但仍存在一些不能檢出的位點。由于檢測過程中還存在其他影響因素,任何一種檢測方法均存在假陰性的可能。因此,臨床上仍然要重視β-地貧表型分析,當表型與基因型不一致時,需要重新檢測或采用多種方法聯(lián)合檢測以避免假陰性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