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芳艷
東晉時期統(tǒng)治嚴酷,國勢日衰,互相傾軋、殘殺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士大夫們大多不求進取,往往崇尚老莊,認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文學創(chuàng)作內(nèi)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現(xiàn)實的情調(diào)很濃。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欲、尤善玄言”的風氣,提出了“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中心思想,高呼“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在其“放浪形骸”的外表下,注重個性與精神的自由,珍視人格與生命的完美,表現(xiàn)出對生命意識的覺醒和關注。
生命的長度不可以增加時,只能選擇拓展生命的寬度,感悟到人生悲劇的終極處境時,更應用行動去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善待生命,活出生命的價值。千古同心,千古同慨!
王羲之與他的《蘭亭集序》早已成為中國文人的精神福祉。本文嘗試研讀文本的“不合邏輯”之處,深度挖掘,深入體會文段似斷實連的言外之意,認識作者深沉“悲”嘆中所蘊涵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新舊教材的段落切分,擴大了主語的范疇,也呈現(xiàn)了兩重境界的“樂”,“一觴一詠”之宴會小樂,“極視聽之娛”之精神大樂。
以前的教材一、二段是合在一起的,現(xiàn)在在“亦足以暢敘幽情”后面把它分成了兩段。照理說,文章三段,由樂而生痛,言痛而感悲,層次鮮明,邏輯清楚,既符合行文原理,又貼近學生的寫作現(xiàn)實,兼顧了作者和讀者,可謂兩全其美??蔀楹卧诖藬嚅_呢?
細讀之下發(fā)現(xiàn),一分為二后的兩段都“足以”“樂”,只是“樂”的內(nèi)涵是有區(qū)別的。第一段寫賓客以詩會友,“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之人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之美景,“一觴一詠,暢敘幽情”之事趣,實屬盛宴,足以讓人快樂;第二段寫感官在天地間延伸,值此“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良辰,盡享“仰觀宇宙,俯察品類,游目騁懷,視聽之娛”的興雅,人與天地宇宙融合,意念在心靈的曠野上奔馳。這種超脫物外的境界足以令人快樂。
一個是眼前人物、景物、活動,體現(xiàn)的是“一觴一詠”之宴會之樂、小我之樂、有我之樂;一個是縱深到自然萬物、融入到天地宇宙中的精神旨趣,“極視聽之娛”,這是一種忘懷物我之樂?!耙环譃槎?,更能體現(xiàn)由人到自然,由小我到大我,由有我到無我的升華。
暮春之初的江南,應是草長鶯飛,柳綠花紅。可《蘭亭集序》里的畫面卻簡單幾句“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鮮花吐芳。寫林寫竹,也只言“茂”“修”,而棄綠、碧、翠,極力營造素淡雅致的格調(diào)。明明良辰美景、賢主嘉賓四美兼得,與會者無不暢懷痛飲,可文中卻不喜形于色,只一“幽情”概括。不禁思考,這是否符合作者本意?
結合當時的時代文化背景,這正是一部分文人學士追求的雅素恬適之樂,作者內(nèi)心的喜悅之情并不過分顯露,同時也是王羲之從容淡雅人格性情的體現(xiàn)。在當時文風非常浮華的年代,如此清新優(yōu)美的文章難能可貴。這種樂,超脫世俗,由心而生,清新明快,樂而不淫,體現(xiàn)著作者從容恬淡的氣度。
“俯仰一世,老之將至”之人生短暫,“所之既倦,情隨事遷”之世事無常,“向之所欣,已為陳跡”之往事不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之生死難測。盡管生命如此渺小脆弱,但這種痛的背后正是對生命的深愛。痛惜生命,痛愛生命,并行不悖。
一觴一詠,暢敘幽情,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實在是快樂的事。當大家對此感到欣喜、自得,沉浸于高興、滿足之時,卻不知老年將要到來……按語法,第一段小結句“信可樂也”后緊接“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自然順暢,那這中間插入一段“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用意何在?
細讀發(fā)現(xiàn),“其”字所指的對象范圍發(fā)生了變化。若是緊接,“其”乃第一人稱,代指前文參會的24 人,甚至僅王羲之自己,流露的是當時宴會上樂極生悲的特定、特殊情境中的感受。顯然,作者的用意在于人的共通點。插入之后,范圍由蘭亭集會的24 員,擴大至所有的人與人相處,無論是晤談或放浪、愛好和取舍、靜或躁,都有這種由樂及痛的體驗?!捌洹彼傅牟辉賰H僅是宴會之人,而是縱深到古人、今人、后人。樂極而生痛,乃人之常情,人之常痛。
痛人生短暫?!把鲇^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宇宙浩渺無垠,自然萬物繁盛不息。然而,“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對比之下,人的個體生命顯得渺小短暫,無可規(guī)避。人和人相處,有的把自己的胸懷抱負,面對面在室內(nèi)暢談;有的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自由放縱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和取舍,雖然性格靜躁不同,雖然都會對所樂之事感到欣喜、自得、滿足,但是猝不及防的年老,讓短暫之痛油然而生。
痛世事無常?!凹捌渌染?,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等到所喜愛或得到的已經(jīng)厭倦,感情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著這種變化而有所不同。這里有個邏輯起點:“事遷”。并不一定是個人主觀上的厭倦、拋棄,而是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自身不得已而跟著變化。曾經(jīng)苦苦追求的那份喜悅與執(zhí)著,眨眼間發(fā)生了變化,這是一種怎樣的無奈、無助,只嘆世事多變、人生無常!
痛往事不再?!跋蛑?,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以前感到歡樂的事,頃刻之間,已經(jīng)變?yōu)榕f跡,仍然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觸。雖然面對著曾經(jīng)的心儀之物,或許依然萬般留戀、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但過去的終究已經(jīng)過去,也只能睹物遐思。時不待人,往事不再,又多一層傷痛!
痛生死難測?!皼r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更何況壽命長短,聽憑造化,終究歸結于消滅。生命的渺小、短暫,是自然規(guī)律。就像史鐵生的感慨: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他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但真正站在生命面前而束手無策的時候,那種復雜微妙的傷痛是非常強烈的。
人生短暫,世事無常,往事不再,生死難測!這是讓人極痛的一件事?!皼r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豈不痛哉”!如此連貫自然的銜接中,為什么要加一句“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結合時代,細讀文本,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作者這里,自然規(guī)律使然的生命之痛,是可以坦然面對的。但其中夾雜著的社會因素,是作者不能釋懷的痛根。當時東晉統(tǒng)治嚴酷,國勢日衰,互相傾軋、殘殺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在“放浪形骸”的外表下,王羲之高呼“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展現(xiàn)的是個性與精神的自由,是對人格與生命的完美的珍視,是生命意識的覺醒。
宗白華評論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鄙鐣诎担`涂炭;生命富貴,頃刻喪落;個性解放,追求自由;朝代政權更迭頻仍,門族黨派互相傾軋。當時的文人,要么從老莊中尋求哲學的庇護;要么轉向藝術,追求崇美;要么沉迷放誕的生活,飲酒、服藥、游歷、清談……以此來逃避現(xiàn)實,保全自身。朝不保夕的混亂現(xiàn)實、有限生命,一方面刺痛了人們的生命體驗,另一方面也刺激著有志之士積極尋求生命價值。生命短暫,世道黑暗,這也是特定的時代中、特定的文人由樂而痛的必然的心路歷程,飽含著深深的無奈之情。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說到:“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嘆,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和空間內(nèi)彌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diào)?!?。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鄙拈L度不可以增加時,只能選擇拓展生命的寬度,感悟到人生悲劇的終極處境時,更應用行動去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善待生命,活出生命的價值。
因苦痛而慷慨,因放誕而灑脫,因反叛而自由!愛的愈深,痛的愈深。痛源自于對死和生的看重?!八郎啻蟆?,暗含著對生命深沉的眷戀和熱愛。千古同心,千古同慨!
到底應該怎樣度過這一生?人生短暫,留戀生命,活在當下!
一個“不喻”,三處悲。昔人之悲,似有矛盾,不可捉摸;今人之悲,內(nèi)心無奈,沖突尖銳;后人之悲,莫名悲慨,難以言表。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雖世殊事易,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泵慨斂吹焦湃藢λ郎l(fā)生感慨的原因,就像符契那樣相合,縱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是激起心中感慨的原因和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既然大家思想情致都一樣,那就應該沒有什么不明白的。可是作者又說“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這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們不妨先探究下這里的“昔人”所指,廣義上肯定是指古人,但細讀文本,應是側重儒道孔莊。聯(lián)系前段結尾“死生亦大矣”,其實,莊子兩次提到過,一次是在《莊子·田子方》中:“仲尼聞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劫,伏戲、黃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乎己,況爵祿乎?’”;一次是在《莊子·德充符》中:“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奔热磺f子借孔子之口提出“死生亦大矣”,那么對死生是一件大事的看法,孔莊應該是一致的,所以有了前文“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的表述。那不能喻之于懷又是為何呢?
死生亦大,既是莊子的看法,又是孔子的看法,這是若合一契的。但是具體表述中又有不同,道家認為死生只是事物存在的兩種不同方式,死生應順應天道。而儒家認為,雖然生命有限,但精神可以永垂不朽。儒道兩家對死生看法的似同又不同,莊子的兩次轉述亦有內(nèi)心矛盾之處,所以每次看到古人對死生發(fā)生感慨的文章,就為此悲傷感嘆,也說不出是什么原因,但總不能明白于心,消解釋懷。
唉,古人自己對此也是矛盾無解的,真是說不清道不明,不能喻之于懷。
“昔人”對死生看法的不同,孰是孰非,何去何從,作為今人的王羲之內(nèi)心是否能喻之于懷呢?他到底傾向于誰呢?站在王羲之的年代,看看王羲之的內(nèi)心有什么沖突。
《蘭亭集序》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虛妄之談。一死生、齊彭殤,都是《莊子·齊物論》中的看法,王羲之的“固知”“虛誕”“妄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不認可的,甚至是貶斥的?!短m亭詩》中說“悠悠大象運,輪轉無停際。陶化非吾因,去來非吾制。宗統(tǒng)竟安在?即順理自泰”宇宙悠悠運行的法則,永無停歇,人并不能主宰自身,來非吾因,去非吾制,乃自然陶化耳。這是人類不得不面臨的困境。人所珍寶的宗統(tǒng)在哪兒呢?只有順應事理,才能獲得安泰。這是采取了老莊的態(tài)度,即持哲學反思態(tài)度,超越日常狹小的功利世界。一貶斥,一遵從,這是否兩相矛盾呢?
不矛盾,但是內(nèi)心是矛盾的?!豆盼挠^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鄙夷事功,好尚玄想,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旗幟鮮明地指斥晉朝文人士子清談無為之世風。然,盡管如此,盡管本來明知其虛妄荒誕,王羲之仍不能不借重于老莊來散憂,以玄對山水,回到自然,享受大樂,體玄悟道,體會有無之際的玄理。孫綽在《蘭亭后序》中說:“為復于曖昧之中,思縈拂之道,屢借山水,以化其郁結。” 借自然山水消釋、化解俗居生活失卻本心的苦惱,從而寄寓人之回歸大自然而感悟的無待、本然的愉悅。玄言春日詩,建構了某種審美超逸的空間,滿足了人的感性慰藉需要。
有悲哀,需要排遣;有快樂,應當體會。又倏忽之間樂往悲來,又揚眉瞬目揮去哀愁。悲欣交間,內(nèi)心亦是沖突尖銳,王羲之本人也不能喻之于懷,不能消解、釋然,只能以一“無奈”作結!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v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是激起心中感慨的原因和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在中國文化史上,蘭亭雅集已成為一個審美符號。它承傳著上巳之游的古老精神,啟發(fā)了流連山水的審美情趣,同舞雩歌詠一樣,成為后人思慕的對象。直到今天,春回大地的時候,當我們登山臨水,觸目茂林修竹的美景,回想曲水流觴的韻事,“亦將有感于斯文”。真可謂“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啊。
然,興懷之由相同,興懷目的確有不同,所以仍避免不了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王勃《滕王閣序》說到:“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渴盼伯樂識才、渴望建功立業(yè)。同樣是出于對生命的熱愛,對環(huán)境的不屈讓王勃發(fā)出“老當益壯”“窮且益堅的”宣言,這種強烈的情感直接表達出來的是唐代文人的風格,表現(xiàn)了初唐時期,除舊布新,思想自由開放的時代特點,青年才俊雖步履艱難,但仍積極進取的雄心。如何讓生命發(fā)揮出最大的光彩是他們關心的。而身處這個時代中的王羲之,內(nèi)心無比的沉痛無奈,只能做立言之事。
古人,今人,后人,面對死生,種種感慨,然而以什么樣的方式去表達這種熱愛,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卻各有各的選擇。問世間死生為何物,竟讓人不能喻之于懷,誰又能把它想得清清楚楚,說得明明白白?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靜觀萬物,“造新不暫停,一往不再起”,樂往哀來,良會不再。越是用新的目光發(fā)現(xiàn)了境界的神奇,就越是為它的“信宿同塵滓”而感到悲慨。這種生命的悲慨,作為稟天地之性靈而生的人,誰又能躲避得開呢?真乃千古之悲!
從狹小的功利世界超脫后,大美的自然呈現(xiàn),心情無往而不暢于三春。散懷山水,蕭然忘羈,不知不覺間,由樂而生痛?!巴础笔莻€體對“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痛惜,而“悲”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生命情緒是一種永恒的存在,因此“死生”之“痛”必將是人類永恒的悲嘆。
此外,在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間,要善于采取“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發(fā)展戰(zhàn)略,積極探索將社區(qū)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并挖掘激活各類校外場館和資源的育人功能。
其一,實施“引進來”戰(zhàn)略。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出臺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以及社會人員入校的規(guī)范和標準,通過建立“白名單”制度等舉措,采取政府采購、家庭付費、學校支持相結合等方式允許社會資源進入學校,解決學校課后服務師資不足以及優(yōu)質(zhì)課程供給不夠等問題。學校根據(jù)辦學定位、培養(yǎng)目標等,對校外資源與人員進行遴選,同時可借助“家長委員會”等機制,構建入校資源以及人員的評價體系,通過評價和淘汰機制保證引入優(yōu)質(zhì)資源,合力解決學生發(fā)展過程中的心理支持、安全教育支持、興趣發(fā)展支持、社會實踐支持等教育需求。
其二,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政府可建立“雙減”校社實踐基地協(xié)同體系,協(xié)同青少年宮、博物館、歷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活動中心以及研學基地等共同組成社會教育基地,并充分挖掘各類場館與資源的育人功能。學校可結合各類場館與資源的教育特征,通過合作或者自主組織等多種方式,系統(tǒng)設計相關活動課程,并吸納家長參與其中,最終形成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查穎,《中國教育報》2022 年07 月24 日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