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顯亮(贛州市中醫(yī)院針灸康復科,江西 贛州 341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是發(fā)生于椎間盤各部分的退行性病變,在外力因素影響下可導致髓核組織突出、纖維環(huán)破裂,從而對脊神經根造成壓迫及刺激,表現為坐骨神經痛、腰痛、腰部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是臨床上常見的多發(fā)性疾病,若不及時干預,將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因此,對于LDH患者給予積極治療干預尤為重要。西醫(yī)在LDH的治療主要采用保守及手術治療,其中保守治療時患者需長時間服用藥物,易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遠期效果不佳;而手術治療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恢復時間較長,且長時間臥床易產生褥瘡等并發(fā)癥,治療費用高[2-3]。近年來,中醫(yī)學在LDH應用中得到較好的發(fā)展,認為該病的發(fā)生與腎氣虛損、跌撲閃挫、筋骨失養(yǎng)等因素密切相關,由此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脈痹阻,在治療中可采用針刺等方法。委中穴是治療腰痛的特效穴位,對其進行針刺可達活血通絡之效,利于改善腰部疼痛等癥狀[4-5]。鑒于此,本研究納入90例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LDH患者,采用委中穴針刺運動療法治療LDH,旨在探究其臨床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LDH患者9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25例;年齡32~65(48.05±3.11)歲;病 程6~30(18.67±2.59)個月;體質量指數21.53~27.86(24.46±1.27)kg/m2。對照組中男17例、女28例;年齡31~65(47.92±3.86)歲;病程5~30(19.02±2.10)個月;體質量指數21.60~27.88(24.50±1.31)kg/m2。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體質量指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符合《實用外科學》[6]中LDH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可見腰椎生理曲度改變,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腰部活動受限、疼痛明顯,直腿抬高試驗呈陽性。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血瘀證診斷標準,表現如下:痛定有處、腰腿疼痛、日輕夜重、痛處拒按、腰部如板,舌質暗紫,苔黃,脈弦緊。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2)參與本研究前4周停止服用所有藥物;(3)存在腰部外傷勞損等相關病史;(4)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存在明顯的出血傾向;(2)既往存在腰椎手術史;(3)存在嚴重骨質疏松癥;(4)精神疾病,無法耐受針刺治療者。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治療,服用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國藥集團致君(深圳)坪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209],1片/次,1次/d。對照組采用單純委中穴針刺治療,患者保持俯臥位,選擇委中穴后對該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使用1.5寸華佗牌針灸針,直刺0.5~1寸,待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6次/周,連續(xù)針刺2周。觀察組于上述基礎上聯(lián)合運動療法治療,治療時使患者保持站位或坐位,雙手自然半握拳,在留針期間叮囑患者將腰部挺直,雙手自然放置于腰部兩側,并將雙肘關節(jié)屈曲90°,抬頭闊步向前走,隨著走路雙上肢前后擺動,針刺結束后拔出針灸針,用棉簽按壓各穴位5 min,避免出血。30 min/次,6次/周,連續(xù)治療2周。
1.5 臨床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2)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評估腰部功能評分:應用日本骨科學會評分(JOA)標準對患者的腰部功能進行評估,該量表滿分29分,腰部功能越好,評分越高。(3)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評估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表(VAS)評估患者的腰腿疼痛程度,該量表滿分10分,腰腿疼痛越明顯,評分越高。(4)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評估腰椎活動度:使用量角器測量患者腰椎后伸、前屈方向的最大活動度,同時采用腰椎神經肌肉功能檢測系統(tǒng)測定前屈及后伸腰椎肌力正常百分比。(5)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評估神經傳導功能:患者下肢神經傳導速度應用多功能肌電圖儀進行測定,包括腓總神經運動傳導速度(MCV)、腓腸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脛神經MCV、腓淺神經SCV。(6)復發(fā)率:隨訪6個月,觀察疾病復發(fā)情況。
1.6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后腰椎可自由活動,肢體麻木、下腰痛等癥狀全部消失,直腿抬高角度超過80°為治愈;治療后腰椎活動受限癥狀改善,肢體麻木、下腰痛等癥狀明顯好轉,直腿抬高角度超過70°為顯效;下腰痛、肢體麻木等癥狀好轉,腰部活動輕度受限,直腿抬高角度超過30°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JOA、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JOA、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JOA、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JOA、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JOA評分 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45 45 tP 14.38±2.51 14.40±2.56 0.037 0.970 24.88±1.68 19.84±1.73 14.020 0.000 7.65±0.82 7.66±0.85 0.057 0.955 2.10±0.43 4.61±0.48 26.128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腰椎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前屈、后伸腰椎最大活動度高于對照組,前屈、后伸的腰椎肌力正常百分比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活動度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活動度比較(±s)
腰椎最大活動度(°) 腰椎肌力正常百分比(%)前屈 后伸 前屈 后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45 45 t P 18.43±6.35 18.37±6.29 0.045 0.964 71.58±6.05 49.25±8.69 14.147 0.000 9.30±0.64 9.28±0.58 0.155 0.877 25.30±4.82 16.42±4.37 9.156 0.000 25.21±2.12 25.19±2.08 0.045 0.964 74.92±9.86 47.58±8.63 13.997 0.000 34.02±3.35 34.05±3.40 0.042 0.967 38.05±1.89 36.47±1.20 4.734 0.000
2.5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神經傳導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下肢神經傳導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下肢神經傳導功能各指標水平均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下肢神經傳導功能比較(±s,m/s)
表4 兩組下肢神經傳導功能比較(±s,m/s)
腓總神經MCV 腓腸神經SCV 脛神經MCV 腓淺神經SCV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45 45 tP 43.05±5.26 42.94±5.79 0.094 0.925 49.58±4.83 46.22±5.04 3.229 0.002 41.11±3.14 41.15±3.20 0.060 0.952 47.31±3.47 43.18±3.21 5.861 0.000 40.03±3.86 40.05±3.90 0.025 0.981 46.13±3.24 42.51±4.53 4.360 0.000 46.77±5.26 46.78±5.30 0.009 0.993 52.59±4.41 49.36±5.02 3.243 0.002
2.6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觀察組出現1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2.22%;對照組出現3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6.67%。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中醫(yī)學依據LDH癥狀表現將其歸結為“痹癥”、“腰痛病”等范疇,古籍記載:“……所謂虛者,是兩腎之精神氣血虛也,所謂實也……為風寒之所浸……為濕痰瘀血凝滯,不通而為痛”,由此可見,LDH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與“不榮”、“不通”等存在密切聯(lián)系,且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導致經絡氣血瘀阻,久病成瘀,氣血運行不暢,阻滯不通而痛[8-9]。故中醫(yī)治療以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為基本原則。
針刺是中醫(yī)外治法的一種,也是治療LDH常用方法。委中穴為足太陽膀胱經常用腧穴,位于膝后區(qū),針刺委中穴可治療腰背痛,具有疏通經絡,達到活血化瘀止痛之效,同時有助于促進患者腰部疼痛感的緩解,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10-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JOA評分、前屈、后伸腰椎最大活動度高于對照組(P<0.05),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前屈、后伸的腰椎肌力正常百分比均大于對照組(P<0.05),腓總神經MCV、腓腸神經SCV、脛神經MCV、腓淺神經SCV傳導速度均快于對照組(P<0.05),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用委中穴針刺運動療法在LDH治療中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可有效恢復患者腰椎功能,同時改善前屈及后伸等癥狀,增強下肢神經傳導功能,復發(fā)率低,遠期效果較好。分析其原因可知 對委中穴行針刺治療時加以運動療法有助于緩解腰腿疼痛,并可減輕沉重感,改善腰椎活動度[13]?,F代研究表明,行針刺治療時體內分泌的內源性嗎啡樣物質有助于改善腰部神經根周圍循環(huán)狀況,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改善局部血管通透性。另針刺還可有效緩解局部痙攣肌肉,恢復腰部肌肉關節(jié)的力學平衡,增強腰椎穩(wěn)定性[14]。此外,因委中穴生理結構的特殊性,經動脈、靜脈的中心血管和脊柱間接相連于背部后可投影至腰部肌肉神經及神經節(jié)段,有助于刺激該穴位后發(fā)揮作用。在針刺治療的同時結合運動療法能夠有效加快腰背部及下肢經脈氣血的運行,促進血液循環(huán),對筋膜功能及神經傳導速度均具有積極影響,有助于改善腰椎活動度,加快受損神經修復,利于預后恢復[15]。
綜上所述,LDH患者采用委中穴針刺運動療法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并可維持腰椎穩(wěn)定性,改善前屈及后伸等癥狀,有助于加快下肢神經傳導速度,復發(fā)率低,療效確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