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泉,張雅琳
(1.甘肅省臨洮蜀佶堂風濕骨病中醫(yī)院,甘肅 臨洮 730500;2.中國人民解放軍96604部隊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痤瘡又名“粉刺”、“粉花皰”、“肺風粉刺”、“面庖”等名稱,好發(fā)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常見病損部位為面部,唇周,前胸,后背。給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很大影響。隨著現(xiàn)代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和飲食結構的轉變,本病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中醫(yī)一般認為本病由于肺胃熾熱,或風熱外襲,或濕熱陰虛等邪熱內(nèi)蘊上蒸于面部,內(nèi)熱不能透達,熱盛動血,久而致瘀。治療大多采用清熱、涼血、活血、祛風之法。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尚有一種因飲食不節(jié),脾胃陽氣郁遏,郁火不得發(fā)散之證型,常多見于年輕患者,運用升陽散火湯治療效果良好,體會如下。
隨著現(xiàn)代社會非傳統(tǒng)飲食的多元化改變,此類證型患者大多有長期喜食辛辣刺激食物和飲用冰冷飲料類的生活飲食習慣,且在食用期間喜飲冰冷飲料解渴,或是平素就有長期喜好冷飲的習慣。辛辣炙煿之品性熱,食后易生熱化火,辛溫助陽,冰冷飲料又極易郁遏陽氣,抑制升發(fā),猶如冰包火,寒熱錯伏,難以化解,損脾傷胃。脾胃被傷,其運轉功能失司,脾本升清向上為健,胃當降濁通下為順,飲食內(nèi)傷致使氣機顛亂異常,自然脾之清氣不能升發(fā),胃之濁氣不能下降,升清降濁功能紊亂,清濁無分,中焦脾胃功能失調,陽氣被遏,火郁脾土,不得發(fā)散,陰火內(nèi)生上乘顏面,則發(fā)為痤瘡。
患者可見顏面部的粉刺、丘疹、膿皰及結節(jié),顏色暗紅或深紅,粉刺疙瘩成片,呈對稱分布,也可見于前胸和后背,常伴有皮脂溢出。丘疹形如錐狀,尖部可見白色膿點,用棉簽可擠壓出黃白色碎米樣分泌物。皮損部位尤以鼻頰兩側和唇周多見,下頜部也可常見,或可伴有灼熱感和瘙癢。多有恣食辛辣刺激食物和喜好冷飲的飲食習慣,飲食習慣可作為此類證型的首要問診標準?;颊呖诟煽诳?,或飲水后不解渴,胃脘部脹滿,食量減少欲食不食,飲食口味變重,挑食味厚之物,或見身疲乏力,餐后即飽,食后欲眠,大便時干時稀不調。皮損發(fā)于鼻翼兩側的女性常多伴月經(jīng)失調。舌質紅或淡,質紅者多見,胎白厚或膩,也可見黃薄膩苔。脈沉弦?guī)?shù)或沉而無力,也可多見雙手關脈沉弱。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指出“火郁發(fā)之”,即為治療原則。飲食冷熱不節(jié),傷脾損胃,陽氣郁遏,此非用風藥無以升散,方選李杲的升陽散火湯。張景岳評價此方為“火郁發(fā)之之劑”。方中藥物專選柴胡、防風、升麻、羌活、葛根、獨活等一派辛溫風藥以升脾胃清陽,清陽升則濁陰自降,樞機運轉,脾運自常,則無抑遏之弊。白芍味酸能泄土中之木,生甘草味甘可泄脾之郁火,二者合用酸甘養(yǎng)陰,且防風藥耗散之過;人參補中州之虛,炙甘草健脾和中,自此陽升火散,脾胃自安,病方自除。臨證中人參可易為黨參,見口干便秘苔黃者加重白芍用量,也可酌加少量黃連,粉刺堅硬赤紅疼痛者加生地、丹皮,疙瘩成片根部堅硬者加紫花地丁,粉刺色暗瘀滯者加赤芍、丹參。
趙某,男,21歲,2020年7月18日初診。顏面部痤瘡反復發(fā)作2年多,近1個月加重。刻見面部多發(fā)痤瘡,尤以鼻頰溝和唇周為甚,散見于額頭部,局部連接成片,色暗紅,偶有微癢,能擠出白色粉汁,手指捻搓后聞之微臭。詢問飲食習慣,有長期喜食辛辣刺激食物及冰冷飲料史。伴有口干,納差,食后自覺體倦,胃脘不舒,小便可,大便初干后溏。舌質微紅,苔白膩中有裂紋,雙手關脈沉弱無力。證屬脾虛熱郁,陽氣不升。治宜健脾益氣,升陽散火。方選升陽散火湯加減。藥用柴胡10g,升麻3g,羌活10g,獨活10g,防風10g,葛根10g,芍藥15g,黨參10g,炙甘草10g,赤芍10g,紫花地丁15g,甘草15g。7劑,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囑其忌食辛辣刺激甜膩之物,不喝冷飲。7日后復診,癥狀大減,遂守原方對癥加減調治3周而愈,告誡注意飲食節(jié)制,隨訪2年未復發(fā)。
按:患者平素飲食無節(jié),喜食辛辣刺激食物及冰冷飲料,導致脾胃損傷,寒熱互結,有形之邪郁遏無形之陽氣,中焦氣機出入升降失常,脾運胃降樞轉不利,陰火乘位發(fā)于上而成痤瘡。若以苦寒類藥清熱,則更易致陽氣冰伏于內(nèi),郁熱更甚。病機核心在郁,病理結果為火,其治當以升陽散火湯發(fā)之。病機藥證相合,故能取效。
痤瘡的治療頗為棘手,主要易于復發(fā)。中醫(yī)對本病的病理病機和分型證治認識非常全面。隨著現(xiàn)代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的改變,升陽散火湯治療本病的機理值得探究,對提高痤瘡的中醫(yī)臨床治療效果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