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怡紅 章慈倩 | 福建省廈門市禾盛幼兒園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已明確“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大力發(fā)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的“五育融合”育人目標。幼小銜接階段,幼兒身心發(fā)展迅速,在此階段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既有助于幼兒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又利于幼兒人格健全發(fā)展。當前,幼小銜接仍然面臨困難:如何讓幼小銜接課程擺脫短期突擊?課程中怎樣兼顧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同步發(fā)展?疫情之下幼小銜接課程應如何在實施中保證無縫銜接?針對以上問題,福建省廈門市禾盛幼兒園在“五育融合”視域下,從幼兒園課程賦能角度提出相關措施。
在五育融合視域下,幼兒園應持續(xù)開展幼小銜接課程,為幼兒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全面而扎實的基礎。好的園本課程應是“最具特色的、持續(xù)性的”,在課程中融入幼小銜接元素、終身發(fā)展元素,使得幼小銜接持續(xù)長效。在課程設置中,幼兒園要遵循幼兒天性、注重幼兒自然體驗,讓他們走進自然、擁抱自然,感受、欣賞大自然的美,并大膽嘗試創(chuàng)造美,通過實踐感知自然生長,萌發(fā)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從而激發(fā)其內在生命力,使幼兒獲得適應未來的綜合能力,自信地走向小學生活。
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活教育”理論,指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我園坐落于綠樹成蔭、小橋流水的水晶森林小區(qū),毗鄰五緣灣濕地公園,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為充分利用環(huán)境優(yōu)勢,我園開展了“回歸自然”系列主題探究活動,讓幼兒在大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發(fā)展天性,建立積極的人格秩序和品格優(yōu)勢。
例如,小三班開展園本主題課程“烏龜來了”。幼兒觀察烏龜的外形、了解烏龜的飲食、認識其生活習性,還在此基礎上開展了一場有趣的“烏龜賽跑”活動,用盡力氣為小烏龜加油。在這個過程中,小班幼兒初步提高了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也收獲了快樂。
中一班開展的“小葉子”園本主題課程,引發(fā)了幼兒對樹葉極大的好奇心。他們覺得葉子很美,也驚奇于葉子的形狀各異,同時對樹葉上為什么有黑點、秋天為什么會落葉等現象表示疑惑。帶著這些問題,他們不斷探究,漸漸明白落葉意味著要過冬、樹葉上有黑點多半是小樹生病了。在尋找答案時,幼兒不斷感知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他們利用樹葉來創(chuàng)作,在樹葉上畫畫、進行樹葉拼搭、做葉脈書簽,展示了極強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又如大二班的園本主題課程“泥土里的蚯蚓”。幼兒偶然發(fā)現泥土中的蚯蚓后開展了一個個問題探究:蚯蚓的家在哪里?蚯蚓吃什么?如何制作小蚯蚓的身份證?怎樣照顧小蚯蚓?……幼兒對“蚯蚓”從“陌生”到了解再到熟悉,最后提出“我想照顧蚯蚓,我會好好照顧蚯蚓”。他們在享受探索的同時,也變得不怕困難、勇于探究、敢于猜想。
非智力因素是幼兒進入小學學習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質和學習品質,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條件。以品格教育等系列課程加強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能有效促進他們學習品質、意志力等方面的提高。
從本質上說,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是共同作用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當我們重視智力因素發(fā)展時,也應高度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當以情感教育和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之中?!?/p>
幼兒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遵循幼兒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注重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學習品質,才能使幼兒受益終身。我園以寓教于樂的方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品格教育活動,將幼小銜接課程融入幼兒的生活,利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將幼兒的品格教育與生活化教學內容積極融合,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加強幼兒的智力教育,提高幼兒的整體素養(yǎng)。我園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每周安排一次升旗及主題式國旗下演講與表演,對幼兒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安全教育、文明禮儀和環(huán)境保護教育。
第二,每月更新主題,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活動。開展“小小綠海鷗行動”垃圾分類活動、“節(jié)約糧食,從我做起”光盤行動……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信心,為幼小銜接做好學習和生活的自我管理和服務。
第三,以節(jié)日活動為載體,充分結合傳統(tǒng)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每年9月1日“愛心開學季”捐樹植綠活動,鼓勵幼兒向遙遠的騰格里沙漠獻出自己的愛心;在“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舉行“繪聲繪色潤童心,混齡游園嗨翻天”活動,創(chuàng)設繪本體驗式游戲情境,讓不同年齡的幼兒互助合作,在與同伴游戲間發(fā)展勇敢、自信、堅持、勤奮等良好品格;在重陽節(jié)開展“九九重陽,溫情暖暖”系列主題活動,讓幼兒變身小記者,采訪阿公阿嬤并為他們準備愛的驚喜。此外,我園作為“湖里區(qū)閩南童謠傳習基地”,還開展了歌仔戲、閩南童謠等閩南特色課程,增進了幼兒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也為其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增添了助力。
2021年,教育部提出堅持幼小雙向銜接的要求,旨在突破幼小銜接中普遍存在的幼兒園一頭熱的困境。我們需要與孩子“心貼心”交流,讓幼小雙方共同發(fā)力,攜手搭起幼小銜接的橋梁,并幫助幼兒萌發(fā)對小學生活的向往之情,讓幼兒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迎接小學生活的到來,以實現“幼兒園提一提,小學降一降”的優(yōu)化效果,實現幼兒園與小學的無縫銜接。
疫情之下,我園嘗試采取“三步走”的“云”課程模式:首先,教師借助多媒體等手段向幼兒展示小學校園,使其能以“云參觀”的方式觀察小學的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其次,開展“一對一,云見面”活動,讓幼兒和小學的哥哥姐姐之間“一對一”結對,通過互動式交流,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小學,并充分結合幼兒園和小學雙方的教學資源,將幼兒對小學的認知塑造得更為科學、系統(tǒng)。活動開始前,我們向幼兒收集了他們對于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的困惑,如“上小學之后會有很多作業(yè)嗎”“小學老師是不是很兇”“小學和幼兒園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讓幼兒通過“云見面”與哥哥姐姐進行交流。最后,我園也實現了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之間的“雙向奔赴”。我園積極開展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之間的“云教研”,讓雙方暢談對于幼小銜接的工作計劃,以實現幼小銜接工作的無縫銜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園還會讓幼兒走入小學實地參觀。
家長工作方面,現實中家長對于幼小銜接的關注點更多聚焦于知識的習得和學習的銜接,即以智育的銜接為主,不太注重心理習慣和品格等非智力因素的養(yǎng)成。許多家長強烈要求幼兒園大班教授小學知識,這很容易造成幼兒園“小學化”的傾向。家長的認知差異直接影響了幼小銜接的發(fā)展以及幼兒的想法,反而過度增加了幼小銜接的各種問題,使課程呈現出盲目超前性。針對這一問題,我園開展了家?;诱n程,采用“云講座”等形式,邀請小學教師、教育專家,心理專家等專業(yè)人士為家長解讀幼小銜接政策,幫助家長正確認識過度強化知識準備、提前學習小學課程的危害,使家長緩解焦慮,從而營造良好的家庭幼小銜接教育氛圍。
我園將持續(xù)在五育融合視域下,從非智力因素和思維素養(yǎng)兩個維度系統(tǒng)開展適應性、發(fā)展性幼小銜接,積極推進主體化、游戲化課程,從重視關注知識銜接轉變?yōu)殛P注幼兒身心變化和品格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