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金,丁彩田
(1.余姚市中醫(yī)醫(yī)院,浙江 余姚 315400;2.義烏市中心醫(yī)院,浙江 義烏 322000)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強度降低、骨折風險增高為特點的骨骼系統(tǒng)疾病,多見于50歲以上人群[1]。骨質疏松癥病情嚴重時,患者可因提拉重物、滑倒等低能量損傷發(fā)生脊柱骨折[2]。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重,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逐漸增多[3-4]。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療OVCF的常用方法,可有效減輕疼痛等癥狀,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5]。但是有研究[6]發(fā)現,PKP術后OVCF患者可因脊柱后凸畸形而再次骨折。目前有關PKP治療OVCF綜合療效的研究相對多見,但是有關PKP術后脊柱后凸畸形改善情況的研究相對少見。為了探討OVCF患者PKP術后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影響因素,我們進行了相關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余姚市中醫(yī)醫(yī)院接受PKP治療的OVCF患者為研究對象,試驗方案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OVCF 的診斷標準[7];②年齡≥60歲;③骨密度T值≤-2.5;④首次接受PKP手術;⑤治療及隨訪資料完整。
1.3 排除標準①先天性脊柱畸形者;②骨質疏松性椎體爆裂骨折者;③椎體壓縮程度>75%者;④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
2.1 數據提取和分析由2名研究人員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篩選病例。從病歷系統(tǒng)中提取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節(jié)段、病程、骨密度T值、體質量指數、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滲漏椎體數等資料。提取患者手術前后的脊柱X線片,測量手術前后的傷椎椎體高度和Cobb角,計算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傷椎前緣高度/傷椎上下相鄰椎體前緣高度的平均值)×100%]、傷椎椎體中間高度比(傷椎與上方相鄰椎體的椎間隙高度與椎體高度比值)和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術前傷椎Cobb角-術后24 h傷椎Cobb角)。比較手術前后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傷椎椎體中間高度比、傷椎Cobb角的變化情況。觀察年齡、病程、骨密度T值、體質量指數、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滲漏椎體數、術前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術前傷椎椎體中間高度比、術前傷椎Cobb角與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相關性,并分析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影響因素。
2.2 數據統(tǒng)計采用SPSS24.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術前、術后24 h、術后6個月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傷椎椎體中間高度比、傷椎Cobb角的比較均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年齡、病程、骨密度T值、體質量指數、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滲漏椎體數、術前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術前傷椎椎體中間高度比、術前傷椎Cobb角與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將其中存在相關關系的因素作為自變量、將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3.1 一般結果共納入150例接受PKP治療的OVCF患者。男79例、女71例,年齡(71.51±5.65)歲,骨折節(jié)段為T955例、T1042例、T1153例,病程(9.90±4.72)d,骨密度T值-3.12±0.34,體質量指數(21.35±1.73)kg·m-2,骨水泥注入量(4.18±0.56)mL,骨水泥滲漏椎體數3個?;颊咝g前、術后24 h、術后6個月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傷椎椎體中間高度比、傷椎Cobb角的比較,總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24 h、術后6個月的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傷椎椎體中間高度比、傷椎Cobb角均較術前改善(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見表1。
表1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經皮椎體后凸成形手術前后影像學指標
3.2 影響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單因素分析結果年齡、病程、體質量指數、骨水泥滲漏椎體數與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均不存在直線相關關系(r=0.652,P=0.086;r=-0.162,P=0.073;r=0.057,P=0.528;r=-0.103,P=0.276),骨水泥注入量、術前傷椎Cobb角與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均呈正相關關系(r=0.211,P=0.024;r=0.625,P=0.000),骨密度T值、術前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術前傷椎椎體中間高度比與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均呈負相關關系(r=-0.521,P=0.000;r=-0.236,P=0.004;r=-0.342,P=0.000)。
3.3 影響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以骨密度T值、術前傷椎Cobb角、術前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術前傷椎椎體中間高度比、骨水泥注入量為自變量,以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骨密度T值、術前傷椎Cobb角是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影響因素(表2)。
表2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后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PKP和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是治療OVCF的常用術式,與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相比,PKP具有創(chuàng)傷小、鎮(zhèn)痛迅速、安全性高、下床活動時間早等優(yōu)勢[8-10]。隨著PKP的廣泛應用,有關PKP術后椎體后凸畸形的報道逐漸增多[11-12]。邱偉等[13-15]研究發(fā)現,PKP術后骨折愈合及脊柱后凸畸形改善情況與骨質疏松程度有關。何倫相等[16]研究發(fā)現,骨密度和骨折程度是PKP術后新發(fā)脊柱后凸畸形的影響因素。臨床常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量骨密度,骨密度T值是評價骨質疏松程度的重要指標[17-18]。有研究[19-20]發(fā)現,骨密度T值≤-3.5的脊柱骨折患者術后再次骨折的發(fā)生率較高。脊柱再次壓縮骨折后,椎體持續(xù)受壓變形,可再次出現脊柱后凸畸形。周鐵仁等[21-22]研究發(fā)現,OVCF患者的骨密度增加后,其再次骨折的風險降低。
由于OVCF患者椎體內骨礦物質密度降低、骨小梁數目減小,PKP術中置入和撐開球囊時操作相對容易,可以順利置入骨水泥,有助于恢復椎體高度。本研究發(fā)現,PKP術后傷椎高度較術前增加、傷椎Cobb角較術前減小,說明PKP治療OVCF可以有效改善脊柱后凸畸形。有研究[23]發(fā)現,PKP術后部分患者會出現脊柱后凸畸形程度加重,可引起慢性腰背部疼痛。本研究發(fā)現,PKP術前骨密度越低者,術后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越高;但是本研究的隨訪時間有限,并未觀察新發(fā)脊柱后凸畸形情況。我們認為,PKP手術尤其適合骨密度較低的OVCF患者,可以有效矯正脊柱后凸畸形;但是,為了避免術后遠期出現新發(fā)脊柱后凸畸形,術后應早期規(guī)范應用抗骨質疏松藥物。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傷椎Cobb角和骨密度是OVCF患者PKP術后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