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吳江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天和小學 袁逸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感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敏銳的感覺”。從美學研究角度,可以將語感能力理解為“對語言文字的敏銳的審美感知力、感悟力”。因此,語言審美能力的發(fā)展將直接影響語感能力的提高。它既是語感能力的有機構成要素,也是語文素養(yǎng)的組成要素之一。研究分析摘錄法對提升語言審美能力的作用,進一步挖掘其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意義,有助于加深語文教師對摘錄策略的認識,豐富教師開展閱讀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摘錄習慣,讓摘錄法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摘錄法作為一種將讀與寫有機結合的閱讀方法,能夠起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的作用,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語文課堂。
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對學生如何摘錄缺乏正確的引導,只是布置“摘錄好詞好句”,這就讓學生困惑又迷茫。怎樣的詞句是好詞好句?是否成語就是好詞、長句子就是好句?學生得不到正確的指導,感受不到摘錄的好處,導致摘錄變成了一項枯燥乏味的體力勞動,沒有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復制式摘錄指的是學生將文本中有一定學習價值的詞、句、段復制摘抄下來用以積累、借鑒和應用的方法。這種摘錄方法適用于低年級,也適合最初接觸摘錄法的學生使用。學生進行復制式摘錄時,教師應提醒和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摘抄。例如:為了積累“ABAC”式的詞語,可以提醒學生摘錄“一心一意”“一五一十”等類型的詞語;為了給寫景式習作做準備,可以提醒學生重點摘錄景物描寫的句子;為了在習作中更好地進行人物描寫,可以引導學生收集摘錄一些對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和心理等進行細節(jié)描寫的句子;等等。教師在布置摘錄作業(yè)時,這樣將要求明確化、精細化,給予學生具體的指導,才能起到一定的積累作用。
賞析式摘錄同樣是將閱讀文本中有一定學習價值的詞、句、段摘抄下來用以積累、借鑒和應用,但它在摘錄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要求,即學生要對所摘錄的句段進行鑒賞分析。學生可以從修辭手法、描寫方式、寫作手法等方面進行鑒賞分析,說說句子好在哪里。這種摘錄方法適用于中、高年級學生,因為他們有一定的語言審美能力,能夠在摘錄中結合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詞句的深層含義。這種摘錄方式能在更大程度上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使摘錄法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心得式摘錄是在復制式摘錄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入自己的思考,記下自己的思考感受、心得體會,要求學生在摘錄之后能對所摘抄的內容做一些評價,談一談個人的思考。從“摘抄”進入“思考”的階段,學生能提高對文字的鑒賞能力。這種摘錄方法適用于中、高年級,學生在心得式摘錄中,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記錄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而針對摘錄句段的心得感悟也是文字審美能力的體現。
語言的審美能力是指學生基于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水平而具有的對語言文字美的感知、認識與評價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運用摘錄法時,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指點,這樣的摘錄才能為習作與表達積累素材,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語言的審美能力。筆者以六年級語文教學為例,從三個方面介紹如何通過摘錄法提高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
摘錄法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積累好詞佳句,但是什么是“好詞佳句”?不同的學生在判斷好詞佳句時,標準也不同,因此“好詞佳句”是因人而異的,不能一概而論。教師在引導時可以讓學生專注于摘錄有“陌生感”的詞句,即超出了自己熟知范疇的詞句。摘錄之后,教師還要適時指導學生將詞句融會貫通、學以致用,這樣才能發(fā)揮摘錄的作用。
一次,學生在摘錄有“陌生感”的詞句時,選擇了《青山不老》這篇略讀課文中的一句話:“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惫P者問學生:“為什么摘錄這句話,它好在哪里?”學生說:“它把土炕比作船,把樹比作波浪,十分形象?!惫P者引導說:“那這句話抄到第三個逗號就可以了,為什么后面你也摘抄了呢?”學生想了想,又說:“后面的句子也好,它把風吹樹搖的聲音比作濤聲,還把葉間的陽光比作波光,讀起來既有聽覺又有視覺畫面,很美?!?/p>
還有一次,有學生摘錄了“風靡”這個詞,卻對其意思不太理解,筆者解釋這個詞和“流行”的意思差不多,但比“流行”表達的程度更深、范圍更廣。隨后,學生把這個詞用在了自己的單元習作“我的拿手好戲”中。他在開頭寫道:“我的拿手好戲是學唱流行歌曲,不管是風靡一時的網紅歌曲,還是傳唱不朽的經典老歌,只要我聽過一兩遍,就能自己哼唱出來,而且從不跑調?!边@段開頭的“風靡”一詞用得恰如其分,既貼合句意又避免了與“流行”一詞的重復,使句子簡潔、生動而充滿美感。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在積累與運用中逐漸得到提升。
將摘錄法融入課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課文《少年閏土》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將有陌生感的詞語和句子摘錄下來,并說一說這些詞句好在哪里。這一要求包含兩個要點:一是摘錄的詞句有一定的“陌生感”,二是摘錄的詞句有一定的積累價值。判斷詞句是否有摘錄和積累的價值就是學生語言審美能力的體現,將自己的摘錄理由表達出來,則能進一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一個學生摘錄了課文的第1自然段:“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绷硪粋€學生摘錄了課文結尾的一段話:“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筆者讓這兩個學生分別說一說自己摘錄這兩段話的理由。第一個學生回答:“這段話顏色搭配得很美,夜空深藍,圓月金黃,西瓜碧綠,雖然沒有寫到沙地的顏色,但我覺得那一定是銀色的。這樣明艷的顏色構建了一個童話世界,這時,閏土就像一位勇敢聰慧的王子一樣出現了,這是作者的想象,也讓童話世界有了主人公?!边@個學生的精彩回答表現出她閱讀文段后擁有了獨特的個性體驗,她僅憑幾個表示顏色的詞語就能領會課文描寫的意境,并通過自己的想象加工勾勒出美麗的畫面,無形中深化了對這段話的理解。這是語言審美能力的體現。第二個學生是這樣解釋摘錄理由的:“這段話,讓我感受到作者復雜的情緒,有羨慕、向往,有無奈、感慨,有遺憾、失落。讀著這句話,我仿佛能看到一個小小的少年坐在書桌前抬頭望向窗外,窗外是碧藍卻沒有一只鳥雀的天空,被高墻切割成方方正正的形狀,卻限制著少年通過它想象遠方的風景。”語感能力的體現表現在三個方面——感知語言的形式結構,感知語言的內容,感知語言的情感。這個學生能通過“高墻”“四角的天空”等字眼,把握文段語言中的“情感圖式”,是自身語感能力的體現。語感的提升和語言審美能力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它讓學生更容易感知語言的美。摘錄法的運用為這一切創(chuàng)造了契機,它讓學生有機會感知、評價語言之美。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思維能力的提高能使語言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貼切。學生運用摘錄法時,頭腦中也在同步進行思維活動,思考句子好在哪里,或是分析句子運用的表達技巧,或是聯系實際展開想象,甚至能夠舉一反三,根據摘錄的句段進行創(chuàng)造。學習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時,筆者推薦學生閱讀魯迅的作品,有個學生從《紀念劉和珍君》中摘錄了這樣一句話:“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隨后他在單元習作“有你,真好”中,將其引用改寫,歌頌自己身邊平凡而又偉大的建筑工人:“學校門前的高架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不斷延伸,每天都能看到在鋼筋結構中穿梭忙碌的建筑工人。他們是真的猛士,經得起枯燥勞動的考驗,耐得住歲月流逝的寂寞。他們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边@樣的改寫抓住了摘錄語句的精髓,將原本形容勇于斗爭的愛國者的句子經過合理改動,用來形容生活中平凡樸實的勞動者,做到了學以致用。還有一個學生,讀了魯迅的《風箏》之后,受到啟發(fā),將自己的一段經歷寫成一篇習作,題目是《假如時光可以倒流》。習作中講述了去年寒假,遠方的小表弟來家里玩,拿著自己的涂鴉讓她欣賞,她卻用苛刻的眼光,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許多缺點,表弟情緒低落了很久。她一直認為自己是對的,摘錄魯迅在《風箏》中關于自責的描述后,懊悔如潮水般淹沒了她,她感慨若時光可以倒流,自己一定會鼓勵表弟,不再傷害他的自尊心。這篇習作感情真摯,作者的后悔之情蘊含于字里行間,讓讀者讀后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被她打動。不管是對文本寫作手法的借鑒,還是對題材立意的借鑒,都需要學生先甄別判斷摘錄內容的價值,對可用之處進行分析、概括、提煉,再經過聯想、遷移,最后為己所用。堅持這種思維鍛煉,不但能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為了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摘錄的文本材料應不局限于教材,教師也應推薦給學生一些課外讀物,讓其從中進行摘錄。課外讀物的題材多樣、內容豐富,不僅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詞句庫儲備,也能讓學生在多樣化的閱讀積累中,激發(fā)寫作的創(chuàng)造力。
綜上所述,摘錄法的運用有助于學生拓展詞句儲備,深入把握文段,鍛煉思維能力,在教師的明確引導和及時反饋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之美的感知、認識與評價能力,行之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應走出傳統(tǒng)教學中對摘錄法應用的誤區(q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摘錄,將摘錄內容學以致用,充分發(fā)揮摘錄法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