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嶸
《葉紹鈞〈小學教師倪煥之〉譯者序》一文,寫于1943年5月23日。正如題名所示,這是作為大阪屋號書店同年9月發(fā)行的《小學教師倪煥之》的《譯者序》發(fā)表的,現收錄于《竹內好全集》第14卷。
竹內好最早翻譯的是謝冰瑩的《梅姑娘》(1935年),后來陸續(xù)譯出沈從文的《黃昏》、郁達夫的《所謂自傳也者》、海戈《孔子的國籍》、魯迅的《死》、劉半農和商鴻逵的《賽金花本事》、蕭紅的《逃難》。直到1941年7月1日,竹內好才開始著手翻譯《小學教師倪煥之》,1943年4月提交譯稿。①參照「年譜」、『竹內好全集』第17巻、筑摩書房、1981年、299頁。
1932年夏,竹內好在北京購買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其中包括《倪煥之》。②參考竹內好「本のことなど」(1972)、『竹內好全集』第13巻、筑摩書房、1981年、51頁。1937年2月7日,他在日記中如是記錄:“晚,讀《倪煥之》一百二十頁。興致勃勃。這就是理想主義的教育小說!日本是否有此類型的東西呢?一時想不到?!雹壑駜群谩副本┤沼洝梗?937)、『竹內好全集』第15巻、筑摩書房、1981年、141頁。又于2月9日記載“昨夜躺床上讀了六十頁《倪煥之》”。最后一次是2月13日,在日記中留下了大段讀后感:
讀罷葉紹鈞的《倪煥之》。無甚稱道之處。作為1930年出來的東西,就算是第一個長篇,與茅盾相比難免也有稚拙之感。前半與后半相差懸殊。(如茅盾所評。)前半的五四前后的鄉(xiāng)村教育狀況寫得不錯。從五四至五卅主人公在上海的活動模糊不清??梢钥闯鏊噲D描寫理想主義的革命在現實的漩渦中的發(fā)展。雖說態(tài)度認真,奈何筆力不濟才是悲慘。卷末茅盾的評語中肯。讀郭沫若《劃時代的轉變》五十頁。從《倪煥之》中活了過來。生氣盎然,不得不感嘆才氣之差別。約莫是沫若中的佳作了吧。①竹內好「北京日記」(1937)、『竹內好全集』第15巻、筑摩書房、1981年、142頁。
日記的前后內容比較跳躍,能感受到竹內好讀完《倪煥之》之后心情欠佳,通過郭沫若的《劃時代的改變》才得以緩和的情緒變化。第一晚讀《倪煥之》時,竹內好曾欣賞其作為教育小說的稀有,可讀到最后卻說“無甚稱道之處”,并對葉圣陶的筆力與寫作手法多有保留之詞。
盡管如此,1941年為了配合日本的中國語教育改革,竹內好決意翻譯這篇僅有的教育小說。②可參考秋吉収「『中國文學月報』と中國語—竹內好らの活動を軸として—」(『中國文學論集』第35號、2006年12月)。只是在翻譯的兩年間,隨著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竹內好對《倪煥之》的評價也受到日本思想界的影響而發(fā)生了轉變。在《譯者序》中,他雖然也提到小說前后部分不協(xié)調、文筆稚拙等問題,卻以“是作家缺乏經驗、且現代文學的歷史尚短所致”作為解釋,轉而更偏重于強調該小說的社會價值。
《譯者序》主要從兩個方面肯定了《倪煥之》的價值。其一認為“這是把五四精神形象化的一篇杰作”,是“五四紀念碑”。其二認為該小說用稚嫩的手法寫出了“近乎西歐小說的東西”,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內在現代性”。對于前者,竹內好在1952年和1963年修訂《倪煥之》翻譯的解說中,都是一貫堅持的。至于后者中“內在現代性”這一表述,他改成了“樸素的自然主義”的手法,認為這“是文學研究會派共通的東西”。竹內好在《譯者序》中對《倪煥之》的闡釋,受到當時日本“現代超克”論的影響,體現了他在戰(zhàn)爭期間的中國觀。③關于這個問題,董炳月在《“內在現代性”與相關問題——論竹內好對〈倪煥之〉的翻譯與解讀》中做了縝密分析,見《文學評論》2017年第3期。
概言之,出于日本中國語教育改革的工作需要,竹內好翻譯了這篇教育小說,后來因為日本“現代超克”論的影響,對此小說的解讀也脫出了單純文學研究的范疇。因此,《譯者序》是為數不多體現了竹內好參與戰(zhàn)時日本思想建構的文學研究作品,是研究竹內好早期思想的重要資料。是以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