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學 偉,胡 炳 福,劉 娜
隱性逃課是指學生能夠按時到教室上課,但注意力卻沒有放在聽課上,而是放在了與教學無關的事情上的行為[1]。高職學生的隱性逃課率要比一般大學高,達到了83%,具體表現為玩手機、發(fā)呆、睡覺等行為[2]。有研究發(fā)現,僅有9%的學生認為自己從未有過隱性逃課行為,32%的學生認為自己隱性逃課的時間接近課程時長的三分之一,29%的學生承認自己隱性逃課的時間接近課程時長的三分之二[3]。高職學生的隱性逃課行為不僅存在于理論課的課堂上,在實踐課、實習實訓中也是普遍現象,他們要么無所適從,要么亂做一氣。隱性逃課不僅浪費了時間和教育資源,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導致學生形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和混亂的生活秩序,更重要的是,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價值等方面都會發(fā)生扭曲,影響學生的長遠發(fā)展[4]。由此可見,高職學生的隱性逃課問題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教學和管理中的難點問題。
高職學生的隱性逃課現象包含了復雜的內隱機制,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當前對學生隱性逃課的研究更多是從教育管理的角度入手,將隱性逃課視為一種群體性現象,從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的視角對其進行分析,但高職學生的隱性逃課行為作為群體現象,不僅具有一定的共性,對于每個學生個體來說,它也包含著一些獨有的特性和建構方式。因此,本文用現象學的研究方法,了解每一個逃課學生的故事,理解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情感積累、心路歷程和認知態(tài)度等主觀體驗,解釋學生行為背后的意圖,從而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案,減少隱性逃課比率,提升高職課堂活力。
高職學生的隱性逃課行為出現在各種類型的課堂之中,它是高職教學中的普遍現象。由于學習習慣的原因,高職學生的隱性逃課行為很多從中小學就已經出現,并一直延續(xù)到高職。因此,對高職學生隱性逃課的研究更需要從他們直觀的個人體驗入手,進一步探索隱性逃課的本質和意義。也就是說,想了解隱性逃課的體驗是什么樣的,首先應該“還原”學生上課時的原初情景,描述隱性逃課的實際狀態(tài),進而揭示它的“本質”。本研究的問題是:(1)高職學生隱性逃課體驗和感受是怎樣的?(2)高職學生隱性逃課體驗具有怎樣的結構?
由于高職學生隱性逃課體驗的研究是對研究對象主觀意識經驗的整體體驗和描述,因此,更適合采用不同與傳統實證取向的現象學方法?,F象學研究法是一個不同于傳統西方哲學的觀念現成化、概念推理化和實證對象化的新方法,通過直觀活生生的經驗,“看出”事物以意蘊的可能性而非任何現成性為引導的方法[5]?,F象學研究法是歸納的和描述性的,目的是了解研究對象的認知主觀觀點以及這種觀點對其生活的影響[6],研究者要按照經驗指示的方向對研究內容進行結構化,以發(fā)現為導向[7]。也就是說,研究人員要從被研究者那里獲得對一種現象的描述,通過分析得知現象背后的意義與本質。
在現象學方法的研究中,研究的意義必須是研究者和研究對象共同創(chuàng)造的結果,而不僅僅是研究者的解釋,他們可能有不同的背景因素或議程來影響描述[8]?,F象學方法研究也需要進行訪談,但它不是觀察,而是反思性的。研究人員常用的是半結構化訪談的方法來收集數據,研究對象通過反思性的描述來說明他的感受,或者澄清某些說法,或者通過舉例方式來探索、闡釋和探究??傊F象學研究方法就是給研究對象一個引導提綱,讓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通過深入訪談形成一個共同體,研究者根據描述來解釋研究對象的自身經驗感受,并最終獲得更有效的解釋。由此可見,利用現象學研究方法有利于尋找導致高職學生隱性逃課的本質原因,并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策略。
隱性逃課在高職學生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是偶爾的“走神”,還是逃課,需要從這種現象出現的頻率和程度來界定。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短暫的、偶然的“走神”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是長時間、習慣性的“走神”影響到了聽課,或者有意識地逃避學習,學習成績受到了影響,就成了隱性逃課。要選定研究對象,首先需要設定標準以此作為抽樣的依據。本研究將隱性逃課標準確定為能夠按時來上課,在課堂上睡覺或做與聽課不相關的事情,自己也認可上課不聽講,且綜合考評成績在班級末尾的學生學習狀態(tài)。研究者聯系了6名任課教師(包括基礎課、專業(yè)課和實踐課教師),要求其根據隱性逃課標準,選出符合條件的14名學生推薦給研究者。研究者向他們說明研究的意圖,最終有10名學生愿意參與研究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參與此研究的研究對象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隱性逃課問題也表示認同,并愿意參與研究。研究者對每個研究對象進行了編號,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被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
本研究采用了半結構化深度訪談的方式,對10名研究對象進行了預訪談和正式訪談。預訪談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自己學習的經歷、他們在小學和高職課堂上的學習體驗、如何理解隱性逃課,以及對自己、老師和學校的看法。在預訪談的基礎上,研究者設計了正式訪談的提綱,涉及四個方面、八個問題,包括隱性逃課的經歷、感受、看法和希望等,每個對象的訪談時間在30分鐘左右,整個訪談過程進行了錄音。
訪談結束,研究者對每個研究對象的訪談資料進行了轉錄,形成了4.5萬字的訪談資料,然后利用現象學數據分析程序進行了分析[9]。首先由研究者通讀了所有研究對象的訪談資料,根據個人理解尋找與隱性逃課相關的“重要陳述”,并把每個研究對象的“重要陳述”放到一個Excel表中。然后對這些可能代表研究對象觀念的“重要陳述”進行歸類,對那些似乎不能代表研究對象想法的陳述,研究者利用微信、QQ等通訊工具與調查對象進一步溝通,最后根據需要進行意向性的改寫。被組合分類在一起的“重要陳述”能夠反映一個主題的結構,解釋主題內涵,揭示隱性逃課背后同一種社會因素。研究人員將這些不變成分組織到一個Excel電子表格中,并統計了它們出現的次數。最后根據“重要陳述”,總結出主題,作為學生隱性逃課體驗的結構。
通過數據分析,最終確定了高職學生隱性逃課體驗的五個主題,揭示了學生隱性逃課的體驗結構。這五個主題中有三個是學生隱性逃課時的內心感受,有兩個是對課堂環(huán)境方面的體驗。隱性逃課學生的內心感受主要是學習上的無力感,學習意義的危機和缺乏學習興趣三個方面,揭示出他們在學習中的無助、迷茫和失望。課堂環(huán)境方面的體驗主要是隱性逃課學生在課堂上遭受的排斥和隔離,以及身體上的嚴格規(guī)訓感受,涉及對學習環(huán)境、制度和人際關系等多個方面,反映出他們在課堂上經歷的約束、順從與反抗。高職學生隱性逃課體驗的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高職學生隱性逃課體驗的結構
隱性逃課的學生在課堂上最突出的體驗是學習上的無力感。這種無力感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聽不懂”“學不會”和“不會做”。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聽不懂”,課程上的內容“學不會”,老師的演示“看不懂”,實習實訓時“不會做”,經常要靠抄同學的作業(yè)來應付老師的檢查。學習根本不是他們自己能把握的,在心理上有很強的無力感和挫敗感。這種學習上的感覺伴隨了他們學習成長歷程,他們在中小學就有上課“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習慣。聽課質量不高,學習成績不好,害怕學習,不愿意學習是他們共同的學習經歷。他們習慣于“復制粘貼”式的死記硬背,進入高職以后,由于專業(yè)學習難度加大,技能訓練的要求不斷提高,以往的學習經驗完全不能適應新的要求,學習上的無力感越來越強烈,于是干脆就放棄學習,用隱性逃課的方式來逃避學習。“沒有好的學習習慣”“老師講得不好”“學習基礎差”如此種種抱怨與懷疑,也反映了他們失去學習的信心,一步步陷入自暴自棄的境地??傊?,隱性逃課的學生不知道如何來上課,也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之間的關系,更不會參與課堂上的學習活動,只知道坐在座位上“看”老師講課。高職的課堂讓他們感到難堪和無助,隱性逃課是他們對學習的逃避。
學習意義連接起了學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對學習活動、內容及過程的意義確認和價值認同”[10],它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投入度,關乎著對“未來”的預期和出路。隱性逃課的學生都有“過去”失敗的學習經歷,這種經歷影響了他們“現在”學習意義的生成,他們體驗不到“現在”學習的意蘊,不知道為什么學習,遭遇了學習意義危機。學習意義危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學習沒有用”“上課沒意思”“學不會,干脆就不學了”。他們不知道為什么學習,沒有意識到“現在”學習的價值,缺少學習的信心,他們不敢將“現在”的學習意義指向未來的工作,對“未來”的規(guī)劃非常模糊。學習在時間上與生活沒有了聯系,在心理的追求上也沒有了聯系,他們不再追問學習的意義,學習意義被排除在生命意義之外。對于隱性逃課的學生來說,學習最大的問題不是壓力,而是沒有意義。對于未來他們內心充滿了迷茫,只是機械地按照學校紀律要求來完成上課、上操和實訓等活動,“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混日子”是當前的生活狀態(tài)。
隱性逃課的學生對為什么不聽課,不學習的解釋中,主要的理由是:老師講得沒有意思,對學習的內容沒有興趣,對所學專業(yè)沒興趣。概括起來,缺乏學習興趣是導致他們隱性逃課的重要因素?!皩I(yè)不了解”“專業(yè)學習難”“課堂學習沒興趣”“學不會,成績差”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迷失在沒有興趣的學習中。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兩個方面。學習內容方面是指學生對學習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不感興趣,學生對未來所從事的專業(yè)和崗位了解的很少,對自己未來的就業(yè)感到茫然,在課堂學習中不愿意進行深入學習,課堂上不聽課,玩手機、睡覺或者聊天,課下的技能練習也不愿意做,只想應付過關。課堂教學單調乏味,“沒意思”是學生對課堂的感受,也是他們缺乏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老師上課要么念PPT,要么自己講自己的,聽一會就想睡覺”,學生對這樣的課堂表達了不滿,認為上課就是無條件地聽老師講,看老師做,跟老師練,自己是技能訓練的“工具人”。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高職院校課堂失去了職業(yè)教育豐富的生活氣息,變成了枯燥的技能訓練,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消失,課堂成了耗費時間的場所。
隱性逃課的行為使中職學生實質性地失去了學生身份以及學生的權利和資格,導致他們遭受了社會排斥,并逐漸被隔離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圈之外。在課堂上,隱性逃課的學生失去了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只要不違反課堂紀律,任課老師和同學就不會關注他們,他們成為了課堂上的“透明人”。他們被排斥在學習圈之外,不知道如何處理與課堂的關系,用隱性逃課的方式割斷了與課堂的聯系。在課堂之外,隱性逃課的學生面臨著學校的制度性排斥。由于學習成績差,他們被排斥在學習活動、技能比賽、項目團隊和評優(yōu)評先等活動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隱性逃課的學生處在一種孤立無助的狀態(tài),平時的交往對象也僅限于幾個同學,割斷了與其他人的聯系。由于與學校管理者和老師缺少聯系和信任,他們的需求和權利被漠視和回避,并以被隔離的方式中斷了與學校的聯系。這種隔離增加了距離感,使隱性逃課的學生缺少了歸屬感,心理的負面情緒也不斷加劇了他們與社會的隔離,影響他們在學校的社會化,因此,當有頂崗實習、課程置換和企業(yè)實訓等政策時,他們總是最先報名,以期逃離課堂。
隱性逃課的學生對高職教學管理的感受是過于嚴格?!懊抗?jié)課都有人查人數,查手機,上操、晚自習也都有人查……”“被查到都會被扣分的……”以控制為主,通過懲罰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身體的規(guī)訓依然是高職學校管理的主要方式。學校需要通過各種糾正機制馴化學生的身體,讓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更加日?;?、精確化。從課堂延伸到實習、實訓和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規(guī)范化管理對學生的行為進行了諸多約束。學生習慣性地在身體方面作出了妥協,很順從地將身體交出來,在固定時間、地點,按照學校的要求來“學習”,遵守了學校制度對于學生身體的規(guī)訓。在強制環(huán)境下,學生的身心出現了分離,課堂上“身在而心不在”,隱性逃課是這種學習過程異化的表現。課堂上他們的主體性缺失,當他們學習時,會感到厭煩和不知所措。例如,學校針對課堂制定了“抬頭率”“應答率”“動手率”等課堂評價制度,要求任課教師加強對隱性逃課行為的管理。當任課教師試圖通過提問、考核和指導讓學生聽課,關注他們的學習時,隱性逃課學生并不認為這是老師的幫助,而認為是對其不聽課行為的懲罰。這讓他們感覺“下不來臺”,甚至感到羞辱,常以“不會”“不知道”直接拒絕老師的提問或幫助。老師的關注沒有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支持,反而是對課堂更加厭煩,并增加了不安全的感覺,這種負面的情緒體驗讓他們沒有心思聽課,只是希望盡快逃離課堂,逃離學習活動。
隱性逃課的學生對學校管理的具體感受是“管理很嚴,有很多懲罰制度……”,這種管理以控制為主,學生缺少主動性,只是旁觀者,沒有把自己放在學習中,實踐中表現為身心分離,即身體在而心不在的狀態(tài)。隱性逃課正是在這種壓抑和緊張的環(huán)境下出現的學習異化。讓學生重新找回學習意義,首先,教師要營造民主交流的環(huán)境,因為學習的意義是不能被灌輸,強迫學生認同的,它需要學生從內心出發(fā),尋求學習的價值[10]。只有在平等、開放和民主的氛圍中,強調對話雙方地位平等,在相互配合的對話中建構學習意義。因此,孤立和控制不能解決隱性逃課問題,隱性逃課的學生需要身心一體、邊做邊學,在“做”的過程中學習,而不是從“做”后的經驗中反思。當學生的想法被付諸行動時,就有了建立一個新學習周期的基礎。
隱性逃課的學生所感受到的學校支持服務是負面的,這與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關,也與學校的管理方式有關。學校建立了一套穩(wěn)固的工作方式,這種管理方式以學校為中心,學校具有權威性,在遇到問題時會通過控制的手段來應對,在面對多樣化的需求時,不能以新的、個性化的方式處理問題[11]。隱性逃課的學生遇到的問題和需求因為缺少典型性而被忽視,然而,這些問題對于隱性逃課學生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放棄學習。隨著高職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其管理方式需要從管理向服務轉變,從以學校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以靈活及時的服務來滿足學生的需求。借鑒客戶關系管理理念,將學生作為客戶,建立學習者關系管理方式,變控制為服務,提升對學生學習支持服務的水平,提供更為有效的指導,提升學生的學習滿意度。
隱性逃課的學生在學習上的無力感很大程度上與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技能低有關。以往“復制與粘貼”式死記硬背的學習技能已不能適應高職課堂的學習要求。因此,改變隱性逃課學生的淺層化的學習方式,需要從提升認知能力入手,將“知什么”和“怎么做”融為一體,改變他們學習方式。對于隱性逃課學生來說,理解知識應用的情景至關重要,與未來工作任務建立聯系,是理解問題的基礎。首先,教師應從搭建真實任務情景入手,將任務與未來的崗位要求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情景化學習中獲取學習技能,提升學習的興趣。其次,教師要改變學生的思維模式,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教授知識,通過示范、指導、搭建“腳手架”等步驟“手把手”地來指導學生如何理解任務、分解任務、建立模型、實施方案等,讓他們體驗學習的過程,形成學習經驗,轉變思維方式,提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