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坤,張麗艷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
葉天士作為清代著名的溫病學家,其創(chuàng)立的衛(wèi)氣營血辨證為后人提供了辨證論治新思路。其取百家之長并融會貫通,著《臨證指南醫(yī)案》。筆者總結醫(yī)案用藥,歸納出葉天士辨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藥,闡述如下。
《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辛甘發(fā)散為陽?!毙廖端幬锬苄心苌ⅲ饰端幬锬芫徍推湓锪抑?,故用此兩種性味藥物補陽,補而不滯。胃屬陽,為陽明燥金,以降為順?!督饏T要略》中,胃反癥狀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盵1]所用方劑為大半夏湯。葉天士治療胃陽虛嘔吐亦用大半夏湯加減,其提出:“胃虛不可守補,應當以通補為宜?!彼匀サ舾适刿諟陌酌?。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噎膈反胃篇馮案和木乘土篇徐案中強調(diào),治療胃陽虛引起的食欲不振,不僅要補陽,還要保障胃腑通降,故葉天士在大半夏湯或與附子粳米湯合用的基礎上加入陳皮、干姜等辛散藥物,茯苓、枳實等通腑[2-5]。
脾臟喜剛燥,胃腑喜柔潤,《素問·至真要大論》言:“燥者濡之?!痹谥委熎⑽讣膊r,仲景常用甘草、大棗、人參來護脾胃、存津液;治療陽明、少陰熱結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督饏T要略》中記載麥門冬湯治療胃津虧虛、津液不得上承于肺所致的燥咳[1],方中麥門冬滋胃津以生肺陰,與半夏合用,補而不滯。
葉天士云:“留得一分津液,便留得一分生機。”胃燥津枯時則出現(xiàn)厭食、噎膈、反胃、便秘等癥,陽明胃為燥土,得陰可制其燥烈。華岫云在評注葉天士治療胃津不足、胃火亢盛病證時提到,葉天士不用苦寒之藥下奪胃氣,而用甘平、甘涼之品濡養(yǎng)胃津,津液來復則胃腑通降之力恢復[2]?!杜R證指南醫(yī)案》云:“胃屬陽土,宜涼潤?!盵2]“理肺養(yǎng)胃,進以甘寒?!盵2]其治療噎膈選用新鮮的麥門冬汁、生地黃汁、柏子仁汁等,增加其濡潤之性。其在歷代醫(yī)家養(yǎng)胃陰基礎上,提出了“甘涼生津滋胃陰”理論[6]。甘涼滋潤法一方面降火氣而不傷陽;另一方面滋胃陰而不壅滯,順應了胃以降為順的生理特點。
《靈樞·脈度》曰:“經(jīng)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苯?jīng)脈是人體氣血流通的主要干道,絡脈是溝通聯(lián)系臟腑的通道。血流運轉(zhuǎn)遲緩,則易形成瘀血,阻塞經(jīng)絡。仲景在治療瘀血久病入絡時,創(chuàng)造出鱉甲煎丸、旋覆花湯、大黃蟲丸等方劑。
葉天士在前人基礎上提出:“初為氣結在經(jīng),久則血傷入絡?!盵2]現(xiàn)發(fā)展為絡脈學說。其在《臨證指南醫(yī)案·胃脘痛》中強調(diào),胃病日久,必入于絡,應治以辛香理氣,辛柔和血之法[2]。后世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久病必瘀”“久病入絡”等理論,在治療虛病日久,虛瘀錯雜的病證時,在益氣補虛的基礎上加入桃仁、桂枝、當歸須等辛潤活血藥物[7-8],可提高療效。
肝膽屬木,脾胃屬土,肝有實病會乘脾胃之土,而脾胃有病也會反侮肝木,故治療脾胃病時要兼顧肝膽,加入清肝疏肝藥物,以防土虛肝乘。《臨證指南醫(yī)案》提出:“胃土久傷,肝木愈橫”“治胃必佐泄肝,制其勝也。”[2]葉天士在治療脾胃虛引起的腹?jié)M時,常加入黃芩、菊花、桑葉、旋覆花等清肝疏肝[9-10]。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脾陽虛時,常有痰飲水濕等陰邪壅塞,導致氣機上下不通。治療除補虛祛痰外,重要的是恢復脾胃升降氣機的生理功能。對于痰濕內(nèi)阻的治療,仲景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薄秱摗分委熤薪固摀p、水飲內(nèi)生所致心下脹滿時,用苓桂術甘湯祛除水飲,建立中陽。中焦陽虛,寒濕凝聚證,仲景則用理中湯、小建中湯等驅(qū)除寒濕,建立中陽。
葉天士在治療痰飲病時強調(diào),寒濕之邪屬陰,阻滯清陽,必傷陽氣,致三焦不得旋轉(zhuǎn),臨床常用苓桂劑分消利導,再佐以生姜、半夏、黃連、生姜等開通氣機。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而濕邪又易阻塞中焦脾胃,故既要祛痰,又要保證氣機通暢[11]。其提出:“外飲治脾,內(nèi)飲治腎?!敝纹黻柾枺瑫r固益腎陽[12],用理中丸、建中湯等[13],配薤白、瓜蔞、枳實助陽化痰開痹,藿香、佩蘭等芳香醒脾。
脾胃居中,受納腐熟水谷,為氣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的生理病理一直為醫(yī)家所重視。從張仲景到李東垣,再到葉天士,歷代醫(yī)家均在繼承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提出新的理論。葉天士強調(diào)脾胃分治,尤其注意順應脾胃的生理功能,強調(diào)以通為順。在繼承張仲景治療脾胃病的理法方法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通補胃陽、甘涼滋胃、辛潤通絡、木土同治等法,對于臨床常見的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痛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