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波,經雙雙,鄭雪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炎癥性風濕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腰骶部的炎性改變,并以中軸關節(jié)韌帶鈣化融合骨質化為主,常伴有其他關節(jié)和內臟炎性改變[1]。該病具有明顯的性別特點,男女發(fā)病比為 2~31,好發(fā)于15~40歲青壯年男性,兒童及40歲以上者少見[2-3]。目前,AS的發(fā)病率為0.1%~1.4%,且具有高致殘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5]。目前,AS尚缺乏系統(tǒng)的治療方案,臨床常采用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治療,雖然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有較大的不良反應[6-8]。
中醫(yī)藥治療AS歷史悠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該病的相關記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僂”有“脊背彎曲”“曲背”之義,王冰注釋“僂”為“身體俯曲,不能直立”。該病多因風、寒、濕等邪氣,痹阻氣血、經脈,導致筋脈拘攣,屈伸不利[9]。中醫(yī)辨證治療有較好療效[10]。針灸可刺激經絡腧穴,促進經絡循行,改善邪阻經絡、經脈拘急不通的癥狀,故針藥結合更能針對疾病“邪阻脈絡,筋脈拘攣”的病機,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11-13]。趙俐黎主任是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科主任醫(yī)師,臨證30余年,擅長治療AS,提出分階段經絡辨治的思路,療效明顯。筆者有幸侍診,現(xiàn)將其經驗總結如下。
趙俐黎認為,第一階段為疾病的初期,最先侵犯骶髂關節(jié),以腰骶、胯疼痛,僵直不舒,晨起較重、活動后緩解為癥狀,部分患者甚至無任何不適。按經絡辨證,AS第一階段主要是足太陽膀胱經病證,因足太陽膀胱經“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倍闾柊螂捉浖膊 笆莿觿t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項,背,腰,尻,腘,踹,腳皆痛,小指不用?!彪S著疾病發(fā)展,患者出現(xiàn)沿脊柱由下而上、漸及胸椎、頸椎(少數(shù)可見由上而下)的失用,或見生理彎度消失、僵硬如柱,俯仰不能,經絡辨證當屬督脈病證[14]。因此,AS第一階段主要為足太陽膀胱經病證和督脈病證。
AS第一階段,病在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故治療以除痹止痛為主,發(fā)汗通絡為輔,可選用羌活勝濕湯[15]、大秦艽湯,加麻黃、桂枝和蟲類藥物如烏梢蛇或金錢蛇。羌活勝濕湯祛風勝濕止痛,治療風濕客于太陽經脈之腰脊疼痛的痹證。大秦艽湯治療氣血虧虛、風邪趁機入中經絡所致痹證。方中羌活、蔓荊子入太陽經,祛風舒筋、勝濕解痙,為君藥;秦艽、獨活、防風、藁本解表祛風勝濕,為臣藥;因本病多正氣不足,營血虛弱,脈絡空虛,風邪乘虛入中,氣血閉阻,經絡不暢,血不養(yǎng)筋,可用八珍湯去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川芎、白芍、熟地黃、當歸)補氣養(yǎng)血活血,使氣血足而筋脈榮,經絡通則風自散,加上生地黃、石膏清熱,并制約諸風藥之溫燥,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是使藥。佐以麻黃6 g,10劑后或患者服藥后汗多則改用桂枝10 g以微發(fā)汗;加烏梢蛇搜風通絡。
針灸治療常以針刺、督灸、刺絡拔罐為主。針刺選用督脈穴、夾脊穴、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遠端選穴常用后溪(通督脈)、昆侖(輸穴)和委中(合穴),手法用強刺激瀉法,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督灸又稱長蛇灸、鋪灸,可以通督散寒、壯骨透肌、破瘀散結、通痹止痛。趙俐黎主任改進了督灸方法,首先,擴大施灸部位,包括督脈、膀胱經的第一、二側線、頸項部。其次,施灸的姜末厚度、寬度、艾柱大小、施灸時間等進行了調整,每周治療1次。刺絡放血治療,主要選用背部督脈和背俞穴,用8號注射器針頭散刺后拔罐,可以瀉熱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止痛,改善肌肉韌帶的僵硬癥狀。每次選用10個穴位,每周2次。
AS發(fā)展到第二階段為疾病中期,常出現(xiàn)三陽經和督脈同病。隨著AS的不斷發(fā)展,患者除脊柱兩側的癥狀外,還會出現(xiàn)下肢大關節(jié)為主的外周關節(jié)受累,如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腫脹疼痛,下肢活動受限等[16]。此時,疾病往往從單純的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病證演變?yōu)槿柦洸∽?,涉及到足少陽膽經和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循行于下肢的外側,“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jié)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陽明胃經循行于下肢和前外側,“是主血所生病者……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鼾外廉,足附上皆痛,中指(趾)不用”。
第二階段治療:以通補為主,溫補為輔。此階段患者脊柱的鈣化和僵硬加劇,應搜風通絡、蠲痹壯骨、破血通絡。趙俐黎主任選用蠲痹湯[17]合五蟲四藤湯加減。方用羌活、獨活、秦艽祛風勝濕;全蝎、蜈蚣、地龍、烏梢蛇、土鱉蟲溫陽活血、搜剔骨肉關節(jié)藏伏之頑風固寒及纏綿濕邪;忍冬藤、雞血藤、絡石藤、鉤藤、桑枝、青風藤等通經活絡止痛;黃芪、肉桂、乳香、沒藥、當歸、川芎等溫補氣血、活血通絡,達到血行風自滅的治療效果。因患者需長時間服藥,故將上方打粉,膠囊送服,每次3~9 g,每日3次。
AS發(fā)展到第二階段,陽氣已虛,疾病較重。當以火龍灸、溫經通痹灸結合筋骨針、刺絡拔罐療法等治療,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溫經通痹灸治療方法類似于督灸,只是治療部位改為關節(jié),應用特殊的器具將藥物和姜末固定于關節(jié)部位,從而實施隔姜灸療法,每周治療1次。筋骨針是一種微型針刀,在患者疼痛的部位(腰背/頸部)取脊柱棘突下和棘突旁開1.5 cm處為穴位,選取10點,進行操作,每周2次。刺絡拔罐根據(jù)情況選用經穴放血。
AS發(fā)展到第三階段則為疾病后期,疾病由經絡傳入臟腑,屬三陰經病證范疇。該階段,患者會出現(xiàn)脊股內后廉痛、腹脹、泄瀉、心煩、目赤腫痛、胸悶氣短等[18]。治療當以溫補為主,兼顧止痛,方選右歸丸、獨活寄生湯等[19]。方中桑寄生、杜仲、附子、肉桂、鹿角膠、菟絲子、牛膝溫補腎陽,填精補髓,強壯筋骨;桑寄生、牛膝有祛風濕通絡作用。獨活、細辛、防風、秦艽祛風散寒勝濕、止痛,其中獨活善下行,祛下焦與筋骨間的寒濕之邪;細辛入少陰腎經,搜剔陰經之風寒濕邪,且能止痛;秦艽舒筋絡、通利關節(jié);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山藥、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滋陰養(yǎng)血和血,人參、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充氣血,填精髓。白芍用量多在30 g以上[20]。
此階段針灸治療常以督灸、天灸為主,每周1~2次,督灸長于益腎通督、溫陽散寒、壯骨透肌、破瘀散結、通痹止痛天灸法是在背部督脈和背俞穴采用寒痹通(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生天南星等)進行穴位貼敷,使穴位微微發(fā)泡,每周1次。在腧穴選擇上,除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外,還可根據(jù)疾病累及的臟腑、經絡選用相應腧穴。
孟某某,男,17歲,2021年3月以腰背疼痛多年、加重半年為主訴來診?;颊哐程弁?,反復發(fā)作,時有頸項部疼痛,在當?shù)蒯t(yī)院按照腰椎間盤突出、腰背肌筋膜炎治療,療效不佳。半年前疼痛加重,特點是晨起疼痛較重,受涼后加重,并伴有雙側髖關節(jié)疼痛,發(fā)作時行走困難,服用布洛芬等可緩解。根據(jù)患者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腫脹疼痛,下肢活動受限等特點,屬于AS第二階段。趙俐黎主任根據(jù)經絡辨證,認為該患者為足三陽經和督脈并病,給予蠲痹湯合五蟲四藤湯治療。藥物組成:羌活15 g,獨活15 g,秦艽12 g,白芍20 g,全蝎6 g,蜈蚣6 g,烏梢蛇12 g,雞血藤30 g,絡石藤20 g,鉤藤 20 g,黃芪30 g,桂枝10 g,乳香6 g,沒藥6 g,當歸12 g,川芎15 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3次。同時,采用筋骨針松解脊柱兩側膀胱經、放血拔罐、督灸,每3 d 1次?;颊呓涍^14 d的治療,疼痛基本消失,脊柱活動度明顯增加。考慮患者需長期服藥,故將上藥按比例制成膠囊,每次3 g,每日3次,口服。并應用寒痹通外敷肝俞、腎俞、環(huán)跳、陽陵泉等,隔日1次,每次4 h。持續(xù)治療半年,腰背痛未再發(fā)作。
AS早期(第一階段)常表現(xiàn)為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病證;疾病中期(第二階段)出現(xiàn)三陽經和督脈同病,此階段外邪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疾病后期(第三階段),則會出現(xiàn)三陰經病證,外邪已由經絡傳入臟腑,屬于“陰證”范疇,病情較重。分階段經絡辨證治療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阻止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