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穎
(金華市人民醫(yī)院·浙江 金華 321000)
胃潰瘍(gastric ulcer)是常見的消化性潰瘍,其發(fā)病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飲食、藥物、吸煙、應激精神因素、胃運動異常、遺傳等因素相關[1],主要發(fā)生在胃角、胃竇小彎等部位,可單發(fā)或多發(fā),臨床常表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質以燒灼樣、隱痛、脹痛、鈍痛多見,并且疼痛多出現(xiàn)在餐后1 h內、1~2 h后可逐漸減輕,至下次進食后重新出現(xiàn)上述節(jié)律性變化[2],伴有消化不良、食欲減退、反酸、噯氣、腹脹等癥狀,易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潰瘍穿孔、幽門梗阻甚至癌變等嚴重并發(fā)癥[3]。該病起病隱匿,部分患者發(fā)病初期常無癥狀或癥狀輕而被忽視,少數(shù)患者首發(fā)癥狀就出現(xiàn)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該病病程較長,常在飲食、情緒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下臨床癥狀加重而反復發(fā)作[4],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胃潰瘍西藥治療常用藥物包括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抗幽門螺桿菌等,效果良好,使死亡率顯著下降,但存在復發(fā)率高,長期服藥會引發(fā)耐藥性等問題[5]。中醫(yī)藥學將胃潰瘍歸屬于“胃痛”“痞滿”“胃瘍”等范疇,在治療時抓住關鍵病機、辨證論治,與西醫(yī)常規(guī)聯(lián)合用藥治療該病,常常取得顯著的療效,并減少復發(fā)[6]。本研究自擬清胃疏肝方聯(lián)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肝胃郁熱型胃潰瘍患者,觀察臨床療效及血清表皮生長因子(EGF)、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變化,意在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胃潰瘍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機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2 月—2021 年2 月本院診治的胃潰瘍患者82 例,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 組。對照組41 例患者中男性25 例,女16 例;年齡31~73 歲,平均(54.7±5.5)歲;病程1~7 年,平均(3.7±0.9)年;電子胃鏡檢查潰瘍單發(fā)者17 例、多發(fā)者24 例;胃潰瘍胃鏡下分期在A期者30 例、H期者11 例、S期者0 例。觀察組41 例患者中男性24 例、女17 例;年齡24~72 歲,平均(53.9±5.1)歲;病程1~6 年,平均(3.6±0.7)年;電子胃鏡檢查潰瘍單發(fā)者14 例、多發(fā)者27 例;胃潰瘍胃鏡下分期在A期者33 例、H期者 8 例、S期者0 例。兩組胃潰瘍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1)符合《消化性潰瘍診斷與治療規(guī)范(2016年,西安)》[7]中胃潰瘍相關標準者;2)符合《消化性潰瘍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8]肝胃郁熱證辨證標準;3)18 歲≤年齡≤75 歲;4)經(jīng)13C或14C尿素呼氣檢查Hp感染均呈陽性者,5)患者及家屬對本方案知情并同意。
1.3 排除標準 1)合并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穿鑿性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食管返流等疾患者;2)合并重度異型增生者;3)合并有胃穿孔、出血、梗阻、癌變等嚴重并發(fā)癥,需要手術或進一步支持治療者;4)既往有胃部相關手術史者;5)因手術、創(chuàng)傷、藥物等原因引起的應激性潰瘍者;6)處于哺乳或妊娠期的女性患者;7)合并嚴重基礎疾患者;8)對本治療方案中使用藥物過敏者。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健康指導,囑患者飲食起居要有規(guī)律,避免進食辛辣刺激、過熱及過涼、濃茶及咖啡等對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戒煙酒,慎用 NSAID藥物。對照組患者參考《消化性潰瘍診斷與治療規(guī)范(2016年,西安)》[7]給予克拉霉素片(上海雅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044)口服,500 mg/次,2 次/日,阿莫西林膠囊(廣州白云山醫(y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44021518)口服,0.5 g/次,2 次/日,果膠鉍(上海迪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3171)三餐前及睡前口服,100 mg/次,連續(xù)服藥2 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86)口服,20 mg/次,2 次/日,連用4 周。觀察組在四聯(lián)用藥同時給予自擬清胃疏肝方治療,具體為:黃連 15 g,柴胡 15 g,陳皮15 g,黃芩 15 g,香附12 g,川楝子10 g,赤芍 12 g,梔子 12 g,蘆根12 g,吳茱萸12 g,半夏10 g,白芍 12 g,甘草 9 g;便秘重者加枳實 10 g、大黃 10 g,疼痛嚴重者加延胡索 12 g、川芎12 g,反酸嚴重加海螵蛸20 g,口干明顯者加北沙參 9 g,麥冬 9 g;口苦明顯加金錢草10 g、虎杖10 g;上藥水煎服,每日1 劑,每日2 次溫服,連續(xù)治療4 周。
2.2 療效標準 兩組患者治療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相關標準評價臨床療效。
2.3 觀察指標
2.3.1 肝胃郁熱證癥狀評分 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后對包括胃脘灼熱、胃脘疼痛、口干苦、胸脅脹滿、嘈雜泛酸、煩躁易怒6項肝胃郁熱證主次癥進行評分,按無、輕、中、重4級,分別對應計0、2、4、6分。
2.3.2 血清EGF、PGE2含量檢測 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前后清晨空腹肘靜脈采血約3 mL,離心后取上清液,-20 ℃冰箱保存?zhèn)溆茫捎妹嘎?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EGF、PGE2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信裕生物科技公司。
2.3.4 Hp清除率 兩組患者于治療后均行13C或14C尿素呼氣檢查,統(tǒng)計治療后Hp檢查為陰性的患者例數(shù),并計算清除率。Hp清除率=(Hp檢查為陰性例數(shù)/本組總例數(shù))×100%。
3.1 2 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1。
3.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肝胃郁熱證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3.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EGF、PGE2水平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EGF、PGE2水平比較
3.4 2組患者Hp清除率比較 見表4。
表4 2組患者Hp清除率比較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居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改變,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增大,胃潰瘍的發(fā)病在我國有升高趨勢。據(jù)統(tǒng)計,我國居民中約有10%的人在一生中患過本病,該病在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生,但以20~50 歲人群高發(fā),男性患病率明顯多與女性[10]。Hp感染在本病的發(fā)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引起胃潰瘍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消化性潰瘍患者中Hp感染率高達75%,在胃潰瘍患者中Hp的陽性率更高,為79%~90%[11]。有學者指出有效根除Hp是評價消化潰瘍治愈的關鍵[12]。胃潰瘍是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也增加消化道上皮組織惡變的幾率[13]。積極有效地防治該病對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作用。
胃潰瘍中醫(yī)學歸屬于“胃痛”“痞滿”“胃瘍”等范疇,患者平素飲食不節(jié)或不潔,過饑或過飽,嗜食辛辣刺激之品,損傷脾胃;或因生活工作壓力過大,情志不暢,憂思惱怒,傷肝損脾,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氣機阻滯,則見胸脅脹滿,胃失和降則反酸嘈雜;肝氣久郁,郁而化熱,肝胃郁熱則見胃脘灼熱疼痛, 口苦口干。病位在胃,與肝脾密切相關,治宜清胃瀉熱、疏肝理氣。自擬清胃疏肝方方中黃連苦寒,長于清中焦?jié)駸幔委煗駸嶙铚?、氣機不暢所致之證;配黃芩、半夏治胃熱所致嘔吐;配吳茱萸治肝火犯胃之胸脅脹滿、吞酸嘈雜;柴胡性善條達,辛行苦泄,疏肝解郁,與香附、白芍同用可治療氣機阻滯之胸脅脹滿;陳皮善疏理氣機,使中焦升降有序,行氣止痛、健脾和中;川楝子清肝火、瀉郁熱、行氣止痛;赤芍善清肝火,入肝經(jīng)血分活血止痛;梔子清利肝膽、瀉火除煩;蘆根清瀉胃熱、除煩止嘔;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起清肝瀉火、清胃和中、疏肝理氣之功效。
EGF有加快表皮細胞生長的作用,能夠修復胃潰瘍黏膜損傷,促進胃潰瘍愈合[14];胃潰瘍患者EGF 水平下降,潰瘍愈合過程中其水平明顯上升[15]。PGE2屬于細胞保護因子,能夠對胃酸分泌產生抑制作用,并提高胃黏膜血液循環(huán),促進上皮細胞損傷后的修復[16];研究顯示,消化性潰瘍患者血清EGF、PGE2水平下降,提示其胃黏膜愈合功能以及保護作用減弱[1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清EGF、PGE2水平均升高(P<0.05),觀察組升高更明顯(P<0.05)。治療后觀察組Hp清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胃脘灼熱、胃脘疼痛、口干口苦、胸脅脹滿、嘈雜泛酸、煩躁易怒等肝胃郁熱證候各項癥狀評分均降低(P<0.05),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說明自擬清胃疏肝方聯(lián)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胃潰瘍伴Hp感染肝胃郁熱證患者,可有效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提高Hp清除率,促進胃黏膜保護因子的分泌以促進潰瘍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