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鋰,裴麗霞,耿 昊,陳 昊,陳 璐,孫建華△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南京 210029;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南京 210023;3.中國中醫(yī)藥循證醫(yī)學中心針灸疾病項目組,江蘇南京 210029)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種慢性反復發(fā)作的功能性胃腸疾病,常表現(xiàn)為腹部疼痛不適,伴或不伴有排便異常,但無器質性病變。目前IBS治療方法包括藥物和非藥物治療,藥物包括解痙劑、止瀉藥、抗焦慮藥、抗抑郁藥、益生菌及中藥等;非藥物治療包含患者教育、飲食調理、心理指導、針灸等,且針灸可作為對常規(guī)一線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患者的替代療法[1,2]。徐桂興[3]等系統(tǒng)評價表明針灸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與西藥相比有療效優(yōu)勢。本研究通過搜索國內外針灸治療IBS 的文獻,提取腧穴處方,采用數據挖掘軟件進行聚類分析、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探討其臨床選穴規(guī)律,以期為針灸治療IBS的規(guī)范化選穴提供參考。
計算機檢索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PubMed、web of science,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1 年11 月,數據庫中檢索主要主題詞為“腸易激綜合征”“針刺”“針灸”,采用主題詞與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檢索。
納入標準:①明確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②以針灸為主要治療方法;③針灸療效、穴位處方明確。
排除標準:①重復發(fā)表的文獻;②會議論文、學位論文類文獻;③治療手段為耳穴、腹針等非腧穴療法的研究;④文獻類型為動物實驗、醫(yī)案總結、綜述、Meta 分析。
腧穴定位、歸經、特定穴等均參照“十二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經絡腧穴學》[4]標準。用Microsoft Excel 2019 建立數據庫,IBM SPSS Statistics 26.0、SPSS Modeler 18.0進行分析。
根據文獻檢索策略,本研究初步得到研究文獻共2062 篇,剔除重復文獻899 篇,仔細閱讀標題和摘要,篩除不符合標準的文獻298篇,最終納入符合本研究的文獻一共79篇。
腧穴歸經以足陽明胃經最多,使用240次,用穴6個,包括天樞、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水道、歸來;其次為足太陽膀胱經,使用113 次,涉及7個腧穴,主要為脾俞、大腸俞、腎俞等;任脈居第3 位,使用101 次,涉及8 個穴位,主要為中脘、關元、神闕等。見表1。
表1 針灸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腧穴歸經分布
針灸治療IBS 腧穴分布部位前2 位分別為四肢、胸腹,頻次分別占總頻次的41.34%、32.27%,共占73.61%。見表2。
表2 針灸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腧穴部位分布
99 組處方涉及58 個腧穴,包括57 個經穴和1個經外奇穴,總頻次為629次。排名前15位的腧穴使用頻次均在10 次及以上,累積頻次510 次,占總頻次的81.08%。頻次排名前5 位的穴位分別為天樞(13.83%)、足三里(13.35%)、上巨虛(8.43%)、中脘(6.20%)、脾俞(5.56%),以上5 穴使用頻次占總頻次的47.37%。見表3。
表3 針灸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使用頻次前15位的腧穴
針灸治療IBS 的58 個常用腧穴中,有34 個腧穴屬于特定穴,其中有9 個含多重屬性:足三里(五輸穴、下合穴)、太沖(五輸穴、原穴)、中脘(募穴、八會穴、交會穴)、關元(募穴、交會穴)、內關(絡穴、八脈交會穴)、章門(募穴、八會穴)、公孫(絡穴、八脈交會穴)、期門(募穴、交會穴)、太溪(五輸穴、原穴)。此34 個特定穴占58 個常用腧穴的58.62%,累積頻次556次,占總頻次的88.39%。使用頻次最高的特定穴為募穴(162 次),其次為下合穴(149次)和五輸穴(139 次)。按照穴位數高低排序,前3 位分別是交會穴(11個)、五輸穴(8個)、背俞穴(7個)。見表4。
表4 針灸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特定穴分布
采用SPSS Modeler 軟件Apriori 算法對58 個常用腧穴進行關聯(lián)分析,選取支持度≥30%,置信度≥80%的關聯(lián)群列表(見表5)。支持度表示前后項同時出現(xiàn)的概率,如“天樞(前項)—足三里(后項)”支持度為87.88%,即中脘和足三里同時出現(xiàn)的概率為87.88%。置信度表示前項在處方中出現(xiàn)時后項出現(xiàn)的概率,如“天樞(前項)—足三里(后項)”置信度為85.06%,即天樞出現(xiàn)時足三里也出現(xiàn)的概率為85.06%。提升度用來判斷關聯(lián)規(guī)則的有效性,關聯(lián)規(guī)則“天樞—足三里”提升度為1.00,表示天樞出現(xiàn)條件下同時出現(xiàn)足三里的概率,與天樞不出現(xiàn)條件下足三里卻出現(xiàn)的概率之比為1.00,提升度>1 則代表此條關聯(lián)規(guī)則有效。本研究中,“天樞—足三里”支持度最高,表明這兩個穴位常作為組穴出現(xiàn)。由圖可得出針灸治療本病的核心腧穴處方為“天樞、足三里、上巨虛、中脘”,核心穴對為“天樞—足三里”。
表5 針灸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腧穴配伍關聯(lián)分析結果
對取穴頻次≥10 次的20個穴位進行聚類分析,詳見圖1所示。
圖1 聚類分析
根據IBS 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病名屬于“泄瀉”、“便秘”、“腹痛”等范疇,臨床中常按照主癥表現(xiàn)不同劃分中醫(yī)范疇[5]。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是IBS的發(fā)病基礎,其發(fā)病誘因較多,主要與情志失調、飲食不節(jié)、外感等密切相關[6-7]。IBS 的病位在腸,與肝、脾、胃、腎等有關,其重要病機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脾陽及腎陽失于溫煦[5]。臨床研究表明[8]常規(guī)療法結合浮針治療可以降低患者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干擾素γ、TNF-α 水平,使得疼痛閾值上升。針刺可雙向調節(jié),其內在機制極其復雜。Murakami[9]等通過實驗表明針刺刺激迷走神經,促進胃腸道運動,通過加速胃腸蠕動而減輕疼痛。
針灸治療IBS 取穴以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任脈腧穴為主?!敖浢}所過,主治所及”,針刺胃經腧穴可治療胃腸道疾病。任脈行于前正中線,腹為陰,任脈總攬一身陰經脈氣,蘇志維[10]等分析時發(fā)現(xiàn)古代治療腹瀉首選任脈腧穴。足太陽膀胱經為“巨陽”,可與任脈結合溝通陰陽,兩經腧穴相伍以治泄瀉[11]。
背俞穴為臟腑的精氣輸注于腰背部的腧穴,背俞穴以脾俞、大腸俞、腎俞為主,腸易激綜合征病位在腸,與肝脾相關,久病及腎,脾腎陽虛,針刺背俞穴可治療相應的五臟疾患[12]。募穴位于胸腹,五輸穴布于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故治療IBS的腧穴分布多居于四肢及胸腹。
本研究通過關聯(lián)規(guī)則可得出“天樞—足三里”是針灸治療IBS的核心穴對,本病的核心腧穴處方為“天樞、足三里、上巨虛”,天樞為大腸經之募穴,大腸經與胃經相交接,且大腸的傳導糟粕依賴于脾升胃降功能的正常運行,因此取大腸經之募穴和大腸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虛”調節(jié)腸道。“肚腹三里留”,且足三里為五輸穴之合穴,“合主逆氣而泄”,可通過調節(jié)胃腸道之氣機緩解患者腹脹、腹瀉等,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足三里可促進胃腸的運動、修復黏膜的損傷[13]。
高頻聚類分為4 類,第一類為百會、太沖、印堂、三陰交、上巨虛、足三里,百會為“三陽五會”,印堂屬于督脈,《針灸大成》云:“思慮勞傷心脾,灸百會、印堂?!盜BS 是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臨床研究表明電針百會、印堂、三陰交的穴位可明顯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14]。太沖為肝經原穴,三陰交為肝脾腎之交會穴,上巨虛和足三里分別為大腸和胃之下合穴,該類穴位上下配伍,疏肝健脾,暢達情志。第二類為中脘、關元、下巨虛、天樞、內關、陰陵泉,中脘為脾之募穴、腑會,關元、下巨虛分別為小腸經之募穴、小腸之下合穴,關元在臍下三寸為臍下腎間之氣所藏之處,可補益腎虛,益先天以充養(yǎng)后天之本——脾胃,“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內關為八脈交會穴,善治胃部疾病,陰陵泉為脾經合穴,有健脾化濕之功效,在所篩選文獻中可見脾虛濕盛及濕阻之證型,諸穴配伍可運脾化濕。第三類為脾俞、胃俞、肝俞、氣海,氣海在下腹部,與背俞穴前后配伍,局部取穴。第四類為腎俞、命門、神闕、大腸俞,腎俞、大腸俞分別為腎和大腸之背俞穴,命門有溫補腎陽之功,神闕歸于陰脈之?!蚊},位于臍中,可調陰經氣血,其與背俞穴相配可平調陰陽。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分析得出針灸治療IBS 的臨床選穴多選取胃經、膀胱經、任脈腧穴,且下合穴、背俞穴、交會穴、募穴、五輸穴運用較多,在腧穴配伍上注重合募、俞募、前后、上下配穴。由于選取文獻的辨證分型未統(tǒng)一,在統(tǒng)一本病的辨證分型后,對于相關配穴的分析探討是未來研究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