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義涵
(浙江師范大學)
漢代社會推崇的是宇宙論儒學體系,主張?zhí)烊烁袘?,將自然現(xiàn)象、天象變化作為自身道德行為正當性的標準;除了尊崇儒術,道家文化也是漢代不容忽視的思想觀念,道家思想中追求長生、羽化成仙的生死觀直接影響了漢代人們的喪葬觀念和禮儀,加之還有早期佛教的傳入,因此漢代畫像石中許多視覺符號或形象都有儒道兩家思想觀念的表象,甚至到了東漢末年還有佛教思想的文化影響。這些紛繁復雜的文化共同形成了漢代喪葬觀念、墓葬形式、墓室內(nèi)的各類畫像石圖像具體內(nèi)容的思想背景。
大保當漢代城址位于陜西省神木縣大保當鎮(zhèn)任家伙場村老米臺附近。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中國考古學家團隊在陜西神木縣城郊大保當?shù)貐^(qū)發(fā)現(xiàn)了許多東漢中后期墓室——神木大保當漢墓群,共發(fā)掘出26座漢墓,61塊畫像石,均為帶斜坡墓道的磚室結構,墓葬通常由墓道、封門、墓門、甬道、墓室等五部分組成。畫像石大多集中在墓門處,墓門由門梁、門楣、門柱及門扉等組成,且大多是色彩濃麗、題材各異的彩繪畫像石。在制作工藝上,這些畫像石兼具了繪畫和雕塑的形式,運用減地線浮雕的雕刻技法,再進行敷色、墨線勾勒描繪細節(jié);在題材選擇上,有歷史故事、祝禱升天、神仙天象、出行狩獵等題材。其中門楣處的畫像石多分為上下欄,上欄通常為“狩獵”或“仙人瑞獸”題材,而下欄以“社會出行”題材居多。門柱處的畫像石上欄多為“樂舞百戲”題材若干幅,下欄以“車馬出行”或“祥瑞動物”題材為主。門扉處的畫像石多以祥瑞神獸居多,如朱雀、獬豸等,中部刻有鋪首銜環(huán),并且類型多樣,呈對稱狀。以下內(nèi)容將著重分析大保當M4、M11、M16四處漢墓的畫像石,運用圖像學、類型學等研究方法從畫像石的圖像和形式內(nèi)容來剖析圖像寓意以及宇宙論儒學統(tǒng)治下漢代的社會心態(tài)等。
在神木大保當漢墓中的漢代墓門畫像石中,有象征著祥瑞與正氣的四靈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神獸主題;也有描繪西王母、女媧伏羲等神話傳說;還有標榜道德圣賢的孝廉故事等。除了上述的幾種常見題材的畫像石,在第十一號(M11)漢墓墓室門兩側的門柱上還發(fā)現(xiàn)了刻有疑似“春神句芒”、“秋神蓐收”二神的畫像石,實為罕見。
鋪首銜環(huán)出現(xiàn)在商代,漢代的陶器和青銅器以及畫像石、墓門以及棺槨上均有出現(xiàn)?!颁伿住币辉~首次出現(xiàn)在《漢書·哀帝紀》中,曰:“孝元殿門銅龜蛇鋪首鳴?!比龂绱咀⒃唬骸伴T鋪首,作龜蛇之形而鳴呼也”,唐顏師古注曰:“門之鋪首,所以銜環(huán)者也”?!颁伿住逼鋵嵤潜硎鹃T位置的一種命名,漢代畫像石的鋪首形象多為神獸類或漢代社會信仰中神祇的化身。以大保當M4墓門的門扉畫像石為例:
圖1 M4 門扉畫像石(拓本)
右門扉處畫像石由朱雀、鋪首銜環(huán)和獬豸三部分組成,雕刻方式以陰線刻為主。朱雀單足站立于鋪首銜環(huán)獸首的山形額上,昂首翹尾,頂翎后仰,振翅欲飛;鋪首獸頭雙耳齊平,山形額,呈三角形,雙眼用陰線刻出,暴齒銜環(huán),疑似欲露出兇惡猙獰的面孔;底下的獬豸(也有作獨角獸一說)低首,長尾向前曲伸至背部,用力做角抵狀。左門扉畫像石的布局內(nèi)容與右門扉近乎一致,惟有方向相反,屬模印制品。
漢代畫像石刻中的鋪首,通常綜合了許多神獸類的外貌特征,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夸張變形,造型像牛又像虎,面目兇煞,令人戰(zhàn)栗。它一方面既是恐怖的化身,起到威懾作用;另一方面又是墓室的守護神,功能在于守護墓門,是保護墓主人的地下世界的關口防線。
M11墓室部件除左門柱畫像石保存尚為完整,其余皆有破損,該墓室的獨特之處在于左右門柱的畫像石內(nèi)容是單體的主神,上半部分(右門柱)還繪有樓閣圖。目前學術界普遍是認為左右門柱畫像石中的神人分別是“春神句芒”與“秋神蓐收”。
圖2 春神句芒畫像石
1.春神“句芒”
“句芒”在《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載:“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淮南鴻烈解·天文經(jīng)》載:“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zhí)規(guī)而治春,其神為歲星,其獸蒼龍,其音角,其日甲乙。”“春神句芒”畫像石位于M11墓室門的右側門柱,該畫像石縱高116、橫長33.5、厚度6厘米。整體構圖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繪有一樓閣,樓閣又分上下二層,上層樓閣內(nèi)描繪了一男一女對坐的形象,下層則是一扇繪有朱雀的閣門,樓閣的兩旁刻有羽人、神鳥等圖案。下半部分畫面,左側為一人面、人身、鳥足、獸尾神像,頭戴三羽冠,頭戴涂紅彩的冠頂,上面插著三根羽毛,呈墨色向后飄揚。人臉呈現(xiàn)方形,面部施涂粉彩,五官以墨線勾繪。著裝方面,身著紅色寬袖衣,右手執(zhí)一矩。下身著鳥羽裙,其上有紅、墨彩繪成的橢圓形羽毛,下端及兩側羽毛較長。胸前以墨彩勾繪一日輪,中間涂紅彩,紅彩中央用墨繪三足烏。身側及下段各刻有長龍。
2.秋神“蓐收”
《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載:“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薄痘茨哮櫫医狻ぬ煳慕?jīng)》載:“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zhí)矩而治秋,其神為太白,其獸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秋神蓐收”畫像石位于墓室門的左側門柱,該畫像石上半部有殘缺。縱高69、橫長33、厚度5.5厘米。殘存部分亦為一人面、人身、鳥足、獸尾神像,頭梳雙髻,五官以墨線勾繪,紅唇粉面,頭部呈現(xiàn)略微向下的動態(tài),左耳似掛有一小蛇。著裝方面,上身著寬袖衣,內(nèi)有右衽白色內(nèi)衣。左臂上舉,手似持一物。胸前墨繪月輪,中以白彩繪蟾蜍,可惜圖案已漫漶,故不得其形。下身與“句芒”相似,下身著羽毛裙,雙腿直立,鳥足三趾,身側及下端各刻有白虎。
句芒和蓐收分別代表了東方和西方的天神,漢代畫師將東西二神繪于墓室的門柱上體現(xiàn)了漢代崇尚陰陽五行和對自然秩序的信仰。另外,“春神句芒”畫像石上方的樓閣或許意在表達墓主人進入地下世界的生活居所,以表達墓主人逝世后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
據(jù)文獻記載,大保當?shù)貐^(qū)出土的畫像石中,“狩獵類”題材的畫像石共7塊,數(shù)量種類繁多的狩獵類畫像石為研究漢代陜北地區(qū)的氣候風貌、邊塞生活以及社會風俗提供了有力的物質資料,具有極高的參考意義。而車馬出行與“狩獵類”題材的畫像石往往同時出現(xiàn),且多見于墓室的門楣處,以下將對M3漢墓門楣處畫像石進行分析。
M3畫像石的上欄刻有卷云如意紋,其間施以彩繪,如行云流水般的舒展飄逸。畫面主題是兼具車馬出行與狩獵題材,左右兩端還刻有山形圖案,用墨線勾勒山丘形狀,旁邊還刻有鳥獸和樹木進行襯托,山體涂紅彩繪,山頂、山腰樹木枝繁葉茂??梢圆浑y發(fā)現(xiàn),這些物象的造型特點、布局形式類似于早期中國山水畫的特征。畫像石中間部分可分為上下兩名獵騎,其中一名騎手轉身回首仰射空中飛鳥;另一人俯身驅馬,窮追一奔鹿。兩獵手之后是車馬出行場面,導騎在前面策馬前行,馬身膘肥體壯,昂首翹尾,后隨一軺車,車內(nèi)坐一紅衣戴紅冠者,疑為車主。軿車緊隨其后,馭者在前車端策馬,其后身材嬌小著紅衣者可能為女主人。出行隊列最后的是輂車。整個出行列隊是從從右向左的方向,描寫了舉行葬禮的列隊情形。根據(jù)巫鴻先生的說法,漢代畫像石中車馬行列是喪葬禮儀的中心部分,其功能是將逝者的軀體和靈魂從祖廟送至墓地。
圖3 M3 墓門楣畫像石(拓本)
陜北地區(qū)狩獵活動的盛行可能存在兩種原因:一是漢代陜北地區(qū)地貌植被覆蓋廣泛,動植物資源豐富,非常適合王公貴族開展狩獵活動;二是陜北地區(qū)是邊境重地,有邊塞駐兵,抵御匈奴的軍事需要,正如《漢書》記載:“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zhàn)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标儽钡貐^(qū)的畫像石將“車馬出行”與“狩獵”進行組合或許是想展現(xiàn)墓主人死后成仙時,在地下世界進行狩獵的場景。
根據(jù)考古資料的記載,神木大保當漢墓群共發(fā)現(xiàn)5例表現(xiàn)傳奇歷史故事題材的畫像石,與“完璧歸趙”、“李廣射虎”和“荊軻刺秦”有關。本文以M16門楣畫像石為例:
M16門楣畫像石下欄中央描繪的是“荊軻刺秦王”的故事。門楣下欄畫面的右邊,刻一人服飾與秦王類似,頭戴通天冠,手中執(zhí)有一劍,面右而跽,其前一人服飾與荊軻類似,戴長冠手持一物似鼗鼓面左跽坐?!扒G軻刺秦”的故事在《史記·刺客列傳》中有記載:
圖4 M16 墓門楣畫像石(線摹本)
“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huán)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p>
可以發(fā)現(xiàn),畫像石中刻畫的場景與史書的文字記載有許多吻合之處,比如,秦王執(zhí)劍,“環(huán)柱而走”以及秦王身后的兩名侍衛(wèi),“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等描寫,給畫面營造了一種緊張驚恐場面,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xiàn)力。
神木大保當漢墓出土的畫像石題材豐富、數(shù)量龐大,從制作工藝上看,用墨線勾勒起稿,構圖時還運用具有程式化的“模板”,以便制作對稱,尤其是從畫像石中的鋪首銜環(huán)、門柱上的樂舞百戲圖等。從內(nèi)容題材上看,出現(xiàn)最多的是漢畫像石常見的仙人瑞獸以及神話故事題材,體現(xiàn)了漢代人民的神靈信仰與崇尚祥瑞社會心態(tài)。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靠近古時的匈奴地區(qū),因此甚至有畫像石出現(xiàn)少數(shù)民族的藝術元素。為研究漢代政權與匈奴等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聯(lián)系提供了物質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