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金平,孟 笑,劉書來
新沂市人民醫(yī)院,江蘇221400
急性腦卒中為突發(fā)腦血管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指病人因各種因素引起的腦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等,使血液不能正常流入病人腦內,繼而造成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1]。該病在臨床上表現為一次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會對其未來的正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2]。對于急性腦卒中病人,常采取靜脈溶栓治療,經溶栓治療后,病人的致殘率、致死率均出現明顯下降[3]。但急性腦卒中病人入院至靜脈溶栓用藥的時間應控制在60 min以內,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在明確的治療“時間窗”限制下,會大大提高預檢評估、流程管理等步驟的工作難度[4-5]。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神經功能缺損評估(NIHSS)評分為評估腦卒中嚴重程度、預后效果的有效工具,基于NIHSS評分將病人進行分組,并配備醫(yī)院內不同層級的醫(yī)護人員,使病人得到針對性干預措施,對于促進其病情改善具有重要意義[6]。為探究基于NIHSS評分的分層干預的臨床效果,本研究將其應用于急性腦卒中病人中,并與常規(guī)干預比較,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急性腦卒中病人100例。對照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65.47±9.78)歲;NIHSS評分4~15(7.54±2.21)分;發(fā)病至來到醫(yī)院時間60~180(123.25±20.66)min。觀察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65.16±9.43)歲;NIHSS評分4~15(7.47±2.19)分;發(fā)病至來到醫(yī)院時間62~180(122.92±20.17)min。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內介入診療指南2015》[7]中有關急性腦卒中的臨床診斷標準;存在明確溶栓治療指征;病人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排除標準:伴隨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已超過靜脈溶栓治療時間窗。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guī)干預,病人在完成相關檢查后,測量并記錄其體溫、呼吸、心率以及血壓生命體征數據;將數據傳至腦卒中病房,明確病人的靜脈溶栓指征后,對其進行溶栓治療;溶栓穿刺時,責任護士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使用安爾碘皮膚消毒劑原液對病人的穿刺部位皮膚表面進行消毒,消毒次數為2次;靜脈溶栓治療后,使用無菌透明敷貼固定好留置針,以便及時觀看穿刺部位皮膚情況;一旦無菌敷貼脫落、滲液,立即更換;在治療過程中,定時對病人進行心電監(jiān)護、吸氧吸痰以及并發(fā)癥防治等常規(guī)干預。
1.2.2 觀察組
予以基于NIHSS評分的分層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2.1 成立分層干預小組
由2名主治醫(yī)師、1名護士長、6名責任護士組成。所有成員定期接受培訓、考核,培訓內容包括急性腦卒中、靜脈溶栓治療、NIHSS評分以及分層干預等。
1.2.2.2 評估
在病人入院時,采用NIHSS評分量表對其進行評估并分組,其中NIHSS評分>20分者分配至危重搶救組,NIHSS評分≤20分者分配至輕中度搶救組。
1.2.2.3 科室護士分層和配置
將科室護士分為N3級、N2級與N1級。N3級為主管護師,臨床工作時間在8年以上、專業(yè)水平高、專業(yè)技能熟練;N2級為護師,臨床工作時間在4年以上8年及以下、專業(yè)水平較高、專業(yè)技能較熟練;N1級為護士,均取得護士執(zhí)業(yè)證,臨床工作時間在1年以上4年及以下。危重搶救組安排N1級、N2級與N3級科室護士各1名,輕中度搶救組安排N1級護士2名、N2級護士1名。N3級護士主要工作為病情評估、呼吸機調試、醫(yī)囑核對與記錄以及各科室協(xié)調等;N2級護士主要工作為靜脈通路建立、標本采集、醫(yī)囑落實以及病人轉運等;N1級護士主要工作為術前準備、生命體征監(jiān)測、藥品準備與提供等。
1.2.2.4 干預流程管理
①預檢流程干預:記錄好病人到達急診的時間,并對其生命體征進行測量;通過腦卒中快速評估法(FAST)進行急性腦卒中的識別;對病人進行相關評估檢查后,立即聯(lián)系腦卒中團隊對病人進行搶救。預檢流程時間控制在5 min內。②搶救室流程干預:重新測量病人的生命體征,時間控制在2 min內;為病人開通靜脈通路,開啟綠色通道完成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以及肝腎功能的檢查等,時間控制在5 min內;醫(yī)生開立醫(yī)囑決定對病人進行頭顱CT檢查,責任護士與醫(yī)生共同將病人安全轉運至CT室,時間控制在10 min內;陪同醫(yī)生閱片后,將病人送至急診搶救室,時間控制在5 min內。③靜脈溶栓治療流程干預:明確病人的靜脈溶栓指征后,配制好溶栓藥物;對病人的生命體征、神經功能進行監(jiān)測,并觀察病人是否存在出血情況,備好急救用物,出現異常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①干預后30 min采用NIHSS評分量表對病人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估。量表內容包括意識水平、凝視、視野、面癱、上肢運動、下肢運動、肢體共濟失調、感覺、語言、構音障礙以及忽視癥等,總分為0~42分。其中0~1分為正?;蚪跽?;2~4分為輕度腦卒中;5~15分為中度腦卒中;16~20分為中-重度腦卒中;21~42分為重度腦卒中。②救治效果評價指標包括入院至溶栓治療時間、急診室治療時間、致殘率以及致死率,觀察并記錄以上指標的情況。③并發(fā)癥包括再灌注損傷、出血、血管再閉塞以及中樞性高熱,觀察并記錄以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④采用醫(yī)院自制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對入院48 h內急性腦卒中病人進行病人服務滿意度評價。問卷內容包括干預方式認可度、護士配合度、護士綜合素質以及干預效果4個維度,每個維度評分均為0~100分。評分越高說明病人滿意度更高。
表1 干預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比較 單位:例(%)
表2 兩組急救效果比較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表4 兩組服務滿意度比較 單位:分
靜脈溶栓治療最佳時間窗為發(fā)病后3.0~4.5 h,該治療的實施,對急性腦卒中病人而言,若想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最好不要超出治療時間窗[8-9]。相關研究表明,急性腦卒中病人在就診后,溶栓時間越短,療效越好[10]。如何加強急性腦卒中病人的預檢評估、科室人員配置、搶救流程管理,以縮短病人入院至靜脈溶栓治療時間,已成為該類病人搶救干預中的重要研究內容[11-12]。NIHSS評分分別從病人意識水平、視野、肢體運動、感覺等方面對其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估,同時該評分工具還能夠幫助醫(yī)護人員判斷其預后情況,而基于NIHSS評分的分層干預,能夠有效避免干預措施的盲目性,為病人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干預[13]。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輕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NIHSS評分的分層干預可改善病人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原因為在干預過程中,明確分層小組成員的工作職責,并根據病人的疾病嚴重程度,為其配置不同數量、不同層級的醫(yī)護人員,使危重搶救組病人得到更加有效的干預措施,改善該組病人的病情,同時輕中度搶救組病人也能夠得到相應干預,避免干預措施的隨意性,進而逐漸改善其神經功能缺損情況[14-15]。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急救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NIHSS評分的分層干預可提高病人的急救效果,原因為通過對病人進行NIHSS評分,將其進行分組,并對科室護士進行分層與管理,將不同層級、不同數量的護士安排給不同嚴重程度的病人,在保證醫(yī)院資源有效利用的同時還能夠使病人得到針對性干預措施,進而不斷改善其急救效果,降低病人的致殘率[16-17]。本研究中,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示基于NIHSS評分的分層干預可降低病人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原因為結合NIHSS評分通過對預檢流程、急性腦卒中服務流程與服務時限以及靜脈溶栓治療流程等進行管理,準確判斷病人的病情,并完成相關檢查,同時醫(yī)護人員在病人接受靜脈溶栓治療時對其生命體征與神經功能進行實時監(jiān)測,了解其病情變化情況,在出院異常時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降低其出血、血管再閉塞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8]。本研究中,觀察組服務滿意度明顯提升,表明基于NIHSS評分的分層干預可提高病人的服務滿意度,原因為在干預過程中,通過對科室人員層級、主要工作的界定,較高層級的護士能夠起到引領作用,而較低層級的護士則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缺點、上升空間等,彼此相互學習、相互促進,逐漸提高醫(yī)護人員自身專業(yè)水平,同時分層干預小組成員定期接受培訓與考核,加強相關干預內容的掌握,從而使病人得到更加專業(yè)、有效的救治,改善其臨床疾病癥狀,進而提高其對臨床服務的滿意度[19-20]。
綜上所述,將基于NIHSS評分的分層干預應用于急性腦卒中病人中,可改善其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提高急救效果,并且有效減少出血、再灌注損傷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病人對臨床干預服務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