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興貴
上世紀六十年代,陜西省第一所縣立中學:合陽中學
梁山古樸厚重,金水千載流韻。當年輪轉到公元紀年的第一千九百一十六圈時,古莘大地上,幾千年綿延不絕的文化緒脈,孕育出一顆璀璨的明珠——陜西省第一所縣立中學:合陽中學。
1916年,中國同盟會會員、著名愛國人士——合陽青年黨晴梵與郭海樓、簫西丞諸君子倡議就縣立高小改建中學,經過三個月的籌備,陜西省第一所縣立中學誕生了,黨晴梵先生親任校長。然而,由于軍閥割據(jù),經費無著,創(chuàng)立不到半年的合陽中學被迫停辦。1921年,留日學生——合陽熱血青年屈巖如克服困難于當年秋季恢復辦學。1924年,在時任陜西省教育廳廳長馬凌甫的支持下,在合陽太清觀建起占地30余畝、設施齊全的新合陽中學。適時,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為學校親自題寫了校名。1927年,合陽中學設立了黨支部小組。1938年春,在合陽中學組織成立了“沿河學生抗日聯(lián)合會”,為革命培養(yǎng)了大批干部。1939年,合陽黨組織在合陽中學辦起了“墾荒書店”,從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郵購革命書籍,通過各種渠道宣傳革命思想。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成立抗戰(zhàn)劇團下鄉(xiāng)演出,宣傳抗日。
在原合陽中學舊址“太清觀”后殿前有棵古檜,距今已有千年,它高約25米,主干筆直如松,樹身分數(shù)股呈螺旋狀,每股又如馬尾一束,紋理清晰。樹身如虬,綠葉常青;其葉針狀,堅硬如刺。兩枝干似雙角直插云霄,故名“龍檜”。這棵古檜,宛如合中的一座精神之塔:主干蒼勁有力,代表了合中人務實、創(chuàng)新、志存高遠、自強不息的態(tài)度;枝干挺拔向上,象征著合中師生積極進取、務實求真、敢于超越和頑強拼搏的精神。
時代風云變幻,學校幾經更遷;經歷百年風雨,合中精神永存、太清古檜蔥郁挺拔,見證著合中的昨天,流金“騰飛”直上云霄,展示著合中的今天。徜徉于洋溢著現(xiàn)代化氣息的校園,回望著歲月的云影天光,我們感受著文化穿越時空的巨大震撼。
作為全省第一所縣立中學,百余年來合陽中學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早在建校之初就請來“左聯(lián)”作家魯彥,化學家季舞韶,畫家石波夫、康濟,數(shù)學家黨修甫、劉濟柔,語言學家楊春霖、杜松壽等名師來校任教,學校教學研究氛圍濃厚,教學質量位居地區(qū)首位。
一直以來,學校以先賢教師為榜樣,凝聚紅色精神,培養(yǎng)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學校堅持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更新教師教育理念、開闊知識視野、提高專業(yè)水平。堅持開展青年教師暑期培訓工作,舉辦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實行結對拜師青藍工程等,夯實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實施“校長人才培養(yǎng)工程”,著力培養(yǎng)堪當大任的學科新銳和管理精英。重視班主任的培養(yǎng)和管理,通過召開班主任會、舉辦班主任論壇、組織優(yōu)秀班會課觀摩等活動,打造出一支優(yōu)秀班主任團隊。
在合陽,合陽中學的教師未必是收入最高的,但它們的教師卻是最受尊重的,合陽中學的教師們齊心協(xié)力,把教育當作自己的事業(yè),把教出最優(yōu)秀的學生當成自己的使命。
在帝制告終、民主初萌的年代,合陽中學造就了一大批追求真理、勇于獻身的革命志士;在共和奠基、百廢待興的歲月,這里造就了一大批寫意人生、演繹奉獻的熱血青年;在改革開放、科學發(fā)展的時期,這里造就了一大批勇立潮頭、浪尖行船的時代驕子;在開拓創(chuàng)新、和諧發(fā)展的今天,這里造就了一大批志存高遠、擘畫藍圖的社會精英。百余年來,合陽中學一代又一代學子傳承著這紅色基因,以心存祖國的博大胸懷、為國育才的遠大理想、自強不息的奮發(fā)精神,不斷在科教興國的大道上闊步向前。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合陽中學將以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為己任,不斷汲取百年歷史養(yǎng)分,形成獨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劉祖典、黨音之、雷凡培、李斌奎、黨進寶、肖學文、張亞文等一批批知名校友,早已成為合陽中學學子的楷模。
賡續(xù)紅色血脈,更要守正創(chuàng)新。在國家振興縣域高中發(fā)展的新階段,合陽中學正高擎大旗,以更新的理念、更大的格局,朝著“渭南一流、省內標桿、全國知名”的目標,奮力邁進,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