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謝明奎 林桂平
考試評價是課程改革的終極環(huán)節(jié)。高考命題改革與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改革需要實現(xiàn)良性互動,已經成為了學界專家的共識。2022 年高考文綜全國乙卷第41 題(以下簡稱“中日科技題”)堪稱這一互動的典范。筆者擬在剖析該題命制思路的基礎上,淺談一些對今后高三歷史的教學啟示。
2022 年高考文綜全國乙卷第41 題的命制思路呈現(xiàn)“熱點、歷史與時代的有機統(tǒng)一”“知識立意與能力立意的有機統(tǒng)一”“素養(yǎng)立意與價值立意的有機統(tǒng)一”和“唯物史觀與多元史觀的有機統(tǒng)一”即“四統(tǒng)一”的基本特征。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0 年版2021 年修訂)》中明確指出:“發(fā)揮歷史課程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使學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關心國家的命運,關注世界的發(fā)展”。與此相對應的是,高考歷史試題命制歷來非常重視切入對時政熱點問題的考查,通常以人類所關心的重大現(xiàn)實熱點問題為素材,讓考生通過題目內涵領悟其呈現(xiàn)出的社會熱點問題,實現(xiàn)熱點、歷史與時代的有機統(tǒng)一?!爸腥湛萍碱}”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例證。
“中日科技題”第1 問“概括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日兩國技術引進的特點”和第2 問“分析中日技術引進呈現(xiàn)不同特點的背景”,切入的熱點問題是科技革命,第3 問“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技發(fā)展的歷史經驗”切入的熱點問題是科技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爸腥湛萍碱}”多角度隱性契合多個重大熱點問題的綜合性考查,彰顯了高考命題在切入時政熱點方面的成熟。值得關注的是,有關發(fā)展科學技術的問題長期以來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高頻詞匯,例如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17 次提到“科技”,2021 年發(fā)布的“十四五規(guī)劃”中89 次提到“科技”,2022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18 次提到科技,有關科技革命與技術創(chuàng)新問題是近年來高考命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
“中日科技題”圍繞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日兩國技術引進和中國科技發(fā)展的主題,選擇的三段材料都屬于現(xiàn)代白話文,閱讀理解難度較小。第1 問和第2 問將知識立意與能力立意有機統(tǒng)一,具有明顯的梯度性。
“中日科技題”第1 問要求“根據材料一、二,概括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日兩國技術引進的特點”,根據材料一中的“政府有關部門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企業(yè)決定引進方式和內容”可知的特點是“政府指導,私人企業(yè)主導”;從材料中的“ 20 世紀50 年代,日本頒布‘外資法’等一系列法規(guī),加強對技術引進的管理”可知是“制定法律保障”;從“政府有關部門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列出鼓勵進口和限制進口的技術項目”的敘述可知的特點是“與經濟發(fā)展相適應進行政策調整”等。根據材料二中的“新中國成立后即確立發(fā)展科技的方針。1956 年,國家制定12 年科技規(guī)劃”可知其特點是“政府主導,計劃發(fā)展”;根據材料中的“明確提出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應該首先掌握世界現(xiàn)有的先進科學成就,在開展國際科學合作時應力求自力更生”可知的特點是“國際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結合”等??忌灰軌驕蚀_解讀材料信息并進行歸納概括就可以作答,難度并不大。
“中日科技題”第2 問要求“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日技術引進呈現(xiàn)不同特點的背景”,考生解答本題的關鍵點是“結合所學知識”,需要聯(lián)系有關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調整和冷戰(zhàn)的時代背景進行闡釋,屬于“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要求。例如從材料二中的“1956 年”“50 年代”“1960 年……這以后”等時間可知,20 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確立計劃經濟體制;從外交環(huán)境看,這一時期美國對成立初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遏制孤立封鎖政策,進而中國倒向了社會主義陣營;從經濟發(fā)展角度看,這一時期國民經濟的恢復以及一五計劃的推動;中國從蘇聯(lián)、東歐國家引進技術明顯受到冷戰(zhàn)的影響。
相比較第1 問僅僅依據材料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和“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要求而言,第2 問需要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再進行歸納概括,但是兩者都體現(xiàn)了高考命題知識立意與能力立意的有機統(tǒng)一。
“中日科技題”第3 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技發(fā)展的歷史經驗”,考生需要在解讀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基礎上,對中國發(fā)展科技的有效措施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成功的歷史經驗進行高度概括和凝練,設問層次上升到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高度。
解答第3 問時,考生必須先從理解引進技術、發(fā)展科技的舉措及取得的成效入手,再對其體現(xiàn)的一般規(guī)律進行高度凝練與概括。例如根據材料二中“1956 年,國家制定12 年科技規(guī)劃”和材料三中的“……黨中央果斷決定研制”等信息可知“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最根本的成功經驗;根據材料二中的“應該首先掌握世界現(xiàn)有的先進科學成就,在開展國際科學合作時應力求自力更生”和材料三中“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可知的經驗是“科技發(fā)展要堅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術相結合”;從材料二中的“1960 年……這以后,我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發(fā)展國防尖端科學技術”和材料三中的“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面對著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央確定我國國防尖端科技的發(fā)展”可知,“重視尖端國防科技的研發(fā)”也是經驗之一。
由此可見,“中日科技題”第3 問在考查考生閱讀理解、縱橫聯(lián)系、歸納概括能力的基礎上,體現(xiàn)了對考生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素養(yǎng)的考查,從而增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培養(yǎng)其世界意識和國際視野,彰顯了高考命題素養(yǎng)立意與價值立意的有機統(tǒng)一。
“中日科技題”的命題立意在歷史觀方面堅持唯物史觀與多元史觀的有機統(tǒng)一,即以唯物史觀為統(tǒng)攝,并與革命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和現(xiàn)代化史觀等多元史觀有機融合,引導考生從不同視角解讀歷史事件,詮釋歷史現(xiàn)象。
“中日科技題”設計的三個問題,都需要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進行分析和闡釋。例如第1 問要求“概括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日兩國技術引進的特點”,要求考生從歷史現(xiàn)象分析歷史本質;第2 問要求“分析中日技術引進呈現(xiàn)不同特點的背景”,體現(xiàn)的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第3 問要求“簡析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技發(fā)展的歷史經驗”,實際上也是從歷史現(xiàn)象分析歷史本質規(guī)律的高度凝練??忌仨氁鸩綄W會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來解讀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事件,學會從不同史觀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史學知識、史學認識、史學觀念等都需要有一個新的提升。
鑒于“中日科技題”的上述命制思路,筆者在反思過去復習備考策略的基礎上,認為只有做到“四必須”,才能實現(xiàn)精準復習備考。
在高中總復習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逐步學會分析判斷、演繹推理、綜合評價等基本能力,進而在此基礎上培育文科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解答“中日科技題”,首先要對兩段材料中反映的中日兩國引進技術的問題進行深刻解讀,再通過比較和分析找出其中的聯(lián)系和本質。廣大師生必須首先立足學科基礎知識,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四個方面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礎上,歷史教師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構建歷史時空觀念,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時空中,理清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從而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其次要牢牢把握內在邏輯,對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作出深刻分析,將歷史事件放入因果框架中的行為就是“歷史解釋”。歷史教師還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還原歷史”,在追尋歷史真相中培養(yǎng)中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
“中日科技題”選擇命題切入點的思路告訴我們:高考復習搞盲目猜題,只能做無用功。高三歷史復習要實現(xiàn)對熱點問題的精準備考,必須將社會熱點問題與歷史學科資源有機整合并回歸歷史學科,做到同類歷史知識的主題化整合,形成分析熱點問題的歷史思維能力。例如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資源環(huán)境問題、社會轉型、科技革命等具有長效價值、連續(xù)多年引起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其實可以將其整合為一個歷史學科的小主題,相當于一個個教學重難點問題。這就要求必須加強重點難點的知識整合,因為高考命題側重對教學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考查的思路永遠不會改變。
高中復習備考后期教師還需要適當關注命題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動態(tài)。命題專家大多會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方面尋找命題素材,例如近年來高考試題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中外現(xiàn)代化問題、科技革命問題、儒家思想發(fā)展歷程、思想解放問題與人類歷史上的重大變革等,都跟某些命題專家的研究領域有關。每年高考前,教師可以通過適當途徑關注一些高考命題專家的學術主張,將其有機整合成一個個小主題,增強高中歷史復習備考的針對性。
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新教材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冊和三本選擇性必修教材的編寫在堅持唯物史觀統(tǒng)攝的前提下,同時滲透了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等多元史觀?!爸腥湛萍碱}”三個設問對于考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比較高。解答此類試題常用的基本理論有:一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并由此去理解評價歷史的生產力標準;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三是英雄人物與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此外還有現(xiàn)象和本質、偶然性與必然性、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考生必須熟練掌握。
同時,考生還需要學會從文明史觀等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和審視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全過程。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創(chuàng)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史;全球史觀(又稱為整體史觀)認為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fā)展轉變的過程;現(xiàn)代化史觀關注人類從農業(yè)文明到工業(yè)文明的演進,包括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工業(yè)化市場化城鎮(zhèn)化和思想文化上科學化大眾化等。教師要引導學生適當讀一讀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斯塔夫里阿諾斯著 《全球通史》、羅榮渠著《現(xiàn)代化新論》等史學名著,加深對上述歷史觀的了解。
練習是對知識的拓寬和延伸,是調控學習過程的重要手段。建議采取如下練習方法:一是往年的高考題是進行思維訓練的好教材,可以多研究這些題目的設計思路、設問角度、思維價值等;二是可選取一些平時做過的好的模擬題,多進行一些思維方面的研究。不僅研究其知識價值,也多研究其思維價值、能力價值。訓練過程中還必須注意:培養(yǎng)審題能力;注意積累分析問題的一般方法;注意糾錯防偏,提升理性認識等。
筆者在高中教學過程中以及參與各類考試閱卷中發(fā)現(xiàn),許多考生急需加強解答非選擇題的規(guī)范性訓練。近年來高考歷史非選擇題的設問類型分為“限定性設問”和“寬泛性設問”兩種。限定性設問是指依靠題目提供的材料進行解答。例如“中日科技題”的第1 問;寬泛性設問是指既要依靠題目提供的材料、又要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解答的材料解析題,例如“中日科技題”的第2,3 問。不管解答何類設問,首先要剖解題后設問、獲取問題信息,明確“回答什么”;然后要帶著問題信息仔細研讀材料,搜索有效信息,找到材料中“有什么”。限定性設問在此基礎上就可以總結答案,寬泛性設問還要在此基礎上還要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知識遷移,最后總結答案。歸結起來就是:限定性設問的解答步驟是“三步法”;寬泛性設問是“四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