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日明
(茂名市人民醫(yī)院產科,廣東 茂名 525000)
盆底功能障礙是指產婦因盆腔臟器移位或盆腔功能發(fā)生異常而引起的一種婦科疾病,臨床多表現為便秘、壓力性尿失禁、盆底臟器脫垂等,若治療不及時,會對產婦產后生活造成不便影響。盆底康復訓練是盆底功能障礙產婦常用的治療手段,其可通過陰道啞鈴訓練盆底肌肉,有利于增強產婦盆底肌力,減少子宮脫落、尿失禁等現象[1]。但僅使用單一的盆底康復訓練治療,由于產婦無法自主性訓練,因此很難做到長期堅持,會影響治療效果。標準化電刺激與生物反饋是產后康復的一種新型且有效的治療方法,其中電刺激可對促進產婦盆底神經肌肉進行收縮運動,生物反饋可通過儀器探查產婦盆底肌肉信息,使其變成可視和可聽到的信號,然后將這些信號回放給產婦,使產婦有意識地進行自我盆底肌肉活動,可加速盆底功能的恢復[2-3]?;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懖捎脴藴驶姶碳づc生物反饋康復治療對產婦盆底肌力與疲勞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茂名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46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產婦分為對照組(73例)、觀察組(73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4~35歲,平均(30.24±3.91)歲;孕周37~41周,平均(39.37±0.78)周;新生兒體質量2.5~4.0 kg,平均(3.36±0.53) kg。觀察組產婦年齡23~37歲,平均(30.03±4.07)歲;孕周37~42周,平均(39.43±0.84)周;新生兒體質量2.5~4.1 kg,平均(3.49±0.48) kg。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第8版)》[4]中關于盆底功能障礙的診斷標準者;入組產婦均經陰道進行正常分娩,并均診斷存在一定的盆底功能障礙者;均為單胎且新生兒無巨大兒、無畸形兒者;產后6周做盆底肌力恢復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婦科性疾病者;具有精神疾病、意識模糊、交流障礙者;孕前存在盆腔手術史、盆底肌功能障礙等疾病者;合并妊娠期泌尿系統(tǒng)感染、糖尿病、高血壓者;陰道助產、難產者。本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產婦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產婦行常規(guī)盆底康復訓練:①盆底康復訓練,產婦取平臥位,雙腿屈曲,稍稍分開,醫(yī)護人員向產婦講解盆底肌訓練的知識和方法,根據產婦呼吸情況,對尿道、會陰肌、肛門進行有規(guī)律的訓練,縮緊肛門動作≥3 s,然后放松,20~30 min/次,2~3次/d;②陰道啞鈴訓練,選取直徑較大的陰道啞鈴,將其緩慢置入產婦陰道內,通過收縮盆底肌肉使陰道啞鈴在產婦陰道內滯留1 min,當陰道啞鈴在產婦陰道內滯留10 min且在咳嗽、跑步等情況下,產婦仍可堅持10 min及以上時,更換直徑相對較小的啞鈴,并延長訓練時間至15 min,1次/d。 觀察組產婦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標準化電刺激與生物反饋康復治療:采用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儀(江蘇福瑞科技有限公司,型號:DS-B)進行治療。治療前產婦需將大小便排空,取半臥位,使大腿內側和臀部的肌肉放松,將電極放置于產婦陰道內,脈沖寬度為250 μs,電流大小逐漸增加,直到產婦盆底肌肉有跳動感或自感肌肉強力收縮但無痛感為止,在此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需對產婦盆底肌肉進行收縮訓練,當Ⅰ類肌纖維肌肉超過3級時可訓練Ⅱ類肌纖維肌肉,生物反饋電刺激時間30 min,2次/周。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治療后根據《婦產科學(第8版)》[4]中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進行評估,其中顯效:產婦盆底肌功能良好,無陰道松弛、壓力性尿失禁、尿頻尿急、膀胱及尿道膨出、子宮脫垂等不適癥狀,能夠自主運動;有效:產婦盆底肌功能好轉,陰道松弛、壓力性尿失禁、尿頻尿急、膀胱及尿道膨出、子宮脫垂等癥狀有所改善,能夠適當運動;無效:產婦盆底肌功能、上述癥狀無明顯改善,運動困難??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盆底肌力評分。由同一醫(yī)師于治療前后對產婦Ⅰ、Ⅱ類深、淺盆底肌力纖維進行手測評分,無收縮為0分;只能抽動為1分;收縮微弱,無壓迫感為2分;有輕度壓迫感為3分;正常收縮,有抗阻力感為4分;收縮力強,手指壓迫感較強為5分,產婦盆底肌力越好,得分越高[5]。③盆底肌疲勞度。采用盆底肌肉康復儀(南京麥瀾德醫(y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WRIGHTIN)檢測治療前后產婦盆底肌疲勞度,疲勞度用肌力下降程度表示。④陰道肌力指標。比較兩組產婦治療后陰道肌力相關指標,包括Ⅰ類肌纖維持續(xù)收縮壓、收縮時間,Ⅱ類肌纖維持續(xù)收縮壓、收縮個數。⑤并發(fā)癥。比較兩組產婦治療后尿頻尿急、排尿困難、子宮脫垂、腰骶痛、陰道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本研究計量資料首先進行正態(tài)性和方差齊性檢驗,若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則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產婦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3.15%,高于對照組的79.4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產婦盆底肌力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產婦Ⅰ、Ⅱ類深、淺肌力纖維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盆底肌力評分比較(±s , 分)
表2 兩組產婦盆底肌力評分比較(±s ,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Ⅰ類淺肌力纖維評分 Ⅱ類淺肌力纖維評分 Ⅰ類深肌力纖維評分 Ⅱ類深肌力纖維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73 2.41±0.493.48±0.41* 2.35±0.52 3.59±0.51* 2.38±0.47 3.71±0.39* 2.40±0.393.50±0.48*觀察組 73 2.39±0.483.99±0.37* 2.41±0.49 4.20±0.57* 2.41±0.50 4.22±0.43* 2.37±0.414.31±0.53*t值 0.249 7.890 0.717 6.814 0.374 7.506 0.453 9.67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產婦盆底肌疲勞度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產婦盆底肌纖維Ⅰ、Ⅱ類疲勞度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盆底肌疲勞度比較(±s , %/s)
表3 兩組產婦盆底肌疲勞度比較(±s ,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Ⅰ類肌纖維疲勞度 Ⅱ類肌纖維疲勞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73 8.44±0.886.29±1.15*8.80±1.196.32±0.95*觀察組 73 8.24±1.013.55±0.76*9.13±0.823.57±0.77*t值 1.276 16.983 1.951 19.214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產婦盆底肌收縮力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產婦Ⅰ類肌纖維持續(xù)收縮壓及Ⅱ類肌纖維快速收縮壓、收縮個數均高于對照組,Ⅰ類肌纖維持續(xù)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盆底肌收縮力比較(±s)
表4 兩組產婦盆底肌收縮力比較(±s)
注:1 cmH2O=0.098 kPa。
組別例數Ⅰ類肌纖維 Ⅱ類肌纖維持續(xù)收縮壓(cmH2O)持續(xù)時間 (s)快速收縮壓(cmH2O)收縮個數(個)對照組7335.49±10.6310.49±3.1336.71±11.223.78±0.66觀察組7348.51±10.6917.51±3.8952.89±13.0711.04±1.49 t值 7.379 12.013 8.025 38.063 P值 <0.05 <0.05 <0.05 <0.05
2.5 兩組產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產婦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10.96%,低于對照組的27.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5。
表5 兩組產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產婦產后盆底肌會變得松弛,主要是由于妊娠過程中受孕激素和松弛素的影響,盆底支持結構發(fā)生變化,重力作用使盆底肌受壓變形;而妊娠和分娩的過程,又使盆底肌肉組織受到極度的牽拉、擴張,甚至出現裂傷,故引起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常規(guī)盆底康復訓練法按照產婦感受和意識對恥骨 - 尾骨肌肉群加以鍛煉,借助產婦自主性鍛煉盆底肌肉群,可改善盆底肌肉群微循環(huán),延長盆底肌收縮時間,恢復肌肉收縮力,提高肌肉收縮的協(xié)調能力,但單純依靠產婦自主性訓練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6]。
標準化電刺激與生物反饋康復治療是通過在產婦陰道放置電位探頭,將產婦盆底肌肉收縮產生的肌電位以視覺的形式反饋,有利于醫(yī)護人員結合產婦盆底實際情況進行訓練治療[7];且標準化電刺激與生物反饋能通過電刺激增強產婦盆底肌肉彈性,可抑制膀胱的收縮,增強膀胱儲尿能力,減少了尿失禁、排尿困難等情況的發(fā)生,從而改善產婦盆腔器官脫垂度,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產婦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升高,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減少,提示標準化電刺激與生物反饋康復治療盆底功能障礙,可提高產婦臨床治療效果,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產婦產后恢復。
盆底肌纖維分為Ⅰ類肌纖維與Ⅱ類肌纖維,Ⅰ類肌纖維可支持盆腔臟器,收縮能力長而持久,不易疲勞;Ⅱ類肌纖維可參與肌肉的階段性收縮,快速敏捷,易疲勞。產婦進行分娩時其盆底肌纖維、陰道肌力、疲勞度均會發(fā)生異常,造成Ⅰ類肌纖維肌肉受損,Ⅱ類肌纖維肌肉收縮能力也隨之減弱,故而盆底功能發(fā)生障礙[9]。標準化電刺激與生物反饋康復治療,采用不同頻率電流對產婦肌肉進行刺激,再配合不同模式下生物反饋訓練,可將產婦盆底肌肉活動的信息轉化為感知信號反饋給產婦,并設計出個性化盆底肌訓練模塊,對產婦進行針對性的盆底肌肉訓練[10];而電刺激通過電流對機體的刺激促進肌肉本能收縮,加速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提高神經肌肉興奮性,喚醒淺層與深層肌肉收縮,再通過不斷改變電流刺激,以增加盆底肌纖維的收縮能力和收縮個數,降低盆底肌肉痙攣和疲勞度[11]。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產婦Ⅰ、Ⅱ類深、淺肌力纖維評分、Ⅰ類肌纖維持續(xù)收縮壓及Ⅱ類肌纖維快速收縮壓、收縮個數均高于對照組,Ⅰ類肌纖維持續(xù)時間長于對照組,Ⅰ、Ⅱ類肌纖維疲勞度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標準化電刺激與生物反饋康復治療盆底功能障礙,可降低肌纖維疲勞度,增強產婦盆底肌力,促進盆底功能恢復。
綜上,標準化電刺激與生物反饋康復治療盆底功能障礙,可促進產婦盆底肌力恢復,降低盆底肌肉疲勞,利于產婦盆底功能的改善,且并發(fā)癥較少,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