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濱,王家瑞,劉 強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山東省總隊醫(yī)院康復與理療科,山東 濟南 250014)
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癥狀為足底疼痛,尤其在晨起下床時,足跟中部會產生劇烈刺痛,活動休息后緩解,但隨著患者運動、活動量增加,疼痛感也隨之加強。目前臨床多采用口服抗炎藥物、足弓支持、局部封閉、體外沖擊波等保守治療方式治療該疾病,其中體外沖擊波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長時間使用易使患者產生耐受性,且該項療法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治療效果并不顯著[1]。近年來,臨床將推拿手法與拉伸訓練聯合應用于足底筋膜炎的治療中,其中推拿可通過刺激皮膚組織和穴位改善血流循環(huán),軟化僵硬粘連的筋膜,加快病灶處代謝速度,清除疼痛物質,進而緩解炎癥反應[2];而拉伸訓練可以使足底肌肉恢復彈性,解除足底緊張、痙攣狀態(tài),兩者聯合治療可在最大程度上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3]。本研究分析了推拿手法結合拉伸訓練對足底筋膜炎患者臨床療效與足底筋膜厚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山東省總隊醫(yī)院收治的12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5、25例;年齡18~65歲,平均(41.51±2.80)歲;病程2個月~7年,平均(3.61±1.14)年;病足部位:左足15例,右足45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2、28例;年齡19~68歲,平均(42.32±2.59)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3.59±1.12)年;病足部位:左足19例,右足4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骨科疾病臨床診療技術》[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臨床檢查確診為足底筋膜炎者;站立、行走、活動時足跟部疼痛嚴重,跟骨負重區(qū)內側存在明顯壓痛點者;觸診發(fā)現足跟部腫脹或皮下組織存在脂肪纖維塊者;無發(fā)熱或其他炎癥癥狀者等。排除標準:入組前3 d服用過抗凝藥物者;病灶處存在皮膚潰瘍、開放性損傷、足跟部軟組織感染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合并出血傾向者;妊娠、哺乳期婦女等。本研究經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山東省總隊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體外沖擊波治療,治療方法如下:首先通過查體確認患肢壓痛點,在疼痛部位用染色筆作出標記并均勻涂抹耦合劑;應用體外沖擊波治療儀(Storz Medical AG,型號:MASTERPULS MP 200),將治療儀探頭與疼痛部位緊貼,調整設備參數,將頻率設為10~12 Hz,壓力設為100~200 kPa,沖擊次數設為3000次,1次/周。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推拿手法結合拉伸訓練治療,推拿:囑患者呈仰臥位,找到肌肉粘連或結締組織僵硬部位,采用彈撥手法對結節(jié)處來回撥動,每個疼痛部位按壓15~20 s后放松,反復按壓5次,共治療5~10 min,然后選擇陰陵泉、照海穴、三陰交、涌泉穴、昆侖穴、太溪穴、承山穴及然骨穴,每個穴位按壓15~20 s放松,1次/d。拉伸訓練:足部放松,在地面上放置網球或其他軸狀物,使患者輕踩,微微加重踩壓,并來回滾動,活動腳趾到足跟部,促進足底伸展放松,5 min/次,1次/d;足底屈肌牽拉訓練:患者取坐位,患側足部微微抬高,兩只手將腳趾牽拉,足部維持屈曲狀態(tài),堅持20~30 s后放下,5組/次,1次/d;脛前肌伸拉訓練:患者取坐位,患足一側下肢微微屈膝、屈髖,將患側搭在健側腿上,足尖盡可能背伸,牽拉脛前肌,堅持20~30 s后放松為1組,5組/次, 1次/d;小腿三頭肌伸拉訓練:患者取站立位,雙腳保持一前一后,雙手扶墻與肩部同寬,前腳與墻面間隔10 cm,后腿屈膝下蹲,以小腿三頭肌有明顯拉伸感為準,堅持20~30 s后放松為1組,5組/次,1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2周,并于治療后隨訪12周。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12周后依據《徐振坤筋骨疾病診治精要》[5]中足底筋膜炎的相關評定標準評估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患者行走、站立、活動能力基本恢復正常,疼痛感消失;有效:行走、站立、活動能力有所好轉,疼痛癥狀改善;無效:患者行走、站立、活動能力、疼痛感無改善,甚至隨病程加重,疼痛感加強??傆行?率=顯效率+有效率。②采用彩色超聲多普勒診斷儀(日本東芝,型號:APLIO 500)測量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2~12周的足跟骨與筋膜結合處足底筋膜厚度,足底筋膜厚度越厚提示患者病情越嚴重。③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后12周通過美國足踝外科醫(yī)師學會評分系統(AOFAS)[6]對兩組患者足部的恢復情況進行評估,選取其中3項指標:足部疼痛(40分),功能和自主活動、支撐情況(10分),最大步行距離(5分),分數越高則說明患者足部恢復情況越好。④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后12周,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SAS)[7]、漢密爾頓抑郁量表(SDS)[7]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心理進行評估,兩項評分總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經K-S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數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相同時間點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不同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12周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足底筋膜厚度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2~12周觀察組患者的足底筋膜厚度均呈降低趨勢,且治療后各時間點觀察組顯著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足底筋膜厚度比較(±s , mm)
表2 兩組患者足底筋膜厚度比較(±s , mm)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后2周比,#P<0.05;與治療后4周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治療后2周 治療后4周治療后12周對照組 60 5.23±0.815.18±0.774.95±0.32* 4.88±0.29觀察組 60 5.24±0.75 4.84±0.35* 4.53±0.47*# 4.08±0.24*#△t值 0.070 3.114 5.722 16.46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AOFAS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12周,兩組患者的足部疼痛,功能和自主活動、支撐情況,以及最大步行距離評分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AOFAS評分比較(±s , 分)
表3 兩組患者AOFAS評分比較(±s ,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AOFAS:美國足踝外科醫(yī)師學會評分系統。
組別 例數足部疼痛 功能和自主活動、支撐情況 最大步行距離治療前 治療后12周 治療前 治療后12周 治療前 治療后12周對照組 60 21.56±6.52 24.26±4.54* 3.54±0.65 6.20±1.52* 1.28±0.31 3.05±0.12*觀察組 60 21.33±5.29 34.53±3.51* 3.55±0.61 8.39±0.24* 1.31±0.42 4.45±0.09*t值 0.212 13.862 0.087 11.024 0.445 72.29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心理狀況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12周,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心理狀況比較(±s , 分)
表4 兩組患者心理狀況比較(±s ,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SAS:漢密爾頓焦慮量表;SDS: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組別 例數 SAS評分 SDS評分治療前治療后12周 治療前治療后12周對照組 6044.78±3.2821.16±3.48*45.85±3.1920.19±3.25*觀察組 6043.99±3.2415.33±3.62*45.74±3.2212.51±3.07*t值 1.327 8.993 0.188 13.306 P值 >0.05 <0.05 >0.05 <0.05
當足跟部承受過大壓力時,足部生物力學平衡被破壞,跖腱膜承受的負荷超出生理負荷,則容易損傷足部功能,長期發(fā)展還會誘發(fā)各種炎癥疾病,導致足跟部組織纖維化、功能性退變等,進而發(fā)展為足底筋膜炎。若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跖筋膜將逐漸產生痙攣,造成受力點持續(xù)損傷,甚至引起筋膜、韌帶纖維撕裂,附著點骨骼鈣化、骨化等,逐漸形成骨刺,嚴重影響患者預后。臨床上經常使用保守治療對足底筋膜炎進行干預,其中體外沖擊波通過熱效應與機械效應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進而改善患者足部功能,具有較高的治療安全性,且操作簡便;但部分患者治療效果有限,盡管癥狀有所緩解,其并不能完全解決患者足部生物力學潛在的生理異常 問題[8]。
推拿手法主要通過反復按壓疼痛部位來軟化僵硬的足底筋膜,使疼痛部位放松,減小肌張力,在推拿的過程中可產生熱能,加快足部血液循環(huán),提升機體代謝速度,消除炎癥因素與致痛物質,緩解足底筋膜腫脹[9];拉伸訓練的實施則能夠促進肌肉彈性的恢復,合理平衡足底結構的肌張力,避免肌肉長期處于緊張的痙攣狀態(tài),有效促進踝關節(jié)淋巴組織與血流循環(huán),兩者聯合治療可快速控制機體的炎癥反應,消除增厚的足底筋膜纖維,提升患者足部功能[10]。本研究中,治療12周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2~12周觀察組患者的足底筋膜厚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推拿手法結合拉伸訓練對足底筋膜炎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且可降低足底筋膜厚度,促進疾病恢復。
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12周,觀察組患者的AOFA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推拿手法結合拉伸訓練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足部功能,并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分析其原因在于,推拿手法具有緩解痙攣、活血通絡的功效,治療過程中肌肉粘連與結締組織僵硬部位得到了充分活動,患者步行功能得到改善[11];而結合拉伸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腳趾的活動范圍和踝關節(jié)的彎曲程度,因此相較于單純的沖擊波治療,其通過督促患者進行自主訓練來改變機體病灶處周圍的化學介質,抑制疼痛信息的產生與傳遞,從而抑制神經末梢疼痛感,更快速地促進了機體康復,患者心理狀態(tài)也會隨疼痛的減輕而改善,負面情緒隨著治療效果的提升而緩解,所以該項聯合療法可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生活,達到理想的協同作用,最大化提升臨床 療效[12]。
綜上,推拿手法結合拉伸訓練對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效果顯著,不僅改善了患者的足部功能,還減輕了患肢的疼痛程度,緩解負面情緒,有助于患者盡快恢復健康,建議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