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逢陽
(甘肅省甘谷縣西關中學,甘肅甘谷 741200)
在素質教育的推動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以班級為單位加強了對學生的心理輔導,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了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能夠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現(xiàn)階段,中小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起步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體系。最初學校只針對少數(shù)具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展開相應的輔導工作,并且是由學校政教處或者專業(yè)的心理機構來進行,沒有很好地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需求。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應擔任矯正學生心理問題的職責,還需要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更好地為未來發(fā)展奠定基礎。在中小學班級輔導中,教師不應該僅僅關注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還需要關注班級整體的心理素質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現(xiàn)代學校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團體是個體的集合,是一個由個體構成的完整的系統(tǒng),個體之間彼此聯(lián)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團體的特征。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年齡、學習進度、文化水平基本一致,而且?guī)缀趺媾R著相同的學習問題和心理問題。學生們在進行交流時,通過分享自己的經驗、喜憂、成長問題等,能夠發(fā)現(xiàn)與其他人擁有極為相似的處境,從而有助于班級和諧關系的建立,同時能夠讓學生盡快融入群體之中,學會換位思考,更全面地考慮問題。由于團體的整體性較強,能夠對個體產生較大的支配力,通過團體的變化,能夠更加容易地使個體發(fā)生變化。通過加強班級的凝聚力建設,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班級的認同,從而提高輔導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學生的歸屬感也在班級中得到了體現(xiàn),通過參與更多的班級活動,學生加強了彼此之間的相互交流,能夠了解并認同他人的想法,使自己快速融入班集體中,真正成為班級的一部分,這對于班級輔導的順利展開具有積極的意義。班級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打造一個較為真實的社會情境,有助于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使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心理狀態(tài)得到積極改善。
1.教室氛圍創(chuàng)設。教室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主要場地,因此教師應該根據(jù)班級學生的成長情況和學習特點,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指導,打造具有班級特色、積極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例如,在教室的左側墻面打造“每周明星”欄目,學生可以通過展示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豐富自己的知識面等形式,成為班級的“學習小明星”,激勵其他學生努力學習,形成積極健康的競爭意識。在教室的右側墻面,教師可以打造“獨特的我”欄目,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如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等,并定期進行更換,讓全班同學的特長都能夠在積極和諧的班級展示中獲得進一步提升,以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與學習熱情。教室后方的黑板報上,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我的心情”欄目,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畫筆來表示自己的心情,方便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展開有針對性的班級輔導工作。三個欄目的相互配合,能夠進一步提升級班級輔導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打造和諧的班級環(huán)境。
2.師生和諧關系建立。首先,教師應該以身作則,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學生建立交流和溝通的渠道,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在班級中獲得教師的尊重、鼓勵,能夠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心理訴求,從而加強班級輔導的有效性。其次,教師可以在班級輔導中,引導學生與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的觀念,與他人共同努力,以獲得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擴充。學生通過與他人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在和諧的氛圍中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感染他人,從而提高整個班級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學習小組的方式,將學生劃分為以四人為單位的學習小組。在小組分配時,教師應該注意搭配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水平、個性發(fā)展和智力開發(fā)情況,使每個小組都能反映出整個班級的精神風貌,幫助學生在合作中不斷進步,并通過小組競爭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競爭意識。
1.教師團隊引導。在班級輔導中,教師只有具備積極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才能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當教師表現(xiàn)出積極自信、樂觀進取的狀態(tài)時,能夠充分感染學生的情緒,培養(yǎng)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心態(tài)。因此,教師應該不斷進行自我心態(tài)的調整,向學生傳達正能量。學校也應該積極加強對教師團隊的建設,幫助教師塑造健康的人格。學校還應邀請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幫助其他教師開展班級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制定班級輔導的正確心理健康目標,提供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動,為提高班級輔導的有效性提供幫助。
2.加強學生參與。為了實現(xiàn)有效的班級輔導,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班級交流活動中來,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讓學生在積極樂觀的班級活動中體會到愉悅和放松,使學生能夠獲得別人的尊重與認同,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中去。教師還應該根據(jù)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在班級輔導中制定相應的心理健康目標,加強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提高與他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同時改善學生的學習心理。教師可以通過每周的班會課,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記錄自己學習的新知識和進步的程度,并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獲得他人的鼓勵和贊揚,從而形成積極樂觀的學習心態(tài)和奮發(fā)進取的學習精神。
3.家庭共建。為進一步提高班級輔導的有效性,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要與家長共建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教師應該與家長多溝通交流,為和諧家庭的氛圍提出建議和對策,減少親子之間的隔閡,引導家長用全面和發(fā)展的眼光評價學生的進步與成長。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家長會和班級親子活動等機會,為家長提供一些切實有效的教育方法,為班級輔導效率的提升提供幫助。教師可以邀請一些優(yōu)秀學生家長講述自己的教育經驗,并與家長分享學生的心理變化,從而提高家長對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關注,讓家長成為班級輔導的重要推動力。
1.專門課程。專門課程指正式納入學校教學規(guī)劃的課程,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提高班級輔導的有效性,教師應該通過專業(yè)的心理知識指導、心理問題引導、心理品質培養(yǎng),建立起系統(tǒng)化的心理課程輔導。心理輔導課程包括多種形式,如情境重現(xiàn)、行為訓練、角色扮演等。其中,行為訓練可以加強學生對不良行為習慣的認知,使其形成正向的心理狀態(tài),并借助集體形式鍛煉學生的交往能力、思維能力和注意力等,讓學生在科學的指導下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助力班級輔導工作的順利開展。角色扮演可以讓學生觀摩人物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推測事情發(fā)展的方向,感悟其中蘊含的心理健康知識,達到班級輔導的基本目標。
2.學科教學。課堂教學是班級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師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能夠提高班級輔導的有效性。教師應該充分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和原理,對課堂內容進行設計,幫助學生以良好的心態(tài)應對學習難點,并創(chuàng)造性地尋找新方法處理自身的心理問題,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心態(tài),同時提高課堂的效率和班級輔導質量。教師應該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了解學生的智力水平和心理水平,并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訴求和心理訴求打造良好的教學內容,以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在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課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正確認識學習方法等。在進行學科輔導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始終堅持順應性、協(xié)同性和滲透性的原則,以便學生更好地適應輔導方式,從而達到提升學習效率的目標。
3.課后輔導。教師在學生的課后輔導中也可以通過多方面的心理健康輔導加強班級輔導的有效性,幫助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長與興趣愛好設置輔導的具體內容,通過游戲活動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有益的游戲活動能夠投射出參與者的內心活動,這種輔導方式與中小學生的年齡階段相適應,既能夠舒緩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便于教師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的班級輔導應該關注學生本身,結合學生的心理素質發(fā)展情況,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加強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工作。班級輔導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的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根據(jù)學生的心理變化和身心成長特點給予幫助,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潛能。同時教師也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并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盡可能減少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風險。班級輔導中,教師應始終堅持超前性和發(fā)展性的原則,不能一味使用補救方式解決已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應該加強對每個學生的管理,既從整體的高度實施班級輔導,又能切實關注到每個學生,以達到心理健康發(fā)展與心理健康問題預防的完美融合,從根源上杜絕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
教師在進行班級輔導時,應該在進行集體輔導的過程中,注重對個體學生的輔導。教師應該針對班級學生存在的類似的心理健康問題展開引導工作,在中學階段,學生共性的心理問題包括性別差異、學習壓力、考試焦慮、升學壓力、異性交往等,教師不應該回避這些問題,而應通過班會課、小組討論、團體活動、知識講座等各種形式,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訴求,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班級心理輔導的出發(fā)點和目標就是提高全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全班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在針對個別學生的特殊心理問題時,教師應該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關愛學生的成長,尤其是學習進度較慢、品行較差的學生,教師更應該采取樂觀、積極、熱情的態(tài)度,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幫助,并愿意在教師的指引下不斷完善自己,例如部分學生可能因為父母離異、早戀或者學習成績差等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此時教師可以通過一對一交流、交換心理日記、家訪等形式,幫助學生進行心理狀態(tài)的自我調節(jié),從而矯正不良心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當前班級輔導過程中,出現(xiàn)了“功利化”和“形式化”的現(xiàn)象,基于此,教師要始終恪守職業(yè)道德,并牢記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和規(guī)律,避免讓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更不能將班級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看作一種疾病,進行醫(yī)學化的診斷和治療,讓學生對心理健康輔導產生恐懼心理。否則,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下的班級輔導就無法起到幫助學生改善心理狀態(tài)的作用,還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
班級輔導工作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教師通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構建完善的人格,形成積極樂觀的學習態(tài)度和人生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打造和諧輕松的班級氛圍,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貢獻力量,為學生未來的深造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