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李雯睿
近年來,隨著我國民族聲樂專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演唱方法逐漸成熟科學,越來越多的民族聲樂學者開始重視如何通過聲樂演唱這種藝術形式來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一課題。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萌芽起于原始社會,特別要提到的是唐詩宋詞文化,對于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的發(fā)展來說,都是一份非常難得的寶貴文化財富。而古曲類聲樂作品,因其情致優(yōu)、意境美、聲韻雅,近年來逐漸受到民族聲樂學界的重視,各種形式的演繹也推動著這一課題研究不斷的深入。2018年,由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大型古詩詞歌曲傳唱節(jié)目《經(jīng)典詠流傳》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很多優(yōu)秀的聲樂作品也被大眾所了解并傳唱?,F(xiàn)如今,古曲演唱早已成為民族聲樂表演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對于它的學術研究也相繼被納入了各大音樂院校的科研創(chuàng)新課題中。大部分古曲難度不大,但要唱好它也并沒有那么容易,古曲不同于民歌和戲曲更不同于歌劇,想要唱好它,將其氣韻風度表現(xiàn)的細致傳神,絕不是單純的使用科學發(fā)聲方法來演唱就能達到的。學習演唱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我們所演唱的古曲是什么,有什么,怎么唱。這就包括對詩詞的大意的理解,對作者以及作者的經(jīng)歷的梳理,對詩詞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的分析,其次,還要從演唱的角度出發(fā),去捕捉不同種類的古曲所特有的音樂氣質和風格。
姜夔是南宋詞調第一人,字堯章,江西鄱陽人,是宋代著名的音樂家、文學家、書法家,在詩詞創(chuàng)作上,姜夔擁有非常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因此后世尊稱他為白石道人,又稱“姜白石”。除了文學造詣,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的藝術和思想上姜夔也有很高的水準,風格獨特,他是宋代唯一有傳世曲譜的詞調音樂家,《白石道人歌曲》是宋代唯一保存流傳至今的歌曲譜。
《白石道人歌曲》中收錄了14首饒歌鼓吹曲、琴歌《古怨》《越九歌》10首以及50余首詞調歌曲,其體裁包括令、引、慢各類作品,共運用到了3種記譜法?!对骄鸥琛芬月蓞巫肿V記載?!豆旁埂芬詼p字譜記載。17首詞調作品,均以俗字譜記載。宋代詞調歌曲留存至今的共計有2萬多首,但原曲譜留存至今的只有姜夔這17首。因此,《白石道人歌曲》在中國音樂史及文學史上都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從結構及內容上來看,在流傳的過程中,《白石道人歌曲》所常見的基本有兩種版本:
1.“四卷別集一卷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講版本),監(jiān)察御使許寶善家藏本《榆園叢刻本》(見圖1),有學者認為此版本與陸鐘輝本相同,可能是陸本的傳抄。
圖1
2.以張奕樞刻本為代表的”六卷別集一卷本”。(見圖2)
圖2
自度曲,即不依舊譜而自作的新曲,姜夔不僅能自己創(chuàng)作長短句和宋詞,又通曉樂律,可以自己創(chuàng)作出新的曲子。姜夔一共所創(chuàng)作了17首自度曲,當中有《醉吟商小品》與《霓裳中序第一》兩首是依曲填詞所成;《玉梅令》是為詩人范成大所作詞譜曲,剩余14首都是姜夔自己作詞譜曲而成。在這些作品中,姜夔非常擅長古音階、新音階、燕樂音階上的使用,其作用是將七聲音階中的變徵和變宮兩個變音表現(xiàn)出來。在曲式結構上喜歡常帶有大跳特點,擅用連續(xù)的音階進行和琶音。他的自度曲中,有14首作品的開頭寫有表明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動機的“序”,并且為了打破前人作品中“樂”對“詞”的約束,他的作品都是先作詞后譜曲,這就使得他的詞能夠不被束縛的來表達他的所思所想。姜夔也重視音律技巧,精心安排每首作品的旋律、結構、調式、轉調等方面,并且喜用七聲音階來凸顯4度音和7度音的獨特藝術魅力。
《鬲溪梅令》創(chuàng)作于公元1196年,是姜夔為歌詠梅花而作,詞中通過對梅花的歌詠抒發(fā)了他對合肥戀人的思念之情,以此達到借物抒情的效果。詞名中的“鬲溪梅”又稱“高溪梅”,意思是說看不見那被溪水所阻隔的梅花。通過詠梅的手法,把自己對合肥姐妹思念卻又思之不得的無奈心情表達的淋漓盡致。詞的開頭便運用了比喻手法將“好花”比喻成姜夔思念的合肥姐妹,將作者自己,也就是愛花之人比喻成“殢香人”?!袄唆贼浴敝傅氖敲坊ㄅ粤魈实南?,波光粼粼的樣子,姜夔將溪水想象成好花與惜花之人之間的阻隔之物,表達了作者的無可奈何。第二句中“又恐”一詞表達了姜夔對合肥姐妹想尋又無處可尋的傷感,而“玉鈿”本是指漂亮的首飾,在這里,卻被暗喻成作者心里思念的美人。第三句詞中的“夢”字就突出表現(xiàn)一切美好都是在姜夔的想象和夢幻之中,回憶從前與合肥姐妹泛舟湖上,現(xiàn)在只能在夢中得以實現(xiàn)的感嘆,“小橫陳”,“小”有作“水”記錄的版本,但更多學者認為“小”字更能體現(xiàn)美人斜倚舟中的姿態(tài),形容想像中的美人斜靠在船中央,而不是用來描寫水。第四句“盈盈”一詞本是用來形容梅花的美麗風姿,在這比喻了美人的容貌,有一語雙關之意。而“漫”通常是漫長的意思,在這句詞中表達了姜夔尋人不得的漫漫失落與無奈。
“俗字譜”與”工尺譜”屬于同源記譜法。宋代俗字譜是其前期公尺譜的減字,即把以正體譜字“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等作為樂譜音高記譜的形式稱為“工尺譜”,以“ム、マ、—、り”等正體譜字的半字(或者減字、草書)作為樂譜音高的記譜形式稱為“俗字譜”。
《白石道人歌曲》17首詞調歌曲所用到的基本譜字有10個,從譜字形狀上看,可以認定俗字譜所用的10個譜字是工尺譜的減字,與公尺譜的對照(見圖3)。
圖3
除了以上10個基本譜字,俗字譜中還出現(xiàn)了以下8個符號(見圖4)。
圖4
《鬲溪梅令》是一首雙調,分為結構不同的上下兩片,運用了換頭的曲式手法。從旋律來看,第二小節(jié)先有一個下行四度,從g到d的跳進,然后又從d到f做了一個上三度的跳進進行;而從第11小節(jié)開始便進行了兩次跳進,分別是從g到b的三度跳進和c到e的三度跳進,在這兩個跳進中還出現(xiàn)了b到c的級進。姜夔的自度曲在如今的曲式結構中多表示為A+A’的形式,《鬲溪梅令》即帶再現(xiàn)的單二部曲式,二級結構可為a+b+a’+b,在曲譜中1-7小節(jié)為a,8-12小節(jié)為b,13-18小節(jié)為a’,19-23小節(jié)為b。
《鬲溪梅令》中調性音階為:g-a-b-d-c-d-e-f-g,宮音為b,在音階中出現(xiàn)了兩個偏音,即變宮音6和變徵音3,第一個音為g,因此它的調性為G羽雅樂七聲調式。該曲上下兩均,共四均,詞里的“浪粼粼”與“小橫陳”對應結束,“粼”和“陳”它們對應的音為d,“玉鈿何處尋”和“翠禽啼一春”中的“尋”和“春”對應結束,而對應的音為主音g,落音正好是穩(wěn)定音級主音g和五度音d上面。
《鬲溪梅令》的音域在小字一組的d到小字二組的e之間,這首作品旋律線有兩種,1-3小節(jié)、9-11小節(jié)、19-22小節(jié)的環(huán)繞型旋律和6-8小節(jié)、16-18小節(jié)的大山型旋律。在該曲的上片旋律第一句,運用的多是二度級進,中間加入gl到b、d到f的三度跳進,兩個四度的大跳,如:g往下到d、g往上到d。如下譜:
這首作品的氣口應按照標點符號來進行,因為曲子較短,所以一開始就需要規(guī)劃好氣息。這首作品有自己的強弱規(guī)律,按照強弱規(guī)律控制氣息的用量。在“木蘭雙槳夢中云”一句中,時值較長,特別是最后三個字氣息需要穩(wěn)定和控制,演唱者必須有較好的控制能力才能將聲音由弱到強并富有情感的表達出來。
歌唱與說話不一樣,在我們平時說話的時候,只要清楚正確就行,沒什么太大的要求,而歌唱的時候,不僅要清晰準確,對于咬字方面都需要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包含字頭、字尾和歸韻方面,也就是要做到字正腔圓即可。字的歸韻主要是歸于“a、e、i、o、u”這五個元音上,在這首作品中,“花”歸到“a”,“何”歸到“e”,“粼”歸到“i”,“恐”歸到“o”,“處”歸到“u”“小”歸到“o”,“下”歸到“a”,“翠”歸到“i”。在這首詞中,我們也需要注意前、后鼻音的區(qū)分,比如:“香”“浪”“恐”“風”“成”“雙槳”“夢中”“橫”“向”“盈盈”這幾個就是后鼻音,在歌唱的時候口腔空間應該打開的更大,位置也應該掛的更高。在這首作品中,除了歸韻以外,我們還要注意聲調的問題,比如:“蔭”字是第一聲,“人”“陳”“粼粼”“盈盈”是第二聲,“好”是第三聲,“去”“下”是第四聲,這些音在演唱時只需要加入倚音裝飾音便可以更好的發(fā)聲,從而為古曲增添了韻味。
這首作品按照我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而言,則是一板三眼,用拍子表示即四四拍,速度比較緩慢,在“小橫陳”上也可以做一些延長,用來抒情。在歌唱中,聲音的強弱變化也可與情緒變化同步表達,比如:“小溪”“月光”“清風”則是表達自然中的美景,聲音和緩平穩(wěn),對于整首曲子而言,力度處在中強的位置,用來低聲傾訴就好。
在這首作品中,演唱時如何做到貼合意境是我們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在這首詞中,我們有了解并感受到姜夔對合肥姐妹的思念之情,在詞中我們了解到姜夔在夢中幻想與合肥姐妹泛舟湖上的情景,但越是幻想就越是與現(xiàn)實相對應,正是現(xiàn)實中無處可尋,所以才在夢中如此幻想,由此也表達了姜夔對合肥姐妹無處可尋、求而不得的悲傷情感,所以,當我們在演唱這首作品的時候,我們應該將夢幻中的朦朧意境表現(xiàn)出來,并且將姜夔的遺憾心情表達出來。
“姜夔的詞里有兩種感情,除了對愛情的懷念,就是對國事的感慨”。他創(chuàng)作的17首自度曲的主題,也都是由這兩種情感線條所組成的。加上自己的懷才不遇,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悲切和無法與人訴說的無奈之情,只能用比擬的手法表達出來。通過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姜夔在這17首作品中對去聲字的使用十分頻繁。據(jù)《白石道人歌曲通考》書中記載,92%的去聲字都和上行旋律相配。而且姜夔在音律上十分重視平仄的規(guī)律,并且對于音樂性非常講究,他深知詞曲搭配的重要性,在前人的基礎上,17首自度曲作品的詞與曲的結合無不體現(xiàn)他對情感的表現(xiàn)和對音樂的精致審美。綜上所述,在學習演唱他這17首作品時,首先要對作品本身內容及他所表達的情感進行細致的分析,并且需要注意作品咬字的平仄規(guī)律,特別是要著重強調去聲字的重要性,另外在演唱中要注意表現(xiàn)作者對音樂性的重視,不能因為字詞的斷句影響了音樂的完整性。
自度曲是姜夔抒發(fā)情感的一個文學載體。無論是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還是對國家動蕩的憂慮之情,都是他作品的主要創(chuàng)作背景。本文以姜夔的《鬲溪梅令》為例,進行了創(chuàng)作和演唱特點的探究和分析,了解到作者的寫作意圖。希望通過詞意分析,使演唱者在演唱該作品時能夠更加明確作者的情緒變化,更好地闡述作品的意境。在當今社會,音樂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對歌唱技巧的研究也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在眾多中國古曲聲樂作品中,姜夔的自度曲別具一格,在南宋時期獨樹一幟,具有很大的藝術價值,學習如何更好地用歌唱來表達這些作品,不僅能讓更多歌唱愛好者了解中國古曲聲樂作品的獨有特色,更能推動東方詩詞文明的傳播和發(fā)展,挖掘中國古代的文化內涵,堅定中國的文化自信,為更多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愛好者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