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劉琦瑤 伍昌友
齊齊哈爾位于我國東北地區(qū),這里是丹頂鶴的故鄉(xiāng),古稱為卜奎城。這里不僅有昂昂溪文化和工業(yè)文明,更有著極具豐富歷史文化的建筑。在這眾多豐富的歷史文化中,建筑本就是一種講述文化的形式,同時作為歷史長河變遷中的見證載體,更加提供了最直接的參照,卜奎清真寺便是這其中瑰寶之一。
卜奎清真寺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建華區(qū),“卜奎”和“齊齊哈爾”均為達斡爾語。這座古老的清代宮殿式清真寺建筑雖歷經(jīng)了300多年,但建筑主體和內外裝飾都保存完好。其建筑風格將伊斯蘭教建筑風格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融合,形成具有中國建筑特點的清真寺建筑。
卜奎清真寺由東寺、西寺、女寺三部分組成,在《齊齊哈爾清真義地遷移始末記》中記載,東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成,起初僅僅是三間草房,隨后于嘉慶年間在原有的基礎上經(jīng)歷了多次的擴建和修繕后成了現(xiàn)在規(guī)模。西寺最初于咸豐二年(1852年)建成,在不斷的發(fā)展歷程中,建筑逐漸向東側擴建,進而修建了專供穆斯林女性單獨的禮拜場所清真女寺。2006年“卜奎清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伊斯蘭教建筑的建造基本使用磚石材料,通過穹頂和拱券達到突出主體的中心構圖形式,而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結構是以群體性建筑為重。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后,清真寺的建造也從傳統(tǒng)技術逐漸向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建造技術轉變,在適應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同時保留伊斯蘭教建筑的建造原則。卜奎清真寺作為清代宮殿式建筑在建筑布局、空間處理、建筑裝飾上都打破了原有的伊斯蘭教建筑風格,將中國傳統(tǒng)的木構架結構和具有地域性的材料、裝飾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獨特的中國伊斯蘭教建筑,形成典雅、莊重、獨特的藝術風貌。
卜奎清真寺的東寺西寺的院落布局差別不大,東寺的屋宇式大門為三開間的硬山式結構,寺院中的建筑類型豐富,其中包含禮拜殿、窯殿、對廳、講堂等構成和諧的整體。東西寺都是以庭院為中心將院落圍合采用合院式的布局,這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主要特征,同時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思想文化傳統(tǒng)在建筑上的體現(xiàn),更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重要文化內涵。此外,在大多數(shù)清真寺建筑中,會有一條東西向的中軸線在主院落中,卜奎清真寺作為宮殿式建筑更加強調中軸線,但不同的是卜奎清真寺在建造時就呈現(xiàn)出非對稱性的建筑形式。在卜奎清真寺東寺中,禮拜殿和對廳雖處于軸線的東西兩端,但對廳加設的兩個耳房使布局結構形成了非對性的結構,此外大門和講堂的布局在對稱位置上也相差得甚遠。因此在平面布局上卜奎清真寺的建筑雖然沿軸線作對稱布置,卻不具備對稱的形式。
圖1 卜奎清真寺東寺(拍攝者:李兆平)
圖2 卜奎清真寺平面圖(作者自繪)
圖3 、4卜奎清真寺東寺禮拜殿及窯殿(拍攝者:李兆平)
禮拜殿作為清真寺中的重要建筑,它的建筑風格影響著整個寺廟的建筑風格,也反映出當?shù)啬滤沽值慕?jīng)濟實力和地位。卷棚、大殿、窯殿構成清真寺主體建筑。禮拜殿的大門在東方,大殿平面呈“凸”字形,屋頂為“抱廈式勾連搭”結構。這樣的結構是因為禮拜殿作為穆斯林們朝拜聆聽講解經(jīng)文的重要建筑,它需要更大的面積和空間,彌補了傳統(tǒng)的木構結構建筑的面積不足,“勾連搭”的屋頂形式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將多個建筑單體合成的禮拜殿,建筑內部空間更加寬闊。
禮拜殿正門上方懸掛著“太斯米(贊主詞)”的橫匾。大殿前的卷棚是一座五開間的歇山磚木結構,東面的敞開空間處理,西面設置兩扇門,南北由木板圍合,與大殿的禮拜空間區(qū)別開形成層次分明的入口空間。大殿在卷棚的西側,由兩棟五開間的硬山式建筑組合而成。
在進深較大的大殿西側還有一處單開間單進深的空間,這就是窯殿的所在之處,也是卜奎清真寺建筑點睛之處,窯殿是極神圣之所,一般不作使用,它采用出檐方形三層高的建筑,自下向上逐層收分。第一層是具有裝飾性的“米哈拉布”(壁龕),這是清真寺建筑內部重要的一部分,人們把它看作為精神世界的入口。第二層是雕刻著阿拉伯文字多種圖形組成的圖案。第三層在飛檐下面有一處匾額磚雕。窯殿的頂部為黃銅制成的六尺高蓮花托葫蘆,葫蘆的頂尖處為二尺高的月牙,這是卜奎寺最為經(jīng)典的特征標志。
卜奎清真寺中的建筑類型豐富,使用功能不言而喻更是靈活多變。卜奎寺東西寺的對廳都在它庭院的東側與禮拜殿相對,對廳都采用“一正一耳”的布局形式。正房是硬山式建筑帶有前廊,耳房在其南側。雖然使用的功能性不強,但是所處在院落布局中的空間位置不容忽視;由于穆斯林教規(guī)定在禮拜前需要用清潔的水進行大小凈,因此寺內一般都設有沐浴室的空間。不僅如此,寺內還需設有阿訇休息室和教長室,同時卜奎清真寺中還單獨提供女穆斯林使用的禮拜場所。
在卜奎清真寺中,宗教對建筑的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平面布局和建筑用途等方面,更能展現(xiàn)清真寺韻味的便是寺內外精美的裝飾藝術。卜奎清真寺將伊斯蘭教建筑裝飾風格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裝飾手法相融合,建筑外觀大氣雄偉、細部裝飾精雕細琢。卜奎清真寺建筑中精美的石雕、內部繁復的木雕配以細膩絢爛的彩繪,肅穆莊重、自然嚴謹又不失親切。利用建筑裝飾將卜奎清真寺的神圣、華麗表達出藝術性的同時,借此烘托出濃郁的伊斯蘭教氣息。
清真寺建筑中通過木雕的技法來強調裝飾藝術的主題和內容,通過圓雕、透雕、浮雕等工藝手法,使建筑裝飾部件作品栩栩如生。同樣木雕作為卜奎清真寺主要的建筑裝飾之一,將中國傳統(tǒng)雕刻藝術與伊斯蘭教藝術特色融匯成型。因木材這一材料的取料便捷,且容易加工,因此木雕成為卜奎清真寺建筑中最基本的裝飾形式。在吸收中國傳統(tǒng)藝術風格的基礎上,呈現(xiàn)出表現(xiàn)形式豐富的木雕作品,大到建筑形制,小到裝飾細節(jié)。
寺中木雕多用于梁架、斗拱、雀替、楣子、枋、槅扇門等處,通過幾何紋、植物紋等寓意吉祥的圖案加以裝飾,采用層次豐富的透雕、立體的浮雕組合形成構圖優(yōu)美、造型多變、雕工精巧,精細地雕刻在滿足了觀賞的同時也兼具實用性。如卜奎清真寺東寺中抹角梁的下方設置一圈倒掛楣子,不僅帶有花牙子,還使用幾何圖案在邊框處裝飾,這一裝飾形式采用透雕的形式豐富建筑裝飾,圖案以花卉為主,卷草、云紋等為輔助,形成更具特色的裝飾內容;在東寺禮拜殿的正門處設有20扇活頁木門,木門的雕刻與門的整體構圖比例考究,使得整體疏密有致、節(jié)奏關系和諧,與其他部件形成有生命、有活力的整體結構;禮拜殿活頁門的木雕部分由上下的絳環(huán)板和裙板組成,絳環(huán)板的圖案由幾何紋襯托花果、器具、卷草的精致浮雕,簡潔美觀。20扇門裙板處的回紋邊框加以各不相同的四季花草、花瓶,這些圖案配以不同形式的云紋和水波紋,千姿百態(tài)的組合造型成為日常與人接觸最密切的重要裝飾;大殿內的透雕雀替紋飾由木蘭花、梅花和卷草組合而成。由于木材保存時間久且不易損壞,加以精細的雕刻表現(xiàn)出豐富的內容,給室內裝飾添彩。窗的主要功能是采光,同時作為裝飾功能。其在木結構中屬于比較重要的部件,但由于特殊的結構,裝飾也存在局限。為了使窗更具有觀賞和裝飾價值,在窗戶的形狀上也可以體現(xiàn)裝飾作用。這些造型結構嚴謹、做工精細的木雕作品不僅是伊斯蘭教藝術的延續(xù),保存完整更是為研究非物質遺產(chǎn)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表1 建筑裝飾表現(xiàn)手法及題材(作者自繪)
圖5 、6卜奎清真寺東寺禮拜殿內掛落及殿外活頁門(作者拍攝)
圖7 、8、9東寺建筑外部磚雕(作者拍攝)
圖10 、11東寺建筑外部磚雕(拍攝者:郭家)
圖12 、13東寺石雕(作者拍攝)
卜奎清真寺也使用磚雕這一裝飾形式作為建筑裝飾,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清真寺裝飾藝術,在造型上有幾何紋、植物紋、文字紋等。題材也十分豐富,有花卉、草木、動物、器物等。作為卜奎清真寺裝飾藝術的磚雕,其中還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歲寒三友”“四君子”(梅、蘭、竹、菊)等題材。作品主要呈現(xiàn)在屋檐、屋脊、山墻、脊獸、懸魚、山花、窗楣等處;在青磚這種質樸的材料上雕琢上各式的古樸簡潔紋樣,使建筑別具特色。卜奎清真寺的磚雕藝術精妙絕倫,這不僅僅體現(xiàn)在它保存得完整,更體現(xiàn)在雕琢得精細優(yōu)美,將材料的天然質感完美展現(xiàn),又不失藝術氣息。
大殿屋脊上用青磚雕刻的脊獸,位于下端的垂獸和戧獸之間裝飾著三到五個不等的小跑,天然古樸的造型,極具地域性。正殿山墻頂角上的雕刻著的鏤刻懸魚,即使在不顯眼的建筑細節(jié)上也給人賞心悅目的視覺感;在禮拜殿大殿的北山墻上的窗楣突出墻表,斗拱和椽均由青磚雕刻而成,兩旁的落柱也精致雕琢,使建筑外觀起伏變化錯落,本就樸素的墻面散發(fā)著光彩;東寺窯殿的三層塔式建筑,每一層都有磚雕雀替、掛落和斗拱。下方都分布著精美的磚雕器具,有如意、寶瓶、護板等。在窯殿的山墻上采用了許多幾何形進行裝飾,有菱形、回紋、圓形等。這些圖案有的獨立組合,有的多種圖形組合,這樣的紋飾起到了烘托其他裝飾圖案的作用。建筑外墻以及窯殿的墻面上還裝飾著造型各異的阿拉伯文字,它的內容大多為《古蘭經(jīng)》的內容。植物紋樣是磚雕中不可缺少的紋飾在卜奎清真寺中多出現(xiàn)在墀頭和窯殿外墻中,有松竹梅的歲寒三友、吉祥富貴的牡丹、多子多福家族興旺的石榴葡萄、蜿蜒的卷草等,它們不僅裝飾著建筑,同時塑造著更多樣的藝術風格,體現(xiàn)出不同地區(qū)特有的文化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動物紋樣賦予了濃厚的精神內涵主要是代表吉祥的神獸,例如龍、麒麟、蝙蝠、仙桃、鶴等。器物紋樣采用浮雕的手法,造型儒雅。在卜奎清真寺中包括博古紋、四藝紋、暗八仙紋等。還有四意圖為琴瑟、棋盤、書籍和畫卷,這樣的紋飾多在建筑的拐角處。
石雕藝術與建筑本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卜奎清真寺中使用石雕作品來輔助表現(xiàn)建筑的藝術感,通過石雕多樣化的裝飾表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意蘊文化,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同時追求藝術的美觀性和精神性。石雕裝飾以石塊為原材料,利用工具將石塊雕刻成各種造型的藝術品,石雕作品不僅對技法技巧上有要求,對材料的品質選擇上也有一定的規(guī)范。與木雕、磚雕相比,石雕的制作技術不如前兩者復雜,在卜奎清真寺中的作品也比前兩者要少些,它們被用作于壓面石、角柱石、柱礎石和石鼓等。在東寺的大門處設有一對抱鼓石,它位于宅門門軸的下方,承托著門扇,為了使門可以轉動開合,結構分為三層。第一層為石鼓內側有雕花,雕刻花卉為陽刻手法,圖案雕刻有力,生動形象。第二層小型底座鋪有錦,造型優(yōu)美。第三層為底座,造型簡潔大方凹凸有致,簡約而不簡單。
圖10 東寺禮拜殿內(拍攝者:李兆平)
圖11 東寺窯殿墻壁(作者拍攝)
作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重要裝飾形式之一的彩繪,這種兼具實用和藝術的裝飾形式成為中國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卜奎清真寺建筑的木質結構,因此相應配有彩繪裝飾,其多繪制于梁、枋、門窗、斗拱、天花等處。最初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彩繪的作用是為保護建筑木質構件,其后逐漸延伸出對于建筑物的裝飾功能,在延長木構件的使用壽命的同時兼具美觀性。在遵循伊斯蘭教建筑基本色調的同時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裝飾的色彩,整體色調傾向暖色。這些彩繪作品多以綠色、白色填充,配以金色勾邊,雖然經(jīng)歷了幾百年的風華,但展現(xiàn)的花卉、幾何圖案仍清晰明了。伊斯蘭教建筑的彩繪裝飾元素以及何紋、植物紋和阿拉伯文為主,因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純粹的幾何紋樣漸漸地增添了中國韻味,紋樣也更加的多樣化,中國的吉祥圖案的裝飾紋樣也被吸收其中。比如東寺禮拜殿內雀替“纏枝蓮”寓意吉祥,梁、柱的彩繪除了常見的須草紋,還有云紋等團;在卜奎清真寺的枋和檁處以旋子彩畫作為裝飾,在彩畫中常以勾絲咬、一整二破的形式出現(xiàn),同時繪制于找頭和燕尾中;除此之外,卜奎清真寺中還會用彩繪來裝飾墻壁,在東寺窯殿的米哈拉布以彩繪裝飾,梁枋配以五彩圖案,柱子和大門使用紅色與之形成對比,為建筑提供了更加生動、直觀的感染力。
表2 彩繪顏色的具體、抽象內涵(作者自繪)
卜奎清真寺無論是在建筑外部的布局上還是在建筑內部的裝飾上,都具有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特色。其建筑布局以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主要特征院落式布局構成,這一種藝術處理手法更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重要文化內涵。同時木雕、磚雕、石雕、彩繪作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裝飾的常用形式在卜奎清真寺中大量采用,形式多樣,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在匾額楹聯(lián)的內容上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融合,生動直接地反映了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情況。裝飾題材上大量采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富有吉祥寓意的紋飾圖案。在卜奎清真寺的建筑裝飾藝術,無論是在形式內容還是表現(xiàn)技法等處,都顯示出了中國化的特點。
在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后,清真寺作為穆斯林審美的代表建筑,體現(xiàn)出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與伊斯蘭教建筑碰撞后的融合產(chǎn)物,說明其中的建筑裝飾具有美的形成構成要素,更代表著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作為歷史遺存即是伊斯蘭教建筑在中國歷程的藝術體現(xiàn),更為當代清真寺建筑的建造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