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進,史倩穎,劉艷軍
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價值與路徑
周先進a,史倩穎a,劉艷軍b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 a.教育學院;b.馬克思主義學院/袁隆平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12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弘揚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就是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在長期的雜交水稻研究過程中所形成的胸懷祖國、心系天下的大愛精神,不畏艱難、勇攀高峰的創(chuàng)新精神,惟實懷真、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jié)協(xié)作的協(xié)同精神。新的時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全面提煉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所蘊含的內(nèi)涵和價值,通過學習宣傳活動,推進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與高校課程思政的知識耦合和“第二課堂”同頻共振,對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培養(yǎng)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強化大學生責任擔當、形塑大學生健全人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意義。
袁隆平;科學家精神;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長沙與世長辭。袁隆平院士為了“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在解決中國人的溫飽問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促進世界糧食增產(chǎn)上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我們對袁隆平同志最好的紀念,就是學習他以“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范”①。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是對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的高度精練、概括和評價。但學界真正研究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的文獻并不多,且均未提及課程思政這一獨特視角。鑒此,筆者試圖以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這一路徑,著重探討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的內(nèi)涵特征、價值意蘊,希望對同行進一步研究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價值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1]。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diào)研時強調(diào):“要弘揚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②。為深入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學家和科學家精神高度認可和肯定的要求,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的意見》③,對科學家精神作出了明確界定,即愛國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協(xié)同精神和育人精神。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是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在長期的雜交水稻研究中所體現(xiàn)的意志品質(zhì)和價值追求。歸納起來,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愛精神的基礎為愛國主義,即胸懷祖國、心系天下,這是所有科技工作者應具備的精神品質(zhì)。大愛精神是催人奮進的不竭動力,體現(xiàn)為一種擔當精神,即舍家為國、擔當歷史使命?!翱茖W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盵2]袁隆平院士作為一位世界知名科學家,他始終心系祖國和人民。因自己童年時的經(jīng)歷,知道民族的屈辱和苦難。從西南農(nóng)學院畢業(yè)之后,便決心投入到祖國的基層建設中,毅然來到了當時極度偏遠的湖南安江農(nóng)校從事農(nóng)科專業(yè)教學工作,并在此與雜交水稻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發(fā)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院士的畢生追求,為實現(xiàn)這一宏愿,袁隆平院士長期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希望“中國種子”走出國門,使全世界人民因“中國種子”而擺脫饑餓的境況。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④,20世紀80年代至今,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為八十多個發(fā)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方面的專業(yè)技術人才。目前,東南亞、非洲等地區(qū)已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基本實現(xiàn)了他要讓“全世界人民吃飽飯”的偉大夢想和大愛精神。
科學研究最本質(zhì)的特點就是創(chuàng)新,不畏艱難、敢為人先、勇攀高峰是科學研究最本質(zhì)的特征。創(chuàng)新精神引領科技工作者的創(chuàng)新行動、啟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并支撐其創(chuàng)新實踐,使其在實踐過程中練就不怕失敗、不畏艱難、勇于攀登的意志品質(zhì)。創(chuàng)新精神一方面在于執(zhí)著的探索;一方面在于鍥而不舍的奮斗,在奮斗的過程中展現(xiàn)超常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對雜交水稻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最好詮釋。在雜交水稻的研究過程中可以說是雄關漫道、困難重重,但袁隆平院士從未退卻,反而越挫越勇。1968年,當袁隆平從14萬株稻穗中發(fā)現(xiàn)6棵水稻雄性不育株并將其培育成700多株時,試驗田卻被人為惡意破壞,田里的禾苗被拔得精光。但他毫不氣餒,繼續(xù)潛心研究?!叭捣ā彪s交水稻育種技術研究成功之后,袁隆平帶領他的團隊又開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研究。但因自然因素使得全國“兩系法”雜交水稻育種失敗。一時間,水稻育種科研成果被質(zhì)疑。但是這些質(zhì)疑、挫折不但沒有將袁隆平擊倒,反而使其越戰(zhàn)越勇。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說:“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我這是在探索,跌跤就跌跤,我爬起來再干,就是了。”袁隆平院士敢于質(zhì)疑權(quán)威理論,提出新理論,開辟了新的領域,探尋新的路徑,實現(xiàn)雜交水稻育種技術零的突破,這是其對雜交水稻育種技術最杰出的貢獻。一路的艱難探索,充分彰顯了袁隆平不畏艱難、勇攀高峰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鍥而不舍的執(zhí)著追求。
惟實懷真、嚴謹治學是科技工作者永恒的價值追求。它既要求科技工作者必須有追求真理的執(zhí)著信念、誠實守信的學術道德,也要求科技工作者必須具有堅定執(zhí)著的科學態(tài)度和鍥而不舍的進取精神。同時,又要具有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作風。惟實懷真、嚴謹治學就是要求科技工作者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大膽假設、敢于質(zhì)疑、挑戰(zhàn)權(quán)威、理性批判并仔細求證。袁隆平院士不迷信書本,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他沖破經(jīng)典遺傳學理論的束縛,在國內(nèi)率先開展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研究,從選種育種到三系配套成功,袁隆平院士的科學研究歷時十年之久?!叭捣ā背晒χ?,袁隆平院士并未就此停止科研探索的步伐,而是更加潛心鉆研。在袁隆平的心目中始終堅持一個信條,即“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是取得成功的秘訣。因此,他終其一生,孜孜不倦地鉆研雜交水稻,希望用“一粒好種子”拯救“一個世界”,用雜交水稻的高產(chǎn)救活全世界挨餓的人民。
奉獻精神是指人們對自己所追求的事業(yè)全身心地投入,不求回報的一種品質(zhì),其基礎為淡泊名利,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3]。這種道德情操砥礪人們奮發(fā)圖強、積極進取。袁隆平院士一生淡泊名利,他始終抱定金錢、權(quán)利、物質(zhì)、名譽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祖國和人民永存心底的態(tài)度。袁隆平院士日常穿著都是三五十元一件的格子衫,使用的都是兩三元一支的簽字筆,一部計算器跟隨著他幾十年,見證了他超高產(chǎn)雜交水稻成功的夢想,但他卻將自己的獎金全部投入到自己所鐘愛的雜交水稻研究之中。正是袁隆平院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促使其更加潛心研究雜交水稻。袁隆平院士每次領獎回來,都會把榮譽、掌聲歸零,再次走入試驗田,全身心地投入到雜交水稻的研究當中,不斷攻克難關、刷新自己的紀錄。
協(xié)同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必備的精神品質(zhì),凸顯的是精誠合作。合作是開展科學研究的必然選擇,而國家的利益與科技工作者內(nèi)在的價值追求,是助推科技工作者走向融合的關鍵。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將他們發(fā)現(xiàn)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發(fā)給全國三十多個科研單位,加快了雜交水稻育種攻關的步伐,使三系配套研究目標得以很快地實現(xiàn)。同時,協(xié)同精神還需要團隊精神。團隊精神是開展合作的基礎,良好的團隊文化有助于激發(fā)成員的科研熱情,使其自覺融入并為團隊貢獻自己的力量,成員在團隊中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劣,取長補短,提升能力。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在雜交水稻的研究過程中不畏艱難、團結(jié)協(xié)作、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精神將協(xié)同精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將袁隆平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對于補足大學生的“精神之鈣”,為大學生扣牢人生“第一粒扣子”,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的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4]高校課程教學的核心目的和價值是培育學生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個人最為核心的價值觀,也是一個人思想的總開關,對一個人的思想言行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袁隆平院士為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殫精竭慮,一輩子躬耕田野,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其精神品質(zhì)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價值,對滋養(yǎng)大學生的心靈,塑造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袁隆平院士在立志、選擇科研方向等方面,始終以人民的需要為己任,并為此而不懈奮斗。以袁隆平院士所展現(xiàn)的崇高精神風貌感染、鼓舞廣大學生,引導大學生從袁隆平的精神品質(zhì)中吸取營養(yǎng),涵養(yǎng)自己的底氣,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在人生成長過程中始終以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為己任,將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lián)系,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拼搏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個體對國家前途命運的強烈認同并自覺承擔起維護家庭和國家的責任[5]。培養(yǎng)大學生家國情懷的首要任務是強化其愛國意識。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有利于強化大學生的愛國意識。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蘊含著濃厚的以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鮮活的素材。同時,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還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凝聚中國力量。袁隆平院士“稻田里的愛國情”經(jīng)過長期的積淀已深深地融入中國人的精神骨髓,為全國人民所認同。以課程思政為抓手,以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為紐帶,厚植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激發(fā)大學生的責任擔當,促推大學生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jié)合,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集聚起中國力量、中國智慧,切實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精神成人”的任務[6],高校課程思政有效傳承和弘揚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具有精神成人的價值和作用。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汲取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將其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對于傳承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提振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一是有助于提升大學生文化認同?!拔幕鳛橐粋€民族前進的價值導航,承載著這個民族發(fā)展的歷史基因與時代基因”[7]。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精神瑰寶,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袁隆平院士讓世界人民遠離饑餓的理想追求,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民本思想和當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思想一脈相承,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質(zhì)和時代特征,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鮮明的體現(xiàn)。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自覺挖掘和闡釋其內(nèi)涵、特質(zhì)以及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聯(lián)系,對于強化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引導、規(guī)束、形塑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十分必要。二是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文化自信。袁隆平院士從小經(jīng)歷民族危難,立志改變外辱內(nèi)欺的境況。他選擇學農(nóng),畢業(yè)后長期扎根偏遠山區(qū)從事農(nóng)科教育教學,不遺余力從事雜交水稻技術研究,想用自己的努力來換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對于引領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主動承擔并自覺傳承、踐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價值。
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是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基本任務和迫切要求,將袁隆平的責任擔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有利于高?!傲⒌聵淙恕备救蝿盏穆鋵崱⒙涞?。一是有利于激發(fā)大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明確指出,生逢盛世,青年更當有為。新時代為當代大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物質(zhì)財富和生活環(huán)境,給予了更廣闊的舞臺和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有助于引導大學生牢記初心使命,激發(fā)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新時代的大舞臺上抓住每一次人生出彩的機會,努力成長為對國家民族有為的時代新人。二是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培養(yǎng)大學生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用袁隆平切實感受、親身經(jīng)歷引導大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在實踐中不斷磨煉意志品質(zhì)。三是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斗爭本領。新時代大學生敢于擔當既是不畏艱難、不斷奮斗的迫切需要,也是朝著“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的需要。新時代大學生應學習袁隆平院士扎根祖國大地,不斷奉獻的精神,不斷增強學習的緊迫感,勤學習、多實踐,不斷增強斗爭本領。
袁隆平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痹∑降目茖W家精神是高校課程思政鮮活生動的教育資源,將其有效融入課程思政,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專業(yè)上成長”,更有利于學生在精神的滋養(yǎng)中提高自身道德素質(zhì),在“思想上成才”,在求真、求實的過程中不斷向善、臻美,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歷史使命的時代新人。求真是知的過程,是科學研究的價值旨歸。袁隆平科學家精神蘊含著濃厚的追求真理、懷疑批判、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精神品質(zhì),將其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可以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并在此基礎上掌握科學的規(guī)律和方法,提高實際應用能力,培育大學生的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等。求實是科學研究的行動所在??茖W研究的過程離不開具體的實踐活動,也即“行”。雜交水稻的研究是在長期不斷的求實、求證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說:“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下田?!睂⒃∑降目茖W家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就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真理、理解真理、掌握真理、追求真理、實踐真理、檢驗真理,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檢驗、完善。向善是一個人格特質(zhì),即道德情操,不僅包括個體的道德品質(zhì),還包括“科學共同體集體的責任”[8],這種品質(zhì)使得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主動擔負起國家、社會和民族的責任。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將個人的成長發(fā)展融入祖國的發(fā)展、建設之中。臻美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動力來源??茖W研究的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美、展現(xiàn)美、塑造美和實現(xiàn)美的過程。袁隆平院士有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當夢想不斷變?yōu)楝F(xiàn)實,也就是實現(xiàn)美的過程。
大學生作為民族復興的生力軍,理應成為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的傳承者和踐行者。從加強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學習宣傳活動、推進袁隆平科學家精神與課程思政的知識耦合、形成袁隆平科學家精神與高校“第二課堂”同頻共振等維度入手,引導大學生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要安排開展袁隆平科學家精神的學習教育活動。引導師生通過學習袁隆平的精神品質(zhì),了解袁隆平科學家精神的內(nèi)涵、特質(zhì)和價值,為踐行袁隆平科學家精神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要加強媒介宣傳。袁隆平院士的事跡深入人心,應發(fā)揮主流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的力量,講好袁隆平故事,傳播好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堅持宏觀與微觀相結(jié)合的講述方式,以精準有效的宣傳直抵學生內(nèi)心,掀起學習、弘揚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的新高潮,不斷提振大學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接續(xù)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三是要加強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的研究。應深刻挖掘、總結(jié)、闡明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的內(nèi)涵、特征、源泉等基本問題,闡明其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構(gòu)建弘揚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的理論基礎。
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需教師結(jié)合專業(yè)特色、課程特點、學生特征,用好袁隆平院士這一鮮活的教育素材,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的內(nèi)涵、特質(zhì)等與課堂教學緊密結(jié)合,設計出行之有效的教學內(nèi)容和知識點。教師要加強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與課程知識的耦合,以恰當?shù)姆绞絺鬟f給學生,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做到知識育才與精神育人相統(tǒng)一。
第一,教師要自覺挖掘、提煉、耦合學科知識與袁隆平科學家精神的聯(lián)系,從而有意識地將學科知識與袁隆平科學家精神聯(lián)系起來。學科知識有著嚴密的邏輯體系和學科結(jié)構(gòu),其背后隱含著屬于直覺、統(tǒng)覺和價值觀等各方面的因素。教師應充分挖掘?qū)W科知識所蘊含的人文底蘊,并自覺將其與袁隆平科學家精神緊密結(jié)合,共同融入課堂教育教學之中,使袁隆平科學家精神融入知識傳授的全過程,實現(xiàn)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tǒng)一,共同形塑大學生健全的人格特質(zhì)。
第二,實施課堂革命,推進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課堂育人的關鍵在教師。高校教師學科專業(yè)背景不同,所教授的課程不同,對于袁隆平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和教育把控能力也不盡相同。高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勵支持各級教學單位定期組織專門的教學研討,深入挖掘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的內(nèi)涵、特征,形成價值認同,也可以組織師生前往袁隆平院士工作室、研究院、科研基地乃至家庭,實地感悟其精神價值和品質(zhì),還可以邀請袁隆平院士的親人以及與其長期共事的同事、朋友等講述袁隆平院士的事跡,以啟發(fā)教師的思維,增強教師的情感體驗。在廣泛研討的基礎上,從人才培養(yǎng)、課程設置、知識融入途徑與實施、評價、反饋、診斷等方面,不斷增強課程思政的主動性、針對性、吸引力、感染力。同時,推薦、選拔具有代表性、積極性的教師代表,采用課題資助形式,鼓勵、支持其開展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資源開發(fā)和實際教學活動,在不斷積累經(jīng)驗和取得成果的基礎上,開展教學觀摩、公開示范、經(jīng)驗分享等教育教研活動,引導教師自覺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以袁隆平院士崇高的精神風貌感染激勵一代又一代青年擔當使命、不懈奮斗。
第三,教師應以恰當?shù)姆绞綄⒃∑降目茖W家精神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情感認同和價值升華。課堂教學不應只是知識的搬運場所,更應成為實現(xiàn)學生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的場域。教師在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中時應結(jié)合各門課程特點、專業(yè)特色,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接受方式,結(jié)合教學實際,精選角度,找準切入點,精心選擇合適的教學內(nèi)容和施教方法,農(nóng)科專業(yè)課程教學更應注重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的深度融入??梢酝ㄟ^案例教學、情景教學、故事講述、主題歸納、共同分享、角色扮演等方式,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與課程知識深度耦合,教育引導學生自覺以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為價值導向,不斷升華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實踐、社會活動以及校內(nèi)各類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對拓展學生眼界和能力、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和豐富學生生活十分有益”[9]。“第二課堂”是對“第一課堂”的有效補充。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暗诙n堂”,以此增強大學生對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喚起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對提高大學生自覺踐行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有效融入校園文化之中,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是開展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校園文化主題教育活動。緊密結(jié)合“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以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為教育主題,結(jié)合袁隆平同志“為什么能”“怎么能”,通過主題班會、團日活動、征文演講、講座、報告會等方式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加深對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內(nèi)涵和價值的認知、感知、悟知、行知能力,充分汲取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的養(yǎng)分,從而堅定理想信念,自發(fā)從思想認同轉(zhuǎn)化為實際行動,做新時代的有為青年。二是通過在校園內(nèi)為袁隆平院士立碑塑像或建立袁隆平紀念館來弘揚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激勵大學生奮發(fā)有為。三是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網(wǎng)站以及學報刊物、校園廣播等平臺,加強對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的宣傳推介,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所蘊含的內(nèi)涵和價值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形成弘揚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以其激勵青年大學生擔當作為、奮發(fā)有為。
其次,將袁隆平科學家精神融入社會實踐活動之中,以培育大學生知行合一的品質(zh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所有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都必須躬身實踐。要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煉、增長本領?!盵10]袁隆平院士一輩子扎根祖國大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播在田野上,終其一生為人類解決吃飯問題,其精神具有形象生動、感染性和說服力強的特征,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實踐育人,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實踐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高校可以依托學生社團等組織學生到社區(qū)、農(nóng)村、企業(yè)、育種試驗基地、水稻博物館等參觀、調(diào)研,也可組織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奉獻中磨煉意志、砥礪品格,在實踐中學習本領、增長才干,將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①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https://m.voc.com.cn/wxhn/ article/202105/202105231740575672.html
② 新華網(wǎng)站http://www.news.cn/2022-04/11/c_1128549 235.htm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wǎng)http://www.gov.cn/ zhengce/2019-06/11/content_5399239.htm
④ 鳳凰財經(jīng)網(wǎng) https://finance.ifeng.com/c/86S5SIPXvAj
[1] 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9(002).
[2] 劉在洲.科學家精神培養(yǎng):引育大學生獻身科學事業(yè)的重要基石[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2):84-87.
[3] 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12(002).
[4]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9(9):4-7.
[5] 李輝,孫曉暉.論歷史主動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意蘊及其實現(xiàn)[J].思想教育研究,2022(3):56-62.
[6] 張尹.“四個自信”: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彰顯與實踐落腳[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6):67-71.
[7]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8] 周顯信,袁麗.習近平家國情懷的時代意蘊與實踐邏輯[J].理論探討,2020(5):55-61.
[9] 張苗.科學家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2):88-90.
[10]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01).
The integration of Yuan Longping's scientist's spirit into colleg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and path
ZHOU Xianjina, SHI Qianyinga,LIU Yanjunb
(a. College of Education; b. College of Marxism/Yuan Longping Spiritual Research Center,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old gen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 such as Yuan Longping". Yuan Longping's scientist spirit is the spirit that Yuan Longping and his team formed in the long-term hybrid rice research process,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that is brave to climb to the peak despite the difficulties, the spirit of truthfulness that is true and rigorous, the spirit of dedication that is indifferent to fame and fortune and dedicated to research, and the spirit of collaboration that is wisdom and cooper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Yuan Longping's scientist spirit should be thoroughly explored and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ed, and through the study and propaganda activities, the knowledge coupling and "second classroom" resonance of Yuan Longping's scientist spirit with the curriculum of university government should be promoted, which is important for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ideal belie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sentiment,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e and self-confidence,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and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cooperation.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trengthen the ideals and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e their national sentiment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strengthen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shape their sound personalities.
Yuan Longping; scientist spiri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tablishing moral education
10.13331/j.cnki.jhau(ss).2022.03.011
G640
A
1009–2013(2022)03–0100–06
2022-05-10
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專項“袁隆平先進事跡融入新時代涉農(nóng)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研究”(21VSZ027)
周先進(1963—),男,湖南常德人,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哲學、高等教育。
責任編輯:黃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