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
(北京語言大學 語言科學院,北京 100083)
地名是一定的社會群體為特定的地域所約定的專有名稱。地名說明了一定地域的方位、范圍和所屬的地理類別,是人為的一定地區(qū)范圍內(nèi)約定俗成的名稱[1]。一個地區(qū)的地名,特別是居民點地名,往往不僅指稱特定的地理范圍,更包含著當?shù)刎S富的歷史、語言、風俗文化等內(nèi)涵。研究地名可以了解當?shù)氐漠a(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人口移民、行政制度等,能真實反映當?shù)鼐用竦娜粘I钆c風土人情。
河間市位于河北省中東部,作為歷史文化重鎮(zhèn),其居民點地名研究受到一定重視。學者論述主要從文化學和語言學兩方面展開。馬英新、唐麗亞、吳健彬等對河間地名的地域文化價值進行了梳理和研究,認為河間地名蘊含社會文化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心理文化價值、環(huán)境文化價值等[2]。馮石崗、劉立華認為,地名中的文化基因是豐富多彩的,對其進行深入挖掘,對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以及河北省地名保護具有重要意義[3]。王榮加[4]、馬英新[5]、吳健彬[5]、鄺星辰[5]、吳馨雨[6]亦從地名文化角度展開詳細討論。對地名進行語言學的分析與研究是地名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楊娟以河間市地名為研究對象,討論了其構(gòu)詞法、地名特點和命名理據(jù)等[7]。
本文以河間市居民點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語言學、文化學角度,通過統(tǒng)計研究、地圖研究、歷史追溯及語言分析法等,探求了該地地名命名的特點及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與審美情趣。
河間市位于河北省滄州市境內(nèi)西北部。其地理位置優(yōu)越,居京津石三角區(qū)域,屬環(huán)渤海經(jīng)濟區(qū)腹地,面積1333平方千米,人口90萬。截至2016年,河間市轄2個街道、7個鎮(zhèn)、11個鄉(xiāng),包括:瀛洲路街道、城垣西路街道、景和鎮(zhèn)、臥佛堂鎮(zhèn)、米各莊鎮(zhèn)、詩經(jīng)村鎮(zhèn)、束城鎮(zhèn)、留古寺鎮(zhèn)、沙河橋鎮(zhèn)、故仙鄉(xiāng)、興村鄉(xiāng)、西九吉鄉(xiāng)、黎民居鄉(xiāng)、沙洼鄉(xiāng)、北石槽鄉(xiāng)、時村鄉(xiāng)、果子洼回族鄉(xiāng)、尊祖莊鄉(xiāng)、行別營鄉(xiāng)和龍華店鄉(xiāng)[8]。河間之名始于戰(zhàn)國,乾隆年間《河間府新志》記錄,秦朝實行郡縣制,此地地名沿襲戰(zhàn)國舊縣名為武垣縣,此為河間縣之前身。河間縣地名命名時間大約在隋煬帝大業(yè)初(公元605—609年)年間,因武垣縣境介于沙(子牙河)唐(古寇水),取“兩河之間”之意,改名為河間縣,并沿用至今[9]??梢娚纤葜彼宄?,“河間”之名就已存在。
李如龍在《漢語地名學論稿》中指出:地名是專名的一種,是單一事物(地域)的指稱。大部分的地名都是當?shù)鼐用窦s定俗成的,也有少部分地名是特定人群指定的。一個地方地名的命名,往往反映著命名者的認識、感情和某種期望。因此,通過研究地名,我們可以窺見命名時代的故事[1]。經(jīng)統(tǒng)計,《河間縣地名資料匯編》共收錄居民點地名578個,是研究當?shù)孛耧L民俗的重要資料。根據(jù)《漢語地名學論稿》對漢語地名命名法的分類,河間地名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中,記敘性地名占比最大,描述性地名、寓托性地名也是重要組成部分,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1[1]。
表1 河間市居民點地名命名分類表
敘述或描述地理實體的地理特征的地名,稱為描述性地名。依照描述物體種類,又可分為描述地理位置、自然景觀、自然資源三個小類[1]。第一類,描述地理位置地名。地名重要的作用之一就在于“定位”,當?shù)鼐用裨诿坏貢r,會采取“近取諸身”的辦法,首先選擇標志性的地理自然實體進行命名,如南山村(湖南省張家界市),此居民點因為建在橋之南的山上,故得名。南溝村(山西省運城市),因此村建于南面的山溝而得名[10]。
1.1.1 描述地理位置
河間地處華北平原,地形平坦,缺少如小山包、溝谷、坑洼等標志性的天然參照物,居于此的居民將描述一地的地理位置(一般是相對位置)作為地名命名的重要手段,方法包括描述方位、描述距離與二者兼?zhèn)淙N。第一種,描述方位,它指明該地區(qū)的方位,如:西關(guān),“西”說明此村于軍城的相對位置,因該居民點位于古“趙都軍城”的西門外,得名西關(guān)[10]。侯南,因此村位于張侯故里的南面,故名侯南[10]。“南”說明村莊地址與名人居住地的相對位置。在描述方位時,居民點地名多用東、南、西、北、前、后、中等表示,像南莊、北寨、前各莊等,都是類似地名。第二種,距離地名,它標明地域間的距離,如三十里鋪,標明該村距離河間縣城30里(15千米)。又如二十里鋪,“二十里”闡明該村距離河間城的距離[10]。第三種,采取方位與距離結(jié)合的描述方式,如:北八里鋪、西三里莊等。
1.1.2 描述自然景觀和自然資源
描述自然景觀的地名,主要包括對地形和水文兩方面的描述。河間平坦的地勢使得低洼、高聳的地形在此處格外突出,居住在特殊自然地理實體附近的居民點往往會抓住這類特殊地形來命名居住地,如洼、甸、臺頭等。洼,一般為地表局部低洼或位于海平面下的平展的內(nèi)陸地區(qū),可用于水道、湖泊通名,也可用于居民點通名[11],如西沙洼、東沙洼、尹洼、解家洼、馬保洼等。臺頭是河間地名中較為有特色的。臺,指用土筑成四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11]?!邦^”是無意義的詞綴,“臺頭”多是建在高臺附近的居民點使用的,如:后臺頭、前臺頭、繳臺頭等。河間境內(nèi)有子牙河、子牙新河、古洋河等河流,臨水而居的居民以河流水文命名村莊,如北新河、西半截河等。
河間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自然資源豐富。與自然資源相關(guān)的地名,多是描述植物的,分為植物地名與物產(chǎn)地名兩類。植物地名有:榆林莊、后桐柏、前桐柏、前榆杭、后榆杭等;物產(chǎn)地名有:蒲禾屯、前桃園、后桃園、南李子口、北李子口、桃園等。
記敘性地名是反映人文地理特征的地名,這類地名往往與人類活動相關(guān),可分為四個小類:敘述文化景觀的,與人類生產(chǎn)生活相關(guān)的,記錄人物、民族姓氏的,記載史實傳說的[1],等等。
1.2.1 敘述文化景觀
不同于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是經(jīng)過人類活動改造過的,亭臺樓閣,道路橋梁等都是人文景觀的一部分,那些易識別有特色的文化景觀會成為當?shù)鼐用衩迩f的依據(jù)。如臥佛堂,因住地有供奉釋迦臥佛像的大寺而得名。南角樓,因此村位于城東南隅的角樓附近而得名[10]。
1.2.2 記錄人類生產(chǎn)生活
居民點命名有時會根據(jù)此地的標志性的商業(yè)、農(nóng)業(yè)等活動來命名。如大豆腐莊、小豆腐莊,都因此地制作、販賣豆腐得名;油坊莊是因此地居民以榨油販賣為生[10]。以農(nóng)業(yè)活動命名的也不少,如馬房、北馬灘等,都是以養(yǎng)馬為生計的居民點。此外,還有展示軍事活動的地名,如保安屯。
1.2.3 記錄人物、民族姓氏
記敘性地名中,以記錄姓氏地名最為常見。藍勇認為,“姓氏+村”式地名在文化上體現(xiàn)了一種“華北類型”或“中原類型”,它可能是華北傳統(tǒng)大家族聚居觀念與平原地區(qū)適宜家族人口集中居住的產(chǎn)物[12]。褚亞平等認為,居民點建立之初,往往會以此地人口所占最大的姓氏命名,姓氏加通名鎮(zhèn)、村、莊、屯、元、集、場等,是農(nóng)村聚落命名的最常見的一種方式[13]。通過統(tǒng)計,我們認為,“姓氏+通名”類地名是河間一地最主要的命名方式,47%的居民點都采用這種命名方式。包括單姓地名,如曹莊、馮莊、宋村、黃屯、尹洼、狄莊、孟莊子、郭屯等;姓氏合并地名,如孫劉莊、郭趙莊、王張村、劉張村、徐楊屯、孫常村、武張屯等。同時,我們還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的聚落都以人口占比最大的姓氏命名,部分村落會保留建村村名的姓氏。即便隨著時間推移,有些村的“原住民”姓氏已經(jīng)消亡,新的姓氏補充進來,代替原來占比最大的姓氏,成為新的“大比例人口姓氏”,而原村名并未改變。
1.2.4 記載史實、傳說
有些地方會以當?shù)匕l(fā)生的歷史、故事、傳說等命名,以此達到紀念或者警示后人的效果。如冷飯店,此地名《后漢書》有記載,是光武帝劉秀所賜。據(jù)傳劉秀為更始大司馬率軍北征時,路過此處,正值冬季,他又饑又冷,他在此地路邊的餐館進餐,不料飯食都是冷的,讓人身體不適。復國后,劉秀想起此事猶耿耿在心,遂賜村名冷飯店[10]??輼浠睿执澹ㄦ惨虿缓隙旨?,院中的老樹因無人澆培日漸枯萎。分家之后妯娌們頓感人手單調(diào),遇事顧此失彼,遂主動倡議合為一家。這時老樹也因得到適時管理,由枯向榮,故改名“枯樹活”[10]。
除去描述性地名、記敘性地名,寓托性地名也是該地居民的命名方式之一。地名是人對自然實體、地理區(qū)域的主觀反映。一些地名帶有觀念色彩,寓托性地名就屬于這類,它們往往使用吉祥的字詞,反映一地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如景和、興隆店、南太平店、義和莊等。
注:諧音地名因為文字等改變或造成地名表意不清,應先追溯其本名,再做分類討論,故本表將諧音地名單獨劃分。
河間居民點地名共計578個,多是居民自發(fā)約定的。此地居民點,還有許多諧音地名。此外,以一村為中心,周邊村落以相同形式命名,使得部分本不是地名通用的字成為“臨時通名”,進而形成的小型地名群景觀。華北平原是明朝重要的移民點,此地部分居民點地名在命名時還具有濃厚的移民色彩。
李世之認為,諧音是通過兩字詞之字音的相同或相近,來表達思想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14]。諧音地名就是利用字詞之間相同相近關(guān)系來命名的地名。經(jīng)統(tǒng)計,河間市諧音地名有131個,占總數(shù)的22.6%。在命名和使用地名時,當?shù)鼐用駮鶕?jù)需要來改造地名,這種改造或簡或繁,或出于主動改造,或被迫進行。追求典雅希望脫離低級庸俗促使地名雅化,語言要求經(jīng)濟實用要求地名簡化。地名的簡化與雅化對立統(tǒng)一,是諧音地名產(chǎn)生的兩種基本方式[15]。
2.1.1 簡化
語言是人類進行溝通交流的表達方式,作為重要的交流工具,其具有很強的經(jīng)濟性,人們在說話時總是期望用更加簡便的方式準確表達。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在記錄地名時也會受到語言經(jīng)濟原則的支配,使用筆畫較少的字來表達意義。
歷史上,河間一帶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因此,如果一些村名用字復雜,居民往往主動采用筆畫較少的、使用頻率更高的同音字或者音近字來替代書寫繁雜、難寫難認的字,這種替換是諧音地名最主要的來源。
西辛莊,方位地名,新建的村莊位于二十里鋪西面,故得名為西新莊,后訛為西辛莊[10]?!靶隆迸c“辛”同音,“辛”筆畫少,書寫快捷,在地名中常替換表“新建”的“新”。河間市地名中有此類情況地名包括:南辛莊(南新莊)、閻辛莊(閻新莊)、后辛莊(后新莊)、前辛莊(前新莊)、北辛河口(北新河口)、南辛河口(南新河口)、北辛莊(北新莊)、西辛莊(西辛莊)、高辛莊(高新莊)。
高家務,姓氏地名,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高氏家族從山西遷來筑塢建村,故村名為高家塢,后訛為高家務[10]。河間一帶用作地名通名的“塢”詞義復雜?!皦]”可以是用來防水的建筑名稱。有些村落地勢低洼,需要建屏障防水,就以屏障名“塢”為通名,鄭孔務(鄭孔家塢)、艾孔務(艾孔家塢)、五家務(五家塢)、大黃務(黃家塢村)、后豆務(后豆塢村)、前豆務(前豆塢村)、張孔務(張孔家塢)、于孔務(于孔家塢)等都是此類地名?!皦]”可用作聚落通名,表示村落。《玉篇》記載:“塢,烏古切。村塢也”?!皦]”表村落意的有:東化家務(東華家塢)、西化家務(西華家塢)、高家務(高家塢)。“塢”還可指防守用的小堡。《后漢書·董卓傳》:又筑塢于睸。曾家務(曾家塢)是邊界主要防守點,因外圍增設(shè)的塢堡而得名?!皦]”較“務”書寫更加復雜,不常用,故這些地名都以“務”代替“塢”。此外,務爾頭中的“務”是“霧”的同音替代。
李萬,姓氏地名,明朝永樂年間,李氏家族遷居至古洋河彎曲處,河水繞村流過,以姓取村名為李家灣,訛為李家萬,簡稱李萬[10]。河間市中的胥家萬(胥家灣)、林豆萬(林竇灣)、李萬(李家灣)均因在古洋河彎曲處得名“灣”。《廣韻》:灣,水曲?!叭f”只有三畫,遠遠少于“灣”的十二畫,出于簡便經(jīng)濟原則,“萬”替代“灣”。
南召,明洪武年間,趙氏來此定居,按照方位建南趙、東北趙、西北趙三個村,此村在南面,故名南趙[10]。表示姓氏的“趙”被替換成了筆畫數(shù)只有五畫的“召”。在河間市地名中南召(南趙)、西北召(西北趙)、東北召(東北趙)、常召莊(常趙莊)、曹召莊(曹趙莊)、李召莊(李趙莊)、趙召莊(趙趙莊)都是這樣的簡寫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含有“趙”的地名都簡化成了“召”,趙莊子、北趙莊、小趙莊等都沒有進行簡化。造成部分“某趙莊”簡化為“某召莊”,原因可能是因臨近地名相互影響(見圖1)。常召莊、曹召莊、李召莊、趙召莊是臨近村落,只有常召莊一地村名有趙姓,曹召莊、李召莊、趙召莊皆是臨近村莊,皆“某召莊”格式冠以己姓,形成一個小型地名群景觀。
圖1 “某召莊”地名分布圖
位莊,姓氏地名。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山西移民魏姓遷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為魏莊。后簡為“位莊”[10]?!拔弧毕噍^于“魏”,書寫更簡便,符合語言經(jīng)濟原則。盡管姓氏是地名中最穩(wěn)定的組成部分,依舊替換成了更容易書寫的字。河間市地名中包含“魏”字的地名有:位莊(魏莊)、大位村(陳翟大魏村)、位王士由(魏王士由),“魏”全部替換成了“位”。
冢耳村,地形地名。明永樂三年(1403年),山西移民建村于南、北兩座高冢之間,取密邇高冢之意,命名為冢邇村[10]。邇,《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二級字,近意[16]?!蹲髠鳌の氖吣辍罚阂躁?、蔡之密邇于楚。又通作爾。邇是臨近的意思,較為生僻,普通百姓難認難寫,故用簡單常用的“耳”作同音替代。
地名簡化不是隨意的無規(guī)律的,應該有固定的標準。在人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過去,出于交際方便的需要,更改一部分地名中繁難的生僻字是有必要的,但是隨意更改地名用字,一味追求使用方便,不僅會造成地名文化、歷史的缺失,還會為地名理據(jù)考察工作帶來不便。
2.1.2 雅化
改換生僻字、筆畫繁多字的“簡化”地名活動偏向?qū)嵱?,適應居民日常生活。地名雅化反其道而行之,表現(xiàn)出人們對脫離低級庸俗趣味的追求。與地名用字簡化相反,地名雅化會選取字音相同或相近的生僻字替換常用字,使地名用字“陌生化”。
方雅莪,姓氏地名,方姓移民所建。建村地地勢低洼、多坑塘,此地居民依地勢以養(yǎng)鴨鵝為業(yè),村名得名方鴨鵝,清同治二年(1863年)雅化為方雅莪[10]。莪,《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二級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名[16]。黎民居,因村為叫李明的土著人所建,故取村名李明居。后本村秀才將村名改為黎民居?!袄杳瘛笔恰袄蠲鳌敝C音改字。
地名群是由同源地名組成的群體。同源地名的“源”包括語源、地源、史源三方面[13]。一組同源地名中包含原生地名和派生地名兩部分,如北京“復興門”是原生地名,“復興門南大街、復興門北大街、復興門內(nèi)大街、復興門外大街”都是由“復興門”派生出來的,這些地名就構(gòu)成了一個地名群。河間市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小型地名群,部分原生地名頗具特色,下舉典型例證。
大位村、宋位村、傅位村、羅位村、盧位村(見圖2)。在這組地名群中,“大位村”是原生地名。該村原由陳、翟兩姓遷徙至此建村,起名“太寧屯”。洪武年間山西魏姓遷入,村名改為陳翟大魏村,后來簡化村名成“大位村”[10]。“大位村”附近的幾個村全部以“冠姓+位村”這樣的結(jié)構(gòu)來命名。“位”經(jīng)過簡化后,表示一村主要居民姓氏的意義逐漸消解,變?yōu)椤八挝淮?、傅位村、羅位村、盧位村”等衍生地名的一部分。
圖2 “某位村”地名分布圖
地名群袁留保住、鄭留保住、前留保住、黃留保住,原生地名為“劉堡”。明朝永樂年間,袁、鄭、黃姓前至此地,取居住在劉堡之意,并冠以姓,分別為“袁劉堡住”“鄭劉堡住”“黃劉堡住”,后訛為“袁留保住”“鄭留保住”“黃留保住”[10]。“前劉堡住”又因在“鄭、袁”二村附近而得名。原生地名“劉堡”消亡,因其衍生的地名群卻保留下來。
可以看出,村民自發(fā)命名的小范圍內(nèi)的“地名群”,有些并不考慮命名理據(jù),“原生地名”只用來標記地理位置,就如“位村(魏村)”本來只是冠以姓氏的村名,宋位村、傅位村、羅位村、盧位村并沒有魏姓居民。
元末明初,滄州地區(qū)經(jīng)歷了一次大型移民。《河間縣志》有記載,元代末年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和明初的“靖難之亂”造成人口銳減,河北地區(qū)居民稀少。因此,洪武四年(1371年)開始,共計三十縣居民有組織地向河間地區(qū)移民,永樂年間又進行了多次從山西、山東等地至河間的移民活動[17]。因此,外地移民在河間建立的村莊,在命名時也多多少少存在當?shù)卣Z言的遺留痕跡,這就反映出了河間居民點的移民色彩。
2.3.1 地名通名使用方言詞匯
河間市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地形平坦。因此與地形相關(guān)的地名通名不多,主要以“屯”“村”“店”“營”等人文地理實體通名為主。元末明初的戰(zhàn)亂,使直隸滄州人口銳減,為了彌補人口損失,明洪武、永樂年間,政府分別組織了向該地的移民[18]。這就使得河間地名中存在方言色彩很強的通名。
田圪垯。明洪武年間,田姓家族流亡至此建村,該地有唐代古墓高起,以姓冠村名為田圪垯。范圪垯。村民于清咸豐十年至同治八年定居于此,建村點原來是范姓古村落遺址,地勢凸高而得名“范圪垯”?!佰賵櫋薄佰偎薄案泶瘛狈窖栽~,表示土墩、土丘。廣泛分布在山西、陜西一帶,如陜西省延川縣的關(guān)家圪塔、山西省陽城縣的李圪塔等。粗略統(tǒng)計,以“geda”(音譯)為地名的居民點,山西省有470個,陜西省有391個[10],可見“geda”通行于山陜一帶,并非華北平原,田圪垯的田姓移民來自山西,移民定居也帶來了當?shù)胤窖栽~匯。
2.3.2 意愿地名中的移民痕跡
徘徊。此村是山西張、李二姓居民移民建村,遷居此地時李姓居民希望定居,張姓主張遷居別處,二人意見不同,猶豫不決,為了紀念當時猶豫不決的場景,將村名取名為“徘徊”[10]。
行別營。浙江紹興居民曾大批遷徙至此。裘、饒、唐、康、李、張六姓留此定居,其余人北遷,為了紀念旅途辛苦不忍離別,故為此地命名為“行別營”[10]。
意愿類居民點地名多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喜用“安”“興”“和”等吉利字眼?!芭腔病薄靶袆e營”在此類地名中顯得獨樹一幟,簡單的地名背后記錄著當時移民至此的故事。
河間市是千年古縣,地名中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歷史,展現(xiàn)著一地的盛世興衰。研究地名特別是農(nóng)村居民點地名,有助于還原底層人民最真實的生活,追溯歷史。農(nóng)村居民點名稱的簡化與雅化,生動展現(xiàn)了文字追求簡練和人民追求高雅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通過分析當?shù)氐孛怀R姷耐~匯,亦可追溯一地的移民史。從語言學的角度深入整理研究地名是有必要的,整理研究農(nóng)村地名,可以為地名規(guī)劃與保護提出有建設(shè)性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