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力 陳 靜 關瑞明
三間張與五間張是莆仙地區(qū)常見的傳統(tǒng)民居類型,是殷實人家起厝(蓋房子)的典型,在莆仙地區(qū)俗稱“大厝”,為了區(qū)別其他地區(qū)的大厝,也可稱“莆仙大厝”。此外,莆仙地區(qū)比大厝規(guī)模更大的大型宅第多為古代官宦與富豪所建,官員宅第多以官職直呼為“尚書第”“御史第”和“大夫第”等,富豪宅第當?shù)厮追Q“百廿間”,意為“擁有120個房間的大厝”。
莆仙地區(qū)特指莆田縣與仙游縣,地域范圍與現(xiàn)在的莆田市大致相同。蔣維錟在《莆仙老民居》中概述了莆仙民居的基本情況時,稱大型宅院為“連體大厝”[1];廈門大學戴志堅教授在《福建民居》中也沿用了“連體大厝”這個名稱[2];華僑大學徐駿對前連村聚落及其傳統(tǒng)建筑進行了整體性研究時,也論及“連體大厝”[3]?;诖?,本文從研究莆仙大厝入手,確定“連體大厝”的本體單元,梳理出本體單元的縱深擴展模式與橫向擴展模式,以及由多個本體單元組合而成的連體大厝。
“厝”字的讀音與釋義,關瑞明在“泉州官式大厝的詞源及其讀音釋義解析”一文中做出詳細的解讀:厝的讀音是“cuò(錯)”時,是動詞,與錯、措同義,前者如“五復雜厝,風俗不純”,后者如“厝薪積火”。厝的讀音是“cù(醋)”時,是名詞,本義是“房子”,引申義可指代“村莊”[4]。林寶卿在《閩南方言語古漢語同源詞典》一書中,也把“厝”解釋為“整座房子”[5]。
“大厝”即是“大房子”或“大宅邸”。在莆仙地區(qū),單體建筑從三間張開始就可以就做“大厝”。五間張是在三間張的基礎上向兩側(cè)各增加一個開間,把三開間變成五開間,莆仙地區(qū)還有七開間、九開間甚至更多開間的大宅邸,一律叫做“大厝”。
莆仙地區(qū)的大厝與泉州的官式大厝十分相似,但是叫法完全不同。在“大厝”中,“華僑大厝”是其中具有特色的一種,它直接表達了海外華僑在家鄉(xiāng)建造“大房子”的建造背景和規(guī)模[6]。三間張與五間張是莆仙地區(qū)常見的民居,均可稱為“大厝”:三間張在莆仙地區(qū)也叫“四目房”[7];五間張是在三間張的基礎上在兩側(cè)各增加一間。五間張常見有兩種布局,一種是莆仙樣式,另一種叫做叫“十字廳”,與泉州的五間張官式大厝極為相似。更大規(guī)模的大厝可以直呼“七間張大厝”“九間張大厝”和“十一間張大厝”等,也可以按官職稱呼“尚書第”“御史第”和“大夫第”等,此外,“百廿間”“鴛鴦厝”以及“連體大厝”也出現(xiàn)在民間的口述中和地方的文獻中。
2.1“連體大厝”的稱謂
“連體大厝”一詞最早源于何處,難以考證。該稱謂可見于蔣維錟的《莆仙老民居》和戴志堅的《福建民居》。蔣維錟最早提出“連體大厝”一詞,《莆仙老民居》一書中對“連體大厝”描述如下:“五間廂則……是莆仙式連體大厝的基礎單位,換言之,所謂大厝就是由五間廂擴大和延伸而成。從橫向說,它可以擴大為七間廂、九間廂,還可以再加護厝,甚至幾重護厝……從縱向說,則可以重疊為雙座厝、三座厝……一組連體大厝往往有很多天井”(“五間廂”即是“五間張”)[1]。簡單地說,蔣維錟描述的“連體大厝”是以五間張為核心,向橫縱兩個方向增加護厝發(fā)展而來。戴志堅的理論源流來自于《莆仙老民居》,戴志堅認為“連體大厝是由五間廂擴大和延伸而來,五間廂從橫向可以擴大為七間廂、九間廂,還可以再加護厝,甚至幾重護厝?!苯又终f“連體大厝”是“淺進深、橫向?qū)挕钡牟季痔卣鱗2]。戴志堅側(cè)重的是橫向發(fā)展而來的連體大厝??梢姡嘘P莆仙民居的重要專著對連體大厝的定義不盡統(tǒng)一。此外,學術界沿用“連體大厝”一詞的碩博士文獻有8篇,有的把連體大厝等同于大厝,有的認為連體大厝是院落式大厝,眾說紛紜,模棱兩可。
實際上,以三間張、五間張為基礎向橫縱兩個方向增加護厝而發(fā)展的布局方法,是莆仙地區(qū)甚至是閩粵地區(qū)普遍采用的模式。黃為雋等人編著的《閩粵住宅》認為閩粵的住宅“多是以一個三開間或五開間的合院為核心,在其左右對稱地留出條形天井,再與兩側(cè)對稱地布置條形房屋”(“條形房屋”即是“護厝”)[8]。關瑞明在《泉州傳統(tǒng)民居官式大厝和楊阿苗故居》一文中,認為官式大厝的典型平面是主厝向橫向增加護厝發(fā)展而來,其中主厝有三間張和五間張兩種規(guī)模[9]??梢园l(fā)現(xiàn),相關學者對“連體大厝”的定義只描述了閩粵地區(qū)大厝的共性,并無突出莆仙大厝的“連體”之特性。
2.2“連體大厝”的定義
在筆者的田野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莆仙民居的大型宅院普遍是以三間張或五間張為基礎單位,向橫縱兩個方向發(fā)展而來。此外,莆仙大厝的布局實際還有更為靈活的排列方式,通常大厝可以由多個“四目房”或由“四目房”發(fā)展而來的“三合院”及“四合院”重復組合而來,再或者是幾座宅院相連,中間以封閉的巷道隔開,如涵江江口鎮(zhèn)園下村“九主”大厝(圖1)。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大厝都含有多個核心單元——“四目房”,而核心單元即應是判斷“連體”的依據(jù)。故筆者認為“連體大厝”是由多個核心單元組合而來。
圖1 “九主”大厝
關于這種類型的大厝記載,文獻也有跡可尋。黃為雋等人編著的《閩粵住宅》一書中寫到:“在閩粵的大型住宅中……通常是以三三兩兩標準化的小三合院或四合院先配成院落小組,再以若干院落小組構成院落組群……其他院落小組分別左右,院落小組之間留出通道,外圍則用成排的房間或成排的小庭院將全屋圍攏。院落朝向不一定全體一致,有時兩兩相對或前后相對……”[8]。實際上,這種類型的大厝應是連體大厝之一。筆者在田野調(diào)研中發(fā)現(xiàn)連體大厝有12座,其中涵江5座,仙游7座。
大厝的最小規(guī)模是“四目房”,相當于泉州官式大厝的主厝。它是莆仙大厝的核心和基本單元,本文稱之為“本體單元”。無論大厝的規(guī)模多大,如果只有一個本體單元,可叫做單“體”大厝;連體大厝必須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本體單元組成。
民居三開間的原型是“一明兩暗”。“一明”是指明間,即位于正中的廳;“兩暗”指位于明間兩側(cè)的次間。它還不足以構成“三間張”,只能叫做“三間張段”(意為只是“三間張”的一段)(圖2a)。
圖2 三間張與五間張的典型平面
在“一明兩暗”的縱向上加大進深,將明間分割為前廳和后堂,將次間分割為前房和后間,才能構成一個完整“三間張”,俗稱“四目房”?!八哪糠俊笔瞧蜗傻貐^(qū)最常見且最具特色的傳統(tǒng)民居類型之一(圖2b、2c)。
五間張,是在三間張(一般以四目房作為基礎)的基礎上向橫向兩側(cè)各加山房而來(圖2d、2e)。莆仙的五間張有一種特殊的做法,即在前后房之間設置一條內(nèi)廊,從而使得前廳后堂與兩側(cè)的內(nèi)廊一起形成了一個“十字形”的公共空間,這種布局方式被稱為“十字廳”(圖2f、2g),多見于民國時期五間張以上規(guī)模的華僑大厝中[10]。
在莆仙地區(qū),最小規(guī)模的院落式住宅是帶里埕的三間張,它是由四周房屋圍合中央院落(俗稱“里埕”)形成,即四合院式。通常第一進稱為“下落”,第二進稱為“頂落”,兩廂稱“伸手”;“頂落”是“四目房”,是四合院的核心;兩側(cè)的伸手一般敞開做廳堂,形成“四廳相向”的格局(圖3)。
圖3 “四點金”
帶里埕的三間張往兩側(cè)各增加一開間形成帶里埕的五間張(圖4)。帶里埕的三間張和五間張在潮汕地區(qū)可分別稱呼“四點金”和“五間過”[11]。為了行文方便,本文亦沿用這兩個稱呼。
圖4 “五間過”
在莆仙地區(qū),比五間張更大的大厝多是院落式大厝?!八狞c金”和“五間過”是圍合成一個院落單元的最小規(guī)模,是院落式大厝的核心與基本單元。從橫向維度來看,“四點金”或“五間過”可以向兩側(cè)增加一重或多重護厝;或者向兩側(cè)各增加一個或多個“單配劍”(形似護厝的特殊組合單元)形成七間張大厝、九間張大厝、十一間張大厝等,再在此基礎上增加一重或多重護厝,形成更大型宅院(圖5);從縱向維度來看,可以往縱深方向擴展為三落或三落以上。這種由“四點金”和“五間過”為基礎向橫縱兩個方向發(fā)展而來的大厝是本體單元的規(guī)模擴大,屬于單“體”大厝。
圖5 本體單元的規(guī)模擴大
多個“本體單元”組合的布局方法則稱為“本體單元的連體衍化”。一般來說,大厝通常出現(xiàn)多個廳堂并置,就有了多條左右對稱的軸線來支配建筑的空間秩序。結(jié)合筆者調(diào)研的案例發(fā)現(xiàn),本體單元的連體衍化,有多個本體單元重復并置:①多個“四目房”重復并置。這種類型的建筑常見于民國時期的獨棟住宅。平面的布局通常是連續(xù)并排多個“四目房”,其層數(shù)通常是兩層。因此,后堂部分被改為樓梯間。代表案例如涵江園下村的關氏住宅(圖6),是由三個“四目房”并排連體而來,大厝左側(cè)還各加一個耳房。②多個“四合院”重復并置。代表案例如涵江梧塘鎮(zhèn)西莊盧富茂后龍屋,是由三個“五間過”與一個“四點金”一字排開相連(圖7)。此外,本體單元的連體衍化,還有多個院落組群之間的連體,即是本體單元的規(guī)模擴大后的再組合,中間通常會以封閉的巷道相連而來,整個連體大厝對外封閉,對內(nèi)開敞。
圖6 涵江園下村關氏住宅
圖7 涵江梧塘鎮(zhèn)西莊盧富茂后龍屋
在論及連體大厝的相關文獻中,仙游縣前連村古民居被廣泛作為連體大厝的典型案例。但相關文獻均用“連體大厝”一詞統(tǒng)稱前連村的所有大厝,并未將大厝與“連體”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有言過其實而不得要領之嫌,但也足以可見仙游縣前連村大厝是研究連體大厝的典型案例。
仙游縣前連村是第四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聚落由16座大厝連成一片,整體為反的“丁”字形布局,縱橫達2.5km(圖8)。這些大厝建于明清年間,建筑規(guī)模宏大,面寬最大的可達到十九間張。其中,阿五亭厝、阿六亭厝、舊厝頭、頂過溪厝是由兩個及以上的本體單元組合而來,屬于“連體大厝”;其余大厝是由一個本體單元向橫縱兩個方向發(fā)展而來,屬于單“體”大厝。下文筆者將以阿五亭厝、阿六亭厝、舊厝頭、頂過溪厝為例(圖9),對其一一解構,探討它們的本體單元及其連體衍化方式。
圖8 前連村建筑群總體布局
圖9 連體大厝
阿五亭厝坐北朝南,整體平面呈“品”字形的結(jié)構。它是由東西兩座大厝通過一個單進兩開間的連接體相連而來。東厝的平面特征是九開間、三座落(不完整)、雙護厝(含厝埕),可以參照“九間張帶護厝”的典型平面。其外觀主立面對稱,但內(nèi)部空間并不對稱:受到場地條件的約束,僅主厝左側(cè)的單佩劍往后重疊一個院落,形成一個不完整的九間張三落厝;右邊的護厝為了與毗鄰的建筑關系協(xié)調(diào),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形式。東厝的本體單元是“五間過”。
西厝是以五間張三合院為核心向前增加一個四合院發(fā)展而來。第一個院落單元是三間張四合院,但與莆仙傳統(tǒng)的四合院(“四點金”)有所差異。其在平面上呈現(xiàn)“九宮格”的布局方式?!熬艑m格”的四個角格設房間,其余敞開做廳,中間設天井,形成了“十字形”的軸空間。無獨有偶,后落五間張三合院的廳堂部分也不是按傳統(tǒng)的“四目房”建造,而是四個房間加廳堂一字排開:次間南面墻往后退,留出稍間的入口通道,次間的門也設置在通道上面,這樣就保證廳堂與旁邊的四個房間沒有流線上的交叉。廳堂后面的福堂是作為上二層的樓梯間。實際上,西厝是兩個變體的本體單元組合而來。
因此,阿五亭厝是由三個本體單元組合而來的連體大厝(圖10)。
圖10 阿五亭厝平面圖及屋頂平面圖
阿六亭厝坐北朝南,有東西兩座厝,中間隔著一條帶天井的南北封閉的巷道。東厝的平面特征是九開間、三座落(含厝埕),可以參照“九間張”的典型平面,本體單元是“五間過”。
西厝的平面形制比較特殊:由南北兩部分組合而來。大厝南部是一個二層的五間張樓后帶二層挑空的大跨度空間,其主要用來供家族的大型活動使用。從平面布局來看,第一進的五間張可以說是傳統(tǒng)五間張“十字廳”的演變:取消原五間張北側(cè)的后堂、角腳間與后間,使視覺變得開闊,增強了入口門廳與北側(cè)大尺度空間之間的視覺聯(lián)系,同時也起到緩沖過渡之用。北部四合院的核心是“四目房”,但廳堂并無分隔成前廳與后堂??梢园l(fā)現(xiàn),北部四合院與南部空間并無聯(lián)系,進入北部空間,須由西側(cè)獨立的門戶進來。通過橫向通道再經(jīng)巷道可直達東厝。實際上,西厝是由南側(cè)的五間張與北側(cè)的“四目房”兩個本體單元發(fā)展而來。
因此,阿六亭厝是由三個本體單元組合而來的連體大厝(圖11)。
圖11 阿六亭厝平面圖及屋頂平面圖
舊厝頭坐北朝南,由東西兩座大厝組合而來,二者之間隔著一條帶天井的南北封閉的巷道。東路大厝的平面特征是九開間,三座落,雙護厝(含厝埕),可以參照“九間張帶護厝” 的典型平面,本體單元是“五間過”。
西厝的平面布局既是護厝,但又不是常規(guī)的護厝做法:護厝是三開間而不是典型的兩開間,中間是天井,兩側(cè)的護厝間以天井為中心對稱一字排開,并用屏風分隔成頭(南)、中、尾(北)三組空間,每組空間對稱布置6個房間。尾(北)部的核心空間是“四目房”,從空間主次關系上不難看出,它是整個護厝的主要空間,也可以說是本體單元。這種空間處理手法頗為巧妙,為護厝增色不少。
總的來說,舊厝頭是由兩個本體單元組合而來的連體大厝(圖12)。
圖12 舊厝頭平面圖及其屋頂平面圖
頂過溪厝是由兩個本體單元組合而來的連體大厝,西大厝的平面是十一開間,兩座落、雙護厝(含厝埕),可以參照“十一間張帶護厝”的典型平面,本體單元是 “四點金”;東大厝的平面是三開間,三座落(含厝埕),本體單元是最后一個座落的“四目房”,往前增加兩個院落形成三座落(圖13)。
圖13 頂過溪厝平面圖及其屋頂平面圖
連體大厝是莆仙民居中一種重要的建筑類型。關于連體大厝的定義,目前僅蔣維錟的《莆仙老民居》與戴志堅教授的《福建民居》這兩本書可尋,戴志堅的理論源流來自蔣維錟的《莆仙老民居》,其他文獻均是引用兩位學者的觀點。針對文獻的說法,這里需要一一澄清?!拔彘g廂則……是莆仙式連體大厝的基礎單位,換言之,所謂大厝就是由五間廂擴大和延伸而成……”[1]蔣維錟描述的“連體大厝”實際是莆仙地區(qū)大型宅院的普遍類型,文中把“連體大厝”等同“大厝”有言過其實而不得要領之嫌;此外,不論是連體大厝還是莆仙其他大厝,最小的基礎單位應是三間張而不是五間張。
仙游縣前連村大厝數(shù)量多,種類豐富,規(guī)模大小不一。建筑的平面形制既有本體單元的規(guī)模擴大,又有多個本體單元的連體衍化,為研究連體大厝提供了充分的參照對比。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并未針對每座大厝一一展開分析。當然,連體大厝的平面形制不僅限于本文的幾個案例,還有很多民居需要再深入、再調(diào)查、再總結(jié),筆者希望在此拋磚引玉,為未來的民居研究工作貢獻更多的借鑒經(jīng)驗。
資料來源:
文中所有圖片均為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