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振,周昆明,李沛沛
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心血管內二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統(tǒng)中常見的一類病種,由于該病所呈現(xiàn)出的病情危重性以及軀體疼痛,引起個體出現(xiàn)焦慮、惶恐、緊張等消極情緒[1]。大多數(shù)患者對心肌梗死尚未構建起系統(tǒng)且全面的知識儲備,無法認識到自身歪曲的認知架構從而出現(xiàn)負面且消極的行為模式[2]。患者所表現(xiàn)出的日常行為方式與個體當前的認知儲備有著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常規(guī)健康宣教則更多側重于知識要點的被動性灌輸,尚未架構起患者對知識體系的內化,從而導致患者無法踐行出正確且全面的自我照護行為[3]。心肌梗死患者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與其當前的認知儲備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度,體現(xiàn)在營養(yǎng)管理、體重維系、運動管理等方面[4]。因此,從患者的日常行為方式開展多維度管理,幫助患者在認知與主觀行為上有正確的行動落實,是當前護理領域研究的熱點方向[5]。換言之,這就需要借助嚴密的護理程序邏輯,制訂科學且正確的行動方案,使患者架構起規(guī)范化的自我動機,并付諸于行為實踐[6]。由于當前臨床上關于護理程序邏輯為架構的行動方案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擬設計隨機、對照的科研方案,以進一步深入剖析該方案應用于心肌梗死患者所產生的臨床效益,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8 年2 月—2019 年9 月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收治了80例心肌梗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表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對象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納入標準:(1)患者來院就診期間,接受心臟彩超、心肌酶譜檢查,再根據(jù)其軀體癥狀與體征,確診為心肌梗死,診斷依據(jù)則參照由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發(fā)行出版的第8 版《內科學》教材中關于該病的診斷標準。(2)認知維度處于正常水平。(3)具備基本的聽力與視力功能,能進行基本的護患互動。(4)能獨立完成問卷與量表的測評任務。(5)對本研究內容知悉,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有軀體惡性癌腫。(2)心臟、肝臟與腎臟等重要器官伴有異常。(3)伴有全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兩組患者的一般數(shù)據(jù)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數(shù)據(jù)資料情況
1.2.1 對照組 開展傳統(tǒng)性照護干預策略。健康指導內容以紙質版宣教材料為依托,通過通俗易懂的言語向患者進行口頭宣講。首先,護士為每位患者發(fā)放紙質宣教手冊,向其講授心肌梗死的基本發(fā)病機制、治療要點、護理措施及病情轉歸等內容。護士再以現(xiàn)場示范的方法告知患者有關自我照護的基本舉措。根據(jù)患者體表對病房溫度與濕度的感知,予以輕度調整,使其獲得相對舒適的溫濕度體驗。向患者開展各項基礎性膳食調控,使其能攝入富含優(yōu)質蛋白、維生素及膳食纖維的食物。對患者的軀體癥狀予以動態(tài)監(jiān)測,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異常情況,則及時做好各項處理工作。
1.2.2 研究組 開展護理程序邏輯行動方案,具體干預措施涉及如下內容。(1)基于內在認知訴求為導向的護理。以面對面溝通訪談的手段,將心肌梗死相關知識予以多維度展現(xiàn),向患者及其家屬分發(fā)一支黑筆與一張白紙,使個體在聆聽健康宣教知識內容的同時,能將掌握的基本要點或者關鍵知識予以記錄。健康宣教的內容涉及心肌梗死的飲食要點、攝取食物的原則、食物烹飪的注意事宜等。護士為患者開展健康指導的時間限定在10 min以內,待完成健康宣教后,護士對患者及其家屬所記錄的各要點內容予以審核,并指出其在本次聆聽進程中的各重要知識點,以及存有認知偏差或者遺漏的內容。隨后,護士為患者及其家屬預留出5 min 時間,讓其通過口語闡述的手段介紹相關知識內容。(2)基于微信為媒介的營養(yǎng)護理。護士在每晚7 點至8 點,通過微信語音、文字推送或者錄制音頻等形式,告知患者有關心肌梗死方面的知識內容。在每晚入睡前0.5 h,要求患者溫習今日所掌握及內化的知識要點,并將“已學習”3 個字推送至微信群中。在每個星期天晚上7 點至8 點,護士與患者共同開展音頻線上學習,首先,護士通過20 min的時間將本周所涉及的相關知識要點予以梳理;其次,要求患者以流水賬追憶的手段,將本周所內化的知識體系以口語化的方式進行陳述,進而強化個體對自我照護內容的內在認知;微信線上交流的時間限定在60 min以內。(3)基于日常實踐性照護演習。待患者經(jīng)過了5 d 認知宣教學習后,護士對每位患者開展日常自我照護技能實戰(zhàn)性演習,每位患者的干預時間限定在0.5 h以內。護士圍繞著患者日常運動管理、營養(yǎng)供給、藥物管理、飲水管理等方面展開干預,待完成現(xiàn)身視角后,要求每位患者逐項予以實踐性演練。在演練進程中,護士先借助圖片示教的形式讓患者了解不同食物種類;再通過言語口述的形式,告知其運動鍛煉要點、營養(yǎng)管理原則。護士則對患者全程實踐表現(xiàn)予以點評,對各項實踐行為予以細化,提高個體的認知水平。
通過醫(yī)院自制心肌梗死患者知信行問卷對患者在干預前及干預后第2 周末的基本情況展開評價,該問卷共涵蓋認知、信念、行為等子問卷。(1)心肌梗死理論知識問卷:該問卷共涉及9 方面維度,分別是心肌梗死營養(yǎng)管理原則(10分,3項條目),辛辣刺激食物類別(10分,3項條目),富含脂質食物類別(10 分,3 項條目),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類別(10 分,3 項條目),飲水原則(10 分,3項條目),飲酒對心肌梗死的危害(10 分,3 項條目),運動康復鍛煉要點(10分,3項條目),吸煙對心肌梗塞的危害(10 分,3 項條目),藥物治療的原則(10 分,3 項條目),喝飲料的危害(10 分,3 項條目)。如果患者所得分值越高,則說明患者對心肌梗死認知越完善。(2)心肌梗死信念及態(tài)度問卷:該問卷涉及遵醫(yī)行為態(tài)度、體重控制、戒煙、限酒、不喝飲料、科學用藥、主觀原則、對醫(yī)護人員信任度、動機踐行。以上述幾項維度作為關鍵詞來判斷患者信念水平。借助評分疊加的方式進行計算,按照患者當前是否意識到踐行正確行為所致的益處(是=1 分,否=0 分)以及程度(1~5 分)為依據(jù),通過積分法的手段對患者當前的信念水平展開判斷,得分介于0~30 分。如果患者所得分值越高,那么說明患者對心肌梗死的自我護理意識越明顯。(3)心肌梗死行為踐行問卷:以每日進食新鮮水果、每日進食蔬菜、每日平均飲水量、每日進食辛辣刺激食物、每日進食高脂肪食物等作為行為評價關鍵詞,對兩組患者的日常行為落實情況展開判定。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干預后理論知識得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理論知識得分情況(n=40) 分
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信念及態(tài)度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信念及態(tài)度評分情況(n=40) 分
研究組患者干預后日常行為踐行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日常行為踐行情況(n=40)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統(tǒng)常見病及多發(fā)病,且隨著近年來居民膳食結構富營養(yǎng)化的出現(xiàn),該病的發(fā)病率亦呈遞增態(tài)勢[7]。由于心肌梗死與患者的日常行為習慣有著明顯的關聯(lián)度,而大多數(shù)患者在飲食、日常作息及運動管理層面的認知均有所欠缺,導致疾病遷延不愈,甚至逐漸惡化[8]。心肌梗死患者可通過介入手術或者藥物干預的方式來達成控制病情的目的,但若患者經(jīng)各項治療后其日常行為習慣仍未得到矯正,則將進一步誘發(fā)疾病的出現(xiàn)[9]。心肌梗死患者對病情的認知水平相對欠缺,導致其踐行錯誤的行為方式,甚至會誘發(fā)疾病的再次發(fā)作[10]。所以,從患者的認知維度予以深入干預,幫助患者在日常生活實踐中主動開展自我護理行為。當患者的認知水平發(fā)生改變后,能激發(fā)其內在的主觀能動性與行為改變動機,幫助其自覺參與到疾病管理,這是有效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水平的前提[11]。護理程序邏輯行動方案是知信行理論框架模式的具體呈現(xiàn),通過嚴謹?shù)淖o理程序設計,使各個護理環(huán)節(jié)層級遞進,能逐步鞏固患者對心肌梗死相關知識體系的認知度,并主動踐行正確的自我照護行為方式,最終利于患者病情向正方向發(fā)展[12]。
為進一步探究該項干預方案所呈現(xiàn)出的臨床效果,本研究將知信行三個方面作為評價元素展開剖析。首先,通過對兩組患者理論知識內化情況展開判定,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在干預后對心肌梗死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對照組佳,表明該項新型的干預策略能幫助患者鞏固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度[13]。借助線上微信應用與線下面對面訪談的方式,進一步強化患者對心肌梗死的理論認知架構,與傳統(tǒng)健康宣教有所區(qū)別的是,該項干預方案從患者的行為扭轉為基本訴求點開展臨床實踐,圍繞著患者的認知、態(tài)度、信念與行為轉變等方面予以剖析,使患者病情向著積極、良好方向進展[14]。其次,當患者具備一定程度的理論認知架構后,為進一步鞏固患者對積極行為落實的內在信念感,引入了微信平臺[15]。隨著微信這一媒介的介入,能聯(lián)絡起護士與患者之間的情感紐帶,通過每晚定時學習內容的推介,能進一步幫助患者搭建起正反饋學習網(wǎng)絡[16]。隨著患者點滴認知水平的搭建,能內化成心肌梗死理論體系,對患者健康行為的維系與推動起著正向助推效果[17]。本研究對兩組患者的行為踐行情況展開評價,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行為踐行水平較對照組高。這也間接反映出患者在態(tài)度與信念維度上得到了轉變,并較好地實現(xiàn)了知行合一的目的[18]。當患者的認知與內在動機均得到重塑后,患者的認知水平將進一步被挖掘,能主動配合各項遵醫(yī)行為的落實,提高個體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護理程序邏輯行動方案應用于心肌梗死患者,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進而影響其的內在信念與動機,最終改善其日常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