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豪,林耀威,湯翠霞
江門市新會區(qū)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廣東 江門 529100
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臨床上常見的一類惡性腫瘤,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1-2],早期診斷對于PHC 的臨床治療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單一的影像學手段和血清學指標在早期診斷PHC上的價值有限,目前對于多采用聯(lián)合診斷的方式進行早期診斷[3]。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在慢性肝病向肝癌發(fā)展的過程中通常伴隨著兩類自身抗體的產(chǎn)生,一類是抗細胞核和(或)細胞漿成分的自身抗體[4],另一類是腫瘤相關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TAA)的抗體。檢測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腫瘤自身抗體能夠為肝癌的早期診斷和預后評估提供可靠信息[5]。本研究采集PH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樣本,檢測其抗核抗體(ANA)、腫瘤抑癌基因p53 抗體等指標,以探討上述指標在診斷PHC上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2 月至2021 年6 月江門市新會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0 例PHC 患者作為PHC 組,選擇同期50 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作為AIH 組。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學明確診斷,PHC 組患者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1年版)》[6]的相關診斷標準,AIH組患者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炎診斷和治療共識(2015)》[7]中的相關標準;②能積極配合完成相關檢查,檢查結果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既往有放、化療治療史者;②合并嚴重意識障礙、精神疾病者;③合并嚴重糖尿病、甲亢、心腦血管疾病者。PHC組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齡33~76 歲,平均(57.29±6.47)歲;單發(fā) 32 例,雙發(fā) 18 例;腫瘤最大直徑<5 cm 34 例,腫瘤直徑≥5 cm 16 例;臨床分期:Ⅰ期 9 例,Ⅱ期 17 例,Ⅲ期 14 例,Ⅳ期 10 例;有淋巴結轉(zhuǎn)移33 例,無淋巴結轉(zhuǎn)移17 例。AIH 組中男性 37 例,女性 13 例;年齡 31~78 歲,平均(58.11±6.53)歲。另選擇同期5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 36 例,女性 14 例;年齡 29~76 歲,平均(57.46±6.78)歲。三組受檢者的性別和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受檢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檢測方法 三者受檢者均采集5 mL血液樣本(手術患者于術前1周采集,非手術患者和體檢者于入院后1周內(nèi)采集),以3 0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取上清液保存至-80℃的環(huán)境中待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ELISA)檢測血清樣本中的p53 抗體和ANA抗體表達,采用免疫印跡法檢測ANA核型,試劑盒購自德國羅氏公司。所有指標測定均采用羅氏Cobas e602 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進行,試劑盒分別為人p53 抗體ELISA Kit(貨號:CSB-E13816h)和人抗核抗體(ANA) ELISA Kit (貨號:CSB-E09075h),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盒上說明書進行。
1.3 觀察指標 (1)比較三組受檢者的ANA、p53抗體表達情況。(2)比較PHC組和AIH組患者的ANA核型。(3)分析血清ANA、p53 抗體與PHC 診斷的關系。(4)比較血清ANA、p53抗體及聯(lián)合檢測對PHC的診斷效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各指標檢測結果與PHC診斷的相關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擬合多個變量形成新的聯(lián)合預測因子,繪制各單一指標和聯(lián)合預測因子的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較聯(lián)合預測因子與各單一指標的ROC 曲線面積(AUC)、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度。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受檢者的ANA、p53 抗體表達水平比較 PHC組患者的ANA陽性率、p53抗體水平明顯高于AIH組,PHC組、AIH組患者的ANA陽性率、p53 抗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PHC組和AIH組患者的ANA核型比較 PHC組患者的中斑點型、核仁型、著絲點型和胞漿型的比例明顯高于AIH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PHC組和AIH組患者的ANA核型比較[例(%)]
2.3 血清ANA、p53抗體與PHC診斷的關系 經(jīng)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ANA、p53 抗體均與PHC的診斷密切相關(P<0.05),見表3。
表3 血清ANA、p53抗體與PHC診斷關系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4 血清ANA、p53抗體及聯(lián)合檢測對PHC的診斷效能比較 ANA、p53 抗體及聯(lián)合檢測在診斷PHC上的 AUC 分別為 0.730、0.729 和 0.805,聯(lián)合檢測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86.00%、92.00%、89.00%,均明顯高于ANA、p53抗體單項檢測,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和圖1。
表4 血清ANA、p53抗體及聯(lián)合檢測對PHC的診斷效能比較
圖1 血清ANA、p53抗體聯(lián)合檢測在診斷PHC上的ROC曲線
早期診斷并積極開展治療是提高PHC 患者生存率、改善預后的關鍵。目前,PHC 的臨床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肝組織活檢、血清學標志物等手段進行[8]。然而,多普勒超聲、CT、MRI 等影像學手段難以發(fā)現(xiàn)諸如小肝癌等體積較小的腫瘤病灶。肝組織活檢結果準確可靠,但該檢查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取樣受限較多,患者通常不易接受。與上述檢查手段相比,血清學標志物檢測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簡便等優(yōu)勢,另外,血清學標志物在影像學手段察覺異常前就已出現(xiàn)異常表達,對于腫瘤的早期檢測和預警具有積極意義[9-10]。
PHC 發(fā)生時,機體通常會產(chǎn)生兩種抗體,抗細胞核和(或)細胞漿成分的自身抗體與腫瘤相關抗原的抗體。ANA 能夠?qū)⒆陨碚婧思毎母鞣N成分作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可有效識別各種細胞核組織[11]。p53是目前研究較為透徹的抑癌基因之一,其定位于染色體17p13.1,具有監(jiān)視基因組完整性、控制調(diào)節(jié)細胞分化、凋亡、衰老等多個細胞功能[12]。相關研究表明,ANA、p53 抗體在PHC 患者的血清中存在高表達,且與腫瘤大小、分期、Child-Pugh積分、AFP含量呈正相關[13]。
本研究對PHC 患者、AIH 患者和健康體檢者的ANA陽性率、p53 抗體進行比較,結果顯示,PHC患者的ANA 陽性率、p53 抗體水平均明顯高于AIH 患者,PHC 患者、AIH 患者的 ANA 陽性率、p53 抗體均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ANA、p53抗體均是影響PHC診斷的獨立因素。陳子若等[14]的研究結果表明,PHC 患者的p53 抗體水平、p53陽性表達率和AFP 水平均明顯高于肝臟良性病變者。曹成紅等[15]的研究結果表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AFP、ANA水平明顯高于AIH患者。本研究結果與上述兩者的研究結果基本吻合,ANA、p53抗體在鑒別診斷PHC 上具有一定價值。分析原因,AIH 發(fā)生后,肝細胞抗原的持續(xù)性作用引起過度炎癥反應和局部肝細胞壞死,誘發(fā)AFP 促使機體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發(fā)揮作用,增強肝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與此同時,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傷,引發(fā)自身免疫功能失衡。從AIH發(fā)展到PHC,可進一步加重自身免疫功能失衡[16],ANA、p53 抗體等自身抗體水平出現(xiàn)異常升高,而患者的ANA 核型也更多地表現(xiàn)為斑點型、核仁型、著絲點型和胞漿型。
ROC曲線結果顯示,ANA、p53抗體在診斷PHC上的AUC分別為0.730、0.729,均>0.6,提示上述指標在診斷PHC上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上述指標聯(lián)合檢測的AUC為0.805,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度分別為86.00%、92.00%、89.00%,均明顯高于ANA、p53 抗體單項檢測,說明聯(lián)合檢測能夠顯著提高PHC診斷的準確率。
綜上所述,ANA、p53 抗體在診斷PHC 上各具優(yōu)勢,兩者聯(lián)合檢測能夠有助于進一步提升PHC的診斷效能,對于PHC 患者的早期診斷、個性化治療策略的制定以及預后評估提供重要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