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旦·木哈
(新疆日報社(新疆報業(yè)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哈薩克文翻譯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哈薩克族作為中國古代游牧民族的后代,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草原文化,如畜牧業(yè)詞匯豐富,演變出牲畜顏色詞,用于描述牲畜的毛色,然而這些特定詞匯對翻譯工作造成一定困擾。顏色詞不僅表示牲畜的顏色,還包含其隱喻的翻譯認(rèn)知,比如,白色是哈薩克族普遍崇尚和喜愛的顏色,“哈薩克”在哈薩克語中有“白天鵝”的含義,這些都與游牧民族的文化特點緊密聯(lián)系。
在語言系統(tǒng)中,顏色詞主要分為基本顏色詞與一般顏色詞兩類?;绢伾~是各種語言中最常用的顏色詞,通常具有以下幾種特點:第一,單語素,無法從詞匯的組成部分中翻譯出詞義;第二,具有獨立的顏色含義,不屬于任何一種色域;第三,不具有表達某種事物的含義;第四,語言使用者不會根據(jù)心理及語境的變化而出現(xiàn)不同的判斷。一般顏色詞則是指基本顏色詞以外的顏色詞,依據(jù)不同的基本顏色分布于各類色域之中[1]。
在哈薩克語中,主要將顏色詞分為以下五種,即基本顏色詞、程度顏色詞、復(fù)合顏色詞、比喻顏色詞及動態(tài)顏色詞。第一,基本顏色詞。包括aq(白色)、qara(黑色)、q?z?l(紅 色)、d?as?l(綠 色)、sar?(黃 色)、к?к(藍 色)、qo??r(褐色)等。這些顏色詞在哈薩克語中表示不同的段,具有一定程度的變化,可以對不同的程度進行修飾,在顏色詞中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第二,程度顏色詞。常見的程度詞有?te(很)、asa(非常)、t?ten?e(特別)、e?(最),還會用黑和白來表示顏色的深淺。此外,顏色詞的強化與弱化形式同樣可以表示顏色的深淺及純度,強化形式通常會在顏色詞的前面添加該詞的首個音節(jié);弱化形式則是在顏色詞的原形后加上特定的附加成分,如qo??r(褐色)+qaj——qo??rqaj淺褐色的。第三,復(fù)合顏色詞。是由不同顏色的基本顏色詞混合而成,通常是以一種顏色為主,在主色中添加一點其他顏色,從而混合得出新顏色。在哈薩克語中的復(fù)合顏色詞通常將后面的顏色詞作為主色。第四,比喻顏色詞。將某種顏色的實物來代表這種顏色,通常由基本顏色詞與表示實物的詞組合而成。第五,動態(tài)顏色詞。通常在顏色詞的末端加上附加成分,使其變?yōu)閯釉~,以表示某種顏色從無到有的發(fā)展過程。此外,一些一般顏色詞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變成動詞,比如,on?? ??i surlan?p ketti(他氣得面如土色)。
由于哈薩克民族與漢族的生活習(xí)性與文化具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在進行翻譯工作時需要了解哈薩克語對于顏色詞的一些隱喻認(rèn)知特點。語言的隱喻認(rèn)知與民族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不同的歷史文化衍生出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不同語言的背后蘊含著其獨特的文化積淀,比如,紅色在漢族視為吉祥、喜慶的顏色,而在哈薩克這樣的游牧民族則有所不同。通過國內(nèi)外的研究表明,在世界上的各種語言之中,無論是聯(lián)想主觀感受,還是對客體的聯(lián)想,只有基本顏色詞才能夠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隱喻認(rèn)知,由于其使用范圍廣、使用頻率高,人們進行隱喻認(rèn)知時會首先聯(lián)想到基本顏色詞。本文對哈薩克語及漢語中的基本顏色詞進行主觀感受與客體的聯(lián)想,從而展現(xiàn)出不同民族顏色詞與上述二者間的關(guān)系,具體如下表1、2所示[2]。
表 1 哈薩克語顏色詞及聯(lián)想
表 2 漢語顏色詞及聯(lián)想
“哈薩克”在哈薩克語中具有“白天鵝”的含義,因此,在哈薩克族的文化中,aq(白色)是哈薩克族人最為崇尚和喜愛的顏色,是吉祥、圣潔與光明的象征。在哈薩克族人的生活中,將白色氈子搭建的氈房稱為“白色的宮殿”,以此可以說明這種氈房被哈薩克族人視為最好的氈房;在宰殺牲畜時,哈薩克族人同樣將白色毛色的牲畜視為最好的牲畜;在哈薩克族人的家中,有許多以白色布為基底,上面繡著精美圖案的手工藝品。此外,哈薩克族的男人通常穿著白襯衣,頭戴白色氈帽,婦女會穿戴一種以白色布為基底,繡有各種圖案的可米謝客。一些上層人物和貴族將自己稱為“白骨頭”,而一些平民則成為“黑骨頭”,以此來進行貴族與平民的區(qū)分。
由于白色在哈薩克族中象征著純凈、無暇、坦誠、善良、正當(dāng)?shù)群x,因此,存在較多的白色組成詞語及慣用語,以充分體現(xiàn)出白顏色的象征意義。例如:
aq(白色)d?yrek(心臟)——心地善良的
aq(白色)saqal(胡須)——德高望重的人
aq(白色)d?olbols?n(路)——一路順風(fēng)
此外,白色還會有空白的涵義,又表現(xiàn)出無知、不作為、貧窮等貶義的涵義。例如:
aq(白色)bilek(手臂)——游手好閑的
aq(白色)k?z(眼睛)——愚昧無知
qara(黑色)在哈薩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強大的涵義,并且在古代將顏色與方位聯(lián)系在一起,將黑色代表北方,紅色代表南方,白色代表西方,藍色代表東方。由于古代突厥王朝可汗居住在北方,因此,qara(黑色)在哈薩克語中代表“強大、大”的意義[3]。例如:
qara(黑色)boran(大風(fēng))——暴風(fēng)雪
qara(黑色)suw?q(寒冷)——寒風(fēng)刺骨
qara(黑色)qulaq(耳朵)bol?w(成為)——長大
此外,黑色還有普通、簡陋、窮困等涵義。例如:
qara(黑色)s?z(話)——通俗的話
qara(黑色)syjek(骨頭)——出身貧寒的
qara(黑色)d?ajaw(徒步)——一無所有
黑色還有不吉利、惡毒等貶義的涵義。例如:
qara(黑色)bas?w(覆蓋)——倒霉
qara(黑色)d?yrek(心臟)——鐵石心腸
qara(黑色)?lim(死)——死于非命
哈薩克民族作為主要的游牧民族,宰殺牲畜是常見的事情,因此,q?z?l(紅色)象征著牲畜的死亡。在哈薩克族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q?z?l(紅色)與aq(白色)相對應(yīng),代表一種詭計、殘忍的涵義。例如:
q?z?l(紅色)?rR?n(屠殺)——殺人如麻
q?z?l(紅色)k?z(眼睛)——詭計多端的
在漢語中,紅色的涵義與哈薩克語恰恰相反,象征著吉祥、喜慶之意。漢民族對于紅色十分崇尚與喜愛,在古代的紫禁城中柱子、墻壁均涂上朱漆;民間也將紅色布置于房間各處,比如,大紅綢面的被褥、大紅的窗花、對聯(lián)等;在新婚之際,新娘要身穿紅色的嫁衣,頭戴大紅的蓋頭,寓意著吉祥與美好,新婚之夜新郎與新娘要共剪紅燭,預(yù)示著婚姻能夠幸福美好。此外,紅色還代表著革命與忠誠,比如,紅軍、紅色根據(jù)地、紅色歷史等。
sar?(黃色)在哈薩克語中蘊含著陳舊、濃厚、中年的涵義。例如:
sar?(黃色)waj?m(憂傷)——顧慮重重
sar?(黃色)kyz(秋)——晚秋
sar?(黃色)qar?n(肚子)?jel(婦女)——中年婦女
在漢語中,黃色在古代被視為無上高貴的顏色,歷朝歷代的君王對黃色進行推崇和壟斷,并且不允許臣子與平民百姓所使用的?;实鄞┲姆椃Q之為“黃袍”,皇帝書寫的歷書稱之為“黃歷”,皇帝所居住的金鑾殿必須為黃色,皇帝所乘坐的轎攆全部為黃色。漢語中與黃色有關(guān)的詞語包括:黃道吉日(表示適合辦喜事的日子)、黃榜(古代科舉考試中第后張貼的告示)等。
隨著時間的流逝,受到英語yellow press(黃色書刊)、yellow covered literature(黃色文學(xué))等詞匯的影響,現(xiàn)代漢語中“黃色”又具有“色情”的涵義。
哈薩克民族作為游牧民族,d?as?l(綠色)在哈薩克語中代表著草原和大自然,具有生機盎然之意,被哈薩克族人所喜愛,象征著青春、生機。然而,在漢語中綠色還包含著一個特殊的涵義,如“綠帽子”則泛指男人的妻子有外遇,主要是由古代青樓女子身著青碧色的服飾而逐漸演變至今。
к?к(藍色)在哈薩克語中寓意著冷酷、無情,并逐漸演變出忙碌的涵義。例如:
к?к(藍色)aw?z(嘴)——嘮叨
к?к(藍色)bet(臉面)——蠻橫無理的
к?к(藍色)dola(怒氣)——易怒的
此外,к?к(藍色)在哈薩克語中還具有愚笨、少量的涵義、例如:
к?к(藍色)m?j(大腦)——愚蠢的
к?к(藍色)baka(青蛙)——瘦弱的
к?к(藍色)barmaq(手指)——愚笨的
藍色在漢族人眼中象征著海洋與天空,呈現(xiàn)出遼闊、澎湃之感,象征著令人愉悅的意義。
qo??r(褐色)在哈薩克語中通常與畜牧的皮毛和臟器的顏色相聯(lián)系,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與畜牧息息相關(guān),因此,qo??r(褐色)同樣是哈薩克族人喜愛的顏色之一,其象征著溫順、敦厚、老實等中性意義。例如:
qo??r(褐色)ke?(夜晚)——傍晚
qo??r(褐色)d?el(風(fēng))——和風(fēng)
qo??r(褐色)qojdaj(羊)——溫柔
qo??r(褐色)salq?n(冷)——涼爽
褐色在漢語中沒有特定的象征意義,在漢民族人們對褐色的認(rèn)知不夠深刻,無法將褐色投射到日常生活及身邊的事物之中,同樣無法將褐色來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以及心情。
對于哈薩克語中顏色詞的翻譯認(rèn)知,通常受到該民族自然環(huán)境、物質(zhì)文化及精神文化的影響,這些因素從不同方面影響著哈薩克民族的語言文化。同時,哈薩克族人的物質(zhì)生產(chǎn)生活也影響著哈薩克語的形成與使用,人們會根據(jù)自己日常生產(chǎn)與生活的需要,將事物的特征通過心理內(nèi)化來進行塑造,從而逐漸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語言。
翻譯從本質(zhì)來看是一種民族文化的交流,漢哈兩族受到文化差異限制,在語言方面存在不同,為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必須做好語言翻譯工作,但語言之間的翻譯轉(zhuǎn)換并非易事,部分詞匯承載著當(dāng)?shù)匚幕厣诜g時應(yīng)盡可能保留語言本身的文化意蘊,因此,新疆哈薩克語與漢語的翻譯工作中,需謹(jǐn)慎對待文化因素。為保障顏色詞翻譯效果,應(yīng)結(jié)合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翻譯技巧,分析顏色詞背后蘊含的文化因素,避免出現(xiàn)文化沖突。直譯法是漢哈翻譯中較為常見的技巧,以忠實原文為目的進行顏色詞翻譯,而直譯法并非代表字與字之間的死譯,而是指不做引申注釋的字面翻譯,以此確保翻譯成果符合原文思想。例如,“qara(黑)”、“aq(白)”。
音譯法在漢哈翻譯中常用于報刊、書籍、事件、機構(gòu)、地名、人名的翻譯,采用“譯入語”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原語音位,必要時會引入新詞。通常情況下音譯法多用于民族特有文化事物的翻譯工作,該翻譯技巧的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保留文化韻味,其弊端在于容易帶來理解障礙,在實際應(yīng)用時需結(jié)合實際情況進行翻譯。
除直譯法與音譯法,意譯法同樣為哈薩克族語言與漢語翻譯中常用方法,是指保留原文內(nèi)容思想但改變語言表達形式的方式,以此便于人們理解。對于翻譯而言,其精髓為語言的準(zhǔn)確表達,而該準(zhǔn)確表達并不拘泥于死譯,在尊重原文含義基礎(chǔ)上,為便于理解與傳遞可做出一定語言調(diào)整,尤其在漢哈翻譯過程中,哈薩克族為與漢族存在一定文化差異,部分詞匯具有濃厚民族色彩,部分涉及文化風(fēng)俗的地面、人名的詞匯,可采取意譯法。
哈薩克與漢語之間的翻譯技巧多樣,但部分詞匯的民族文化元素較為厚重,詞匯承載著當(dāng)?shù)孛褡屣L(fēng)俗或信仰,采用直譯法、意譯法、音譯法的方式進行翻譯時,部分詞匯仍具有一定理解難度,若僅進行單純的翻譯,可能會給讀者帶來理解困擾,且不利于新疆哈薩克族文化在國內(nèi)的傳播,因此,為保障翻譯效果,保留詞匯本身含有的文化意蘊,需采用譯文加注的方式闡述哈相關(guān)的薩克族文化背景,以此降低譯文理解難度,并促進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4]。
音譯加意譯的翻譯方式是指意譯法與音譯法的結(jié)合應(yīng)用。在實際翻譯期間,部分詞匯若完全采用音譯法,將會造成極大的理解難度,給人一種不知所云的感覺,容易給民族文化交流帶來阻礙,但若完全采用意譯法進行翻譯,則會導(dǎo)致詞匯本身所蘊含的文化意蘊消失,原文形象性無法保留,不利于語言的精準(zhǔn)表達,故為保障民族詞匯語言翻譯效果而出現(xiàn)了音譯加意譯法,兩種翻譯技巧共同采用,以此保留原文形象性,并提升元語言翻譯的精準(zhǔn)性。
綜上所述,翻譯的作用在于準(zhǔn)確表達出語言的含義,顏色詞作為語言詞匯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對顏色詞的翻譯及文化認(rèn)知能夠了解到一個民族的語言環(huán)境及文化特點,考察民族的文化要素,將語言的特點在民族文化中尋求答案。同時,民族之間的文化與思想是不斷借鑒與相互融合的,因此,在語言的翻譯上需要充分考慮到民族間在客觀事物描述上的互補,從而對語言進行準(zhǔn)確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