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健紅
摘? ?要:要解決問題,光靠一門學科的知識是不夠的?!翱缃纭本褪谴蚱茖W科的界限,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綜合性問題。新時期的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與時俱進,具備“跨界”意識,整合資源,實施“跨學科教學”,引領學生跨學科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本文闡述了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意義、原則、策略與模式。
關鍵詞:小學科學? ?“跨學科教學”? ?意義? ?原則? ?模式
從某一屬性的事物進入另一屬性的運作,稱為“跨界”?!翱缃纭笔强萍寂c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的產(chǎn)物,本質是超越與整合,是一種搭配性的應用?!翱缃纭睂崿F(xiàn)了資源的連接,放大了資源的價值,抬升了發(fā)展的態(tài)勢?!翱鐚W科教學”就是打破學科界限,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綜合性問題,提升教學質效。小學科學教師應與時俱進,整合資源,實施“跨學科教學”,引領學生跨學科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意義
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是一種針對分科教學提出的教學理念,是突破學科界限的教學方法,對小學科學教學質效的提升,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
自主發(fā)展是一種關鍵能力,是適應終身學習與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必備能力。首先,“跨學科教學”跳出了分科教學的局限,優(yōu)化了教學方法,將各學科有機融合,優(yōu)化了教與學的方式,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機會。其次,“跨學科教學”讓科學學習變得豐富多彩,有利于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跨學科教學”扭轉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科學的探索者與創(chuàng)造者,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教育的一切是為了學生,教育應促進學生實現(xiàn)全面、優(yōu)質的發(fā)展。“跨學科教學”跨越了學科的界限,將多個學科的知識進行交叉、融合,進行思維方式之間的轉化,不僅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新理念、新方法,提升決策力和創(chuàng)新力。在“跨學科教學”中,學生將多學科知識整合,從多角度進行觀察與思考,實現(xiàn)了學科知識的交叉與交融,能發(fā)展多元思維,磨礪綜合能力,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三)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
人是獨立的個體,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也沒有一套能同時適用于所有學生的教學方式。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要求教學路徑與方法多元化,以適應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翱鐚W科教學”融合了多學科知識,豐富了教學路徑和策略,給予了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增加了探究的可能性,增強了學習的選擇性。在“跨學科教學”中,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與方法,發(fā)揮個性特長,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二、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原則
(一)學科立場原則
小學科學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啟蒙課程,重在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自主建構科學知識,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在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學科立場,以科學知識為根本,以科學方法為主線,緊緊圍繞科學教學目標,彰顯科學本質屬性,不能偏離學科本身的特點,不能忘卻學科本身的任務。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科學學科的特點,掌握好科學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認清科學存在的目的和現(xiàn)實意義,弄清楚科學學科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才能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
(二)整合性原則
小學科學的“跨學科教學”主要是將科學與技術、工程、數(shù)學等相關的學科進行整合,不是學科知識的簡單、機械疊加,而是以科學學科為中心,將其他學科有機融合,為科學教學服務。因此,教師不僅要將學科知識整合,還要將認知整合、思維整合,使各學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科學學科與其他學科才會形成強大的凝聚力。
(三)探究性原則
探究式學習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科學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主動開展各種形式的探究性活動,如調查、實驗、制作等。探究式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在科學“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解決問題的主體,讓學生成為主動的探究者,綜合應用各學科知識與跨界思維去探尋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以提高探究的效果。
三、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策略
要實現(xiàn)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教師必須尋找合適的載體,設計合適的項目,找準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將科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串聯(lián)起來,以實現(xiàn)學科之間的有效連接。
(一)開發(fā)綜合資源,尋找載體
復雜的問題往往具有多學科性與綜合性,解決這類問題要將各學科知識有機聯(lián)結起來,讓多學科知識相融合。在開展科學“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開發(fā)綜合資源,設計復雜問題,挖掘跨學科素材,實施學科整合。開發(fā)的綜合資源,可以是從教材中挖掘的,也可以是從生活中探尋的。小學科學教材中就有許多適合“跨學科教學”的內容,教師可以對小學科學教材進行細致的梳理,將相關內容進行整合重組,重建教材的知識結構。要實施“跨學科教學”,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挖掘生活中的跨界元素,構建出新的教學資源,實現(xiàn)學科的交融。
(二)優(yōu)選研究項目,搭建橋梁
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一般是把科學與技術、工程、數(shù)學等學科結合起來,實施跨界融合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也稱為STEM教學。STEM教學是一種研究性教學,需要一個綜合性質的研究項目,這個項目是多學科知識的連接點,是一座橋梁。STEM教學能給學生提供綜合知識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綜合能力。因此,教師要找準學科之間的契合點,優(yōu)選研究項目,為多學科知識的跨界搭建橋梁。
(三)精設探究活動,有機融合
探究性與實踐性是科學“跨學科教學”的核心,科學“跨學科學習”是一個“手腦共用”的過程,在探究中學生動手又動腦,將各學科知識有機融合??茖W“跨學科教學”解決的是復雜性問題,運用的是跨學科的綜合知識。因此,“跨學科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是由一系列探究活動組成的??茖W“跨學科教學”中的探究活動包含了觀察、討論、設計、制作、測試、評估、反思等,這些探究活動以設計、制作為核心,是各學科知識應用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應用技術、工程、數(shù)學等多學科知識去解決科學問題,獲取科學知識,能形成綜合探究的能力。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快樂去探究;要大膽放手,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究時空;要做到讓學引思,引導學生綜合應用各學科知識去解決問題。
四、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模式
在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實踐過程中,筆者總結出了“四合”的教學模式,通過糅合情境、融合思維、聚合技能、綜合評價,實現(xiàn)多學科知識跨界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筆者以《造房子》一課的教學為例,分析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四合”教學模式。
(一)糅合情境,引出主題
情境激發(fā)情感,促進認知,科學教學與STEM教學都應當是情境化的。情境不僅具有趣味性,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具有融合性特點,能將多學科知識糅合到具體的情境之中,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引出探究主題。引出主題是“跨學科教學”的第一步,在科學“跨學科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是教學的前提,是引出主題的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具體的學習場景與探究任務,為“跨學科教學”奠定了基礎。
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情境不同于一般的教學情境,而是糅合性的情境,具有真實的生活性、復雜的問題性、較強的挑戰(zhàn)性、知識的綜合性,能起到引趣啟思、糅合學科、引出主題的作用。例如,在教學《造房子》一課時,筆者根據(jù)學生喜愛動物的心理,結合流浪狗無家可歸的現(xiàn)象,創(chuàng)設了一個關愛流浪狗的真實生活情境,提出了給流浪狗一個溫暖的家的建議,引出“造房子”的主題。該情境真實自然,具有極強的綜合性,為學科知識的融合搭建了平臺。
(二)融合思維,設計方案
思維訓練是教學的核心,“跨學科教學”不僅是知識的整合,更是思維的跨界。學生通過跨界思考,展開多元思維,探尋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科學“跨學科教學”中的多元思維體現(xiàn)在科學思維、技術思維、工程思維、數(shù)學思維的有機融合中。
工程技術的關鍵是設計,設計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前提,是融合思維的載體。有的教師在科學教學中不重視設計教學,這樣會讓學生失去綜合思考的機會,束縛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設計是科學“跨學科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搭建了自主思考的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跨界思考的機會,是“跨學科教學”的第二步。科學設計的內容廣泛,可以是設計實驗活動方案,也可以是設計產(chǎn)品制作流程。
例如,在教學《造房子》一課時,筆者在提出給流浪狗造房子的任務后,沒有急于讓學生動手,而是讓學生先動腦思考,應用綜合知識,分組設計建造房子的方案,繪制房子的圖稿。各組學生在討論中調動生活經(jīng)驗,運用技術、工程、數(shù)學等方面的知識,從牢固、美觀、節(jié)能等方面綜合考慮。有的學生為了房子的穩(wěn)固性,利用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原理;有的學生通過數(shù)學計算節(jié)省材料;有的學生從美學角度審視房屋外觀的美;有的學生利用融合思維,優(yōu)化房屋結構等。設計房屋建造方案,較好地訓練了學生的跨學科思維,促進了學生綜合思維的發(fā)展。
(三)聚合技能,實踐體驗
實踐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是實施“跨學科教學”的“通行證”。實踐性是科學“跨學科教學”的重要特性,實踐活動給學生動手和體驗的機會,不僅是檢驗假設的方法,更是聚合技能的途徑。
實踐體驗是科學“跨學科教學”的第三步,該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親歷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推進知識的整合和思維的跨界,讓學生應用多學科知識去解決問題。實踐的過程是知行合一的過程,是在做中探究的過程,是在做中體驗的過程,也是提升學生綜合技能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造房子》一課時,當學生設計好方案之后,筆者給學生提供了木條、鐵絲、油布等材料,讓學生動手建造房子。各組按照設計方案,根據(jù)房屋圖稿,開展工程建造。實踐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勞動技能,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增強了學生的技術意識,提升了學生的工程制造能力。
(四)綜合評價,反思提升
反思是對過往的思考,是一種自我反省。學習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提高。在“跨學科教學”中,學生只有對知識的整合、思維的整合進行反思,思維才能獲得質的飛躍,實現(xiàn)跨學科學習能力與學習經(jīng)驗的雙重提升。
反思是科學“跨學科教學”的最后一步,在學生的實踐活動結束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展示作品,引導學生綜合評價,并從不同角度給學生提出合理的建議。在展示交流與互動評價之后,讓學生自我反思,梳理活動探究過程,總結經(jīng)驗。例如,在教學《造房子》一課時,在各組制作好“房子”后,筆者組織學生展示交流作品,并進行評價,還組織學生對各組的“房子”進行測試與評估。在測試與評估之后,筆者讓各組進行反思,說一說作品存在哪些不足,要怎樣進行優(yōu)化改進等。
總之,小學科學教師作為科學教學的指導者,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與時俱進,具備“跨界”意識,整合資源,實施“跨學科教學”,積極引領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玉佩,彭虹斌.小學科學智慧課堂動態(tài)生成過程探究[J].教學與管理,2019(14):49-50.
[2]朱穎泉.STEM教育理念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策略[J].新智慧,2019(25):21-22.◆(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