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毅
【摘? ? 要】移動互聯網時代,優(yōu)質的內容始終是稀缺資源。傳統(tǒng)紙媒要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提升傳播力與影響力,需進一步發(fā)揮“內容為王”優(yōu)勢,在移動端打造一批優(yōu)質深度長文。本文闡述了新媒體深度長文的定義、特征和優(yōu)勢,并以安徽日報微信公眾號上的幾篇原創(chuàng)文章為案例,總結了新媒體深度長文寫作與策劃的經驗技巧及注意事項。
【關鍵詞】新媒體深度長文;內容為王;去中心化;共情力
在移動社交媒體平臺尤其是微信端,時??梢娨恍┰瓌?chuàng)的“爆款”文章,這些文章緊貼熱點、寫法鮮活、打動人心、點擊率高,常?!八⒈绷巳藗兊呐笥讶?。這些文章中的不少創(chuàng)作者不是自媒體人,而來自傳統(tǒng)主流媒體。
從“高冷”“生硬”到“連網線”“接地氣”,近年來,廣大傳統(tǒng)媒體主動轉型、深度融合,推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新媒體深度長文。那么,新媒體深度長文的定義是什么?有什么樣的特點與優(yōu)勢?傳統(tǒng)主流媒體要用好用活這類文體,有哪些技巧與注意事項?本文通過總結分析與案例解讀進行詳細闡釋。
一、“外形”討巧,內容“硬核”:新媒體深度長文的定義與特點
在業(yè)界和學界,很少有學者或新聞從業(yè)者對“新媒體深度長文”下過定義,很多時候它被歸類到“深度報道”范疇。但筆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深度報道只是深度長文的狹義概念或其中一個分支。廣義的新媒體深度長文是指主流媒體或自媒體運用互聯網思維和受眾易于接受的表述手法,對新聞事件或相關資料進行全方位呈現、整合、分析、解讀,并在新媒體平臺推出的一系列深度文章。這些文章類型寬泛,既包括事件性報道,也包括非事件性的綜述、述評、科普文章、政策解讀等。
在人們看來,新媒體環(huán)境下,深度長文的吸引力似乎在漸漸降低。用戶傾向于短小、娛樂性強、輕松的文字、圖片與視頻 ,對深度長文的容忍度下降,[1]似乎更喜歡“快餐式”閱讀,熱衷于在智能算法平臺上看短文、刷短視頻。但恰恰相反,無論是一些關注度高的自媒體公眾號,還是如“俠客島”“剝洋蔥people”等傳統(tǒng)媒體自辦公眾號,一篇篇高質量的“長文”屢成“爆款”,讓作者及相關平臺收獲了流量與效益。以“俠客島”為例,其運營團隊成員均為《人民日報》海外版的編輯記者,內容優(yōu)勢使該公眾號的文章迅速占領輿論陣地,原創(chuàng)內容被其他媒體競相轉載。[2]
為什么新媒體深度長文能“火”起來?因為它具有以下特點和優(yōu)勢:一是緊貼新聞熱點,社會關注度高;二是傳遞的信息量大;三是資料分析專業(yè)深刻,敘述方式有歷史縱深感和立體感;四是文風通俗生動,有趣味;五是能激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時代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許多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受眾想要全面了解、正確認識事件,迫切需要有深度優(yōu)質信息來“解渴”。
可以說,新媒體深度長文既有互聯網的討巧“外形”,又有專業(yè)化的“硬核”內容,它是媒體融合的產物,更是互聯網時代受眾追逐的“剛需”。
二、融合的大勢所趨:發(fā)力新媒體深度長文的現實意義
2012年8月,微信公眾平臺上線,隨后幾年,開啟了“內容創(chuàng)業(yè)”時代。一方面,大量自媒體如雨后春筍般興起,新媒體深度長文一時成為自媒體吸引流量的“利器”。另一方面,傳統(tǒng)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在“去中心化”的社交網絡中受到削弱,網絡用戶易受多渠道信息影響,不再緊跟媒體通過報道所設置的議程焦點,[3]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相比以往有所下降,轉型與融合勢在必行。發(fā)力新媒體深度長文的現實意義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堅持“內容為王”的需要
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不論技術如何發(fā)展變遷,文字始終是傳統(tǒng)紙媒的核心載體,“內容為王”也始終是不變的原則。傳統(tǒng)紙媒有著大量文字功底扎實的專業(yè)人才、專業(yè)團隊,有著豐富的新聞采訪資源,必須高揚內容優(yōu)勢、專業(yè)優(yōu)勢,在融合時代打好“內容戰(zhàn)”,將“內容為王”進行到底。
(二)是傳統(tǒng)媒體融合轉型的需要
受眾在哪里,主流媒體就要挺進哪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輿論的“主力軍”要占領“主陣地”、挺進“主戰(zhàn)場”、弘揚主旋律,就必須大力轉型、深度融合,用互聯網思維和新媒體語言做好報道、講好故事。
(三)是提升媒體核心競爭力的需要
當前,“快餐式”新聞泛濫,優(yōu)質內容是稀缺資源,受眾需要什么,媒體就要供給什么。傳統(tǒng)紙媒要通過優(yōu)質深度長文的廣泛傳播,在互聯網平臺吸引流量、收獲“粉絲”,積累其新媒體平臺的品牌影響力,提高社會關注度、市場認可度和媒體集團的經營效益,從而提升核心競爭力。
三、念好“四字訣”:傳統(tǒng)紙媒做好新媒體深度長文的技巧
(一)“熱”:聚焦熱門主題熱點話題做文章
受眾追逐熱點,媒體追逐受眾。緊貼熱點,始終是新聞傳播的關鍵要素,新媒體深度長文也是如此,只有圍繞大家關注的熱門主題、熱點話題才會有點擊率和轉發(fā)量。相比全國性的熱點事件,本地的政治、經濟、民生熱點,具有更強的接近性,符合地方媒體受眾定位,因此是紙媒移動端深度長文的優(yōu)秀選材。傳統(tǒng)紙媒要在熱點事件發(fā)生后,在移動端第一時間提供受眾關注的信息與解讀。
以安徽日報東籬工作室原創(chuàng)的新媒體長文《省委書記部署!安徽正下一盤“大棋”》為例,這篇文章就緊扣2021年底安徽最熱的政經熱點——“三次產業(yè)高質量協同發(fā)展行動計劃”,作了深入而通俗的解讀。文章以“文字+長圖”的方式,全方位回答了當時安徽各級干部和企業(yè)家最關注的這項行動計劃“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干、大家怎么看”四個問題,有闡釋、有解讀、有分析、也有反響,推出后得到省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網友的高度評價。
(二)“足”:信息量大、“干貨”充足
在這個時代,讓受眾對著手機通篇讀完好幾千字的文章不是件容易事。因此,新媒體深度長文要力戒空泛的表達、漂浮的文風,要實實在在地提供給讀者必要的信息量和充分的“干貨”,力求讓這篇文章能被點擊、被轉發(fā)甚至被收藏。
安徽日報微信平臺推送的《安徽的“世界級”造車夢》一文,就是一篇關于汽車產業(yè)的信息量巨大的深度長文。文章從比亞迪在安徽布局,寫到蔚來的落戶,再寫到大眾江淮的合作,分析了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大勢,安徽汽車產業(yè)的結構特點,鮮活的案例、詳實的數據,讓不少網友直接選擇收藏,作為了解安徽汽車產業(yè)的重要資料。
(三)“?!保嘿Y料分析與解讀深入專業(yè)
一些行業(yè)類自媒體之所以能吸引關注和流量,重要原因在于作者既是深耕于行業(yè)多年的專業(yè)人士,又是熟悉互聯網傳播規(guī)律和網友閱讀需求的行家里手,通過深入淺出的解讀分析,能滿足不同知識背景讀者的閱讀需求,做到“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因此,傳統(tǒng)紙媒在做深度長文之前,一定要對相關事件、領域、行業(yè)有深入的認識與研究,建議由跑相關新聞條口多年的資深記者來主創(chuàng),力求文章有深度、有見解、有“干貨”。
比如安徽日報東籬工作室推出的新媒體長文《皖北水盼》,用詳實的數據和對比的手法,闡述皖北地區(qū)水質不佳和水資源匱乏的自然地理原因,介紹了“皖北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的背景由來、施工進展。“地表水,是陸地表面上動態(tài)水和靜態(tài)水的總稱,也叫‘陸地水’,來自江河、湖泊、海洋等;地下水,是雨水滲透進土壤后,經過多年時間積淀形成的,部分地區(qū)地下水會溶入較多的鹽類和重金屬”;“從地形看,皖北地處平原,下雨后往往‘存不住水’;從降雨看,皖北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65mm,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038mm,屬于易旱地區(qū);從水資源分布看,皖北地區(qū)人均水資源量約500m3,不到全省的1/2、全國的1/4,是我省人均水資源最緊缺的地區(qū),嚴重資源性缺水……”專業(yè)深入的分析,既說清楚了地下水與地表水的差異,又全面回答了“皖北到底有多缺水”“皖北為什么不得不喝地下水”的現實問題。
(四)“活”:“網言網語”鮮活表達,敘事結構創(chuàng)新靈活
文風,是新媒體深度長文與紙媒深度報道的一大區(qū)別。新媒體作品的文風表達更清新、通俗、鮮活,更有互聯網特色。鮮活網絡語言的使用,可以拉近主流媒體和網民的心理距離,使其擺脫固有的程式化形象,讓信息傳播更加流暢高效。實踐表明:“只有講讀者想聽的話、聽得懂的話、聽得進的話,主流聲音才能深入人心,主旋律報道才能不斷增強社會影響力?!盵4]
除文風更鮮活外,行文敘事結構也更靈活。比如采用“非線性”結構,通過歷史背景與新聞內容的深度融合,呈現歷史縱深感。
新媒體深度長文的這種靈活表達,在時政經濟類的“硬主題”上往往會收到非常好的傳播效果。比如“改作風、辦實事、優(yōu)環(huán)境”,是安徽今年一項中心工作,為什么要在此時提出,安徽怎么干,受眾并不了解其中背景與意義。安徽日報東籬工作室推出的《安徽,為什么和自己較勁?》就用非線性的敘事結構,層層遞進,采用“故事+理論+現狀+未來”的結構,從“北方公務員到南方掛職后回原地的‘換位故事’”講起,闡述區(qū)域發(fā)展文化與經濟發(fā)展的辯證關系,再由安徽的發(fā)展歷程論證安徽正經歷第二次“破圈”,即“落后的區(qū)域發(fā)展文化對經濟的束縛之圈”,解讀改作風與重塑發(fā)展文化的重大意義。該文的特殊敘事結構,靈活清新的語言文風,將艱深的重大主題“柔化軟化”,如同“掰碎了喂給受眾”,令人讀后印象深刻。
(五)“情”:激發(fā)共情,讓受眾產生情感共鳴
“共情”一詞由人本主義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提出,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共情力是指可以深入體會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如果寫作中能適度掌握好共情力,新媒體爆款便有了可能。[5]傳統(tǒng)紙媒在打造新媒體深度長文時,要力求觸動人心,讓讀者在字里行間有種感同身受的情緒共鳴。
比如2021年9月,安徽日報微信平臺推出《為什么是皖北》這篇長文,文章用優(yōu)美的語言論述,用鮮活的方言講述,通俗生動不失風趣幽默,講的是“皖北是個好地方”“皖北為什么窮”“皖北機遇來了”這三個方面的核心問題。文章從皖北人杰地靈的地理人文,寫到皖北落后的原因和“皖北習氣”,從廣大皖北人對家鄉(xiāng)發(fā)展起來的濃濃期望,寫到皖北奮起直追的良好勢頭,字里行間無不直擊內心,喚起共鳴感,激發(fā)了皖北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熱愛之情,對皖北歷史人文的自豪自信之情,對改變面貌、振興發(fā)展的期待向往之情。該文當時幾乎刷爆了皖北人的朋友圈,成為2021年安徽日報新媒體平臺閱讀量最高的爆款文章。
四、新媒體深度長文寫作的注意事項
(一)不要過度吹捧和說“過頭話”
一些傳統(tǒng)紙媒在策劃創(chuàng)作新媒體長文時,或聚焦一些成就性主題,或對一項工作、一個城市進行通篇累牘地正面宣傳,雖然使用了一些鮮活的網絡語言,但自始至終都是總結材料和溢美之詞的堆砌,仿佛是成就報道在互聯網上的“翻版”。傳統(tǒng)媒體做新媒體深度長文時,要做到言之有物、專業(yè)客觀、有信息量,過度吹捧只會引發(fā)受眾反感。
(二)都要有核心“文眼”
有的深度長文,通篇讀下來,讀者卻不知道其要表達什么,讀后沒有什么印象,這就是缺乏“文眼”的表現。所謂“文眼”,就是文章要傳遞的核心觀點。因此,不論采用何種敘事方式和行文結構,都要緊扣觀點、圍繞主題,做到“形散而神聚”。
(三)要講求共情,不要過度煽情
一些自媒體平臺深諳情緒在互聯網傳播中的巨大力量,做“標題黨”,或用帶有煽情性的文字來吸引流量,這既不負責任,又不利于輿論引導。傳統(tǒng)紙媒在做類似報道時,要堅持靠內容征服受眾,不要用情緒作為“爆點”,而是僅作為打動受眾的一種方式。
(四)標題是打造“爆款”的關鍵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要想將一篇新媒體深度長文打造成爆款,既要有充實過硬的內容,更要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標題,否則“酒香也怕巷子深”,好文的光輝容易被差標題掩蓋。因此,在策劃和寫作中,一定要精心“磨”標題,盡可能讓標題“亮”一點、“新”一點、“短”一點、“實”一點,適當的“藏”一點,同時也要避免制作“賣關子”式、“一驚一乍”式、“忽悠”式標題,切不可為追求點擊率,做“標題黨”,否則只會自損平臺公信力。
結語
移動互聯網時代,深度長文并沒有被短新聞、短視頻取代,反而通過社交媒體的放大,煥發(fā)出新的光輝。傳統(tǒng)紙媒要繼續(xù)發(fā)揮專業(yè)化的內容生產優(yōu)勢,尊重互聯網傳播規(guī)律,大力探索移動端深度長文的策劃創(chuàng)新,在深度融合中不斷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注釋:
[1]劉文潔.新媒體時代的深度報道敘事特點[J].新媒體研究,2020(05).
[2]林琳.人民日報社的“俠客島”何以名動微信公眾號“江湖”?[J].中國記者,2015(02).
[3]林磊.場景思維下基于微信公眾號的深度新聞報道采寫策略初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05).
[4]新華日報編委會.創(chuàng)新黨報話語體系 讓主流聲音更加深入人心[J].傳媒觀察,2010(08).
[5]章芳.用“共情力”打造新媒體爆款[J].中國地市報人,2021(01).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經濟新聞中心)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