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藝
(江漢大學 智能制造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下簡稱混合式教學)是當前的一種主流教學模式,同時,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也是教育部主導建設的五類一流課程之一。對于這類課程,相關文件要求其教學設計科學合理,圍繞目標達成、教學內容、組織實施和多元評價需求進行整體規(guī)劃,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設計合理;教學組織與實施突出學生中心地位,根據(jù)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創(chuàng)新教與學模式,因材施教,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資源共享、知識生成,教學反饋及時,教學效果顯著[1]。
然而,當前大量采用了混合式教學的課程,由于其教學設計先天不足,導致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了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兩張皮”“炒現(xiàn)飯”等現(xiàn)象,或形式大于內容,對提高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沒有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有的甚至出現(xiàn)了反作用[2]。在出現(xiàn)這類問題之后,有部分教師放棄了混合式教學,重回傳統(tǒng)教學的軌道,因而出現(xiàn)了一批僵尸在線課程,造成了資源浪費,同時,質疑混合式教學有效性的聲音也時有出現(xiàn)。
BOPPPS 是由加拿大教學技能發(fā)展工作坊(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即ISW)開發(fā)并推廣的一種參與式教學模型[3]。它以有效性著稱,以建構主義和交際法為理論依據(jù),是一個強調學生參與式互動和反饋的閉環(huán)教學活動模型[4]。該模型是由導入(Bridge)、目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ion)、后測(Post-Assessment)以及總結(Summary)等六個模塊構成[5]。
BOPPPS 所秉持的參與式教學與混合式一流課程所強調的突出學生中心地位的教學要求不謀而合,它所采用的帶反饋的閉環(huán)教學與一流課程所強調的教學評價和教學反饋要及時相互呼應。因此,將BOPPPS 與混合式教學融合,為推進混合式教學設計更趨合理、更加有效提供了一種捷徑。
混合式教學包括兩個維度、五個要素,第一個是空間維度,含兩個要素,分別是線上和線下,第二個是時間維度,含三個要素,分別為課前、課中和課后。有效的混合式教學設計應該推進“三融合”,首先是空間融合,即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融合,其次是時間融合,即課前、課中和課后教學的有機融合,最后是時空融合,即上述兩維度的相互融合[2],如圖1 所示。而基于BOPPPS 模型的教學設計,為達成期望的教學效果,除了單獨對其六個模塊進行教學設計之外,更應注重各模塊之間的教學銜接,而在將其融入混合式教學設計時,重點是要推動圖1 中的“融合四”。需要指出的是,“融合四”并不是在混合式教學的“三融合”基礎上所做的簡單加法,而是要打破原有的“三融合”,最終實現(xiàn)BOPPPS 的六模塊、混合式教學的兩維度、五要素之間的有機互融,以尋求教學設計的最優(yōu)解,達成更佳的教學效果。
圖1 BOPPPS 與混合式教學的融合模型
在探討B(tài)OPPPS 與混合式教學的融合策略之前,首先要明確幾個制約條件。其一,BOPPPS 的六模塊是按教學規(guī)律設計的,其先后順序不應改變。其二,混合式教學的時間維度也應按順序推進。其三,一般情況下,一個典型且完整的教學設計應包含上述六模塊、兩維度及五要素,缺一不可。此外,課程類別、課程內容及其特點、課程資源、學時要求、教學環(huán)境及條件、教學組織、學校政策支持等均會對融合教學設計產(chǎn)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BOPPPS 與混合式教學的融合策略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最終呈現(xiàn)的融合教學設計也是千差萬別。即便如此,根據(jù)BOPPPS 六模塊的特點,結合混合式教學的兩維度、五要素,探討其互相融合的共性教學設計策略,充分展現(xiàn)BOPPPS 與混合式教學各自的優(yōu)勢,這必將對今后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至少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示。
導入是新課的開始,目的是溫故知新、引人入勝。通常導入可采用的策略包括:以教師設問為出發(fā)點的問題式教學法,通過回顧已學知識,引出新知識;通過觀看有趣的圖片、實例、圖表、視頻等,引出學習新內容的理由及重要性;直接概括、敘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等[6]。
導入是一次新課的開端,難度不大,因此,在混合式教學中,最好將其融入線上,并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理由:第一,安排在線上,不受時空限制,可隨時隨地開始一次新課教學;第二,安排在課前,可引導并督促學生預習,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并能節(jié)省學時。
目標,也稱學習目標,其目的是“三導”,即導教、導學、導測評[7]。它關注的重點是學習,而不是教學;它界定了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后,必須能做什么的最低要求;目標的表述應盡可能采用布魯姆認知模型中所列舉的行為動詞,當有多個學習目標時,應從低階向高階目標順序列舉[8]。
目標應融入線上,并要求學生在課前知曉為宜。原因:①目標一般采用列舉的方式給出,放在導入之后,學生很容易讀懂其含義,無需解釋;②在課前給出,具有導學、導測評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新課的預習,并在預習中找出自身的差距。
前測的目的是了解學生與新課關聯(lián)的知識、能力、素養(yǎng)的個體差異,以幫助老師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9]。前測應以判斷、選擇、填空等客觀題型為主。
前測應融入線上,主要放在課前為宜。理由:第一,可引導學生課前的復習和預習,找出不足;第二,可利用在線課程平臺的自動批閱和即時統(tǒng)計功能,減輕教師負擔;第三,在課前,教師可根據(jù)前測結果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并有足夠時間進行后續(xù)教學設計調整。
參與式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以自主學習、任務闖關、分組討論、專題匯報、問題辨析等學習形式來開展的一種教學活動,它是BOPPPS 模型中的核心。在參與式教學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導演,其主要作用是引導、糾偏和教學節(jié)奏的把控;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學生才是主角,是學習的主體。
參與式學習應融入課中,并采用線上、線下或兩者結合的教學方式進行。理由:①之所以應融入課中,這是因為,參與式學習是BOPPPS 模型的核心,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全身心投入,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作用,極大地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以促成學習目標的達成;②至于究竟采用的是線上、線下還是兩者結合的教學方式,則是從每次課的學習目標出發(fā),結合教學內容及資源特點,找出適宜的互動學習形式,并為每一種互動學習形式確定適宜的教學方式,即線上或線下教學,如果學習形式是以一種組合,就可能需要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如自主學習、任務闖關等,適宜的教學方式是線上教學;分組討論、專題匯報、問題辨析等,適宜的教學方式是線下教學;若某內容采用的學習形式是“自主學習+專題匯報”,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是適宜的。
后測的主要目的是檢測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對學生而言,通過后測可及時獲知自己的不足,補足短板;對于教師來說,通過后測可以及時總結教學經(jīng)驗,進行教學反思,不斷改進后續(xù)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后測的形式多種多樣,應結合課程內容及特點,關注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的提升。
后測應融入線上,并以課后為主。理由:①融入線上,可方便學生隨時隨地提交作業(yè);②可充分利用課程平臺的客觀題自動評閱功能,方便開展主觀題的學生互評,可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減輕教師負擔;③便于考核結果的統(tǒng)計和考核數(shù)據(jù)的保存;④后測不僅考核學生的基礎知識,還應考核具備高階性特征的能力和素質,讓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度,而課中往往沒有充裕的時間,所以安排在課后更為合理。
總結主要是對新課知識的回顧與梳理,是對課程知識的歸納,對錯誤的反思,對方法的提煉,對思維的提升。既可以由教師完成,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也可以由學生自主完成。
總結應融入線上,在課后完成。理由:①總結是BOPPPS 模型的最后一個模塊,理所當然應安排在課后。②至于將其融入線上,這樣更方便課后開展線上的師生和生生互動,以實現(xiàn)“辨析→提煉→補充→糾偏→升華”的作用。
《互換性原理與測量技術》是機械類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它以機械精度為主題,系統(tǒng)介紹了機械精度的含義、標注、設計及測量方法等內容。該課程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目標分別是:通過學習機械尺寸及幾何精度、表面粗糙度等知識,使學生能理解機械精度相關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析與解決機械精度相關問題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使學生在機械精度相關問題面前做到四“能”,即能識讀、能標注、能設計、能檢測,為解決學習和工作中機械設計制造的精度問題夯實基礎;理解、認同并踐行新時代工匠精神,新發(fā)展理念、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按照前述BOPPPS 與混合式教學的融合策略,選取該課程中“尺寸精度設計——確定配合制”的內容為例,說明其融合教學設計的思路和過程。
學習資源設計:討論帖,展示同學們曾經(jīng)繪制的減速器裝配圖,標記裝配圖中標注的配合尺寸,要求同學們回顧、討論圖中標記的配合尺寸的設計思路和過程并回帖。教學模式設計:課前+線上。教學設計思路:采用學生自己繪制的圖紙,使他們有親切感,并能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欲;通過“課前+線上”的教學模式,可以引導學生提前進入新課學習,并能促使一部分人找出曾經(jīng)的設計資料進行復習,以尋找問題的答案;可以預見大部分回帖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正確的,教師關注的重點一是學生的參與度,二是少數(shù)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回帖,這能讓教師從中發(fā)掘一些優(yōu)秀的學生。
學習資源設計:網(wǎng)頁上列舉出本次課目標,具體內容如下:目標Ⅰ:能列舉并解讀配合制選用的影響因素及其基本原則;目標Ⅱ:能根據(jù)條件,對已確定的配合制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和評價;目標Ⅲ:能結合具體環(huán)境和條件,合理確定機器或部件中配合制;目標Ⅳ:能在確定配合制時融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過猶不及”等辯證法思維。教學模式設計:課前+線上。教學設計思路:目標列舉應符合布魯姆認知模型的要求,站在學生的角度,而非教師;目標的列舉應從低階到高階,按照知識、技能、素質的順序列舉,上述目標Ⅰ是知識目標,以記憶為主,目標Ⅱ和Ⅲ屬于技能目標,以分析和應用為主,目標Ⅳ屬于素質目標,融入了唯物辯證法,體現(xiàn)了課程思政;目標列舉出來,就是提前明確告訴學生要學什么(目標Ⅰ),要做什么(目標Ⅱ和Ⅲ),以及怎么做的問題(目標Ⅳ),以此指導學生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自測。
學習資源設計:選擇、填空、判斷題若干道,主要考核配合制的種類及配合制的特點。簡答題:所有的配合尺寸都設計成基孔制行不行?說說理由。教學模式設計:課前+線上。教學設計思路:選擇、填空和判斷題要重點考核與本次課有關的基礎知識學生是否已經(jīng)掌握,如能否分辨三種配合制,能否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這是至關重要的,是本次課的基礎,期望正確率是100%。簡答題相對靈活,第一問基本都能答對,它引導同學們預習新課,但“說說理由”的答案五花八門,也引導了學生的預習,同時促進了思考,并起到了區(qū)分作用。前測題設計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客觀題承前,促進了學生復習,主觀題啟后,促進了學生預習。
學習資源設計:微課視頻+在線課堂測驗;在線發(fā)布四個研討主題。主題Ⅰ:影響配合制選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說說理由。主題Ⅱ:為何優(yōu)先選用基孔制?主題Ⅲ:哪些場合應設計成基軸制配合?說說理由。主題Ⅳ:哪些場合應設計成非基準制配合?說說理由。教學模式設計:課中+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設計思路:學生通過線上反復觀看微課視頻,在線完成課堂測驗,完成新課基本知識的學習,以實現(xiàn)學習目標Ⅰ;通過線上發(fā)布的研討主題,進一步強化學習目標Ⅰ,并促進學生進行在線研討,注重分析和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線下課堂開展研討匯報,進一步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本達成目標Ⅱ和Ⅲ,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滲透辯證法思維,促進目標Ⅳ的漸進達成;在線下研討匯報過程中,教師可結合研討進程適時引申出一些新的研討主題,如結合研討主題Ⅰ,引申出問題:為什么不能根據(jù)使用要求來確定配合制?根據(jù)研討主題Ⅲ,引申出主題:“一軸多孔”配合的條件下,設計成基孔制或基軸制的優(yōu)劣比較。根據(jù)研討主題Ⅳ,引申出問題:滾動軸承端蓋與軸承座孔之間的配合為什么設計成非基準制?通過這些引申的問題或主題,將學習不斷引入深水區(qū),使該課程“兩性一度”的特征在參與式教學過程中得以體現(xiàn)。
學習資源設計:選擇、填空、判斷題若干道,主要考核影響配合制選用的因素及配合制選用的原則等。分析題:結合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裝配圖,分析圖中標記配合尺寸配合制確定的理由。設計題若干,給出設計條件,合理確定機器或部件中配合尺寸的配合制,重點是闡述理由。教學模式設計:課后+。線上教學設計思路:后測題的設計應緊緊圍繞學習目標來進行,確保知識、技能目標考核的全覆蓋;對于主觀題,教師可給出詳細標準答案及評分標準,在學生完成后測并將答案全部提交完成后自動發(fā)布,此后要求學生結合標準答案,在搞懂弄通的基礎上來進行作業(yè)互評,這樣可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教師可通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以決定是否需要對后期的教學設計進行調整。
學習資源設計:總結研討帖,要求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對本次課進行總結,并拍照提交。教學模式設計:課后+線上。教學設計思路:不限定學生的總結形式,文字列舉、圖表、思維導圖等均可;要求學生拍照上傳,可避免拷貝抄襲;學生完成后,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優(yōu)秀的總結發(fā)布,學生可對自己的總結進行修訂、完善。
通過對BOPPPS 的六模塊與混合式教學的兩維度、五要素的融合模型及其策略的探索與研究,并應用到江漢大學《互換性原理與測量技術》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實踐中,已取得不錯的成績,目前,該課程已獲批湖北高校混合式教學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同時,該課程教學團隊在學校教學創(chuàng)新比賽中也取得過不錯的成績,這說明上述BOPPPS 與混合式教學設計互相融合的教學設計是合理的,能得到專家的承認,也能獲得不錯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