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小說本來包含著一些諸如職場傾軋、經(jīng)濟犯罪、黑道殺人的情節(jié),充滿了世俗的煙火氣與緊張的懸念。然而,當作者以她一貫持有的細膩與婉約,一貫追求的哲理性與現(xiàn)代性把它敘述出來的時候,它卻變成了一個關于出走與回歸的故事,一個內心堅定的人與她生活的環(huán)境抗爭的故事,一個漂泊的心靈努力尋找安放之處而不得的故事。
劉愛玲的寫作本身,就是一個與小說主人公的命運一樣的在出走與回歸、放棄與堅守之間齟齬徘徊,艱難而又執(zhí)拗地抗爭的過程。
先說說《再見,朱莉》這部作品。
一個叫朱莉的研究生考進家鄉(xiāng)一家醫(yī)院,成為一個會計。工作不久,她發(fā)現(xiàn)賬面上無端地出現(xiàn)巨額虧空,然后發(fā)現(xiàn)由自己同事、財務科長、乃至于醫(yī)院院長在內的一個貪污公款的利益鏈條。她本來可以同流合污,分一杯羹,然而她選擇了潔身自好,因而成為了單位的異類。與此同時,她還發(fā)現(xiàn)一樁命案的可疑之處,并發(fā)現(xiàn)身邊的領導與黑社會團伙相互勾結的證據(jù),以及他們與這起命案之間的關系。這一發(fā)現(xiàn)將她置于十分危險的境地。朱莉做出了魚死網(wǎng)破式的抗爭。最后,她看似勝利了,然而,周圍的環(huán)境并沒有因此而有大的改善。在自己家鄉(xiāng)所在的城市里,在父母身邊,她仍然無法擺脫客居的感覺。
這是一個聽起來很硬朗的故事框架,然而小說作者卻在這個框架中,填充進許多柔軟的液態(tài)物質:小說主人公朱莉身上那種知識女性特有的敏感與特立獨行;小說中另一個女性主人公秦麗與朱莉組成的柔情似水的閨蜜世界;作者在敘述時不斷顧左右而言它制造出來的“閑情逸致”……而小說在第三人稱敘述之外,故意設置一個以表妹秦麗為出發(fā)點的第一人稱限制性敘述視角,不僅把朱莉置于一個由閨蜜和舊情人、舊情敵組成的微妙的情感場域中,而且兩個看起來對對方的一切都可以心領神會,實際上生活態(tài)度、生存狀態(tài)又存在根本差異的女主人公放在一起時,不經(jīng)意間的對比,使朱莉從外表到內心,層次感都顯得更加豐富。這樣一個內心世界過于復雜的女主人公,與那個過于硬朗的故事框架甚至有些不太協(xié)調。
于是,人們逐漸明白,對這部小說而言,職場傾軋、經(jīng)濟犯罪、黑道殺人,以及情節(jié)上的懸疑設置,都僅僅是一個外殼,一個作者與讀者開的玩笑。作者更衷情的還是人物精神世界的開掘。而對人性的深度開掘與細膩表現(xiàn),可能比寫一個看似熱鬧的匡扶正義的故事更能打動人。
這部小說還反復向讀者暗示一個主題,即朱莉在所生活的城市中對“故鄉(xiāng)感”的尋找,以及因尋找的失敗給她帶來的虛無感。雖然小說一開始,作者就告訴讀者,朱莉“不承認銀城是她的故鄉(xiāng)”,“她說她到哪里都是陌生的,她的故鄉(xiāng)只是她自己”。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在外面漂泊了一段時間回到銀城的朱莉,在與自己父母相處的時候,在她剛踏入自己新的工作單位的時候,實際上還是對建立一個自己地理上的故鄉(xiāng)充滿熱望。不幸的是,她的這種嘗試失敗了。而究其原因,是她不想失去原來的自我,失去自己堅守的東西。一個把自己當成故鄉(xiāng)的人,卻需要以失去自我為代價,才能融入一個被叫做“故鄉(xiāng)”的地方,的確頗具荒誕感。然而,這又是許多現(xiàn)代人常常要面對的真實的人生困境。
最后,我們來說一說小說作者的寫作道路。
劉愛玲并不諱言,她在朱莉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某些東西。而在我看來,朱莉的行事風格,以及她的處境,她的出走與返回,作為一個隱喻,也可以指涉劉愛玲這些年文學道路的選擇。無論從年齡上看,還是從起步的時間上看,劉愛玲都處在一個已經(jīng)相當復雜多元而且良莠難以分辨的文學寫作語境之中。但是,她卻深受上世紀90年代,甚至是80年代那代作家的影響,把小說寫作看得十分神圣,把文學視為一座不能有絲毫褻瀆的藝術殿堂和精神殿堂。這使她很自然地選擇了帶有一些先鋒色彩的寫作路徑,而略帶自傳色彩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她的創(chuàng)作中一直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也最能代表她的寫作水平。即使是寫農村人物、城市邊緣人物、社會底層人物,她的作品在藝術格調上,也仍然保持著某種執(zhí)著的高傲。但是,這種寫作風格,很難使她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大的轟動效應。其間,她也嘗試過改變自己,走向另外一個陌生的,卻有著更多機遇的文學世界。然而,當在這個世界中,遇到某些與自己內心的感覺、與自己希望堅守的信念相沖突的東西時,她便不愿意過多地改變自己,以與那個陌生的世界和解,而是選擇了回撤,選擇了堅守,哪怕這種回撤與堅守會讓她付出很大代價。在《再見,朱莉》這部小說中,我們就可以明顯感覺到作者某種試圖向更容易導向成功的寫作路子靠近的沖動。但是,最終,她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從那些可能性中退了回去,退回到了那個她在內心中為自己建構的文學的故鄉(xiāng)。
作者簡介:泓峻,本名張紅軍,就職于山東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文藝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威海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會理事,山東省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曾在《文學評論》《中國文學批評》《當代文壇》《文藝報》等刊物發(fā)表文學研究與評論文章百余篇,出版學術論著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