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媒介按摩到情感修復:抗疫Vlog的生產實踐邏輯

2022-07-04 11:36:12羅坤瑾陳丹妮
新聞與傳播評論(輯刊) 2022年4期
關鍵詞:抗疫符號媒介

羅坤瑾 陳丹妮

Vlog(全稱Video blog或Video log)是博客的衍生產品,也是大眾以視頻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的一種網絡日志。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Vlog成為人們記錄生活、分享感受、留存記憶的新出口。自2018年起,抖音、快手等各大視頻平臺造勢短視頻市場,Vlog浪潮應運而生。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Vlog用戶規(guī)模在2019年已達2.49億人,預計未來中國Vlog用戶規(guī)模仍將保持穩(wěn)定增長態(tài)勢。[1]Vlog的時長一般介于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可由一人完成策劃、拍攝和后期剪輯,內容生產更靈活高效?!啊涗浶浴荲log發(fā)展的最初起點,也是區(qū)別于其他視頻形式的核心要義?!盵2]Vlog具有“高度的參與性和生活化的特點,意趣盎然、靈活輕快,容易引發(fā)觀看者的興趣”[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的情況令國民驟然間陷入巨大的恐慌情緒之中——信息傳播量不足、醫(yī)療資源緊張、病毒傳染源頭未明、謠言滿天飛、民眾對病毒的認知程度與情感刺激程度不成比例地蔓延。Vlog對于受眾而言,“具有親密性和親和力,仿佛參與了一場儀式體驗,在移情的作用下感知到Vlogger的情緒狀態(tài),并產生共鳴,稀釋在生活中的焦慮、壓力,實現情感的雙向慰藉?!盵4]

在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抗疫Vlog的媒介生產實踐作用至關重要??挂遃log,顧名思義,是戰(zhàn)勝疫情的一種理想主義色彩的表達,天然地帶有強烈的輿論引導偏向,以凝聚民眾認同感,緩解民眾焦灼感為目的的視頻。民眾通過Vlog的形式記錄疫情下的生活狀態(tài),部分主流媒體也制作或征集Vlog再現疫情故事,正面引導輿論。筆者以B站中網民觀看Vlog的感受(評論)為分析對象,運用扎根理論,闡述媒介生產和受眾情感修復兩條相互交織的邏輯線。其一是媒介生產邏輯線:通過媒介協(xié)作提供受眾情感出口,在象征性符號中建立群體情感聯結紐帶,借助媒介儀式鞏固受眾群體認同。其二是受眾情感修復邏輯線:以媒介數字技術為情感記憶的延伸點,通過觸媒按摩,在群體感染中修復創(chuàng)傷,從而達到群體情感釋放,完成情感治愈的歷程。

一、媒介按摩研究的文獻回顧

(一)媒介按摩的相關研究

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傳播學經典理論——“媒介即訊息”為大眾所耳熟能詳。麥克盧漢在該理論基礎上還提出“媒介即按摩”的說法。但這一說法卻沒有引起學者們的廣泛討論,以致于默默無聞若干年。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按摩論是基于當時變動不居的媒介大環(huán)境、大變革時代而提出,意指媒介具有跨越障礙,幫助受眾去思考、探索環(huán)境的功能。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按摩’說的是探索環(huán)境,目的是發(fā)現正在發(fā)生什么事情?!盵5]解說麥氏的學者持不同看法。保羅·萊文森認為:“對這個標題(媒介即信息)的議論大行其道,所以他禁不住來一點雙關,把‘message’改為‘massage’,并以此命名一本新書。在《把握今天:自動出局的行政主管》中,他又把‘massage’拆開,寫成‘受眾時代(mass age)’”。[6]在這一點上,何道寬也持相同看法,認為麥克盧漢“用滑稽喜劇手法玩弄自己的表述,把message變成massage、mass age、mess age,于是就弄出了‘媒介即按摩’‘媒介即受眾時代’‘媒介即混亂時代’這樣的文字游戲”[7]。在麥克盧漢看來,媒介給我們大腦以訊息,就好比按摩女郎按摩我們的肌肉一樣。[8]他在《媒介即按摩:麥克盧漢媒介效應一覽》中提出:“一切媒介對我們的影響都是完全透徹的。媒介影響的穿透力極強,無所不在,在個人、政治、經濟、審美、心理、道德、倫理和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影響,我們的一切方面無不被觸及、被影響、被改變。”[5]媒介確能起到按摩受眾的作用,而如果不了解作為環(huán)境的媒介就無法了解任何社會文化變革。

現代媒介技術日新月異,媒介按摩的作用集中體現為:“情感的體驗”,“新的媒介形態(tài)改變(按摩)著我們對于自身和社會的經驗,這種影響最終比它所傳達的特定訊息的內容更重要。”[9]喬納森·特納從生物學、認知和文化等多角度進一步闡述媒介之于情感體驗的理論。[10]也有學者從情感動員作為數字媒介的社會動員路徑進行研究,研究認為:“個體或群體通過情感表達,在持續(xù)的互動中以喚起或者改變對方個體或群體對事物的認知態(tài)度和評價的過程?!盵11]有學者梳理勒龐的“情感主義路線”、布魯默的“循環(huán)反應理論”、特納的“突生規(guī)范理論”、斯梅爾塞的“加值理論”、戴維斯“J曲線理論”、格爾的“相對剝奪理論”等社會抗爭中的情感研究,以媒介文本為藍本探究情感動員的策略及效果。[12]媒介可以通過視覺、話語和審美達致按摩的作用,“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所有符號形態(tài)及其組合在網絡空間自由流動,深度嵌入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之中”[13]。在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情事件中,媒介按摩“利用感動、崇敬、愛國等積極情感進行了價值召喚和行動動員”[14]。媒介按摩強調媒介使用對受眾身體和精神情感的影響,受眾在使用媒介時即享受到媒介所傳遞的按摩服務,可以理解為麻痹作用、虛幻的滿足感或想象的幸福感。在當下信息爆炸、謠言失控、公共危機事件頻發(fā)的年代,媒介如何發(fā)揮切實有效的情感按摩和情感修復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二)媒介按摩的當代價值

《麥克盧漢書簡》一書中提到,在《媒介即按摩》的護封上有這樣一句話,“影響的清單,闡述麥克盧漢關于電子時代的預言”[15],這句話點明了“媒介即按摩”這一理論之于新時代的作用和價值?!懊浇榧窗茨Α痹谛旅襟w時代中得到了一種最為清晰、直接的呈現,將麥克盧漢式的“預言”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將我們引入了一個嶄新的思維空間,為理解媒介在受眾情感作用的影響研究中提供了嶄新視角?!半娐肥沟萌藗兩羁痰叵嗷ソ槿?,信息劈頭蓋臉地澆在我們身上,瞬息即達、連續(xù)不斷。信息被獲取之后,更新穎的信息迅速取而代之?!盵16]新媒體時代,“電路”就是我們現在的各種媒介,尤其是像Vlog這種新社交媒體,讓受眾獲得更直觀的信息。正如學者劉濤所言,Vlog中大量的圖像符號在媒介技術的演進過程中呈現出社交的形態(tài)。[17]Vlog以嶄新的視覺媒介為其提供觀看與閱讀的新情境,“觀看與閱讀是一種情緒,一種迷戀,其所提供的瞬時的快感有效地緩解了現代人生存壓力?!盵18]虛擬社群中的網民有了虛擬的聯結,即“相互介入”,人與人之間不用相見就能夠及時、直觀地連接。

從長遠來看,麥克盧漢的洞察對我們的思考和行為方式產生影響,即媒介不僅是訊息,還對受眾全身的一切器官產生作用,即刺激性“按摩”?!疤貏e是當信息傳播從原來的輻射式擴散轉化為多節(jié)點、無中心的‘多對多’傳播時,內容的重要性開始下降,媒介本身的重要性逐步上升?!盵19]據此,傳播的意義不再局限于傳輸的信息內容上,還通過媒介按摩作用對人產生影響,并且這種影響也會塑造人的意識和認知。諾曼·道伊奇認為,互聯網通過“按摩”,“改變了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20]曾一果也從視覺按摩、話語按摩和審美按摩進一步闡釋了媒介按摩的機制。通過梳理媒介按摩的內涵、發(fā)展及當代價值的研究文獻,筆者發(fā)現目前學界對麥克盧漢的媒介按摩理論的研究仍然非常有限,針對Vlog在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媒介生產實踐作用更是有待挖掘。因此,筆者運用扎根理論對武漢、廣州疫情暴發(fā)時兩個具有代表性的B站Vlog的評論文本進行三級編碼和分析,比較兩者的關聯和差異,深度還原抗疫Vlog如何體現媒介生產邏輯,回答疫情及后疫情時代抗疫Vlog是否可以真正按摩受眾情感、修復受眾的創(chuàng)傷,以此為新媒體內容生產提供一些思考與啟示。

二、媒介按摩的媒介生產實踐——抗疫Vlog的扎根理論

扎根理論是美國學者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一種用于質性研究的方式,“通過深入情境地研究、收集數據和資料、對數據間的不斷比較,從而進行抽象化、概念化的思考和分析,是一種從數據資料中歸納提煉出概念和范疇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理論的研究方法論?!盵21]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情感發(fā)展速度迅速,特別是因疫情帶來的恐慌情緒在極短時間內達到峰值,且受眾的非理性行為具有很強的情境依賴性和即時反應性,純粹量化的研究難以達到研究目的。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又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受眾在回憶過程可能出現記憶偏差,或者在深度回憶中造成情感的“二次創(chuàng)傷”,調查對象的規(guī)模與范圍有限,無法全面反映受眾的真實感受。

“扎根理論以‘后實證主義’為哲學基礎,是定性研究中比較科學有效的方法。它主張理論‘扎根’于所搜集的資料里,要求深入到研究現象的生活背景中收集材料,在數據資料的反復比較中,歸納提煉出基本問題,再上升到理論?!盵22]該方法的研究過程既能彌補定量研究無法深入剖析受眾情感變化的缺陷,也能解決其他定性研究難以較具體、全面地處理媒介內容文本的問題,還可以“多維度解釋社會問題和現象”。[23]通過扎根理論的開放式編碼、主軸式編碼和選擇式編碼的三個步驟,層層遞進,探究媒介之于受眾是否有情感按摩、情感修復的作用,并在概念和類屬的聯系中,填補仍需發(fā)展的范疇,探索疫情下媒介生產邏輯以及受眾的情感變化邏輯,進一步探究情感演化的機理。

(一)文本來源及研究工具

筆者利用八爪魚數據采集器提取B站上較有影響力的兩個Vlog評論文本作為數據來源。據《2021B站創(chuàng)作者生態(tài)報告》,[24]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UP主投稿視頻播放量達4500億以上,是目前使用廣泛、互動性強的視頻平臺。首先制定關鍵詞,在B站上進行Vlog文本收集,并根據需求確定《武漢UP實拍,封城后的24小時,“空城”武漢的物價、交通、生活狀態(tài)》(簡稱武漢抗疫Vlog)和《全國人都在關心廣州,廣州人居然是這樣的……》(簡稱廣州抗疫Vlog)這兩個樣本,其中武漢封城的實錄具有近900萬的播放量,廣州疫情的實錄具有近118萬播放量。武漢抗疫Vlog評論文本的采集時段為2020年1月24日至2021年1月24日,共計1年;廣州抗疫Vlog評論文本的采集時段為2021年6月4日至2022年2月4日,共計8個月。經過數據篩選與清理,各整理出前2000條有效、熱門的評論文本。研究工具為Nvivo11.0 Plus質性研究軟件。

選取武漢抗疫Vlog的理由:武漢“封城”后,官方媒體因疫情防控無法第一時間進行報道,其作為全網首發(fā)展示武漢真實狀況的Vlog,受到全國人民的廣泛關注并經人民網等多家官方媒體轉發(fā);選取廣州抗疫Vlog的理由:一是廣州自疫情暴發(fā)以來,一直作為祖國“南大門”,是境外輸入病例的“第一道防線”,責任重大且防疫難度遠超其他城市和地區(qū)。在“廣州阿婆事件”后,廣州市政府對重點區(qū)域實行暫時封閉和大規(guī)模的篩查、管控,引發(fā)全國人民的熱切關注;二是廣州抗疫Vlog展示了廣州市民的日常生活情景及全員核酸下廣州人的心情寫照。與武漢的特殊和典型性不同,廣州抗疫行動與疫情常態(tài)化背景下其他城市“多點小暴發(fā)”的特征更吻合,更具有參考價值。

(二)實施數據編碼

筆者將評論文本整理匯總成Excel文件,導入Nvivo11.0 Plus軟件后新建研究項目,并運用扎根理論自下而上的邏輯方式,在仔細閱讀資料文字的基礎上,以描述性語言對導入資料進行開放式-主軸式-選擇式逐級編碼,根據研究主題設置編碼對應節(jié)點,并建立研究框架,對節(jié)點進行深入挖掘。

1.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初級類屬來源于導入的Excel文件。在進行開放式編碼過程中,“研究者需要懸置前設,憑著理論敏感性開放地挑選資料,將資料掰開,檢視,比較,概念化,類屬化。”[25]筆者嚴格按照扎根理論的邏輯方式和編碼步驟,認真梳理武漢抗疫Vlog的前2000條熱門評論內容并進行初步編碼,共計獲得268個自由節(jié)點,再對268個自由節(jié)點進行類屬化分析,合并具有相同概念的節(jié)點,并賦予其新的概念,得到34個初始概念(見表1);以此方法對廣州抗疫Vlog的前2000條熱門評論內容進行同樣的文本分析,共計獲得179個自由節(jié)點,35個初始概念(見表2)。

表1 武漢抗疫Vlog評論開放式編碼的初級類屬與初始概念(部分)

表2 廣州抗疫Vlog評論開放式編碼的初級類屬與初始概念(部分)

2.主軸式編碼

主軸式編碼的目的是:“厘清范疇間的關系。一般運用‘因果條件、現象、脈絡、中介條件、行動/互動策略、結果’的典范模型來鏈接各個范疇。”[26]筆者對兩個Vlog的文本初始概念進行整理和歸納,分析每個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以獲得主題類屬。武漢抗疫Vlog獲得10個主題類屬,廣州抗疫Vlog獲得15個主題類屬(見表3和表4)。

表3 武漢抗疫Vlog評論主軸式編碼(部分)

表4 廣州抗疫Vlog評論主軸式編碼(部分)

3.選擇式編碼

核心類屬是對主題類屬進行質性分析的結果,屬于從屬關系中的最終階段,是媒介按摩生產實踐研究的核心。為確定核心類屬,在分析主軸式編碼過程中獲得主題類屬的基礎上,研究樣本的具體信息,深入探究每個主題類屬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尋求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包容性與關聯性。通過對評論樣本內容的編碼及編碼內容的逐步分析、整理和匯總,構建了扎根理論體系:新媒體語境下抗疫Vlog的媒介按摩生產實踐分析,得出疫情防控、內容生產、群體感染、情感認同共4個核心類屬,見表5和表6??偨Y四個核心類屬,呈現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屬于“疫情防控”這一核心類屬的文本集中出現在前期受眾對防疫信息的關注,在防疫獲得一定成效之后,出現的文本多為情感表達,在“群體感染”下轉變?yōu)閰f(xié)同情緒,而后主要變化為對城市、國家的“情感認同”,同時對于Vlog本身的媒介“內容生產”貫穿樣本的研究全時段。

表5 武漢抗疫Vlog選擇性編碼

表6 廣州抗疫Vlog選擇性編碼

三、從媒介按摩到情感修復的生產邏輯

恐慌情緒本質上是人或動物在遇到威脅時從內心到行為產生慌亂、失序的一種應激反應。“恐慌是往往是因為某種必備資源的突發(fā)稀缺性所導致的結果?!盵27]疫情期間,由于媒介信息的缺失,大眾受到信息缺乏和生命健康安全危機的雙重刺激,產生恐慌情緒。有研究強調:“公眾所需要的社會支持越來越不局限在物資方面的支持,更多的是要提供包括情感、信息、自尊、社會人際網絡等在內的多方面、全方位的支持?!盵28]媒介生產不僅是滿足大眾對于疫情期間相關訊息的需求,防疫措施的有效跟進同樣也需要借助媒介生產實踐的力量,比如從大眾情緒宣泄中得知亟須解決的問題,并通過媒介使大眾獲知問題的解決效力,從而寬慰大眾的恐慌情緒。據上述扎根理論分析,研究文本呈現出媒介生產和受眾情感修復兩條相互交織的邏輯線:受眾對于疫情的焦慮,看似孤立無援,于宏觀中實際形成了“群體恐慌”,在媒介協(xié)作提供情感出口后達致情感宣泄的效果,借助象征性符號和儀式造勢使得受眾不同情感的宣泄在群體感染中形成共同的積極情感,將對城市的情感聯結逐漸凝縮成情感記憶,這種對城市、國家的情感認同最終在獲得群體情感共鳴與支持中實現情感創(chuàng)傷的修復。(見圖1)

圖1 抗疫Vlog媒介生產實踐模型圖

(一)媒介按摩的內容生產邏輯

在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背景下,“焦慮不再只是個體層面的一種偶爾的心理不適或癥狀,而是已成為一種持續(xù)的、彌散的社會心態(tài)?!盵29]疫情以來人們的焦慮已成為對疫情和未來社會生態(tài)無法把握的情感表征??挂遃log對受眾在疫情期間的焦慮情緒進行按摩,宣泄和緩解受眾的群體焦慮和恐慌情緒。其生產邏輯體現為三個階段:

1.媒介協(xié)作提供情感出口

媒介按摩的第一階段:傳統(tǒng)媒體和自媒體的協(xié)作有效地解決了受眾在疫情初期信息匱乏的問題,緩解信息缺失帶來的恐慌和焦慮,并在第一時間為受眾提供情緒宣泄的出口,讓受眾在傳播互動中得到情感按摩。由于疫情傳播迅速,且專業(yè)性強,普通民眾認知匱乏,就連醫(yī)學界也存在專業(yè)認知不足的困境。在災難面前,各類群體都迫切需要獲取專業(yè)信息來彌補認知不足帶來的恐慌情緒。

抗疫Vlog在內容生產實踐過程中,向受眾呈現疫情防控的措施和實際情況,解構了傳統(tǒng)記憶敘事的權威性和唯一性,碎片化、小眾化的個體記憶成為權威記憶的補充,在一定程度上澄清謠言且穩(wěn)定了人心。情感宣泄的出口過去只能依靠官方媒體平臺,如今數字技術的賦能帶來了個人書寫的可能性,讓受眾隨時可宣泄情緒。武漢自媒體博主率先采用Vlog形式記錄武漢封城后的24小時狀況,被多家官方主流媒體轉發(fā)和推廣,共同深入報道武漢封城的新聞事實。筆者發(fā)現受眾在匿名化、相對自由化的自媒體社交平臺中,通過評論說出自身對于防疫的擔心、恐懼或樂觀的感受,或者受到其他人的安慰和鼓勵,在網絡群體互動中有效緩解緊張、焦慮情緒,并在群體情感裹挾中,不斷受到群體感染、暗示,轉化成積極正向的社會情緒,有利于助推主流媒體或政府的抗疫行動宣傳。

2.媒介象征性符號實現情感聯結

媒介按摩的第二階段:抗疫Vlog在媒介生產過程中,借助象征性符號連接歷史與當下、個體與社會,把群體情感固定在時空框架內,通過凝縮符號使受眾產生情感共鳴,轉移群體恐慌情緒注意力,以此建立受眾間的情感紐帶。符號學創(chuàng)始人皮爾斯在探索符號“三元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符號結構之間的必然關系或運用規(guī)律,推導出符號“三分法”的方法觀。[30]皮爾斯將建立在人們的約定規(guī)則上的符號稱為“象征符號”。隨著抽象程度的加深,對于象征性符號的理解難度也逐漸增加,其發(fā)揮的作用也更加凸顯。莫里斯·哈布瓦赫強調,“當我們回憶昔日所處的心理狀態(tài),有可能保留下來的是主體的一般觀念、一些象征性符號?!盵31]這些象征性符號無法真正還原事件的所有細節(jié),但它們可以喚醒存在人內心深處的模糊記憶,使得一種連續(xù)的關系讓認同感得以長存。

Vlog的受眾以疫情下的城市(武漢或廣州)作為空間載體,借助真實、可視、可聽的象征性符號,構建了一段有共同記憶的“武漢情感”或“廣州情感”?!皠?chuàng)作者可以通過一些具有象征性意義的符號,喚醒受眾的集體記憶,引發(fā)情感共鳴”。[32]在武漢抗疫Vlog中,“熱干面”的符號都是武漢城市印象的典型代表,寄托著民眾對武漢這座城市美好生活的渴望。廣州抗疫Vlog中,“早茶”“燒臘”這些日常生活里尋常的煙火氣息在疫情期間也成為民眾渴望回歸正常生活的象征性符號。人們在關注武漢和廣州疫情時,可能有不同的記憶和經歷,但共性的情感經疫情防控這一共同事件得到提取和凝縮,實現了群體對于城市、國家的符號情感聯結,從而獲得對城市的情感認同;媒介通過美食味蕾的享受等象征性符號分散了民眾疫情恐懼和恐慌的情緒壓力,從而達致媒介按摩的目的。

3.媒介儀式造勢鞏固群體認同

媒介按摩的第三階段:借助媒介儀式特征進一步鞏固受眾的群體認同。戴揚和卡茨在創(chuàng)造“媒介事件”的概念后,將其含義發(fā)展成一種儀式類型。在英國傳播學者尼克·庫爾德里的“媒介儀式”理論中,其含義是“廣大受眾通過傳播媒介參與到某些共同事件或活動中,呈現出一種具有象征性符號的過程和行為?!盵33]郭建斌進一步闡述其內涵,他認為考察媒介儀式應由過程分析轉向時空分析。[34]無論是武漢還是廣州抗疫Vlog,都是通過人們日常打卡或記錄自己生活的象征性符號,是一種共同的媒介儀式。在此,“媒介儀式以媒介為中心,在由一系列被賦予意義的符號所構成的空間中,發(fā)揮著構建共同認同、形成情感鏈接、促成態(tài)度轉變的作用?!盵35]這種共同的媒介儀式在受眾情感實現聯結并凝縮成記憶的基礎上,形成不同的群體,并且群體中的個人會在媒介儀式中獲得群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由此,“媒介儀式理論明顯突出了對情感的強調?!盵36]如視頻中“高考學子的自我鼓勵”“醫(yī)護人員的勵志話語”在媒介互動儀式中被賦予了情感上的連接,升華為群體認同。

兩個抗疫Vlog都在媒介儀式中因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得以保存和延續(xù),同時Vlog的第一人稱視角使得他人在觀看時獲得沉浸式體驗和在場感,產生情感共鳴,并在媒介按摩作用下,由一個個分散的個體連接成集體記憶。這樣的媒介儀式“實際上以媒介為依托,以儀式活動為對象,構筑出一個‘想象的共同體’,進而建構觀眾乃至整個社會的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感”[37]。因此,抗疫Vlog正是滿足了受眾的這一需求,借助媒介儀式在生產過程的按摩逐漸構建成“情感共同體”甚至“民族共同體”,故而產生或進一步鞏固受眾對城市、民族乃至國家的情感認同。在媒介儀式的造勢下,這種情感認同感在群體中獲得情感共鳴和精神支持,具有承載中華民族共克時艱精神與凝聚性力量的意義。

(二)從按摩到修復的情感變化邏輯

民眾在面對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時難免產生恐懼、焦慮情緒。而緩解情緒壓力的途徑一是通過人際間的信息、情感交流,減緩負面情緒的蔓延,緩沖過度緊張的情緒壓力;二是通過媒介信息接觸,增強對外部環(huán)境威脅的認知程度,采用切實有效的防范措施,從而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威脅。通過對抗疫Vlog中受眾的情感變化規(guī)律進行分析和總結,筆者發(fā)現受眾通過觸媒后,在媒介按摩作用下實現群體情感釋放及情感治愈的歷程。其情感變化邏輯分為兩個步驟。

1.群體感染在聯結中凝縮情感記憶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認為,“所有能夠打動群體想象力的事物,都是通過一種十分鮮明且驚人的形象而展現出來的事件?!盵38]當有一個網民在進行關于“抗疫自信”的情緒宣泄時,哪怕只是簡單的一串表情符號,其他網民也會受其情緒感染,激起情感共鳴,不斷進行互動式的書寫回應。疫情暴發(fā)之初,抗疫Vlog不僅帶來媒介內容的信息補充,降低公眾長期的信息焦慮注意力,更為受眾情感的宣泄提供了互動平臺。在互動過程中,群體感染會使消極的情緒逐漸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正向、積極的情感。正如勒龐所言,“有意識的人格消失了,無意識人格起主導作用,觀念與情感通過暗示和傳染轉向一致,以及將被暗示的想法立即付諸行動的傾向。個體不再是他自己,而是變成了一具不受自我意志操控的提線木偶?!盵38]與以往主流媒體的宏大敘事不同,兩個抗疫Vlog的民間敘事視角都采用一些更貼近民心、更吻合民意、更通達民情的元素,日常生活的煙火氣息濃郁,指向民眾關切和糾結的一些情緒敏點。由此,“具有主體間性的多元個體,以生命敘事作為情感聯結的方式和關系中介,憑借媒介的傳播實踐,引發(fā)生命個體間的記憶聯結和情感共鳴?!盵39]在眾多留言和回復中,受眾會在呈現人格化感性的媒介作用下,迅速記住其中的情感屬性,而記憶聯結和情感共鳴很大部分是來源于疫情對于人類的創(chuàng)傷。

群體感染使情感變得一致且積極,在媒介象征性符號的情感聯結下,符號在特定空間中被凝縮成情感記憶。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類感覺和感官的延伸?!盵16]具體而言,媒介記憶是人類記憶的延伸。疫情期間,人們通過Vlog將分散的、碎片化的符號記憶進行記錄和分享,甚至在社交媒介與其他個體產生互動,情感轉向一致并產生聯結,凝縮符號逐漸形成了部分群體在網絡社交中共同的情感記憶。Vlog蘊含的評論互動、城市符號,讓消極的情緒被看見,讓每個自以為“獨木難支”的個體有了共同的情感勾連和記憶空間。這場來自抗疫Vlog的情感按摩,是讓受眾可以達致“有苦可訴,有難即言”的情感宣泄,更讓其在符號的聯結中,對于媒介空間凝結形成“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的情感記憶。網民在觸媒(觀看抗疫Vlog)之后實現自我披露和他人治愈的效果,盡管個體獨立意識和人格消失,裹挾在群體情感宣泄的狂歡中,個體也能獲得情感釋放,于群體感染中轉化為一致的情感,在符號聯結和媒介空間中凝縮情感記憶,從而達到按摩及修復的治愈功效。

2.情感認同在群體中修復情感創(chuàng)傷

“認同”一詞源于拉丁語,在社會學和心理學領域常用來指代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特殊情感聯系,象征性符號凝結成情感記憶,本質上這些符號大多代表城市形象,如武漢的“熱干面”,廣州的“燒臘”“早茶”,都是個體與城市的情感關聯;進一步來說,研究后期的評論文本不僅停留在城市的文化符號,更是上升為“武漢-英雄城市”“廣州-祖國的南大門”等對城市乃至國家的情感認同。千千萬萬的網民在對城市、民族乃至國家情感認同的基礎上,紛紛書寫“武漢加油”“廣州加油”“中國加油”“我們一起挺住”等評論,如同一場聲勢浩大的宣誓儀式。此時的每個人不再只是簡單的情感認同,而是在認同感和儀式感中找到具備相同情感屬性的群體,匯聚“微光吸引微光,勢把陰霾照亮”的群體歸屬感。Tajfel和Turner認為群體行為是以個體對群體的認同為基礎,并提出著名的社會認同理論。[40]Algesheimer等也提出,群體認同是群體成員對群體規(guī)范、傳統(tǒng)、儀式,與目標的認同,以及懷有促進群體發(fā)展的意愿。[41]個人要發(fā)展成對一個群體的認同需要經過認知維度、評價維度以及情感維度,受眾會在認知與評價的基礎上認同其他成員及其組成的群體,獲得情感上的群體認同,“同時成員忠誠度會隨之增加,對于群體活動也會產生更高的參與動機?!盵42]可見,情感認同會讓已經形成群體意識的成員們獲得共鳴和支持,更加愿意參與到集體建設中,共同治愈疫情帶來的創(chuàng)傷。

據美國社會學家、文化理論家杰弗里·亞歷山大提出的創(chuàng)傷理論,“文化創(chuàng)傷建構具有一定社會思想文化的記憶特征。”[43]兩個Vlog的文本都出現了受眾在評論區(qū)進行“情感宣誓”的大量評論,如“中國加油”“我為武漢加油”“我們一起戰(zhàn)勝病毒”等,其中武漢抗疫Vlog比廣州抗疫Vlog的情感表達更豐富?!皶鴮憣嵺`可被視為一場協(xié)同生產儀式,而訴諸社交平臺的在線書寫無疑拓寬了這場儀式的范圍,豐富了私人話語進入公共空間的想象力?!盵44]在群體生產的大協(xié)同中,彈幕生產就像群體交織的大合唱,看似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聲部,但最終會將群體的聲音協(xié)調起來,貫穿成相同的旋律。勒龐認為:“群體的信仰和想法得以傳播,所憑借的機制從來都不是推理,而是感染。”[38]正是網民在內容生產實踐中受到群體鼓舞的影響,正面情緒的大合唱(大多數網評)終將感染多數人,將個別不和諧的雜聲(個別負面情緒的宣泄)淹沒在高亢的、激勵人心的大合唱中,裹挾著網民的情感慢慢修復、愈合病毒所帶來的恐慌記憶、傷痛記憶。麥克盧漢的“媒介即按摩”理論延伸出媒介的撫慰功能,患難真情讓情感認同得到深化并形成群體想象。群體性想象的力量,讓個體在他者的評論、點贊、回復等集體行為中找到依靠的“港灣”。“孤苦無依”造就群體恐慌,終究也在與“一座城”“一個國家”乃至“千千萬萬的人”同甘共苦的群體認同感、歸屬感中消解負面情緒,修復情感創(chuàng)傷。

綜上所述,梳理媒介生產實踐和受眾情感修復這兩條交織的邏輯線,結合“媒介按摩”理論及扎根理論深入剖析每一個變化環(huán)節(jié)以外,筆者從共時和歷時兩個維度更為宏觀、全面地進行總結:從共時性的角度上看,將兩個抗疫Vlog文本都分別看成一個整體,結合文本內部核心類屬系統(tǒng)性的變化,前期均高度關注“疫情防控”這一議題,Vlog的評論文本情感焦點也發(fā)生變化,由負到正,從情緒宣泄,經由“群體感染”,轉為“情感認同”,獲得群體性想象力量,在歸屬中修復情感創(chuàng)傷;從歷時性的角度上看,兩個文本主題都圍繞“疫情”,發(fā)生時間不同但存在高度的關聯性,廣州的疫情防控會喚醒受眾的“情感記憶”從而聯想到武漢。值得關注的是,抗疫Vlog的情感基調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廣州抗疫Vlog更為輕松,核心類屬的側重也有所不同。兩個Vlog的生產間隔將近一年半,基調存在明顯差異,但主題相同,均引起受眾較高的情感共鳴。媒介生產變化說明受眾的情感創(chuàng)傷在更長時間維度上因媒介按摩正不斷地被修復。

四、總結及展望

迄今為止,麥克盧漢的很多媒介技術理論仍然廣受學界爭議。隨著新媒介的高速發(fā)展,許多看似令人費解的預言都被逐一證實?!懊浇榧窗茨Α边@一理論是麥克盧漢媒介觀中重要的一環(huán),是我們拓寬媒介認知的“大門”,更是開啟探索當下媒介如何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變革,甚至在新世界格局中如何打開新視野的一把“金鑰匙”。新冠肺炎疫情給全世界造成沉重打擊,更讓無數民眾飽受謠言、陰謀論、恐慌、焦慮的困擾?!皵底只募夹g革命對于傳播格局深刻而巨大的重構,使所有按照傳統(tǒng)模式治理傳播和輿情的做法都成為一種‘刻舟求劍’式的‘菜鳥’操作?!盵45]同時也敲響了警鐘:在媒介化環(huán)境中,媒介扮演的角色愈發(fā)重要,可舒紆民意、可鼓動輿情、可釋緩焦慮、可躁動恐慌。亦正亦邪,就看媒介掌控者的格局和立場。

鮑曼眼中的現代社會是“無固定形態(tài)的、流動的、液態(tài)的、運動著的”[46]。全球化風險的增多讓貝克也意識到人類在“文明的火山口上”面臨更多的風險景象。[47]后疫情時代,民眾在信息匱乏及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時產生的恐懼感,在謠言四起的網絡輿論中陷入情緒恐慌和情感抑郁。在數字技術賦能的時代,抗疫Vlog可使受眾在面對疫情時的情感得到按摩、宣泄和修復,如同紀錄片一樣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載體,“突破國家、地域、民族、宗教、信仰等藩籬,尋找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激發(fā)人類共通的情感,進而實現情感認同。”[48]如何在當今變動的世界中解決受眾因不安全感陷入信息匱乏、恐慌焦慮“情感深淵”的困境,如何激發(fā)人類社會的有機團結、情感共同體的群體力量,這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媒介按摩就是吉登斯在現代化風險中強調的“重構現代化的重要動力”[49],其作為“情感疫苗”的重要性在后疫情時代也愈發(fā)凸顯。尤其是在媒介政治化的全球傳播格局中,我們面對的不僅是國內民情的躁動、焦慮和潛在的社會行動,還包括消解國際輿論場對我們的疾病污名化、政治標簽化、傳播偏見化的誤區(qū)。媒介應真正起到按摩的生產實踐作用,形成人心之上的凝聚力和安全感,使得民眾可以消除情緒恐慌,修復情感創(chuàng)傷,從而打破國界、種族、文化的限制,在后疫情社會治理中擁有穩(wěn)定、理性的情感生活。

猜你喜歡
抗疫符號媒介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02
“畫”說抗疫
抗疫之歌
團結抗疫
學符號,比多少
幼兒園(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符號的由來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變符號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湟源县| 长汀县| 南充市| 丰顺县| 营口市| 湟中县| 夏津县| 井陉县| 南岸区| 金华市| 永福县| 玛纳斯县| 灌云县| 罗田县| 大新县| 隆子县| 砚山县| 南川市| 濮阳市| 长汀县| 辽阳市| 潞西市| 湘潭市| 灌南县| 东城区| 绥宁县| 左权县| 富平县| 常山县| 什邡市| 馆陶县| 湖北省| 商南县| 娄烦县| 晋江市| 祁东县| 呼图壁县| 中方县| 珠海市| 罗山县| 汾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