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強 鞏華鋒
摘 要:在當前“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由于線上與線下的角色定位、教育關系和模塊化分割方式尚未理順,導致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有被削弱的趨勢,這對實現(xiàn)教育教學目標是一種阻礙。本研究闡述了數(shù)字賦能時代線下課堂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并指出課堂教學在未來發(fā)展中的目標與任務、重心與責任、教學模式與實施策略,以及教師的角色地位。
關鍵詞:數(shù)字賦能;線下課堂;混合式教學
近年來,慕課、微課以及各種在線教育形式得到了迅猛發(fā)展。然而數(shù)字產品的快速發(fā)展卻讓廣大教師越來越意識到線下課堂在育人方面不可或缺的意義和價值,意識到未來教育發(fā)展的關鍵不僅僅是要解決技術如何服務于人的問題,更要解決教育方式如何立德樹人、如何激發(fā)并鼓勵學習者深層學習欲望的問題。這樣的意識激發(fā)了學界對線下課堂的再認識,同時也進一步凸顯了數(shù)字化時代線下課堂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但是隨著“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逐漸成為高校探索深度學習的主流,課堂教學卻日趨成為一體化教育模式中的普通一環(huán)。由于混合式教學的頂層設計尚沒有到位,線上與線下的角色定位、教育關系和模塊化分割方式尚未理順,導致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不僅沒有提高,反而有被削弱的趨勢,這對實現(xiàn)教育教學目標無疑是一種阻礙。毋庸置疑,數(shù)字賦能時代的線下課堂更應當發(fā)揮其獨特的優(yōu)勢,對線上學習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
一、數(shù)字時代的教學革命
1.教學環(huán)境的改變拓展了學習的時空
教育技術和智能設備的快速發(fā)展,使數(shù)字化教學和管理日趨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常態(tài)化手段。各校信息網絡環(huán)境和智慧校園、智慧教室等的建設,不僅使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在線課程高度融合,而且為學習創(chuàng)設了基于移動通信設備、網絡學習環(huán)境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情境[1]。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只能通過課堂進行知識傳授的單一教學模式,將課前、課中、課后無縫對接,拓寬了學習的時空,使學習時時處處可以發(fā)生,大大提升了教學的效率和效果,為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捷。
2.教學重心由“教”轉向“學”,使教學方法發(fā)生了顛覆性變化
教育技術的突破和海量在線課程的誕生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而且也使教學的重心由 “怎樣教”轉變?yōu)椤霸鯓訉W”, 即由“教的范式”轉變?yōu)?“學的范式”,從而使學生自身的學習和發(fā)展得到了高度關注。面對多元化的教學途徑和海量的教學資源,如何激發(fā)學生持續(xù)的學習動力和熱情,以及如何教給他們進行資源整合和個性化高效學習,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的新課題。這樣的形勢促進了線下課堂與在線課程的深度融合,催生了翻轉式、混合式、探究式、合作式、交互式學習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使教與學更有知識的廣度、認知的深度,促進了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局面[1],大大提升了教學
效率。
3.師生角色地位發(fā)生了質的改變,成為相互依從、相互攝入的“共同體”
在線課程和智能學習系統(tǒng)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不僅對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儲備造成沖擊,而且使教師失去了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在更大程度上成為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探索與構建的學習共同體和思想引路人。教師由“臺前”逐漸退到“幕后”的現(xiàn)狀使教學由單向的知識傳播變?yōu)閹熒?、生生間更廣泛的深層次、立體化的精神溝通,讓師生站到了同一個平面,雙方為了探討事實真相,在課堂這個“實踐場”,結為“相互依存”和“相互攝入”的“共在關系”[2],這為學生的深度學習和學以致用能力的養(yǎng)成提供了契機。
4.過程化管理和評價為個性化深度學習提供了保障
“大數(shù)據(jù) + 教育”和“人工智能 + 教育”的不斷發(fā)展,為過程化管理和評價提供了更加科學和精準的數(shù)據(jù)支持。通過大數(shù)據(jù)監(jiān)測將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過程性評價納入視野,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習慣,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為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方案調整和給予學生個性化指導提供了可能。過程化管理和評價避免了學生考試前“臨陣磨槍”和“臨時抱佛腳”的突擊學習情況,有助于教師更加客觀、立體、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也對促進深度學習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數(shù)字時代線下課堂的價值與意義
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虛擬現(xiàn)實等技術所帶來的泛在學習的便捷性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課堂和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對此,一些學者甚至發(fā)出了“去學?;钡穆曇?。他們認為,技術帶來了教育的革命,學校反倒成了束縛學習者思維與想象的牢籠[3]。產生這樣的認識,主要是由于對混合式教學下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線上和線下的關系和角色定位尚未厘清。古今中外,普遍認為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的主渠道,是學校履行育人功能的主陣地[4],
而且根據(jù)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教育“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學習革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5]??梢?,只有與時俱進,更好地認知課堂、解放課堂、重構課堂才是大學前進的方向[4],才能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也就決定了數(shù)字賦能下,線下課堂必須樹立更加清晰的育人目標,承擔更多線上教學無法實現(xiàn)的責任與擔當。
1.為整個學習過程提供“引擎”與動力
豐富的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在便捷教學的同時也為學習者帶來巨大的壓力。“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投入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精力去跟上老師的教學節(jié)奏。這對基礎薄弱、學習動力和學習方法缺乏的學習者而言無疑是更大的挑戰(zhàn)。面對各門功課海量的學習資料,他們往往會愈加迷茫和無助。這讓我們意識到,在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混合式教學下,重視課堂的引領作用意義非凡。
重視課堂的引領作用首先要確立和深化課堂教學的核心地位,讓課堂成為助推整個學習過程的引擎,為線下學習環(huán)節(jié)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熱情。在傳統(tǒng)教學中,課堂是教師的舞臺,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導致許多時候老師在教,學生卻未必在學,學習沒有發(fā)生,特別是沒有真實地發(fā)生[6],所以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數(shù)字時代,必須首先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通過深挖課堂教學的價值,讓個體學習者在師生、生生面對面的互動、啟發(fā)、示范、鼓勵和合作學習下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和價值引領,不斷激發(fā)求知欲和學習潛能,主動探索,相互促進,最終形成線下帶動線上、團體帶動個人、課中促進課前和課后的良好態(tài)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斷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2.為線上學習提供學情診斷和方法、策略指導
在混合式教學中,課堂作為連接課前和課后的樞紐,既為課前學習提供診斷,以便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為課后進行知識整合和能力提升提供指導和幫助。所以課堂教學的重點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教給他們學習方法和策略,以此培養(yǎng)其探究能力、科學精神和終身學習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完成學情診斷。教師通過在課前為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學習者分配差異化學習任務,之后在課堂上結合學生的展示給予集體診斷和分層指導,讓所有學生產生獲得感和成就感。學情診斷的目的是為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策略和思維方式的指導做鋪墊,因為它為整個學習過程提供方法論的武器,對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效果至關重要。比如:在英語學習中,教師可以讓那些基礎差、記不住單詞的同學一起為課上的單詞朗讀、詞匯拓展和實用例句做準備;對那些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讓他們準備課文難句講解和篇章結構分析;而對那些基礎特別好的同學,可以讓他們在課前討論之后,就課文內容和觀點發(fā)表看法與評價,甚至做一個簡短的主題演講。在學生完成展示之后,教師可以就他們的表現(xiàn)對詞匯拼讀規(guī)則、單詞記憶策略、長難句分析技巧、語篇結構劃分方法,以及創(chuàng)新思辨觀點的形成等,予以及時的指導和點撥,并配合課后任務,完成能力上的突破。在分層指導的時候,教師要針對學生課前所學和單元重點,以問題的形式循循善誘地通過“核心問題”的提問,找到共性的難點和困惑,然后引導學生用學科的語言、概念、方法、思路進行思考,發(fā)展學科思考力和批判力,并通過理解、討論、質疑、賞鑒、對話,批評、解釋和重新解釋的過程完成對知識的傳承[7]。
3.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戰(zhàn)場
根據(jù)2020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8]。教育部將育人與育才相統(tǒng)一,并把“育人”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因為即使是最好的慕課也無法完全取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因材施教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人格影響。在師生面對面的交流中,教師的身體力行、以身示范,以及結合教學內容所進行的思政育人、知識拓展與整合應用,無疑是對學生最好的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yǎng)。
課堂作為象牙塔里最關鍵的存在,除了對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外,還是人與人思想碰撞,傳遞溫情的重要場所。教師關切的話語、同學鼓勵的眼神,都會為學習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與熱情。課堂是一種軟環(huán)境,積極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不但可以使師生心情愉悅、精神煥發(fā)、思維活躍,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良好的情感體驗,使課堂煥發(fā)出巨大的生命活力[9]。因此在數(shù)字賦能時代,課堂教學是實現(xiàn)“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主戰(zhàn)場”,要能夠守正創(chuàng)新、以人為本。
三、線下課堂的未來
一些學者認為,當前的混合式教學設計仍然主要采用了“知識為本”或“以教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而非“能力為本”或“以學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教學設計缺少核心目標引導,其設計是內容導向,而非目標導向,即不是以學生需求為導向[10]。這樣的現(xiàn)狀顯然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方向。隨著線上教學資源的不斷豐富,以及社會對勞動者綜合素養(yǎng)和終身學習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未來線下課堂的發(fā)展必然是以服務個性化學習的形式存在,其教學的重心也將由“線上”輔助“線下”轉變?yōu)椤熬€下”輔助“線上”。與之相適應,課堂教學的目標與任務、重心與職責、教學模式與實施過程、教師的角色任務等也都將發(fā)生新的變化。
1.目標與任務
首先,課堂教學要完成對學習者學情的診斷。在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混合式教學下,課堂教學先要完成對學習者課前學習的診斷。通過測試、小組或個人匯報展示等形式,把脈課前學習,了解學生普遍的難點和問題,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分類指導。
其次,課堂教學要讓學習者學會學習,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與策略。教育最主要的目標是解決人的發(fā)展問題,即:關注學習者的個體成長,實現(xiàn)其生存需求、素養(yǎng)需求和心理需求。隨著社會對勞動者綜合素養(yǎng)和終身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tǒng)課堂的單一教學模式顯然已很難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因此,未來課堂教學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根據(jù)學習者的個性差異,運用符合其個性特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案開展教學,通過師生和生生面對面的交流關照到不同個體的多樣化需求,使教育真正回歸“以人為本”。個性化學習模式離不開個性化學習的內容、方法與策略,而方法與策略的培養(yǎng)離不開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因此,專注于培養(yǎng)學習者的學習方法、策略,全方位提升學習效率和興趣,使學習者具備終身構建知識的能力和持久學習的習慣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使命。
最后,課堂教學要為學習者帶來積極的學習體驗。長時間的線上自主學習往往會給學習者帶來深深的迷茫和孤獨感,而課堂教學正是帶動線上自主學習的“導航”和“引擎”,為學習者不斷注入新鮮的思路與活力。因此,深挖線下課堂的人文價值,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互動,為學習者提供積極的評價認可、個性挖掘、心理情感關照,讓其獲得榮譽感、責任心、自覺性、合作精神、自信樂觀、積極向上、不懈探究等有關學習的積極體驗,以及由教師言傳身教所帶來的美感與信任體驗、人格品質培養(yǎng)等,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習者的主體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簡言之,課堂教學存在的目的已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而是為了更好地配合和服務線上學習所進行的學情診斷、方法策略指導、思辨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和人文、情感支持。激發(fā)課堂活力,對于學習者高效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意義非凡。
2.重心與責任
課堂教學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引領作用。然而,目前的混合式教學由于頂層設計不到位,教學各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協(xié)同性不足[11],導致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的教育關系和教育內容含混不清,大大削弱了課堂教學的引領地位。因此,厘清線上和線下的角色定位,明確二者的內容與功能職責劃分,使課堂內、外形成合力刻不容緩。
教育的根本問題是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因此,課堂教學的重心首先是完成人的培養(yǎng)。完成人的培養(yǎng),就要改變只見“課本”不見“人”的做法,將重心由關注無生命的知識轉向學生個體鮮活的生命,重視生命的“整體性”“精神性”以及生命間的“差異性”[2]。育人和育才是相統(tǒng)一的過程,在育人的同時還要育才,即根據(jù)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這也就意味著在“線上+線下”的交互中,一切應圍繞個性化學習的有效開展而布局,使二者形成互補性教學模塊,在學習內容、技能、核心素養(yǎng)等方面雙向互動,互相促進。
3.教學模式與實施策略
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實現(xiàn)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它使得服務于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多維交互教學模式成為未來課堂教學的發(fā)展方向。教學交互是一種發(fā)生在學生和學習環(huán)境之間的事件,包括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也包括學生和各種物化的資源之間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服務于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多維交互教學是“教學主體通過教學資源、教學方法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協(xié)同共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系統(tǒng)”[12],在這個系統(tǒng)中,課堂環(huán)境是整個交互系統(tǒng)運轉的基礎,它由教學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構成。其中教學環(huán)境包括物理環(huán)境和虛擬環(huán)境,為交互式課堂活動的開展提供物質基礎;文化環(huán)境是指自由、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的內部教學環(huán)境,包括學風作風、管理考核制度等[13]。在多維交互教學中,教師既是檢驗、診斷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者,也是與學生共同構建知識的學習共同體。
與傳統(tǒng)教學強調秩序和規(guī)訓不同,以服務于學生個性化需求為目的的多維交互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利益的最大化,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教師需要在開課前就將學習者按照不同的基礎和學習風格進行團隊劃分,之后在“課前—課中—課后”的一體化學習過程中分類指導,分層設置差異化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以學生課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提交的團隊成果展示為切入點,圍繞教學主題或項目展開探究式學習,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向學生傳授思維方法和學習策略,啟發(fā)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加工和整合應用。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團隊意識和平等、信任的課堂氛圍是基礎,教師循循善誘的啟發(fā)、鼓勵、引導是關鍵,公平、合理的評價機制是保障。但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既要避免教師進行枯燥的知識灌輸,也要避免因學生的低質量活動過多而成為“放羊”式的教學[7]。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根據(jù)不同的課型、內容以及難易度來設計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比如:針對難度較高的理論型課程,就需要首先以教師為主導,把基本的理論和相關知識的來龍去脈向學生講清楚;而針對技能型課程,則需要教師首先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把脈存在的問題,之后給予針對性啟發(fā)和指導。但不管什么課型,教師要注重學生個體的學習體驗,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習者都樂于學習,有所收獲。與此同時,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領路人,在啟發(fā)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方法、技巧、策略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思維品質與道德素養(yǎng),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變得德才兼?zhèn)?,具有家國情懷?/p>
4.教師的角色地位
隨著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日益深入人心,教師也將逐漸由“臺前”轉到“幕后”,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習者的目標需求為導向,用“學習方案設計”替代“教學過程設計”,由知識傳播者和技能訓練者變?yōu)閹椭⒁龑Ш蛦l(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多重身份,如:知識共構者、平臺搭建者、在線課程研發(fā)者、資源整合者、方案策劃者、內容推送者、方法策略引導者、學習評價者等。可以說,信息化和教育技術在方便教學的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一方面,教師和學生在知識和信息角度幾乎站到了同一起跑線,教師先天的優(yōu)勢喪失;另一方面,線上、線下無縫對接,讓教師每天面臨大量的工作。在這樣的形勢下,教師要想利用教育技術的優(yōu)勢,做到個性化、差異化教學,單憑個人的能力和精力是遠遠不能勝任的。因此,對每一門學科而言,做好線上、線下教學內容與技能的模塊化劃分,并據(jù)此確定每一位教師的職責劃分,讓教育變得精細化、精準化勢在必行。
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會促進工作效率的提升和人類分工的重置,教學亦是如此,所不同的是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面對的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生。所以,盡管教師需要有“用戶服務”意識,需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情感體驗”,但這樣的“服務”是靈魂和思想的服務,是“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的服務,它并不意味著教師地位的下降,而是意味著師生對課堂的敬畏和知識的尊重,意味著師生在知識面前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構建。只有教師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真正與學生并肩作戰(zhàn),才能喚醒學生深層次學習的動力,進而用線下課堂中獲得的靈感和能量帶動線上學習的持久熱情和良好習慣,從而形成良好的雙向互動教學。
參考文獻:
[1] 韓筠. “互聯(lián)網+”時代教與學的新發(fā)展[J]. 中國大學教學, 2019(12):4-7.
[2] 魏善春. 當代課堂教學變革:一種過程哲學的審視[J]. 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9(12):63-68.
[3] 傅蝶. 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教育何去何從[J]. 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9(5):52-57.
[4] 鄭鋒. 基于教學改革實踐的課堂革命[J]. 中國大學教學,2020(10):17-20.
[5] 教育部. 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Z]. 2018.
[6] 余文森,宋原,丁革民. “課堂革命”與“金課”建設[J]. 中國大學教學,2019(9):22-28.
[7] 郭慶民. 打造人文學科一流課程重在教學環(huán)節(jié)[J]. 中國大學教學,2021(7):52-57.
[8] 教育部.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Z]. 2020.
[9] 劉濟良,喬運超. 走向生命化的課堂教學[J]. 課程·教材·教法, 2020(1):62-67.
[10] 馮曉英,王瑞雪. “互聯(lián)網+”時代核心目標導向的混合式學習設計模式[J]. 中國遠程教育,2019(7):19-26,92-93.
[11] 黃志芳,周瑞婕,萬力勇. 混合學習環(huán)境下交互式課堂生態(tài)系統(tǒng)設計及實證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20(4):78-85.
[12] 陳麗. 術語“教學交互”的本質及其相關概念的辨析[J]. 中國遠程教育,2004(3):12-16.
[13] 黃志芳,周瑞婕,趙呈領,等 . 面向深度學習的混合式學習模式設計及實證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 2019(11):120-12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山西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山西省高校外語教學與研究專項課題”重點課題“在線學習時代高校外語教學基于‘用戶’學習體驗的教學設計探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SKLYY2020005);2021年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建構主義視域下的職業(yè)本科智能教學測評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H-21328)]
[責任編輯: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