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小麗
【摘? 要】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三觀建立與發(fā)展的關鍵期,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傳授學科知識,還需要從人文的角度培育學生。由于全球文化在不斷融合,只有讓學生形成民族情懷,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這種融合趨勢,樹立正確、健康、積極的價值觀。
【關鍵詞】初中英語;人文性;民族情懷
當下,英語作為全球通行的工具性語言,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英語知識,可以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伴隨著全球文化融合趨勢的進一步加劇,中華民族只有彰顯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傲然屹立。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平衡英語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做好民族情懷培育工作,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情懷。
一、觀照鄉(xiāng)土文化,培育民族情懷
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都和周圍的環(huán)境密切相關。尤其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思想觀念正處于波動期,很容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此時的他們雖然對生活環(huán)境有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又相對不足。在英語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懷,教師應從文化視野的角度切入教學,以可親可近、真實可感的鄉(xiāng)土文化作為教學的突破點,這樣不僅可以在悄無聲息間獲取讓人滿意的實質性效果,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鄉(xiāng)土文化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塑造作用,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例如,在教學牛津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1 Dream homes時,在學習“Reading”部分時,該材料的主題是“Homes around the world”。如果按照常規(guī)的教學設計,教師只會簡單地呈現(xiàn)文本內(nèi)容,然后讓學生學習教材上的知識,但是為了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懷,教師需要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積極滲透中華民族鄉(xiāng)土文化。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不同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不同形式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感受不同的鄉(xiāng)土文化,以此激發(fā)學生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教師首先為學生呈現(xiàn)教材中的語段,并將旁邊的插圖進行展示,讓學生初步感知美國鄉(xiāng)土文化的氛圍和特點。之后,教師向學生提問:“These American companions want to know your family, how should you introduce them, and what do you want to share with them?”通過這樣一個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課堂討論,讓學生的視野從美國鄉(xiāng)土文化轉移到自身擁有的鄉(xiāng)土文化中。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既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又會對鄉(xiāng)土文化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答案,從南通的風箏、家鄉(xiāng)的大米,再到代表團圓意味的餃子,學生從這樣一個問題聯(lián)想到了鄉(xiāng)土文化的方方面面,一種民族自豪感在學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學生的民族情懷自然形成。
為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情懷,教師可從鄉(xiāng)土文化這樣一個課題入手,并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積極滲透鄉(xiāng)土文化,讓學生對中華民族精彩紛呈的鄉(xiāng)土文化產(chǎn)生認同感和自豪感,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民族意識,培育民族情懷。
二、通過情感體驗,培育民族情懷
眾所周知,只有真正深入大自然廣袤的原野中,才有機會飽覽四季不同的美景;只有在曠野中行走,才能真正感知季節(jié)的變化。這是一個非常樸實的觀點,著重強調(diào)“自主體驗”以及“親身實踐”的重要性和關鍵性。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為了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懷,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情感體驗。因為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只有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學生才能對民族情懷產(chǎn)生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同。因此,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將民族情懷培育和學生的自主情感體驗相結合。民族情懷是一個抽象而深刻的主題,很多教師都渴望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懷,但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卻很難真正落實,這是因為教師忽略了學生自主情感體驗的重要性。只有將自主情感體驗和民族情懷培育相融合,才能讓學生對民族情懷形成真正的認識。
三、通過信息輔教,培育民族情懷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信息化教學不但是流行趨勢,而且在整個教育領域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充分印證了巧妙、合理、科學地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有利于在課堂教學中獲取毋庸置疑的科技紅利,如促進人機互動、拓展豐富的教學資源、為課堂注入活力、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等,為人文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形成民族情懷,教師同樣可以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在課堂中拓展一些和民族文化相關的元素,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民族文化,最終形成民族情懷。
例如,在教學牛津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5 Good manners時,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Understand the various manners knowledge.在進入本單元時,我們可以看到有4幅插圖,這4幅插圖展示了不同的行為舉止,而在“Reading” 部分,又通過Daniel和Jenny的對話,向我們展示了英國的禮儀文化。教師在教學這些內(nèi)容的基礎上,為了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懷,需要引入本國的禮儀文化。事實上,很多學生對西方禮儀文化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中國本土的禮儀文化知之甚少。具體來說,禮儀文化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課題,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禮儀。比如,飲食有飲食禮儀,人際交往有人際交往方面的禮儀。由于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師不妨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一些傳統(tǒng)禮儀文化知識,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例如,中國五大傳統(tǒng)禮儀包括行走之禮、見面之禮、入座之禮、飲食之禮以及拜賀慶吊之禮。就拿“行走之禮”來說,很多學生在走路的時候往往是不注意禮儀的,但在傳統(tǒng)文化中,當?shù)匚坏偷娜嗣鎸Φ匚桓叩娜藭r,一定要低頭彎腰、小步快走,這樣才能表示對對方的恭敬。行走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也就是說走路的時候不能往路的中間走,而是應當靠邊行走。
隨著信息科技的發(fā)展,利用信息化技術輔助教學成為不可阻擋的教學趨勢。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為了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懷,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拓展民族文化的相關元素,這樣可有效實現(xiàn)民族情懷的培育目的。
四、利用學科融合,培育民族情懷
在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里,當教師在教學某一科目時,往往只會圍繞該學科范疇內(nèi)的知識進行授課,根本不會涉及其他學科內(nèi)容。但知識本身是沒有邊界的,不同學科只是名稱不同,并不代表學科知識無法融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不能總是局限于英語教材,而是應當結合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不同學科的融合,并在融合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懷。當學生通過不同的學科認識并感知民族元素時,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民族情感。
例如,在教學牛津英語九年級下冊Unit 2 Great people時,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To learn more about some famous people.在“Reading”部分,主要講述了阿姆斯特朗作為第一個登月人的光榮事跡。由于這些名人故事全部都來自西方社會,缺乏中國本民族的元素,因此,教師通過優(yōu)化與整合歷史學科知識,為學生生動講述了近代中國涌現(xiàn)的那些杰出人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為學生講述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偉大發(fā)展與復興歷程,同時將這一過程中涌現(xiàn)的英雄人物事跡講給學生聽,讓學生知道本民族同樣有非常杰出的人物,同樣有無數(shù)的“Great people”。除此以外,教師又將著眼點放在新中國的偉大建設上,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建設背景下不同領域、不同行業(yè)中涌現(xiàn)出的杰出人物代表。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懷。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為了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懷,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科融合的方式實現(xiàn)。因為知識是沒有邊界的,學科的融合可以為學生帶來新的體驗和感受,更有利于教師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五、拓展教材資源,培育民族情懷
教材對一名教師的意義就像武器對一名士兵的意義,這句話充分印證了教材對教師教學的重要性。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過分注重教材內(nèi)容,缺乏課外拓展精神,導致整個教學過程過于死板,很難對學生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事實上,教材應當成為教學的“藥引子”,不能成為教學的“牢籠”,教師一方面需要認真研讀教材,但另一方面也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充分運用教材,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尤其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為了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懷,教師不妨立足民族內(nèi)容,為學生拓展課外的資源,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例如,在教學牛津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1
Know yourself時,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To talk about one’s personalities.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首先告訴學生Know yourself是一句名言,它是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的,接著為學生講述蘇格拉底的相關事跡,以及這句帶有哲學性質的名言背后的深刻內(nèi)涵及意義。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向學生講述了我國的至圣先賢孔子的相關事跡。因為從時間軸來看,二者處于同一時代,而且在中西方歷史文化中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蘇格拉底留下了很多哲學思想,也教授了很多徒弟;孔子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奠基人,還有七十二門徒光耀后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蘇格拉底和孔子的哲學思想以及理論,幫助學生從哲學的層面認識自我、理解生命的意義。
為了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懷,教師在教學時不能一味局限于教材內(nèi)容,還需要對教材進行拓展,給學生補充其他和民族文化相關的元素或者知識,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樹立文化自信,培育民族情懷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在長年的歷史發(fā)展中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中華民族的學生應該對自己的文化產(chǎn)生認同感和自豪感,讓學生以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教師在授課實踐中,要將中國優(yōu)秀文化知識融入西方語言文化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西方語言文化的同時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璀璨絢麗、博大精深,從而對自己的文化產(chǎn)生高度的自信,這樣才能夠更加有效地培育民族情懷,讓學生對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產(chǎn)生深深的眷戀和敬仰。為了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懷,教師要在教學英語課的過程中廣泛弘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通過對西方語言的學習,促進學生對本民族的文化和知識有進一步的了解和感知,這樣才能進一步培育他們的民族情懷。反之,連自己本國的文化習俗都缺乏了解,更不要說樹立一定的文化自信了。中學生只有樹立了堅定的文化自信,才會有更廣博的民族情懷和愛國思想。
七、結束語
總之,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的提升與發(fā)展,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懷,讓學生更好地應對全球文化融合的趨勢,這樣的教學才能和素質教育相契合,才能對學生一生的發(fā)展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參考文獻】
[1]郭永蘭.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策略探究[J].校園英語,2020(51):100-101.
[2]林小鶯.翻轉課堂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幾點探討[J].中學生英語,2020(48):122.
[3]苗俊華.新課標下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2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