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瀾
【摘要】語文課堂應當成為培養(yǎng)學生思維力、學習力的主陣地,建立師生和諧學習共同體,構建思維發(fā)生的場,聚焦思維力提升,從思考力、思想力、思辨力三個層面精選思維訓練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學生思維參與的活動過程,評價學生思維提升的可見成效,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互動場和實踐場。
【關鍵詞】思維力;思維課堂;真對話
筆者認為,評判一個人語文學科素養(yǎng)高低的標準就是能“聽得清”“說得明”“讀得懂”“寫得順”。其中“聽得清”“讀得懂”屬于“由言到意”,即為理解力;“說得明”“寫得順”屬于“由意到言”,即為表達力。無論是語言交流還是文本閱讀都能準確理解,這就需要有清晰的思維邏輯作為橋梁。因此,在言語實踐中培養(yǎng)語文思維力,在思維訓練中學會理解和表達,是提高語文學習力、提升語文學科素養(yǎng)之根本。
語文教學可以結合文本特點,從思考能力、思想能力、思辨能力三個層面精選思維訓練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學生思維參與的活動過程、評價學生思維提升的可見成效,助推學生思維力生長。其中,思考能力表現(xiàn)為提取、分析、體悟等,體現(xiàn)思維的邏輯性;思想能力表現(xiàn)為對不同觀點、價值、觀念的認同等,體現(xiàn)思維的深刻性;思辨能力表現(xiàn)為評判、創(chuàng)造等,體現(xiàn)思維高階的創(chuàng)造性。
一、培養(yǎng)思考能力,延展學生思維廣度
1.提取信息,培養(yǎng)聚合思維
語文教學中聚合思維集中表現(xiàn)為“一段讀成一句”“一篇讀成一句”“一本讀成一句”等思維目標。聚合思維培養(yǎng),“讀”是唯一途徑。首先是通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在讀中收集和掌握與思維目標相關聯(lián)的信息。第二步則是分析、整理收集到的關聯(lián)信息,區(qū)分出它們與思維目標的相關程度,對掌握的信息進行篩選。保留重要的關聯(lián)信息,淘汰掉關系不大的信息。這便是聚合思維的關鍵步驟——“提取信息”。第三步應對經(jīng)過篩選的相關信息進行概括、比較、歸納,找出較佳的途徑、方案、措施,實現(xiàn)與思維目標的準確對應。
2.品析文字,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搭船的鳥》教學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描寫小鳥的外形這一自然段時,出示了填空:“我看見一只( ? )的小鳥站在船頭,多么美麗??!它的羽毛是( ? )的,翅膀帶著一些( ? ),比鸚鵡還漂亮。它還有一張( ? )的長嘴。”指名學生填空后,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所填的詞語。學生發(fā)現(xiàn)所填詞語都是表示色彩的。接著教師幫助學生建構“表示顏色的詞語”的思維導圖,用動畫進行演示,移動“彩色”一詞作為類別名稱,將“翠綠、藍色、紅色”三個詞語排列在“彩色”后,啟發(fā)學生說出更多表示色彩的詞語。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原來色彩可以用好多詞語來表示。”對于這一自然段中表示小鳥身體部位的詞語,教師也同樣進行分類,并讓學生發(fā)散思維,思考還可以寫出哪些部位。在這樣的發(fā)散思維訓練中,學生對如何描寫動物外形形成了清晰、系統(tǒng)的認識。
3.讀文體悟,培養(yǎng)具象思維
對文本的體悟閱讀,是由體悟與具象思維兩者內在特點的一致性決定的。體悟具有形象性,“體”本身就是一種具象,所“體”之物,也往往是一種實際的存在,即使是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也因漢語特有的“譬喻”形式被依附于形象可感的事物中,成為可“體”之物、形象之物。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在腦中浮現(xiàn)出畫面。對于敘事性的文本,也要在頭腦中如放電影似的呈現(xiàn)事件發(fā)生的過程。通過感受文本所描述的意境,來探尋寄寓其中的意蘊;通過重現(xiàn)作者所描繪的場景與作者展開心與心的交流,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二、培養(yǎng)思想能力,深化學生思維深度
1.比較表達次序,體會作者之意
詞與詞的次序、句與句的次序均是文本的獨特之處,也是作者著筆的“有意”之處。特級教師薛法根執(zhí)教《水》一文時 ,讓學生比較“吸吮”與“吮吸”、“潤濕”與“濕潤”兩組詞的變化。通過比較,孩子們敏感地品出:“吸吮”表達出對水的渴望與珍惜;“潤濕”表達出享受水時的舒暢與充分。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珍珠鳥》一文中第7至14自然段細致描寫了珍珠鳥與“我”從親近到信賴的過程。學生在作者的表達中容易讀出的是珍珠鳥的可愛、俏皮,而教師需要讓學生更加關注的是串聯(lián)起這個“信賴”過程的“起先、隨后、漸漸、先是、然后”這些語句,讓學生明白這其中隱含著一條線索:是“我”的縱容關愛讓珍珠鳥擁有了自由和安全感。作者對珍珠鳥的情感也就自然表現(xiàn)出來了。
2.比較文本詳略,把握作者意圖
任何一篇文本在表達上都會有詳有略。學生常常要在詳略比較中才能明白文本主旨、揣摩作者意圖。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四季之美》跳出了有詳有略表達的基本樣式,書寫四季之美時筆墨較為平均。在學習本文時,可讓學生思考:為何此文的表達在詳略的安排上比較平均,不像其他課文一樣有詳有略?引導學生聯(lián)系本課題、本單元主題去發(fā)現(xiàn)作者的意圖。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四季都是美的,進而升華理解:在四季的更替中,自然與生命皆是美麗的。在這樣的比較閱讀、思考交流中,學生體會到詳略安排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和文本主題、表達意圖相統(tǒng)一。
3.比較表達意象,走向文本深處
有很多文本的表達意象與表達對象本身存有距離,常常給讀者造成一定的閱讀障礙。閱讀時可以讓學生通過意象比較,找出事物間的相通之處,走向文本深處,走進作者內心。執(zhí)教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丁香結》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體會描寫丁香花的這句:“每到春來,伏案時抬頭便看見檐前積雪。雪色映進窗來,香氣直透毫端?!痹谶@一句中,“積雪”是作者的表達意象,學生在理解時是有困難的。筆者引導學生將“丁香花”和“積雪”兩者進行比較:在作者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的那三棵白丁香,在春天一齊開放,雖是星星般的小花但開得多而滿,抬頭看去,在日光的映襯下發(fā)出瑩白的光亮,怎不像雪?紫色的丁香在微雨的濕潤下形態(tài)模糊,顯出溫柔的、淡淡的憂傷,難怪會讓作者頓生愁緒,引發(fā)感慨。看似作者尺幅千里,想象馳騁,但只要找到相似的部分,就一定能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FE5F60D4-1968-4A14-B41E-8C6A78CC3434
三、培養(yǎng)思辨能力,提升學生思維高度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比欢趯嶋H的語文課堂中,大多數(shù)對話卻只是“表面繁華”。只有在“真對話”中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辨力。
1.情感共鳴,與自己“真對話”
“真對話”發(fā)生的前提是真傾聽,傾聽同伴、傾聽內心。教師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紙船和風箏》一文,在學習“小熊每天還是扎一只風箏,扎了又不放”“松鼠每天還是折一只紙船,折了也不放”這一故事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體會松鼠和小熊爭吵后想和對方和好,又不好意思開口的矛盾心理,便采用采訪的形式,讓學生說一說平時和好朋友吵架了,想不想和好,會不會主動和對方說話。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進自己的情感世界,調動自己“建立友誼、出現(xiàn)問題、進行修復”的情感經(jīng)歷,自然而然地能在松鼠和小熊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之后教師再提問:“小熊,你為什么還是每天扎風箏???為什么扎了不放呢?”學生回答:“心里還是想著松鼠的,就是不好意思主動開口。”這便是發(fā)自學生的內心,是學生閱讀文本后,與自己“真對話”后的“真感悟”。
2.抓疑點,與文本“真對話”
教師適時地抓住學生學習中即時生成的疑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捕捉課堂的精彩對話。比如《水》中有這樣一句:“母親鎖上水窖,笑著對我們說:‘你們真的餓壞了。這是我至今為止唯一聽到的將‘渴說成是‘餓的話。”母親為什么把“渴”說成是“餓”呢?這段話是值得玩味的。是母親說錯了,還是“我”聽錯了?誰也沒有錯。無論是“渴”還是“餓”,這不就是對“如饑似渴”的最好解釋嗎?在這炎炎酷暑之下,四兄弟享受母親一勺涼水的淋漓之樂,盡管人多水少,但“血管里的血的流動在加快”,所展現(xiàn)出的正是作者對于母親的滴水之恩的感激啊!
3.設爭辯,與編者“真對話”
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的獨特之處,在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水平之上,創(chuàng)設激活思維、引發(fā)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在學生頭腦中固有的認知與教師的問題之間產(chǎn)生矛盾沖突,激發(fā)辯論意識。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搭船的鳥》教學為例:在學習文中“描寫小鳥的外形”這一部分內容后,教師出示課文《翠鳥》中寫鳥的外形的內容,讓學生思考:兩篇文章的作者為何會有不同程度的觀察呢?你們覺得哪位作者寫得好?第一自然段沒有寫到“搭船的鳥”,可以刪去嗎?這些有難度、有梯度的問題需要學生進行思辨,可以催生高階思維的參與。在激烈的思維碰撞中,在觀點的互相交織與梳理中,一定有“真學習”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進行思維教學行動實踐,探索思維課堂構建與實施策略,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互動場和實踐場。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洪藍中心小學)FE5F60D4-1968-4A14-B41E-8C6A78CC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