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武
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這句話的來頭只能是驢肉很好吃,而不是等同于龍肉的味道,因為那龍肉誰也吃不上,但想象中應該最好吃,就像它被想象出的身形最雄壯一般。
驢作為使役之用已經漸漸淡出于時代了,但作為肉食,仍然頑強地存在著,人們的那口口福還在。
吃驢肉的地方,名氣較大的莫過于華北一帶的“驢肉火燒”,這種地域色彩濃厚的“肉夾饃”,在當地以至周邊還有較大的市場,西安城里也有。
一般認為,陜西人在吃肉方面,以羊、牛、豬為主。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么,陜北羊、秦川牛以及品種各異的豬,為陜西飲食提供了豐富的食材。當然,陜西人在加工制作羊、牛、豬方面也比較有心得,牛羊肉泡饃、臘牛羊肉以及著名的“肉夾饃”,算得上是陜西人為飲食文化交出的上好答卷。因為這幾樣東西做得好,人們就有了先入為主、根深蒂固的印象,那就是在陜西吃肉就吃這幾種、這幾種肉里就吃這幾個主打產品。時間久了,這些名氣很大的肉們,知名度越來越高,生意越來越好,這當然是好事,但與此同時卻帶來一個美好的忽略,那就是在陜西,其他的肉食的制作也有許多出彩之處,一樣豐富多彩、美味無比,就如驢肉的制作。驢肉在陜西也有許多的美味,只是很長時間被牛羊肉的光芒遮擋住了。
那就濃墨重彩地專門介紹一下陜西驢肉的制作,也讓這些美味不再被忽視,當然也讓“吃家子”們吃得更豐富。
陜西驢肉制作歷史較為悠久、產業(yè)相對集中的地方在鳳翔。鳳翔,這個關中“西府”曾經的核心區(qū)域,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物產豐富。特別是因了著名的蘇東坡先生曾經在此為官,更是增加了這里的文化底蘊,豐富了這里的文化遺存。
現如今,這里的寶物就有“東湖柳、姑娘手、西鳳酒”這樣的說辭,其中的“東湖”與杭州西湖遙相呼應,“姑娘手”是指這里的刺繡工藝發(fā)達,“西鳳酒”自不待言,廠家就在這里。除此之外,這里還有非遺層面的“鳳翔泥塑”,幾十年盛名不衰。另外,還有一個名氣很大的好東西,那就是“鳳翔臘驢肉”。
“鳳翔臘驢肉”據說創(chuàng)制于清代,看來與蘇東坡無關,但是不是此地人秉承了“人間有味是清歡”的蘇先生的性情達觀與對烹飪的摯愛,進而創(chuàng)制出了這一道經久不衰的美味?
鳳翔“臘驢肉”的基本工藝是:將驢宰殺,去蹄,選其四腿和筋肉,淋凈血水,懸掛晾曬浮水,干后切塊入缸內,分層加入硝鹽,上壓巨石,月旬取出。之后白天掛于陽光下晾曬、夜間擠壓,排除水分。再用松木水加五香調料煮熟,拎出后再浸入驢油及原汁湯內加熱,燙提浸多次,到一定程度拎出。冷卻后肉塊表面可出現霜狀結晶,其切片顏色鮮紅,呈半透明狀,質地細膩、酥而有筋、香味撲鼻、余味回長。若選驢鞭做原料,配用上等調料臘制,則成就譽滿關中的“錢錢肉”。
要說此地盛產此種美味,除過情懷與技藝因素之外,更扎實的底子是盛產馳名全國的“關中驢”。關中驢,西漢時期由西域引進的役用畜種,多養(yǎng)殖于關中平原。經長期馴化,現已成為我國大型驢的優(yōu)良品種之一。這個看似倔強的牲畜,實際上對人類非常友好,使役之外,又做肉食,看來最起碼要平和地評價和看待,不能一味地以“笨驢”“犟驢”貶之。
臘驢肉
驢肉泡饃
驢肉夾饃
“鳳翔臘驢肉”歷史悠久,很早就是陜西名優(yōu)特產之一。近年來產業(yè)化興盛,產業(yè)鏈條也漸趨完整,可望成為長久永恒的美味。
除過“鳳翔臘驢肉”,陜西還有一味名氣不小的“驢”美味,那就是“米脂驢板腸”。米脂的名氣當然更多的是那句“米脂婆姨綏德漢”,這個因“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的地方,因為出過貂蟬、出過“闖王”,所以名氣很大。而這地方出產的“米脂驢板腸”也是不枉這大名聲的一大美味。
“米脂驢板腸”,用的是當地特產“佳米驢”的全副大腸。先將驢大腸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時間,然后翻出內壁,置于案上,用刀輕輕刮去穢物,用水沖洗干凈,投入開水鍋中加料酒,大火煮幾十分鐘。撈出用清水洗幾遍,將腥味除盡,晾干備用。再用精鹽、醬油、辣椒以及內裝豆蔻、草果、砂仁等十余種調料的料袋,放入清水鍋中燒開,煮成鹵汁。再將晾干的板腸放入,先用急火煮,再用慢火燉,熟后切成寸長的小塊裝盤即可食用。
之所以稱“驢板腸”,其中的“板”字是整塊的意思,指驢的全副大腸。也是,也許是英雄主義情結,對食物食材的稱謂也豪邁大氣,一出手一出口就是一整副,不是摳摳掐掐的小氣。也是,如果不叫“驢板腸”,那會叫什么?“驢腸子”?聽起來就不帶勁。
之所以此地會有加工工藝上好、口味大好的“驢板腸”,因由之一是盛產“佳米驢”。佳米驢是我國馳名的中型驢種,主要產于陜西佳縣、米脂、綏德三縣,而以佳縣烏鎮(zhèn)、米脂桃花鎮(zhèn)所產驢最佳。除此之外,這里悠久的歷史以及名人輩出的人文環(huán)境,也是烹飪技術發(fā)達的重要因由。
米脂驢板腸的特點是:麻、辣、咸、嫩,肥而不膩、綿軟香嫩,營養(yǎng)豐富?!绑H板腸”是驢八珍之首,難怪在民間有“寧舍孩子娘,不舍驢板腸”的趣說。
臘驢肉、驢板腸之外,近年來陜西又興盛起“驢肉泡饃”。
“驢肉泡饃”用驢肉、驢湯,一定意義上可以看做是“牛羊肉泡饃”的食材替換,做法與羊肉泡饃大同小異,估計是有心人對羊肉泡饃改良后而得到的。
驢肉性溫、肉質比較軟滑,滋陰養(yǎng)顏,高蛋白、低脂肪,多氨基酸、低膽固醇,營養(yǎng)價值高于豬肉、牛肉。驢肉肉質鮮嫩不柴,一碗熱氣騰騰的驢肉泡饃上桌后,看起來好像普通平常,沒有波瀾,平靜安然,但仔細看看、蹙鼻嗅嗅,暗紅色的驢肉的香味幽幽散發(fā)出來,及至嘗嘗,覺出來了,驢肉完全沒有牛羊肉特殊的膻味,只有醇厚的肉香。
沒有考證“驢肉泡饃”是由誰發(fā)明創(chuàng)制的,只是知道最早在東府的蒲城經營,甫一推出便大受歡迎,很有與當地上佳的“水盆羊肉”分庭抗禮的架勢。后來蔓延推廣到了富平、渭南一帶,最近聽說也進軍西安了,看來這樣的好東西已經為“泡饃王國”的饕餮們所接受了。
看了這些驢肉在陜西的傳統(tǒng)美味和花樣翻新,更加堅定了這樣的認識:陜菜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不拘陳規(guī)、守正創(chuàng)新,此言非虛。
有機會嘗嘗這幾種美味,感受一下地下“龍肉”的滋味,也感受一下陜西美食的豐厚博大。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