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窗某人
魯迅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沒有人能媲美。然而除了是偉大的文學(xué)家和思想家之外,魯迅還是一位“美食博主”和十足的“吃貨”,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地,都留下了很多與美食的故事。
魯迅先生并沒有特意寫過介紹美食的書,但是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尋覓到食物的蹤跡。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是先生獨特的品味。對于美食,他絲毫不含糊。
家鄉(xiāng)的味道
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于浙江紹興城內(nèi)東昌坊新臺門周家。在家鄉(xiāng)紹興,度過了自己的童年與少年時光。
11歲那年,魯迅進(jìn)入三味書屋讀書,師從壽鏡吾??墒堑诙辏娓钢芙殒诒惴甘氯氇z,父親周伯宜也重病不起,周家從此家道中落,全家人遂回鄉(xiāng)避難。
于是,在魯迅后來一生的作品中,帶著濃濃鄉(xiāng)土氣息的紹興美食每每出現(xiàn)都令人感到一種日常的親切。而魯迅念念不忘的家鄉(xiāng)美食,也往往是最尋常的家常味道。
魯迅筆下最著名的美食,要數(shù)茴香豆。
“溫一碗酒,來一碟茴香豆”不僅是孔乙己的經(jīng)典臺詞,也是吃貨們的心聲。茴香豆入口咸香,柔勁中透著些許的糯,是上好的下酒菜。
梅干菜是紹興特產(chǎn),清朝時,還被當(dāng)做貢品送往京城。后來,貢品傳入尋常百姓家,漸漸成為了紹興人最日常的下飯菜。
小說《風(fēng)波》里就有這么一句話:“女人端出烏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黃的米飯,熱蓬蓬冒煙?!?/p>
在這里,蒸干菜,蒸的就是梅干菜。當(dāng)然,現(xiàn)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拿梅干菜蒸點別的了。江浙一地的名菜梅干菜扣肉,即以梅干菜特有的清香配上肥而不膩的五花肉,拌米飯或者配面餅,都好吃。
紹興人愛吃河鮮,蝦是少不了的。在《社戲》中,魯迅把蝦寫得饒有趣味:“我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來穿在銅絲做的小鉤上,伏在河沿上去釣蝦。蝦是水世界里的呆子,決不憚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鉤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
紹興人吃蝦,一般是水煮,吃一個原汁原味。會吃之人,吃蝦猶如磕毛豆,扔進(jìn)口中一只,牙齒一磕,蝦肉便出來了。把那蝦肉一吞、蝦殼一吐,人生的快意,就在這吞吐之間了。
魯迅筆下,寫紹興黃酒最多。阿Q喜歡喝酒,孔乙己喜歡喝酒,即便是《祝福》里的“天地圣眾”,也因紹興黃酒“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
來紹興,黃酒是一定要喝的。紹興黃酒,又叫紹興老酒,觀之,色如琥珀;聞之,芳香馥郁;飲之,唇齒留香。紹興黃酒好有一比,即如瀟灑文士,羽扇綸巾,一身儒雅,須細(xì)品,方知其中妙味。
尋味京城
1912年從日本回國后,魯迅受蔡元培邀請到北平教育部任職,開始了“北漂”生活。
魯迅在北京待了近15年的時間,除了工作、教書、寫作、交友外,最熱衷的就是尋覓美食。在《魯迅日記》流水賬式的記錄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和吃有關(guān)。
魯迅在1912年5月7日,到北京的第三天,日記里就提到了“廣和居”。廣和居號稱北京“八大居”之首,招牌菜是一道“三不粘”,一道炒腰花。
“三不粘”,又叫桂花蛋,以雞蛋黃、淀粉、白糖、清水等加工而成,似糕非糕,似羹非羮。蛋入口時,一不粘勺、二不粘盤、三不粘牙,故名“三不粘”,清爽可口,軟嫩留香,頗受魯迅的青睞。
炒腰花是家常菜,但廣和居的做法卻大不相同。烹飪時,廣和居在腰花焯水的同時另備油鍋,下豬油和花生油燒熱,待油溫升高后,馬上下入腰花爆炒,從而保證腰花的嫩滑口感。
同和居外,一些平民小館同樣深得魯迅喜愛。午間工作餐時間,他常常拉著陳師曾、齊壽山去“龍海軒”,這家小飯館的招牌菜是軟炸肝尖、鍋燒肚塊,特別合魯迅的口味。另一家小切面鋪“和記”,價格實惠,以牛羊肉出名,幾個人來到這里,魯迅總要點一碗清湯大塊牛肉面。
如果逛完琉璃廠,魯迅會馬上奔赴大柵欄西街,這是京味小吃一條街,日記中屢次出現(xiàn)的“青云閣”,是街上品茗會友的好去處。在玉壺春茶樓里,點上一份春卷和蝦仁面,就能度過一下午的閑暇時光。厚德福以燒魚聞名,蘿卜魚、糖醋瓦塊堪稱一絕。
邂逅廣州
1927年1月到9月,魯迅來到廣州,擔(dān)任中山大學(xué)文學(xué)系主任。雖然只逗留了8個月,但魯迅去過的飯館多達(dá)25家。
“妙奇香利記”飯店有一道“豆豉蒸鯪魚”,特別受魯迅之青睞。這道菜用的豆豉是陽江豆豉,鯪魚則是本地水塘中的土鯪魚。陽江豆豉是廣東一絕,豉味濃香,鮮香可口,而土鯪魚雖是本地產(chǎn)物,沒什么稀奇,但是和陽江豆豉搭配在一起,上鍋清蒸后,味道卻格外鮮甜,令人驚喜。
滬上佳肴
1927年至1936年,魯迅人生最后的九年是在上海度過的。在這里,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雜文和散文,翻譯、介紹了很多國外進(jìn)步書籍。由于受聘為政府特約撰述員,再加上作品版稅,他的月收入達(dá)到了724元,約合今人民幣2萬多元,屬于中產(chǎn)階級水平。
身為文壇巨匠,上海時期的魯迅朋友多,飯局自然也不少,而擔(dān)任請客角色的,多半是收入高的魯迅本人。
據(jù)《魯迅日記》1932年7月3日記載,魯迅在知味觀設(shè)宴款待了賓客十余人。知味觀經(jīng)營杭州風(fēng)味菜,專門做東坡肉、叫花雞、西湖醋魚等杭州名菜,很合魯迅的口味。
1933年10月23日記載,魯迅在知味觀宴請日本好友,席間向客人推薦了叫化雞的來歷和做法。這引起了在座嘉賓的極大興趣,他們回日本后就開始宣傳,使知味觀和叫化雞在當(dāng)?shù)爻隽嗣?/p>
上海有一家梁園致美樓,以河南菜為主,1936年8月25日記載,魯迅收到了好友曹靖華寄來的猴頭菇四枚。而扒猴頭,正是梁園最出名的菜,魯迅平時很喜歡吃。為了投其所好,曹靖華經(jīng)常送猴頭菇給魯迅。
魯迅曾經(jīng)在書信中說:如果自己是植物學(xué)家,或者農(nóng)學(xué)家,也許可以親自研究培養(yǎng)出猴頭菇。
零食的魅力
魯迅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零食》。他認(rèn)為上海的居民,和零食是拆不開的。他覺得零食是一種養(yǎng)生食品,因而家里的零食從來沒有斷過。為了避免無食物可吃,魯迅每次外出回來的路上,都會順帶買一些小零食。
在1913年5月2日的日記中,魯迅收到了日本友人寄來的羊羹,這是他留學(xué)日本時喜歡的糕點,回國后還念念不忘??墒沁@個下午吃得太多,魯迅開始牙痛。第二天當(dāng)他看完牙醫(yī),仍舊義無反顧地去稻香村買了餅干。吃糖導(dǎo)致牙齒變差的痛,抵不過對甜味的執(zhí)念。
魯迅經(jīng)常工作到很晚,零食可以抵御饑餓,緩解緊張疲勞。魯迅喜歡一邊寫,一邊吃,除了各式糕點,還有花生、核桃、杏仁之類的干果,抽屜里也常常放著蜜餞、糖果和餅干。
在《華蓋集續(xù)編·馬上日記》中,魯迅在夜間又將藏著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一邊吃還一邊安慰自己:“嘴角上生瘡的時候究竟不很多,還不如現(xiàn)在趁新鮮吃一點”。不料一吃,就吃掉了一大半,一個零食控的形象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