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向華
【摘要】“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是從師生互動出發(fā),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任務驅動”并不是簡單地給出任務就了事,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掌握一種學習實踐的方法,通過有層次性、有目的性的任務設計,提高學生觀察的全面性和自主性,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活躍性。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任務驅動;觀察;思維
“任務驅動”是教師根據(jù)本課的教學目標提出相應的任務,采用講解、演示等方式對此任務進行分析,并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思路、方法、步驟給予指導,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圍繞這個共同的任務,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合作的一種教學方式。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是《我們來做“熱氣球”》,任務非常明確:做熱氣球。學生對熱氣球已有一定的了解,對“熱氣球是需要靠熱才能進行升空”這一概念也有初步的認識,但是對“熱氣球受熱后為什么能飛起來”這一問題無法作出具體的解釋。因此,在引導學生完成做“熱氣球”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任務設計要具有目標性和系統(tǒng)性。要把“做熱氣球”這個總目標細分成多個小目標,把每個小目標作為一個個小任務來解決,通過多個小任務最終實現(xiàn)總目標。在實現(xiàn)這些小目標的過程中,學生觀察的全面性和自主性不斷提高,思維的活躍性不斷被激發(fā)。
一、目標的觀察要有層次性
第一個小目標:知道“熱氣球”有哪些部分組成?引導學生由整體到局部認識熱氣球的構造。這個任務難度不大,給出這個任務的方式也可多種。
方式1:
直接給出觀察任務:仔細觀察這個熱氣球,它主要有哪些部分組成?
方式2:
給任務前設計一個問題:想要制作一個熱氣球,第一步需要先了解什么?這是向學生滲透一個思維意識:要制作一個裝置,先要觀察這個裝置的基本構造。
顯然,方式2更能讓學生產生主動觀察的意識。對低年級學生來說,養(yǎng)成主動觀察的好習慣,是培養(yǎng)和提高科學思維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在小學階段,科學課堂的研究重點應放在最基礎的“觀察”環(huán)節(jié)上。特別是實驗操作課,為使學生養(yǎng)成對實驗有主次、有步驟的觀察習慣,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啟發(fā)學生進行觀察時,采用恰當?shù)姆椒?,分層次入手。讓學生明確觀察的對象是什么?要觀察物體的哪些方面?當學生對這些問題都清楚后,他們才能夠迅速地進入到觀察的狀態(tài),直奔主題,開展觀察活動。
二、材料的觀察要有目的性
第二個小目標:用什么材料模擬“熱氣球”?
方式1:
出示模擬熱氣球每個部分的操作材料(蠟燭、紙筒、塑料袋等),設計提問:這些材料模擬了熱氣球的哪個部分?它們分別起到了什么作用?
這是對器材的觀察。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不僅要認識每一種材料的使用方法,思考它們的作用和材料之間的組裝方式,實際上還經(jīng)歷了一個對比的過程,即將視頻中看到的熱氣球和模擬熱氣球所用材料進行對比,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材料的特點和作用,這樣有目的性的觀察才能讓學生印象深刻。
這些問題的設計,其實是引導學生經(jīng)歷一個“整體—部分—再整體”的學習過程,這樣才能實現(xiàn)一種有意義的深度學習。
方式2:
先設計提問:可以用哪些材料來模擬熱氣球?學生首先會想到蠟燭和塑料袋。就這兩樣材料行不行?學生急于嘗試的心理很強烈,那就先讓他們上臺演示,顯然結果會失敗。為什么不成功?這時候學生就會靜下心來找原因:“靠蠟燭火焰太近?”“袋子太薄,開口太???”“火的熱量向四周發(fā)散了?”等等。在尋找原因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會發(fā)現(xiàn)材料的問題,還會發(fā)現(xiàn)操作不規(guī)范的問題,這正是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提升的最佳過程。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蠟燭外面加圓筒,不僅可以防燙,還能讓火力更集中……這是一個對材料的改進過程。這時教師再取出圓筒提問:它可以幫助到我們嗎?學生觀察后就會思考這個圓筒的作用,并且還會關注到圓筒一端的三角開口的作用。整個設計過程中,教師不能機械地把實驗材料、步驟寫出來,而是要將設計實驗的過程交給學生,教師在其中步步引導,比單純給出材料,直接告訴有什么作用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的發(fā)展。
以上兩個小目標,都是在為完成做“熱氣球”這個任務所作的鋪墊,都是需要學生通過觀察然后去思考的問題。總目標任務的設計既有系統(tǒng)性,又有層次性,同時保證了一定的難度,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教師對實驗的操作指導也應具體細致,可借助視頻,將步驟、細節(jié)講述清楚,讓學生了解實驗的步驟,并且否能夠完整地表述這個過程。
三、現(xiàn)象的觀察要有全面性
第三個小目標:加熱前后,觀察氣囊(也就是塑料袋)會呈現(xiàn)什么不同狀態(tài)?
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對材料、實驗現(xiàn)象及過程的觀察,不僅要全面、細致,更要引導學生根據(jù)觀察目的、實驗任務,明確主要看什么,知道為什么做實驗。成功地完成“做熱氣球”這個任務,是學生回答這些問題的前提條件??紤]到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實驗記錄表的設計應簡單明了,在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時,也需更全面,可以讓學生用圖文并重的方式表達出“加熱前后”的不同狀態(tài)。
兩個觀察方法:看一看,摸一摸??矗l(fā)現(xiàn)塑料袋由癟變鼓了;摸,袋子由冷變熱了。再看,袋子又癟了,再摸,袋子又變冷了。這樣細致全面的要求,使學生的觀察范圍縮小了,觀察的主要目標明確了,提高了觀察效果,而且給予了學生多次嘗試的機會。觀察得細致深刻,才能提高觀察的質量和觀察的能力,要讓學生在做中觀察,在做中學習,在做中提升能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操作的層面。
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還可以利用有科技含量的變溫貼,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溫度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在學生腦海中滲透一種思想:科學結論的得出,除了感官的直接感知,還可以借助一些儀器來獲取比較精確的數(shù)值,提高實驗結論的說服力和可信度。這也是一種對科學精神的植入。
四、觀察的結論要有啟發(fā)性
思維能力的提升是學生觀察能力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在《我們來做“熱氣球”》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是簡單地把實驗方法、材料等告訴學生,讓他們按照一定的步驟、規(guī)范進行實驗,而應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根據(jù)所學知識和觀察現(xiàn)象,選擇所需的器材,確定合理的實驗方法、步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整個實驗的過程。
簡單歸納兩種教學設計:
設計1:用小豬佩奇旅行的動畫引出熱氣球——明確這節(jié)課要做熱氣球的任務——怎么做一個熱氣球?用什么材料來模擬?——學生嘗試(失?。惺裁捶椒梢愿倪M?——學生演示(失敗)——每個小組反復實驗——總結袋子上升下降的原因——拓展。
設計2:欣賞熱氣球視頻——了解熱氣球構造——模擬熱氣球,思考選擇哪些材料,這些材料的作用——做熱氣球,觀察塑料袋的變化——再次做熱氣球,利用變溫貼觀察溫度的變化——總結袋子上升下降的原因——拓展。
兩種設計,都選擇視頻激趣導入,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2更體現(xiàn)了觀察的自主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教師層層引導,逐漸深化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這是什么?我們要做什么?怎么去做?最后解決“為什么”的問題。
學習中,學生只有先進行了“是什么”問題的觀察和訓練,才能再進行“為什么”的解釋性思考;解決“為什么”(熱氣球為什么會上升下降)的問題,首先要建立在對“是什么”問題的觀察的基礎上。
最后一個小目標:在認識孔明燈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它的安全使用問題上,更應該從孔明燈的起源說起,讓學生對事物的發(fā)展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從而學習正確看待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而不是一味地肯定或否定它的存在。
國外中小學課堂上常用到一個“決策模型”,又稱SODA模型。它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停下來;第二步:選項;第三步:決策;第四步:行動。這個決策模型的重點不是學習具體的科學方法,更多的是培養(yǎng)學生一種處理實際問題、進行判斷和決策的能力,這樣的目標才更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活躍度。在設計《我們來做“熱氣球”》一課的學習任務時,我們應該設法尋找核心素養(yǎng)訓練、學習內容和現(xiàn)實情境之間的結合點,以任務為導向,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合作、實踐、交流,最終學會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各種問題,提升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白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