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玲(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天津 300192)
順產也就是自然分娩,就是新生兒從陰道分娩出體外的過程[1],但是在實際順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影響胎兒娩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彈性差、胎兒頭部過大以及陰道口狹窄等,如果分娩不順利可能會導致新生兒缺氧、陰道口撕裂等情況的發(fā)生,因此在出現影響胎兒娩出時會選擇會陰側切來輔助分娩[2]。會陰側切是一種輔助分娩方式,其有助于分娩過程的順利完成,主要是通過切開會陰部位組織加速分娩,但是大多數產婦在會陰側切后可能會出現切口愈合不佳,增加產婦的疼痛感,因此就需要做好產婦的臨床干預工作[3]。傳統(tǒng)模式下的會陰側切減痛往往采取藥物減痛的方式,比如,服用止痛藥。除此之外,為了促進會陰切口的恢復,還會通過積極有效的臨床護理干預方法,在避免產婦會陰側切切口出現感染的同時,降低會陰側切切口帶來的疼痛感。但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運用對于產婦會陰側切減痛帶來的效果比較有限,因此,可以考慮在護理基礎上加用中藥熏洗聯合冷熱療法的方式,提高產婦會陰側切減痛效果?;诖?,本研究探析了在為會陰側切的順產產婦實施護理的過程中實施護理干預與冷熱療法聯合應用對其切口愈合情況與疼痛的改善作用,并且,探究了中藥熏洗+冷熱療法聯合應用的方式對會陰側切減痛的效果,為臨床更好地實施護理和干預提供了基礎和借鑒,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的98例實驗對象均為我院收治的會陰側切后成功順產的產婦,其來源的時間段介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間,在取得產婦及家屬知情同意后,根據其護理與治療意愿將其分為A組(n=49)與B組(n=49)。A組產婦年齡21-32歲,均值為(26.36±2.87)歲,孕周37-42周,均值為(39.54±1.06)周,會陰切口長度最長的為5.0cm,最短的為2.2cm,均值為(3.54±0.25)cm;B組產婦年齡21-33歲,均值為(26.49±2.93)歲,孕周37-41周,均值為(39.21±1.13)周,會陰切口長度最長的為5.0cm,最短的為2.0cm,均值為(3.41±0.21)cm。經過對比后發(fā)現,A組與B組產婦相關資料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備著相對較強的可比性。
1.2 方法 應用常規(guī)產科會陰側切后護理服務作為B組產婦的護理方法,為產婦營造干凈、整潔的病房環(huán)境,應用碘伏棉球進行切口部位的消毒,每日2次,并做好產婦情緒安慰和注意力轉移。A組產婦的干預方法為在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加用中藥熏洗+冷熱療法聯合,具體如下。
1.2.1 護理干預 ①會陰側切在第二產程實施,胎兒娩出的最佳時間為會陰切開之后10分鐘內,盡可能縮短術后的暴露時間,以持續(xù)開啟空氣消毒機來減少感染的發(fā)生,同時縫合過程中要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縫合前做好消毒,縫合的過程中要對齊切口。②會陰側切的順產產婦休息時盡可能保持健側臥位,不能壓迫切口,同時排尿時選擇坐便,減少下蹲排便排尿的動作,做好會陰切口的保護。告知產婦定期更換內褲,避免外陰潮濕造成切口的污染。③外陰水腫者可選擇50%的硫酸鎂溶液濕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鐘。④如出現陰道炎、切口撕裂傷或切口感染時,可預防性地應用抗菌藥物,做好產婦家屬的積極溝通和交流,給予產婦精神、心理和情緒上的支持,做好飲食指導,多食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避免大便干結增加傷口疼痛。⑤鼓勵家屬多陪伴產婦,轉移產婦的注意力,調節(jié)心態(tài),減輕切口疼痛感。
1.2.2 冷熱療法 做好產婦會陰部常規(guī)消毒后,通過一次性會陰冷敷墊的運用來實現會陰冷敷,在產后5分鐘、3小時、8小時各冷敷1次,結束之后運用紅外燈照射,時間為20分鐘,結束后鋪消毒會陰墊。
1.2.3 中藥熏洗 中藥熏洗方式,包含中藥熏蒸和中藥熏洗兩種方式。在對產婦提供中藥熏蒸和熏洗護理方法時,需要先使用碘伏消毒會陰切口的傷口部位,每日早晚分別進行一次。隨后,在使用碘伏消毒的基礎上,使用中藥熏蒸及中藥熏洗對產婦會陰部進行針對性護理。
1.2.3.1 中藥熏蒸 對于會陰側切患者來說,緩解疼痛至關重要,中醫(yī)在緩解疼痛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醫(yī)護人員可以使用大黃、芒硝、艾葉等中藥藥物,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為患者選擇最為科學合理的中藥藥物劑量,可以分別選擇大黃和芒硝30g,將其熬煎至200ml的藥液,然后將藥液倒入中藥熏洗專用儀器中,確保中藥熱蒸汽可以緩緩熏蒸到產婦的會陰部位,這樣不僅能夠起到消炎抗菌的作用,而且還能夠降低產婦會陰側切帶來的疼痛感。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確保中藥藥方能夠發(fā)揮出最大藥效,可以在熬煎中藥熏蒸藥劑時后下大黃,這樣可以將大黃的藥效充分發(fā)揮出來。
1.2.3.2 中藥熏洗 中藥熏洗會陰側切部位,可以預防和治療產婦出現的會陰側切感染,降低產婦在會陰側切后出現的疼痛感??蛇x用的中藥熏洗藥方比較多,比如魚腥草湯,它是中醫(yī)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中藥熏洗藥方。在該中藥熏洗藥方中,主要有魚腥草、蛇床子、丹參、敗醬草、蒲公英、金銀花、苦參、赤芍等中藥藥材。在熬煎中藥熏洗湯劑時,可以加入2L的水,熬煎剩至1.5L左右,熬煎時間為30min,每一劑中藥熏洗湯劑使用一天,每天進行兩次中藥熏洗,每次中藥熏洗的時間控制在10min左右。為了避免中藥熏蒸、中藥熏洗過程中藥液的溫度過高燙傷產婦的會陰部位,需要將中藥熏蒸液的溫度控制在38℃-40℃,中藥熏洗的主要高度控制在50cm,每次中藥熏蒸和熏洗的時間盡可能控制在30min,每日進行兩次中藥熏蒸、中藥熏洗,平均3-4d為一個治療療程。
1.3 評價指標 切口愈合情況的判定包括甲級愈合、乙級愈合和丙級愈合三個維度,產婦切口基本愈合為甲級愈合;產婦切口有紅腫、硬結情況出現為乙級愈合;產婦切口再次開裂或者是化膿為丙級愈合[4]。
疼痛嚴重程度的判定根據患者的感覺開展,如果產婦在下床活動的時候會出現較為輕微的疼痛感為輕度疼痛;產婦在坐起或者是站立后會出現較為明顯但是可以耐受的疼痛感為中度疼痛;產婦在臥床休息時即感覺到了明顯疼痛,甚至影響到了正常睡眠為重度疼痛[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實現本研究數據的處理與分析,以P<0.05作為數據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標準。
2.1 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產婦切口愈合情況后可知,A組產婦甲級愈合概率顯著高于B組產婦,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切口愈合情況分析比較[n(%)]
2.2 A組有患者49例,其中產后疼痛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的概率分別為59.2%(29/49)、40.8%(20/49)、0.0%(0/49);B組有患者49例,其中產后疼痛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的概率分別為36.7%(18/49)、53.1%(26/49)、10.2%(5/49),比較A組與B組產婦產后切口疼痛程度后發(fā)現,其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切口疼痛感等級情況分析比較
2.3 在A、B兩組患者的中藥熏洗預防和治療會陰側切減痛的舒適度調查中可以明顯發(fā)現,A組患者在接受中藥熏洗預防和治療會陰側切減痛時,舒適度明顯高于B組,這充分表明中藥熏洗在預防和治療會陰側切減痛方面有著突出的療效。A組的產婦舒適度等級劃分為非常舒適、一般舒適、不舒適,各個等級所占比例分別為61.22%(30/49)、38.77%(19/49)、0.0%(0/49);B組的產婦舒適度的各個等級占比分別為30.61%(15/49)、55.10%(27/49)、14.28%(7/49),詳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切口舒適度等級情況分析比較
會陰側切在順產產婦中較為常見,其有助于產婦更加順利的分娩,但因其位置的特殊性,易受到污染,如果臨床護理不當還可能出現切口裂開、感染等相關情況,進一步影響切口的愈合,加大產婦的痛苦[6]。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產婦更好地恢復就需要做好相關護理工作。疼痛、水腫、感染等病癥表現,是產婦在會陰側切后非常常見的并發(fā)癥,產婦往往需要承受會陰側切疼痛、子宮宮縮、惡露排出等多個方面的不適感,會對產婦身心造成較大不利影響,產后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很多產婦在產后無法正常行走、坐立甚至翻身,這主要是由于會陰側切切口帶來的疼痛感十分明顯。一直以來,在預防和緩解產婦會陰側切疼痛感時,往往會采取服用止痛藥的方式,也會采取服用消炎藥、涂抹抗病毒以及抗菌藥的方式預防會陰側切切口感染問題。但這種方式副作用比較多,容易增加產婦的耐藥性,甚至有可能導致個別產婦的奶水中含有抗生素類藥物殘留。
通過中藥熏洗+冷熱療法的護理方式,可以顯著降低產婦的會陰側切切口疼痛感,還可以促進切口的愈合,在降低疼痛感的同時,降低產婦會陰側切切口出現感染問題的幾率。目前,中藥熏蒸和中藥熏洗的可選藥物及藥方比較多,比如,黃柏、大黃、芒硝以及“消腫活血湯”、“魚腥草湯”等中藥藥材和藥方,對于預防和治療產婦會陰側切疼痛、感染等方面有著積極療效。在中藥熏蒸湯劑中,選擇的藥物有大黃和芒硝,其中,大黃可以起到“瀉熱毒、破積滯、行淤血”之功效,能夠比較好地消除產婦會陰側切帶來的疼痛感。而會陰側切勢必會破壞會陰周圍組織的血氣運行情況,甚至引起會陰部位氣血瘀阻,正所謂“不通則痛、痛則不通”,當產婦接受了會陰側切,則導致會陰周圍組織的血氣運行受阻,進而引起產婦比較明顯的疼痛。大黃具有破淤、活血、瀉下的作用,當會陰周圍組織的氣血運行暢通,瘀血證得到有效處理,那么也就達到了“通則不痛”的中醫(yī)熏洗治療目的。此外,芒硝是臨床醫(yī)學上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藥材,具有消腫、鎮(zhèn)痛、止痛之功效,非常適合會陰側切后的止痛鎮(zhèn)痛以及破淤消腫的臨床治療需求。中醫(yī)領域認為,會陰側切減痛,應當從“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臨床干預原則方面入手,正是由于產婦的會陰側切導致會陰部位組織氣血循環(huán)受到限制,氣血運行不暢則會導致痛感加劇。因此,使用中藥熏蒸可以有效提高產婦會陰側切部位組織的氣血運行通暢度,通過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祛風止癢、清熱利濕、除濕消腫等方式,促進局部血液微循環(huán),從而起到消腫、消炎、止痛鎮(zhèn)痛的效果,而且,還能夠大幅度降低會陰部位出現感染的幾率。
會陰側切非常容易引起產婦會陰部位的水腫,而水腫又是引起產婦會陰部位疼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中藥熏洗會陰側切時,可以選用“魚腥草湯”。在“魚腥草湯”中藥熏洗藥方中,魚腥草具有消除會陰側切部位腫脹疼痛之功效,還可以抑制會陰側切部位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抗菌作用,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產婦分娩后的機體免疫力;蛇床子對于預防和治療會陰側切部位出現的濕癢有著比較高的功效,還能夠抑制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病原菌的生長和繁殖;丹參對預防和治療產后“瘀滯腹痛”有非常理想的效果,有助于促進產后惡露的排出;敗醬草具有消腫排膿、祛瘀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可以治療產婦在分娩后出現的“產后瘀阻腹痛”。如果會陰側切產婦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感染問題,則需在本案中使用到的藥方中加入適量的蒲公英。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能夠有效消除產婦因會陰側切而出現的手術切口紅腫疼痛感?!棒~腥草湯”方劑對于促進產婦會陰側切切口愈合、降低或消除會陰側切切口帶來的疼痛感有著比較突出的效果,尤其能夠降低產婦在床位翻動、下地行走以及坐位等體位姿勢時的會陰側切切口疼痛感。每次中醫(yī)熏洗時需要保證熏洗時間在20-30min,早晚各執(zhí)行一次,是會陰側切減痛的中醫(yī)熏洗治療護理方案。在整個治療周期,產婦不能食用高脂肪類食物,堅決杜絕辛辣食物。而且產婦可通過按摩涌泉、百會以及印堂等穴位,保證睡眠質量,使身體更快恢復。為了促進傷口愈合,醫(yī)務人員還可以用中醫(yī)理論為患者提供會陰部位切口貼敷護理,選取去關元、中極、氣海與子宮這四個處于下腹的穴位,將當歸、桃仁、炙甘草、干姜與川芎等藥物研磨成細粉,加入陳醋和溫水調成糊狀,貼敷于所選穴位,每日1次,連續(xù)使用3天,能減輕患者疼痛,促進切口更好愈合。
相關實驗研究表明,在為會陰側切成功順產的產婦實施干預的過程中,在護理干預的基礎上運用中藥熏洗+冷熱療法可以促進產婦的切口愈合,減輕產后的疼痛感[7]。其中護理干預的運用做好了患者基本癥狀、生理與心理、情緒的照顧與干預,避免了多種不良因素對切口愈合的影響,中藥熏洗可以達到減痛、消腫及抗感染的作用,并通過冷熱療法的聯合運用減輕了產婦的疼痛感,達到了抗炎、鎮(zhèn)痛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目的,對產婦的更好恢復有著積極的作用與價值。
綜上所述,會陰側切的順產產婦產后較為常見的情況就是切口愈合不佳與疼痛,在干預的過程中做好護理十分重要,而在護理干預的基礎上運用中藥熏洗+冷熱療法可以促進其切口愈合,同時也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感,獲得了較為理想的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