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具身視角下文本閱讀的增量加工探索

2022-05-30 03:44李晶晶邵雯鈺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2年10期
關鍵詞:具身認知文本閱讀

李晶晶 邵雯鈺

內容摘要:本文主要從具身語言認知視角切入,探討語言理解的增量性對文本閱讀加工的影響,并對文本閱讀加工中語內信息和語外信息之間的交互關系和層級制約關系進行例證和分析。研究表明:第一,文本中的句法語義增量加工有助于讀者動態(tài)地預測接下來的信息并根據預期做出相應的變化;第二,語境制約強于語言規(guī)則制約,無論是語內語境還是語外語境提供的信息都可以即時地影響大腦對文本中句法結構的選擇策略。其原因主要是語境這種高水平的信息可以自上而下地影響句法的最初選擇策略,進而直接參與到文本閱讀過程中。

關鍵詞:具身認知 文本閱讀 語言理解 增量加工 層級制約

語言理解過程具有具身性、層級性和整合性特征(林立紅 2016)。具身性是指語言加工不是完全基于抽象符號的純粹認知活動,身體對認知加工有直接影響,知覺和運動系統(tǒng)在概念的形成和理性推理中起基礎性作用(Basalou 1999)。層級性是指語內信息和語外信息之間相互聯(lián)系,具有層級制約關系,其中較小語言單位的語義信息受制于較大語言單位的語義信息,語內信息受制于語外信息(于善志 2015)。整合性是指讀者在理解文本時,會即時提取文本中的物體和動作的聯(lián)覺等語外信息,并在句法指導下對各種信息進行整合(林立紅 2016)。如在加工句子“她打開 ______”中,讀者僅僅通過理解動詞“打開”,就開始構建各種“打開”的動作表征,而最合適的打開動作將根據具體對象在增量式加工中確定——打開“冰箱”通常表示用一只手握住冰箱把手并呈抓手形收回手臂,而打開“一包薯片”意味著雙手向外水平運動,這表明讀者對文本信息的表征是具身的,受到語外信息的制約,最終通過對各種信息的整合完成對文本的加工。

一.語言理解與增量加工

許多關于語言加工的解釋都認為,語言加工是即時的,屬于增量式加工,人們將他們看或聽到的詞語整合到當前文本或話語的持續(xù)表征中(Sanford & Emmott 2012)。也就是說,人們理解正在進行的文本或話語時會快速地、以遞增式的方式來構建或修正句法語義表征,動態(tài)地預測接下來的信息并根據預期做出相應的變化(Altmann & Kamide 1999;Mazuka & Itoh 1995;Sedivy et al. 1999;Sato et al. 2013)。

有研究者利用大腦成像技術 (如 PET正電子放射斷層造影術、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證明人腦中存在鏡像神經系統(tǒng)。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大腦的布羅卡區(qū) (Broca),人們做實際動作與閱讀描述動作文本時的腦區(qū)反應相似,由此得出“語言是基于動作的”結論。動詞在句子意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英語句子中的動詞通常出現(xiàn)較早,以動詞為基礎信息對下文有預測的作用,在語義上指定合適的指稱對象(Altmann & Kamide 1999;Dahan & Tanenhaus 2004)。也就是說,動詞的選擇可以突出對指稱對象的一些感知細節(jié),例如,“抬鋼琴”可能會激活與鋼琴的大小和重量相關的細節(jié),而“彈鋼琴”可能會激活鋼琴的聲音屬性或鋼琴鍵的手感(Barclay et al. 1974; Tabossi 1998; Zeelenberg et al. 2003)。

Altman和Kamide(1999)采用視覺情境范式(the visual world paradigm, VWP),對語言加工中的預測性進行了考察,研究發(fā)現(xiàn),受試在加工句子的同時觀看高度受限的視覺表征時,會使用語言信息以及從世界知識中獲取的視覺信息和儲存在大腦中的語義知識來預測即將出現(xiàn)的非動詞實體,這表明語言理解是可預測的,也是增量的。實驗中受試在聽句子的同時觀看一個視覺場景,視覺場景中一些所描述的物體與聽到的句子相關,另一些物體(干擾項)則與聽到的句子無關。研究發(fā)現(xiàn)受試會更多地注視與聽覺信息具有語義關系的物體,即對受動詞限制的物體的注視比例比不受限制的物體更多。例如,受試在聽“男孩將會吃/移動蛋糕”時,在聽到“吃”的時候就已經有指向目標物“蛋糕”的眼跳出現(xiàn),并且蛋糕的圖片得到了比其他干擾圖片更多的注視。眼動追蹤結果還發(fā)現(xiàn),在目標詞還未出現(xiàn)之前就產生了指向目標物的眼動,這表明似乎只要動詞出現(xiàn)時就可以提取到動詞的完整意義(即真正的增量性),進而預測接下來可能出現(xiàn)的單詞。由此可見,動詞在句子意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以動詞為基礎信息對下文有預測的作用,在語義上指定合適的指稱對象。

另外,自定步速閱讀實驗表明,理解者在識別到不同的信息時會立即激活文本所隱含的動作表征,增量式地構建所描述場景的細節(jié)表征(Taylor & Zwaan 2008;Zwaan & Taylor 2006)。如Zwaan & Taylor(2006)研究句子加工過程中發(fā)生的動作共鳴。在這一實驗中受試閱讀如下句子“他/意識到/音樂聲/太大/于是/減弱了/聲量”。句子以分區(qū)形式呈現(xiàn),受試邊轉動旋扭邊進行閱讀,結果發(fā)現(xiàn)受試在閱讀暗示特定手動旋轉的動詞區(qū)域時,會立即激活特定方向的運動信息。即當句子描述的旋轉方向(如減弱聲量暗示逆時針)與受試實際轉動旋扭方向(逆時針)一致時,受試閱讀句子較快;當這兩類方向不一致時,受試閱讀句子較慢。且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動作共鳴局限于句中所謂的“目標區(qū)域”(即句子描述旋轉的內容),這是所有測試句子的動詞區(qū)域,這表明行為模擬或動作共鳴是在閱讀到關鍵動作時產生的結果,受試在動詞信息被整合時才構建手部動作事件的心理表征。動作共鳴的即時性與句子加工的限制性模型(Constraint-based Models of sentence processing)的看法相吻合(MacDonald et al. 1994),即動詞詞組緊接著名詞詞組名詞的出現(xiàn)將注意焦點從行為指向結果目標,這也為語言理解是增量式的提供了一定的證據。

二.增量加工中的層級制約關系

語言的加工并不是獨立于其他信息的加工,而是各種信息即時交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果。其中語外語境、語內語境和語言單位本身的語義命題之間具有層級性制約和壓制關系,語境制約強于語言規(guī)則制約(林立紅 2016;2017)。

MacDonald et al.(1994)認為文本理解是全面分析的,在語言加工中各類信息即時相互作用,語境、句法使用頻率等信息可以即時被句法加工所使用,初級階段的句法選擇也會受到影響,整個文本的建構過程是各種信息交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果。Altmann et al. (1992)通過嚴格地控制語境,使語境符合歧義句多種句法結構的其中一種,發(fā)現(xiàn)恰當的語境可以移除歧義句中的加工困難,直接選擇與語境相符的句法結構。該結果說明語境這種高水平的信息可以自上而下地影響句法的最初選擇策略,直接參與到句法初級階段的加工過程中。另外,Tanenhaus et al.(1995)對視覺信息如何影響歧義句中的句法選擇進行了考察,結果發(fā)現(xiàn)視覺情境也參與了句法加工的早期階段,并且移除了臨時歧義句中的加工困難。因此,在文本閱讀過程中,無論是語內語境還是語外語境提供的信息都可以即時地影響大腦對文本中句法結構的選擇策略,并即時地應用在句子結構歧義的消解上。

Kutas & Hillyard(1980)使用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給受試逐詞呈現(xiàn)如“He spread the warm bread with socks.”語義異常的句子,記錄受試的腦電反應。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在句末語義異常單詞出現(xiàn)后400毫秒附近的時間窗口出現(xiàn)了波幅顯著增大的負向腦電波,即N400效應,其和單詞的語義加工有關。隨后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句末詞和前一個詞具有局部高頻搭配關系,但與總體句義不符合時,依然會誘發(fā) N400效應(Coulson et al. 2005;Van Peten & Luka 2006)。這說明儲存在大腦中關于現(xiàn)實世界情境的知識對文本理解加工有制約作用,由于讀者對特定情景已經建立了相關心理模型,所以不符合該心理模型的詞匯被視為異常。

認知神經科學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當讀者閱讀身體動作類的動詞時,控制相關身體動作的大腦運動皮層會迅速激活(Boulenger et al. 2006;Pulvermu-ller 2005)。而Raposo et al.(2009)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研究大腦對“kick”在動作句如“After six minutes, the new recruit kicked the ball.”和非動作句如“After six months, the old man kicked the bucket.”中做出的反應。受試聽到句子幾秒鐘之后,呈現(xiàn)一個視覺探測詞,并判斷該詞匯與句子意思是否相關。結果發(fā)現(xiàn),對行為詞本身的研究結果與Pulvermuller看單詞時會激活運動回路的發(fā)現(xiàn)是相似的,即動作句的激活模式與對行為詞本身的研究中看單詞時會激活運動回路類似,而在習語語境中的動詞則不會激活相應的運動區(qū)域。這說明當不需要單詞字面義的時候,與字面義相關的運動區(qū)域不會激活。所以當使用“kick the bucket”時,習語義壓制了動詞的本身義,讀者并不需要也不可能親自去體驗。

同樣,在加工反語句子時,由于句子內容本身與語境存在語義對立,語境也可以幫助讀者在增量加工中即時推斷出信息的真實情感。如句子“你跑得真快!”在不同的語境說明下,讀者從中獲取的情感信息也不同。如果語境信息表示的是積極情感信息(跑在其他人前面),讀者理解該句時就會獲得強化了的積極情感信息;如果語境表示是消極情感信息(跑在其他人后面),則由于語境制約強于語言規(guī)則制約,所以強消極性情感取消或壓制了語言的積極情感信息,讀者從二者的壓制關系中獲取“批評”或“責怪”之義。再如,句子“這糕點真好吃!”的語內概念意義只有一個,即“糕點好吃”,具有肯定的情感意義。但在具體語境中,若我們通過語外信息如視覺、味覺、嗅覺等感官通道獲取了否定的情感意義時(如燒焦、異味等),文本表達的語內概念意義就會受較強語外信息的壓制,由肯定情感義轉化為反諷義,這便是語外和語內信息之間層級性制約的結果。

以上關于歧義句、語義異常、習語以及反語的實驗證據都支持增量語義加工中的層級制約關系,且文本閱讀中的增量加工不僅受語言系統(tǒng)內部制約,同時也受其他非語言信息(如物體的聯(lián)覺性、世界知識、事件信息等)的制約,這些信息的相互作用影響語言的加工過程。

總之,從以上討論可以看出讀者對文本閱讀的加工是增量式的,其有助于讀者動態(tài)地預測接下來的信息并根據預期做出相應的變化。另外,物理世界、社會世界和情感世界等外部世界影響著讀者對話語或文本的理解,因此語言的加工會實時的受到其他各類信息的影響和制約,且無論是語內語境還是語外語境提供的信息都可以即時地影響大腦對文本信息的加工,進而影響對文本閱讀的理解。

參考文獻

[1]Altmann, G. T., Garnham, A. & Dennis, Y., 1992. Avoiding the garden path: Eye movements in context[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1(5): 685-712.

[2]Altmann, G. T., & Kamide, Y., 1999. Incremental interpretation at verbs: Restricting the domain of subsequent reference[J]. Cognition, 73(3): 247-264.

[3]Barclay, J. R., Bransford, J. D., Franks, J. J., McCarrell, N. S. & Nitsch, K., 1974. Comprehension and semantic flexibility[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3(4): 471-481.

[4]Barsalou, L. W. 1999.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2(4): 577-660.

[5]Boulenger, V., Roy, A. C., Paulignan, Y., Deprez, V., Jeannerod, M. & Nazir, T. A., 2006. Cross-talk between language processes and overt motor behavior in the first 200 msec of processing.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8(10): 1607-1615.

[6]Coulson, S., Federmeier, K. D., Van Petten, C. & Kutas, M., 2005. Right hemisphere sensitivity to word-and sentence-level context: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1(1): 129.

[7]Kutas, M. & Hillyard, S. A., 1980. Reading senseless sentences: Brain potentials reflect semantic incongruity[J]. Science, 207(4427): 203-205.

[8]MacDonald, M. C., Pearlmutter, N. J. & Seidenberg, M. S., 1994. Syntactic ambiguity resolution as lexical ambiguity resolution[J].

[9]Mazuka, R. & Itoh, K., 1995. Can Japanese speakers be led down the garden path[J]. Japanese sentence processing, 295-329.

[10]Pulvermüller, F., 2005. Brain mechanisms linking language and action[J].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6(7): 576-582.

[11]Raposo, A., Moss, H. E., Stamatakis, E. A. & Tyler, L. K., 2009. Modulation of motor and premotor cortices by actions, action words and action sentences[J]. Neuropsychologia, 47(2): 388-396.

[12]Sanford, A. J. & Emmott, C., 2012. Mind, brain and narrativ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Sato, M., Schafer, A. J. & Bergen, B. K., 2013. One word at a tim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object shape change incrementally during sentence processing[J]. Language and Cognition, 5(4): 345-37.

[14]Sedivy, J. C., Tanenhaus, M. K., Chambers, C. G. & Carlson, G. N., 1999. Achieving incremental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through contextual representation[J]. Cognition, 71(2): 109-147.

[15]Tabossi, P., 1988. Accessing lexical ambiguity in different types of sentential contexts[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7(3): 324-340.

[16]Tanenhaus, M. K., M. J. Spivey-Knowlton, K. M. Eberhard & J. C. Sedivy., 1995. Integration of visual and linguistic information in spoken language comprehension[J]. Science, 268(5217): 1632-1634.

[17]Taylor, L. J. & R. A. Zwaan. 2008. Motor resonance and linguistic focu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1(6): 896-904.

[18]Van Petten, C. & Luka, B. J., 2006. Neural localization of semantic context effects in electromagnetic and hemodynamic studies[J]. Brain and language, 97(3): 279-293.

[19]Zeelenberg, R., Pecher, D., Shiffrin, R. M. & Raaijmakers, J. G., 2003. Semantic context effects and priming in word association[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0(3): 653-660.

[20]Zwaan, R. A. & L. J. Taylor., 2006. Seeing, acting, understanding: Motor resonance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5(1): 1-11.

[21]林立紅,2016,具身語言與具身語言理解[J].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9(2):27-31.

[22]林立紅,2017,二語多選現(xiàn)象的模塊加工視角[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30(3):52-56.

[23]于善志,2015,《心理、大腦和敘事》評介[J]. 《外語教學與研究》,47(6):945-950.

基金項目:寧波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重點項目“二語隱含情景信息加工的具身認知研究”(IF2022059)(主持人李晶晶);寧波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重點項目“人稱視角對二語時態(tài)加工影響研究”(IF2022058)(參與人李晶晶)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

猜你喜歡
具身認知文本閱讀
具身認知視域下社會工作專業(yè)碩士的教學反思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學語文教學激發(fā)學生文本閱讀興趣的策略探析
小學語文教學激發(fā)文本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
“等待”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出彩機會
高中語文文本閱讀的元認知能力培養(yǎng)
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在線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
同步行為對合作行為的促進作用
身體對心智的塑造:具身認知及其教育啟示
具身認知及其對課堂教學的啟示
五原县| 罗定市| 庆城县| 棋牌| 辰溪县| 巩留县| 枝江市| 金平| 淮南市| 武宣县| 彰化市| 肥城市| 新晃| 图木舒克市| 聊城市| 镇平县| 惠东县| 九龙县| 桑植县| 正阳县| 罗甸县| 马山县| 苍山县| 威宁| 洪雅县| 利川市| 鹿邑县| 保定市| 得荣县| 林甸县| 安岳县| 大港区| 依安县| 建阳市| 民县| 高州市| 茂名市| 金沙县| 酉阳| 清镇市| 株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