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yīng)引導學生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全面提升核心素養(yǎng)。那么如何有效積累文化底蘊,形成語文學科素養(yǎng)呢?筆者認為,在古詩文的教學中,適時、充分挖掘其中豐裕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是一條重要路徑。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助學系統(tǒng)既是幫助教師們確定“教什么”的輔助工具,也是幫助學生深入閱讀的有力資料。教材注重建構(gòu)幫助閱讀學習的系統(tǒng),努力達到“教材不只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用來閱讀學習的學本”的效果。如果教師注重對助學系統(tǒng)里的注釋等加以適當延展閱讀,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度閱讀理解文本,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文本背后的意義的興趣。
比如,在教讀《滕王閣序》一文的“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一句時,學生可以判斷“孟學士、王將軍”應(yīng)皆為宴席上有名望之人。教材對“孟學士”的注釋為“孟學士,名字不詳”,但根據(jù)文中將其與“王將軍”并舉,可知此人身份地位不凡。再查閱唐末五代王定保所著《唐摭言》記載:“王勃著《滕王閣序》……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gòu)矣。”可以推斷,本次宴會的寫作背景是“都督閻公”為女婿“孟學士”設(shè)雅集之局。
助學系統(tǒng)輔助閱讀,既驗證了本文寫作背景為民間廣為流傳的傳說,也激發(fā)了學生深入研讀文章,不斷探究文章、文字以及考據(jù)的興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養(yǎng)。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承載了中華文明。漢字的象形、指事以及會意的建構(gòu),反映了先民對自然的認知。作為先民借以思維和交流的符號系統(tǒng),漢字包羅了社會文化的多個方面。因此,在古詩文的閱讀中,教師一定要注重漢字建構(gòu)的教學,讓學生透過富有生命力的漢字,去深入探究一些文化現(xiàn)象,從而達到文化傳承的意義。
比如,在對比閱讀蘇軾的《石鐘山記》和《后赤壁賦》時,細心的學生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同樣表達“黃昏”之意:前文是“至莫夜月明”的“莫”,后文卻是“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的“暮”。這時,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介紹《說文解字》分析“莫”的造字法:
莫(mù)【名】會意。甲骨文字形。從日,從茻(mǎng)。太陽落在草叢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義:日落時。
經(jīng)過深入學習,學生一方面可以了解“莫”和“暮”兩字的關(guān)系,另一方面還可以了解會意字的造字法含義。這樣既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達到了文化傳承的目的。
古詩文中的名物,主要是指草木、鳥獸、蟲魚等事物的名稱?,F(xiàn)在許多學生對古代的名物詞不太了解,導致他們對古詩文的理解不深入,甚至有誤解。
了解古代植物詞的含義,可以對古詩文上下文的文意有更清楚地理解。漢樂府《上山采蘼蕪》:“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边@首詩寫一位被拋棄的婦人對她前夫的依戀?!吧仙讲赊率彙币痪溆幸粋€寓意:希望前夫能回心轉(zhuǎn)意。為什么這樣說呢?這就需要了解古人對蘼蕪的認識。蘼蕪,古人又稱其為薇蕪或江蘺。它的葉子跟中藥里的一味藥材“當歸”長得非常像,所以古人也管當歸叫蘼蕪。“當歸”一詞在古書中很早就有“應(yīng)當歸來”的寓意,“上山采蘼蕪”也就是“上山采當歸”,也就是她希望前夫能夠回心轉(zhuǎn)意,回到她的身邊來,所以才有了后面的“下山逢故夫”。
名物詞作為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對于我們探索古代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如若能及時對文本中名物風土進行解讀,不但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也有助于學生學習我國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為自身積累文化底蘊和汲取民族智慧打下基礎(chǔ),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曾說:“中小學教材里文言本身和文言文所記載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風情,以及古代仁人賢士的情感與思想,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直接體現(xiàn)。”因此,學習文言文時,教師應(yīng)指導學生關(guān)注古詩文中的典章制度。如此,教師才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對文本的閱讀能力,有助于學生提高認知水平和改進思維方式。
因此,在文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對節(jié)候和典章制度的解讀,并以此作為古詩文教學中進行文化傳統(tǒng)教育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又一切入點。
如教讀《琵琶行》一文的“江州司馬青衫濕”一句時,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了解古代服飾的顏色。據(jù)《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蹦媳背瘯r期,五等官服制度創(chuàng)立。在這種制度下,紫色位列第二,地位僅次于紅色。到了隋代,紫色正式超越紅色,成為百官常服的首選顏色。所以,后世就有“紅得發(fā)紫”“大紅大紫”的詞語之說。
通過以上論述可知,在中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有豐厚的文化素養(yǎng),更要有對教學的耐心、細心,從而帶領(lǐng)學生一起研究教材和古代文化傳統(tǒng)。如此,我們的課堂會變得更有趣味,研究性學習也不會停留在言語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也可以期待。※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龍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