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剛
【摘 要】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僅需要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結(jié)論,也需要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方法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這樣才能進一步理解孔子為中國教育所帶來的創(chuàng)新。孔子在他所生活的時代的教育思想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了中國教育人文化轉(zhuǎn)向,把擁有明顯的宗教祭祀傾向的教育活動轉(zhuǎn)變?yōu)樽⒅厝藗?、以提升個人德性為主要目標的教育體系,逐漸在全社會形成了尊重古典、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這一轉(zhuǎn)變在時間節(jié)點上與古希臘時期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開啟的古希臘思想的人文化轉(zhuǎn)向大致處在同一個時期??鬃拥乃枷雽Ξ敶逃囊恍┗A(chǔ)性問題有不少可借鑒之處。
【關(guān)鍵詞】孔子 教育思想 人文 孝 禮
一、認識孔子這位教育思想家的視角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發(fā)展的新時代,影響了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主要發(fā)展脈絡(luò)。一般來說,今天的人們對于孔子教育思想的認識多是站在當代教育理論思想體系內(nèi)來進行的。比如,研究者認為“孔子提出的許多教育思想、言論和實踐在文化會通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性。他拓荒性地開啟了中國古代教育領(lǐng)域改革與發(fā)展的新紀元,所提出的教育大眾化、教育社會化、教育私立化、教育系統(tǒng)化、教育去宗教化等先進教育理念,不僅在當時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效應,而且對后世教育發(fā)展亦具有深遠的影響?!盵1]教育大眾化等話語皆是當代教育思想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從后世來看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結(jié)論”,不是孔子思想的過程,從中也看不到孔子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產(chǎn)生這些結(jié)論的方法。
在當代教育的框架下,今天人們理解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大致包括幾個方面:從教育的普及化角度,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尊重教育平等,鼓勵人人受教育。從教育方法的角度,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對待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也使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開展教育活動,注重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認為應該不恥下問、知行結(jié)合等。這些思想大都是當代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在《論語》中多有體現(xiàn),不過實際上孔子作為古人,其思考的過程和體系可能與今天的人并不相同,要想真正認識孔子的思想,便不能僅僅以今天的視角總結(jié)出結(jié)論,還需要從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出發(fā),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其思想的創(chuàng)新性所在,才能學會孔子思想的方法。
從文獻來看,《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們整理完成的,是記載孔子教育活動最重要的文獻,鮮明活潑地記載了很多孔子與弟子之間的教育活動,其內(nèi)容構(gòu)成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儒家思想學派內(nèi)部孔子弟子們的看法。通過整理《論語》中的某些對話,可以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在《論語》之外,還有很多能夠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獻一直保存至今,如關(guān)于儒家思想的《禮記》《大戴禮記》《孔子家語》,后兩者之間對于同一內(nèi)容的記載往往形成相互的佐證,在《孟子》中也有關(guān)于孔子思想話語的記載。在儒家學派的文獻之外,諸子百家的文獻中也零散地保存著當時教育活動的記載,這些記載可以從不同方面幫助后人理解孔子的思想?!墩撜Z》之外的其他文獻可能來自更多不同的視角,其中一部分可能與孔子的觀點并不相同,甚至相去甚遠,不過由于時間久遠,在歷史上散佚過多,所以,保留至今的這些文獻能為今天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提供更進一步的幫助,有的能提供佐證,有的能提供他者視角的看法,從不同側(cè)面幫助今天的人認識兩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并非出身貴族,他從自己的觀察與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教育的價值,讓教育成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重要途徑??鬃右膊⒎翘焐褪鞘ト?,不是如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天生就有成體系的教育思想??鬃咏逃枷氲男纬捎幸粋€過程,而且是以他當時所生活的環(huán)境為背景,以當時已經(jīng)存在的教育活動為基礎(chǔ),不斷創(chuàng)新,才形成了新的成體系的教育思想。所以,通過多樣的文獻了解孔子生活時期的教育活動背景,是理解孔子思想方法和創(chuàng)新過程及其為中國教育發(fā)展帶來何種轉(zhuǎn)變的重要前提。
二、哪些知識最有價值?孔子開創(chuàng)的人文化教育體系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夫儒者以六藝為法?!薄傲嚒笔禽^早時期儒家教育內(nèi)容體系的組成部分。一般認為,“六藝”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地官》:“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睂W界一直有討論,有學者針對“六藝”與“六經(jīng)”的關(guān)系,提出六藝與六經(jīng)的關(guān)系,乃課程與課本的關(guān)系[2]。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六藝”是普遍存在的社會技能,可能也是當時一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以古今認識比較統(tǒng)一的“射”和“御”為例,如《論語·子罕》中孔子曾提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薄痘茨献印ぞ裼枴芬蔡岬健皩W射”“學御”:“故射者非矢不中也,學射者不治矢也;御者非轡不行,學御者不為轡也?!薄赌印す稀罚骸岸佑袕陀谧幽訉W射者。”《孟子·離婁下》:“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于是殺羿。”《列子·說符》:“列子學射中矣,請于關(guān)尹子?!薄俄n非子·喻老》:“趙襄主學御于王子于期,俄而與于期逐,三易馬而三后?!薄秴问洗呵铩げ黄堈摗罚骸耙鍖W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笨鬃影选吧洹薄坝钡茸鳛樽罨镜募寄?,但是歷史文獻中沒有出現(xiàn)過孔子向自己的學生教授“射”“御”的記載。
沒有足夠的文獻可以證明孔子曾將上述“六藝”作為一種成體系的教育來對待。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藝”所涉及的內(nèi)容在當時可能只是實用技能,而并不是早期儒家思想家認為的最核心的教育內(nèi)容。《禮記·王制》記載:“凡執(zhí)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yī)、卜及百工。凡執(zhí)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出鄉(xiāng)不與士齒?!边@些技術(shù)只是當時普遍存在的生活技能。
孔子對當時教育做出的重要貢獻可能正在于將當時流行的偏重專業(yè)技能的教育,逐漸轉(zhuǎn)向為偏重思想理論的純?nèi)宋慕逃!墩撜Z·子路》中說:“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孔子認為,自己并不適合教種莊稼這樣的實用技能。在孔子的影響下,這種情況到了孟子的思想中便更為明確了。《孟子·公孫丑》:“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钡搅藵h代,隨著儒家思想的興起,“六藝”一詞所指的內(nèi)容已經(jīng)變成了“六經(jīng)”。漢代賈誼《新書·六術(shù)》中最早明確將“六經(jīng)”稱為“六藝”:“《詩》《書》《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shù),謂之六藝?!?/p>
孔子本人所開創(chuàng)的教育體系主要以人文化的思想為主要內(nèi)容。《論語·述而》:“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痹诳鬃訉W生的視角下,則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孔子晚年名聲已經(jīng)廣為人知。有一次,孔子的高足子貢到衛(wèi)國出訪,衛(wèi)將軍文子對于孔子的教育方式久聞大名,向子貢請教,說出衛(wèi)文子眼里的孔子所進行的教育方式。《孔子家語·卷三》對此有記載:“衛(wèi)將軍文子問于子貢曰:‘吾聞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書》,而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后成之以文德?!边@段話也保存在《大戴禮記·衛(wèi)將軍文子》中,而略有不同:“吾聞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詩》;世道者孝悌,說之以義,而觀諸體,成之以文德?!保ā洞蟠鞫Y記解詁》:“世,時也?!保┻@種從他者視角做出的對孔子教育方式的理解,可能代表了更客觀的看法。
孔子的教育內(nèi)容體系以“孝悌”為先,以“禮樂”“仁義”為主線,以“詩”為重要載體。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在《論語》中也多有提及。如《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薄墩撜Z·季氏》:“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边@些內(nèi)容均是“禮樂”“仁義”的具體的表現(xiàn)。
三、什么是“孝”?教育內(nèi)容的人文化轉(zhuǎn)向
道德教育在當代中國教育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這與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教育傳統(tǒng)有密切關(guān)系,與孔子在早期的開創(chuàng)作用密不可分。為什么孔子要將“禮樂”“仁義”等倫理道德內(nèi)容作為教育內(nèi)容呢?這與孔子生活的思想背景是有密切關(guān)系的。茲以“孝”這一傳統(tǒng)倫理觀念為例來說明。
《論語》記載了多處孔子與弟子或者其他人討論“孝”的主題。很明顯,孔子將“孝”作為重要的教育內(nèi)容?!墩撜Z·為政》記載道: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p>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在今天的人看來,“孝”主要是一種子女與父母之間的人倫關(guān)系,《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辈贿^,在孔子生活的時期,“孝”這個字,可能還沒有完全確定形成這樣的意思,在那時之前,“孝”的意思可能主要并不是與世俗化的人倫關(guān)系有關(guān),而是與祭祀活動有關(guān),孔子所處的時期,可能是“孝”作為一種概念的轉(zhuǎn)變時期。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尚沒有發(fā)現(xiàn)“孝”字。在《周易》《詩經(jīng)》這些比孔子生活的時間要早一些的文獻里,“孝”和“享”常常并列存在,“享”是表示將祭品貢獻給祖先或者神明,“孝”也是類似的意思。比如,《周易·萃卦》卦辭:“享。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跺琛吩唬骸跫儆袕R,致孝享也。”孔穎達《周易正義》說:“享,獻也。聚道既全,可以至于有廟,設(shè)祭祀而致孝享也?!薄对娊?jīng)·天保》:“吉蠲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嘗,于公先王。君曰卜爾,萬壽無疆?!薄对娊?jīng)·載見》:“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壽,永言保之,思皇多祜?!痹谶@些用法中,“孝”均是表示祭祀祖先的活動?!稜栄拧め屧b》:“享,孝也?!闭J為“享”即“孝”。清代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針對《詩經(jīng)》中的用法,認為:“用孝養(yǎng)厥父母。”“孝、享二字同義,故享祀亦曰孝祀?!盵3]
在孔子生活的時期之前,中國的許多概念都與后來不同,有的概念并沒有出現(xiàn)抽象化的用法,有的概念帶有過多宗教或者有神論文化色彩?!靶ⅰ边@個字在孔子之前的文獻中并非一直具有和后世一樣的用法,經(jīng)常帶有祭祀的意味,而在孔子之后,則完成了人文化的轉(zhuǎn)向,極少還用于表示祭祀活動,而開始具有人倫意義上的味道,即擁有了《說文解字》中所說的“善事父母者”的意思。
孔子三四歲失去父親,十幾歲失去母親,對家庭人倫生活極為依戀。《禮記·檀弓》記載:“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北藭r的孔子游蕩在魯國各處,居無定所,母親去世后甚至擔心有朝一日找不到父母的墓地。他平時教育學生的內(nèi)容發(fā)乎人性,觸動人心?!墩撜Z·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p>
在孔子的教育和影響下,他的學生普遍將“孝”視為最重要的人倫之常。最重要的學生之一子路“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里之外。”子路的故事成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論語·學而》提及:“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之后,儒家思想的重要經(jīng)典《孝經(jīng)》系統(tǒng)地闡述了“孝”的思想體系,“孝”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價值觀念之一,成為后世人們眼里善惡的源頭,做人的底線。
對于當代中國學校教育來說,“孝”作為一種文化實踐,在學生的學校生活中缺乏有效載體,畢竟學生的父母不在學校。于是很多學校在開展“孝”文化教育時,或者顯得隔靴搔癢,或者過于形式主義。實際上,在孔子看來,“孝”是基于人類真實感情的,激發(fā)學生對于父母的真實感情才是“孝”文化教育的最終落腳點。
在孔子的教育體系中,“詩書禮樂”“仁義”“孝悌”這些觀念對后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仍被大多數(shù)中國人所認可。對于這些熟悉的觀念,很多人因為感到過于習以為常,自然而然地按照一般的理解來看,而無法了解到其形成時所經(jīng)歷的歷史過程,也無法清楚地理解孔子對于這些概念在教育思想上的創(chuàng)新。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這是研究孔子、理解孔子的思想所存在的困難。而研究孔子對這些概念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不僅可以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形成過程和基本特點,也可以知道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發(fā)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創(chuàng)造。
在當代基礎(chǔ)教育理論體系中,教育與宗教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一所學校會舉行升旗儀式、成人儀式,但絕不會舉行具有宗教意味的祭祀活動,也不會將類似的活動納入教育內(nèi)容體系中,這種傳統(tǒng)正是始于孔子。在當代,一些學校誤解了中國教育自孔子以后形成的人文化傳統(tǒng),以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活動為名,將一些帶有宗教、祭祀屬性的活動納入教育體系中,是對孔子及其后人文化教育傳統(tǒng)的破壞,實際上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破壞。
四、“禮”的人文轉(zhuǎn)向:“禮”之“義”
“禮”字作為概念在孔子生活的時期之前也曾與祭祀活動有關(guān)。“豊”為繁體“禮”字的右半部分,也是更早時候繁體“禮”字的寫法,后來才增加了左邊的“示”部?!墩f文解字·豊部》:“豊,行禮之器也。從豆,象形。寓意豐盛。”在當時,“禮重于祭,故加示以別之”。《說文解字·示部》:“從二,天地;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示”在一定時期內(nèi)本身擁有“上天的旨意”的意思。
《禮記·表記》:“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痹谥艹暗囊笊虝r期,祭祀活動有超乎尋常的重要性。在孔子所生活的時期,人們對“禮”這一概念的認識可能從具體的祭祀活動進入一種相對瑣碎的細節(jié)中,認為“禮”便是種種規(guī)矩和細節(jié)的規(guī)定??鬃訉Υ颂岢隽俗约旱目捶?,并在教育活動中多次將自己的觀念拿來與他的學生進行討論。《論語·陽貨》:“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在孔子看來,“禮”并不是指具體的規(guī)矩、細節(jié),更不是祭祀活動,而是具有抽象意義??鬃釉鴮ψ訌堈f:“師,爾以為必布幾筵,揖讓升降,酌獻酬酢,然后謂之禮乎?爾以為必行綴兆,執(zhí)羽龠,作鐘鼓,然后謂之樂乎?言而可履,禮也;行而可樂,樂也。”(《孔子家語·卷八》)
經(jīng)過孔子的論證,“禮”從具體的細節(jié),變成幾種道德品質(zhì)的前提,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墩撜Z·泰伯》:“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進一步,孔子也在教育實踐中為“禮”提供了踐行的基本原則,即為“義”。在當時的文獻中,“義”與“宜”常常是通用的,這可能也是由孔子進行的思想創(chuàng)新。在更早時候,“義”并不是一個有抽象意義的概念?!墩f文解字·我部》:“義,己之威儀也。從我羊?!薄傲x”在較早時候為“威儀”的意思。段玉裁注:“古者威儀字作義?!币簿褪钦f,今天所使用的“威儀”的“儀”字在更早時候?qū)懽鳌巴x”,最初并沒有“儀”字,而都是“義”字。“義”字本來表示一個人外表上的相貌堂堂,有威儀。段玉裁認為:“威儀出于己,故從我。董子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謂仁必及人。從羊者,與善美同意?!薄抖Y記·祭義》提到孔子說:“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薄抖Y記·曲禮上》也說:“禮從宜,使從俗?!薄傲x”作為概念,到了此時即從單純表示一個人的儀容,進而開始表示“禮容各得其宜”,延伸到了“儀容如何才謂之好”的層面,并且與“禮”聯(lián)系起來,成為“禮”在實踐層面的基本原則,即普遍認同的價值共識。
《論語·陽貨》提到,孔子的學生子路向老師詢問“君子尚勇乎?”,勇敢是不是應該在所有優(yōu)秀品質(zhì)中排第一位?孔子回答:“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笨鬃臃磳θ魏螛O端和激進的做法,一個人在實踐中始終應該堅持“中道”“合宜”,與社會認可的基本價值理念相吻合,如此才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禮”的最終落腳點。
在當代教育實踐中,儀式活動、禮節(jié)教育在學?;顒又姓加兄匾匚???鬃诱J為,“禮”不是簡單的流程,更不是繁文縟節(jié),而是“義”的載體,最終要以傳播合理的社會價值觀為落腳點。在開展關(guān)于“禮”的教育活動時,只有回歸于“禮”的本質(zhì),才能避免讓表面的虛文起了喧賓奪主的作用,這是孔子對“禮”的論述帶給后代教育的重要啟發(fā)。
五、與古希臘思想的比較和思考
在世界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中,中西方文明之間,在發(fā)展的時間節(jié)點上總有一些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和呼應??鬃佑诠?79年去世,在孔子去世后十幾年,公元前460年前后,生活在古希臘的著名思想家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均出生于世。在西方思想史上,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是最早開啟古希臘思想早期自然哲學人倫化轉(zhuǎn)向的人,“德謨克利特生活在智者已經(jīng)活躍的時代,哲學家關(guān)心的主要問題已開始從自然界轉(zhuǎn)向人類社會和倫理道德方面。德謨克利特可以說是早期自然哲學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但他同時已經(jīng)重視研究社會與道德問題?!盵4]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思想家柏拉圖的老師,關(guān)于蘇格拉底的記載大部分都保存在《柏拉圖全集》,后人往往已經(jīng)分不清到底哪些內(nèi)容屬于蘇格拉底本人,哪些屬于柏拉圖在作品中的創(chuàng)造,就像由孔子的弟子們整理的《論語》中,總是有許多孔子弟子的思想在內(nèi)一樣。不管怎樣,蘇格拉底所關(guān)心的內(nèi)容不再像早期古希臘思想家那樣以自然科學為主,而是變?yōu)樯鐣x以及人的智慧、善、德性。《柏拉圖全集》的《申辯篇》中,蘇格拉底說:“我與物理學的探索毫無緣分。”[5]這與《論語》中提及的“樊遲請學稼”有一定的類似性。蘇格拉底關(guān)心的是所處的城邦,他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蘇格拉底最后的日子》),通過激勵、勸說、批評,來刺激和喚醒雅典這匹已趨怠惰的壯馬。與此類似,孔子也被人稱為“木鐸”(“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薄墩撜Z·八佾》),“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孔子也認為:“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保ā墩撜Z·微子》)孔子也像蘇格拉底一樣,生活在城邦紛立的時代,舊的秩序逐漸被破壞,新的秩序還沒有建立起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孔子嘗試在舊有的教育活動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自己的思考,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尊重人性、注重人倫,以提升人的德性,而不是以某種具體的技能為教育活動的最終追求,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本質(zhì)。
孔子開啟的教育模式在之后儒家思想的熏陶之下,逐漸構(gòu)建起持續(xù)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基本精神脈絡(luò)。儒家思想在不斷豐富完善,傳統(tǒng)教育思想也不斷豐富完善,兩者相互影響。在孔子之后,我國教育形成了尊重經(jīng)典文本的傳統(tǒng),將前人留下的經(jīng)典作品作為教育活動的主要閱讀載體,通過閱讀經(jīng)典的作品與前代的思想家形成交流,受教育的過程便是不斷接受經(jīng)典作品中的思想家的思想熏陶的過程。在當代基礎(chǔ)教育中,廣泛系統(tǒng)的閱讀始終是各個學科追求的重要方向。
總的來說,孔子并沒有像后代一些人理解的那樣,對教育活動指手畫腳,不斷提出一個又一個不符合人性的道德教條,要求青少年遵守這樣那樣的規(guī)矩,而是始終在思考人性,從反思歷史變化方向的視角思考教育。從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到,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地位,但道德教育不等于規(guī)矩、教條教育。以“禮”“仁”“義”“孝”等觀念為主要內(nèi)容的傳統(tǒng)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一個人更好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某項具體技能的教育是為了讓一個人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體系中,而道德教育歸根結(jié)底也是為了讓一個人更好地理解社會、融入社會。這是孔子開創(chuàng)的教育思想,也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參考文獻
[1] 韓萌.孔子:創(chuàng)新中國教育第一人[J].大學教育科學,2014(6):100-104.
[2] 蔣國保.漢儒稱“六經(jīng)”為“六藝”考[J].中國哲學史,2006(4):34-40.
[3]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51.
[4] 汪子嵩,范明生,陳村富,等.希臘哲學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075.
[5] 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M].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3:121.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chuàng)新與傳播研究院)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