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晉波
認真做官的兒子,即使命途多舛,最終竟因母親的一罐湯保住了性命
《后漢書·獨行列傳》中記載了一個離奇的故事:母親用一罐湯救下兒子一條命。
東漢時,太守府掾吏陸續(xù)為人剛正不阿,為官盡職盡責。公元70年,他被人誣陷參與楚王謀反,被關進大牢,雖“掠考五毒,肌肉消爛,終無異辭”,稱得上鐵骨錚錚。但無奈三人成虎,他還是被判了極刑。
陸續(xù)的老母得知消息,肝腸寸斷,星夜從家鄉(xiāng)趕來,想見兒子最后一面,卻被擋在了監(jiān)獄之外。按朝廷法規(guī),謀逆死囚刑前禁止探視。陸母只得強忍悲痛,給兒子烹制了一罐湯,央求獄吏代為轉送。
善良的獄吏答應了,但不敢告訴陸續(xù)真相,只說這罐湯是斷頭前的優(yōu)待。
刑場上,陸續(xù)捧起湯,只喝了一口,便淚如泉涌。
監(jiān)斬官不解:刑訊中打死都不出聲的漢子,為何會為一口湯流淚?問何故。陸續(xù)哽咽:“老母千里迢迢前來送別而不得相見,于心不忍才流淚。”
監(jiān)斬官驚問陸續(xù)是如何知道的,陸續(xù)回答:“母親做菜,切的肉無一片不方正;切的蔥,一寸一斷,無一段不規(guī)矩。是以知道,此湯必為母親所做……”
監(jiān)斬官親自驗看那罐湯,果然如陸續(xù)所言,湯內的食材方正勻稱。監(jiān)斬官不勝感慨,馬上向上司匯報,意在為陸續(xù)開脫。
層層上報至中樞大內?;实勐犅労笸瑯邮指袆印獌鹤蛹磳屆瑢δ赣H而言無異于天塌地陷,在如此悲痛的心境里,還能一如既往,方正端莊地行事,即便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大丈夫也不過如此,這樣的母親又怎會養(yǎng)育出忤逆奸邪的兒子?最終,皇帝赦免了陸續(xù)。
認真做飯的母親,認真做官的兒子,即使命途多舛,最終逢兇化吉。
皇帝因母親做菜認真、行事端正而赦免兒子,看似無稽,實則用心良苦。赦免陸續(xù)要彰顯的并不只是皇帝的寬厚仁慈,而是陸母質樸的家教之道。
陸母端莊方正的烹飪之道,正是儒家“割不正不食”的具體體現。這其中的“正”是中國人正聽、正信、正行、正果的處世根本。
一個好母親能造福三代人。所謂母親的造福,通常不是經天緯地、高屋建瓴的大道理,而是家長里短、春風化雨的小滋味,細微綿密,浸潤心靈。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的第一欲望,追求肥甘適口是人的第一天性。幼時形成的飲食記憶會影響人的一生,“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生活即教育,家庭教育的本質是養(yǎng)育,所謂以養(yǎng)為育,餐桌上的苦辣酸甜就是中國家庭教育最好的之乎者也。
300余年間,從鄭義門走出了173位官吏,上至尚書,下至稅令,個個端莊厚重,無一人徇私舞弊、貪贓枉法
古代中國,主婦操持家族飲食稱為“主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主饋當數鄭義門。
浙江金華鄭氏家族以孝義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葉,十五世老幼同堂共食,家口最盛時達3000人,時稱“義門鄭氏”。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賜封“江南第一家”。
鄭義門的主饋之法是鄭家成文家法《鄭氏規(guī)范》重要的組成部分,讀來頗耐人尋味:“諸婦主饋,十日一輪,年至六十者免之。新娶之婦,與假三月,三月之外,即當主饋。主饋之時,外則告于祠堂,內則會茶以聞于眾。托故不至者,罰其夫。膳堂所有鎖鑰及器具之類,主饋者次第交之?!?/p>
翻譯成白話:家族的全部婦女分成組,輪流為大家做飯,每輪10日;年滿60歲的老人和過門不滿3個月的新媳婦例外;當值婦女的名單要在祠堂和內宅茶會上公示;借故不參加主饋的,要對其丈夫進行懲罰,并公之于眾;膳堂的鑰匙和所有物品應及時交割。
對鄭家主婦而言,為族人做飯責無旁貸。家族上下對此十分重視,尤其是在祠堂公示當值名單非同小可。言外之意,連故去的先人也會知道是誰在掌勺,若偷奸?;笱芰耸?,天上的先人們定會責罰。
可以想見,在這樣的氛圍里,做飯和吃飯都平添了幾分莊重的儀式感,做飯的手藝、吃飯的品咂、餐后的評價都正式而嚴肅。飯菜的優(yōu)劣自然成為品評主婦的重要依據,甚至是唯一依據:家族太大,內外有別,對素未謀面的遠房主婦,族人們只能憑借她烹飪的菜品來評定她的品行。
餐桌上的美食,上可討尊長歡心,下能得晚輩愛戴,旬日之內必有公論。主婦們?yōu)橼A得眾望,豈能不使出渾身解數,苦練手藝?
鄭義門百年聚合成因很多,鄭氏廚房的煙火氣無疑是其中極其重要的向心力,主婦們功不可沒。
一日三餐的飯菜讓子弟們記住了鄭義門獨有的家族味道:端莊厚重,經得起眾口品評。輪流主饋的家法讓子弟們領略到鄭義門倡導的家族風范:認真勤奮的榮耀,榮辱與共的親情。尋常的家常滋味把鄭義門的膳堂變成了化育心靈的課堂。
300余年間,從鄭義門先后走出了173位官吏,上至廟堂尚書,下至市井稅令,個個端莊厚重、兩袖清風,無一人徇私舞弊、貪贓枉法。
有煙火氣才有家,有家才談得上家教,鄭義門的煙火氣是中華禮樂教化最生動的風景。
時代變了,不可能再有鄭義門般的大家族,但是家的基本屬性沒有改變,中國人孝悌的持家理念沒有改變,闔家團圓,共嘗美味的普遍追求也沒有改變。
所謂成功的家庭教育無非是:把足以治愈一生的溫暖埋在孩子心里,給孩子人生的底氣,給孩子遠航的羅盤
最近,“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連續(xù)推送“我家的‘人世間故事”,其中飲食故事占據大半。
中國本就是飲食大國,多一些飲食故事不足為奇,但細品這些家庭美食故事,我們會發(fā)現:清香的蒸槐花,淳樸的鍋貼餅,暖胃的漿面條,香甜的棗花饃……天南海北,各家不同的媽媽味道,竟然傳遞著同樣的家庭溫暖和共同的做人道理。
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能夠治愈一生的童年一定是家庭教育成功的范例。所謂成功的家庭教育無非是:把足以治愈一生的溫暖埋在孩子心里,給孩子人生的底氣,給孩子遠航的羅盤。
傳授知識、習練技能重點在學校,塑造人格、涵養(yǎng)性情重點在家庭。
任何教育都講究春風化雨,從孩子0歲就開始的家庭教育更應當綿密細膩、潤物無聲。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家又是最需要“講”道理的地方,只不過這里所說的“講”不靠言語,而要靠瑣碎家常里的父慈母愛、兄友弟恭的身體力行。
說到瑣碎家常,又有哪樣能與一日三餐相比?系好圍裙,備足調料,磨利菜刀,靜下心來好好給孩子做頓飯吧。飄香的飯菜里,有孩子一生都需要的溫暖和底氣。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