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佳萍
虞永平教授說過:“課程在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還在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弊鳛榻處?,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并引導幼兒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去接受新鮮事物。“你好,小鳥!”的課程故事來源于幼兒對小鳥產生的興趣,我們以小鳥為抓手,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探究欲和求知欲,為科學有效的探究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xiàn)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自然教育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我們和孩子一起,在班級創(chuàng)設了一個可供幼兒自由探尋花草、飼養(yǎng)小動物的“幸?;▓@”。幼兒在“幸福花園”里嘗試去關注和思考動植物的外部特征、習性與生活環(huán)境對動植物生存的意義等,為孩子們感受愛、表達愛、懂得感恩提供有效支持。
一、品讀童心:發(fā)現(xiàn)與生成
周一早晨,孩子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幸福花園”里“飛”來了一對小客人?!翱炜?,是小鳥耶!”大家圍著鳥炸開了鍋。楠楠說:“這兩只鳥是雙胞胎嗎?”瑤瑤說:“它的羽毛好漂亮?!薄澳銈兊降资鞘裁带B呢?”彤彤問道。幼兒探究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其對新鮮事物的興趣,使其在探究過程中,逐步對事物產生一種求知欲。針對幼兒的疑惑,基于幼兒的興趣,班本微課程“你好,小鳥!”就此誕生。
針對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發(fā)展需要,我們首先進行了班組審議,對標指南,深挖資源,制訂計劃。我們結合五大領域目標,圍繞“關于小鳥”“關于喂小鳥”“保護小鳥”“鳥類的朋友”等方面預設了四周的課程內容,并生成了課程預設圖及自然資源網絡圖,以便更好地引導幼兒探究與學習。
二、追隨興趣:觀察與支持
1.深度探索交流
我給小鳥搬個家。每天觀察小鳥是孩子們的常態(tài),可是問題又來了。“這個鳥籠子放地上太矮了,蹲著觀察好累?。 笨煽烧f道。“我們想辦法把它掛起來吧!”程程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于是幼兒找來了道具間的晾衣架,把鳥籠掛了起來。自由活動時間,很多小朋友都圍在鳥籠旁邊觀賞小鳥。因為走廊太窄,觀賞小鳥的人多了就弄灑了鳥食。孩子們商量以后,決定給鳥籠換一個寬敞的地方,樓梯走上來的一塊空地成了孩子們?yōu)轼B籠挑選的最佳位置。《指南》中指出:幼兒活動時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見和建議,并且與同伴友好相處。孩子們每天都要去看望這對鸚鵡,還決定給鳥籠換一個更寬敞的地方。經過商量,他們制訂了“觀察公約”。
愛心領養(yǎng)接力賽。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發(fā)生給我們敲響了“善待自然”的警鐘,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恰逢十一國慶長假,班級的鸚鵡怎么辦?振煊說:“同一小區(qū)的小伙伴可以一起照顧?!毙∈窦泵ρa充:“可以輪流帶回家飼養(yǎng)?!焙⒆觽兿氲搅恕皭坌念I養(yǎng)”的方式,輪流照顧鸚鵡。幼兒有一種情感的需求,他們想把鸚鵡帶回家飼養(yǎng)。于是班組老師進行價值研判,關注到幼兒社會情感內驅力的發(fā)展。有心理研究表明:3—5歲的孩子會形成越來越復雜的心理理論,他們能夠逐漸從感受意圖、意愿到動機,發(fā)展到理解思想、情感、信念等,同樣可以反過來指導行為。在對話和行動中識別到幼兒對鸚鵡飼養(yǎng)的行動需求,我們應順應這種需求,讓幼兒自身內驅力發(fā)生作用。幼兒商量制訂了“領養(yǎng)計劃”,排好日期,進行了“愛心領養(yǎng)”接力賽。長假結束后,幼兒依舊沿用了這樣的方式,每天輪流帶鸚鵡回家。這對小鸚鵡在大家的關愛下,收獲了它們“愛的旅行”,長大了不少。
懸掛鳥窩大行動。安放鳥窩前,孩子們商量著制作計劃,分組勘察實地,討論應該把鳥窩安放在哪個位置,運用繪畫的方式呈現(xiàn)自己想要的工具材料。他們帶著前期計劃中準備的工具開始了嘗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在探索如何掛鳥窩的過程中,孩子們每一次材料的選擇以及同伴間的合作嘗試,都展現(xiàn)出了他們積極主動、不畏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等良好的學習品質。不僅如此,幼兒對掛鳥窩有很多想法,還會討論一些掛鳥窩時的安全問題、懸掛方法等。
2.家園互動配合
基于幼兒對鸚鵡的前期經驗,教師向家長發(fā)放《我知道的小鳥》調查問卷表,請家長協(xié)助幼兒通過網絡、書籍等渠道查詢介紹有關鸚鵡的知識,引導幼兒了解有關鸚鵡的小常識,同時請家長利用周末空閑時間,帶幼兒去參觀花鳥園、動物園、鳥類陳列館等,拓寬幼兒知識面,了解鸚鵡的結構特征、生活習性、食物來源以及與人類的關系。在家長的支持和引導下,幼兒逐步積累各種經驗,對于鸚鵡的認知也在不斷加深,原來小鳥的名字叫“虎皮鸚鵡”。幼兒為小白取了個名字叫“白白”,小綠叫“三三”。家長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也為幼兒后期與鸚鵡產生互動奠定了良好堅實的基礎。
3.區(qū)域材料支持
為了幫助幼兒積累經驗,結合班本化課程內容,我們在音樂區(qū)提供《小鳥小鳥》《百鳥朝鳳》等音樂和自制表演頭飾,鼓勵幼兒跟著音樂舞蹈表演;在閱讀區(qū)提供繪本《鳥窩上的樹》《自然博物館》等書籍,進一步豐富幼兒對鳥類的認識;在美工區(qū)投放了稻草、樹葉、樹枝、羽毛、麻繩、棉花等材料,為幼兒設計制作“鳥窩”提供條件;在木工坊提供質地軟薄的木板、小錘子、小釘子等工具,為鳥兒搭建小木屋等;在科學區(qū)提供了“羽毛涉水實驗”,引導幼兒通過對比觀察,鼓勵孩子大膽聯(lián)想,在探究過程中設法驗證,發(fā)現(xiàn)羽毛的秘密;將測量工具投放進數(shù)學區(qū)域,引導幼兒測量并記錄鳥窩的高度等。我們通過精心設計的室內外環(huán)境以及游戲區(qū)域,來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fā)展。
4.經驗總結提升
在自然中學習,擴大了我們很多班本課程學習的可能性,比如幼兒在掛鳥窩的經驗上就可能從模糊走向清晰,當家長也參與到領養(yǎng)小鳥的過程中,情感會產生共鳴等。這些都給了幼兒生發(fā)課程的興趣,有了興趣自然就會去研判。為了讓課程梳理更為清晰,我們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將幼兒一步步探索鸚鵡的過程記錄下來,帶著幼兒一起經歷,一起記錄,讓幼兒珍惜生命、感受愛。
三、課程思考與小結
“你好,小鳥!”班本主題是基于幼兒的一次偶發(fā)事件,幼兒的種種好奇,引發(fā)了他們探究的欲望,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從興趣點出發(fā),開展的班本主題研究。幼兒對自然環(huán)境的認知和關愛,是建立在與環(huán)境進行親密互動的基礎上的。孩子從“幸?;▓@”發(fā)現(xiàn)的“小鳥”開始,親力親為飼養(yǎng)小鳥,不僅豐富了對小鳥的了解,更在與小鳥短短一個多月的相處中建立了感情,他們對自然的好奇心轉化為對自然的關懷和保護的行動,同時學習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關于小鳥的故事還在繼續(xù),作為教師的我,不僅學會了如何去觀察,了解孩子的需求,更是學著去解讀孩子的語言,與他們一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助力他們的成長。孩子的每一天都忙碌而又充實,每當回想這些瞬間,我心里都是溫暖的。
來源于孩子身邊真實發(fā)生的故事,是有愛的課程。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說:“我們要讓“自然角”成為大自然的縮影,要讓孩子隨時可以接觸到大自然。”我想飼養(yǎng)在“幸?;▓@”——班級自然角的鸚鵡,已然成為孩子們親密的伙伴。他們相互關愛,分享喜悅,這不僅是愛心、責任心的養(yǎng)成,更是一種愛的傳遞、幸福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