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沁
話題中對這場游戲開展過程的描述令我感受到些許“窒息感”,我想,這場游戲被過度預設了。
在這場游戲中,幼兒每天都必須在15個活動區(qū)中做出唯一的選擇,但他們可能會因為多玩了幾次滑草而被提醒“已經很久沒去過木工區(qū)了”,可能會為了跟好朋友在一起玩而不得不悄悄地與別的小朋友交換區(qū)域標志牌,也可能因為材料不夠了、自己的玩法不被教師認可而虛度當天的游戲時間。這似乎不是一場能令他們盡情享受的游戲。再來看看教師們,我感受到他們在活動過程中一直是忙碌的、緊張的、為難的,他們不斷制定各種規(guī)則以分配好場地、組織好游戲、管理好幼兒,但這是游戲中教師要承擔的最重要的角色嗎?
在我看來,戶外混齡游戲可以有其他的樣子。
思考一:戶外混齡游戲中孩子可以是什么樣子的
我認為,話題中出現的情況源于教育者對孩子、教師、游戲三者關系認識的偏差:師幼的參與似乎都是在服務于游戲的開展,而事實上孩子的興趣和需求才是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游戲時最需要關注的。那么,在戶外混齡游戲中,孩子該是什么樣子的呢?在我看來,孩子應該是自由的,是積極主動的;他可以隨意選擇自己想去的場地,也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想法更換場地;他可以與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約定一起去哪里玩、玩一個怎樣的游戲,也可以在游戲中結識新的伙伴;他在遇到困難時可以選擇獨立解決,也可以尋求教師或同伴的幫助……
在戶外混齡游戲中,孩子應該擁有自由、享有自由,進而能自主安排活動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能享受自己的游戲,也愿意與同伴、教師等進行互動;能遵守集體活動的規(guī)則,同時也擁有著自己的行為準則。
思考二:戶外混齡游戲中教師可以是什么樣子的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思考從何處著手去制定規(guī)則、設計游戲,我們更需要反思自己是為了游戲而去組織孩子,還是為了孩子而去組織游戲。首先,教師可以在游戲觀察中關注孩子們遇到的問題,進而與他們進行探討,比如,如何判斷場地是否擁擠?遇到困難可以怎么做?想加入別人的游戲或想邀請別人加入自己的游戲可以怎么做?在探討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大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約定,其中,有些約定只需要大家統(tǒng)一認識就行,有些約定則需要教師在材料提供、活動組織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當發(fā)現大家都遵照著“共同的約定”來玩能玩得更盡興時,孩子們一定會自覺遵守這些規(guī)則。其次,教師需要盡可能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如何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呢?我園曾嘗試過一些效果不錯的辦法,比如,面向孩子進行問卷調查,邀請孩子用相機拍攝自己最喜歡的游戲場景,讓孩子畫一畫游戲過程中令自己感到最有收獲或最快樂的部分,等等。
如果我們在設計和組織戶外混齡游戲時將孩子放在第一位,理解孩子、認同孩子甚至努力讓自己也成為孩子,與孩子一起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那么我們就能看到一群投入的、會玩的孩子。
思考三:戶外混齡游戲可以是什么樣子的
我覺得話題中的幼兒園在組織混齡游戲方面步子邁得大了些,無論是對于孩子還是對于教師來說,開展這種全園范圍的戶外混齡自主游戲,都還需要積累更多的經驗。
在此,我想介紹一下我園在這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在游戲時間的安排上,我們設計了“4+1”模式,也就是說,在一周5天里,孩子有4天是隨班活動,1天是混齡活動。熟悉的教師、同伴以及空間能為孩子創(chuàng)造更舒適、更有安全感的學習環(huán)境。孩子積累了足夠的游戲經驗后,在周五的混齡游戲中不僅能自信地參與,而且會更積極主動地去嘗試和探索新鮮事物。在參與人員上,我園的混齡游戲主要面向中大班孩子,而小班孩子則會在該學年第二學期逐步參與進來。這是在綜合考慮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不同年齡段孩子游戲經驗后做出的設計。在場域上,我們沒有對每個場域做出明確的人數限制,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活動場地……總的來說,我認為戶外混齡游戲需要有預設,但“留白”也必不可少。
(浙江杭州市西湖區(qū)聞裕順學前教育集團 舒 沁)